杨树之歌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首杨树的赞歌。课文在这个季节里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时令性。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林之间的生生共息的关系,懂得爱护树木,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一、整体把握单元主题,灵活处理单元内的各项学生活动

我先讲述《邓爷爷植树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知道植树是造福万代的事情,再读诗歌《记住》,让学生知道树木和人类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初步懂得要爱护树木。接着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大樟树,让学生看看树的外形,摸摸树的枝干,闻闻树的味道,听听风吹树叶的声音,和树说说话,从而走进树,亲近树,由此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用几句话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树。”有了这些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学生的日记自然有话可写。这既培养了学生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教学反思

蒲江县实验小学 曹俊玲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杨树之歌》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适于朗诵,而且要求背诵.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课后马上就能将诗歌背诵下来,在背诵过程中还能将诗的韵味读出;绝大部分的学生在第二天早读时都能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可有少部分的学生只能背出一句半句,或者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背完.这么大的差异,该怎么办呢 对那些掌握得快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可对那些没能背出的学生就该指责吗 指责他们就能背出了吗 ——不,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他们尽力了,可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以至于背不下.所以,我告诉他们:你朗读这首诗歌时很有感情,只要你花心思,多读几遍,你一定能将它背下来的,老师相信你能行,你什么时候会背了,自己来找老师背诵,好吗 在接下去的几天里,那少部分学生陆续来找我背诵,有些学生的表现甚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杨绿云)

《去年的树》课堂教学反思

(杨绿云vs王菘舟课堂实录)

2012年9月,到开远参加了云南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王老师那独特的教学方法,那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当时,就有了把这堂课带到自己的教学中的想法。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终于于2013年1月7日上午,在阶梯教室为所任教的四(3)班学生上了这堂课。

由于是模仿名师课堂教学,虽然课件制作的不够精美,但是整体气氛不错。同学们通过学习,领悟到了作者用浅近的语言表达了鸟儿和大树那深厚的友谊。好几名同学被鸟儿和大树那深厚的友谊感动得流泪。有一位我现在还记不住名字的女孩居然还主动举手朗读了课文。

由于我的执着,一心想模仿王崧舟老师的方法,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都没有及时调控,如:当学习最后一段时,葛国龙同学说‚鸟儿只有一个简单的动作是‘唱歌’‛时,我虽然听到,但是并没有理会,而是按照思路继续往下进行教学。其实,我当时只要加上几句话(如:对,那么在唱歌前后,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是什么呢?),就可以顺势过渡下去,不仅不会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教学智慧的火花在瞬间灿烂。

1

总之,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例举。

通过这次vs,我觉得创新虽然艰难,但是模仿也确实不容易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确实值得回味。

希望以后还能遇到让我心动,让我再去模仿的好课。

2013.1.7

2杨绿云

王树菲《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教学反思 二七实验小学 王树菲

今天我在讲授 《画杨桃》 一课, 由于是老课文没有引起我的重视, 前半部上得按部就班,没有感觉。后半时当我问到:老师的神情为什 么变得严肃了?一个男孩说:因为 高兴, “我”画得很好。他的回答 一下子勾出了我的感觉,马上肯定答案,接着问:高兴得神情严肃, 郑重,认真吗?还有原因吗?联系上文,学生通读,体会“我”认认 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换来其他同学的哄笑。指导朗读,读出笑 话,看不起的语气,分析出老师此时表情严肃应该是在想怎样说服哄 笑的孩子。接着指导朗读,体会哄笑的学生内心由不相信——不好意 思——认识错误。通过朗读体会语气帮助读者分析人物内心世界,简 单的扩折号,省略号帮了大忙,非常神奇。我们原来也可以这样使用 标点符号。

爱唱歌的大叶杨教学反思

反思一:爱唱歌的大叶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考虑到其短小、易读,我希望能简简单单地教,包括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学好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爱绿护绿的意识。

考虑到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课堂导入,我从会写字“爱”入手。先出示学生熟悉的“友”字,告诉学生“友”表示朋友,给它加爪子头,就是手;秃宝盖可以看作是盛东西的器具。用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和喜欢。这就是“爱”字的来历,这样一来,学生便能牢牢地记住“爱”字。然后再顺势问:你喜欢做什么?不仅你们喜欢唱歌,大自然中有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也爱唱歌。随后播放一段自然界的流水声、鸟鸣的优美画面,让学生知道,原来,自然界中竟也有如此美妙的音乐。再告诉学生,我们的新朋友大叶杨也爱唱歌,由此引入课文内容。

要读懂课文,先要读通课文,为此,一开始,我给孩子们的朗读定了一个基调,听课文录音朗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练读,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读课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读课文的过程应该也是学生字的过程。我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只有一两个学生个别词语读出错误。然后,我让学生“开火车”读,抽读了两轮,看起来是从词到词的学习模式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学完生字,该进入细读课文的环节了。我还是决定按顺序分节学习。第一节写大叶杨特别爱唱歌,分别写了大叶杨唱得“欢快”、“响亮”、“悄悄地唱”的情景,三个层次,非常鲜明。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把第一节确定为指导朗读教学的重点。第一句“小鸟叫我们大叶杨,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就确定了快乐的基调。我通过描述调动学生体验:从早到晚哗啦啦唱个不停的大叶杨,心中不知有多高兴呢!如此引导学生去体验朗读。读“唱得欢快”,提醒学生展示欢快的表情;读“唱得响亮”,提醒学生读的声音要哄亮,要有精神。那么,“悄悄地唱”该怎样读?为什么?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不仅能读得好,而且能说出道理。词语学习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解决了。“一整天,从早到晚”就是对“成天”的说明;“展示欢快的样子”,学生自然理解了“欢快”;“悄悄地唱”的意境也在朗读中领略到了。第二节容易懂,不准备花太多时间。在理解方面,“享受”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体会,让学生做一做“享受”的样子,学生也很乐意。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大叶杨会给“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大叶杨为什么唱得很快乐?大叶杨还会唱给谁听?第一个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为了突出大叶杨为带给别人快乐而快乐,第三个问题既是想象训练,又是为进入第三节学习而铺垫——还唱给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听。这首诗最难懂的就是第三节的最后一句:“感谢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它使我们的歌声,染上了几分金黄”。我便设计了提问:是谁让大叶杨如此快乐?再回过头来看看诗的一、二节,大叶杨还会感谢谁?为什么?让学生知道:大叶杨给别人带来了很多快乐,在大叶杨悄悄长大的日子里,风、雨、太阳,还有大家,也为大叶杨带来了很多快乐,它大叶杨感到很幸福,所以成天都在欢快地歌唱。还让学生知道:不仅大叶杨会唱歌,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树呀,花呀,草呀,它们都会唱歌,都是人类的朋友。它们能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美化生活,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快乐。不管什么时候,它们都在默默地为我们作着贡献。从而教育学生关爱我们周围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

课上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识字教学要体现出汉字的特点,要让学生牢牢地记住这个生字,要让他印象深刻。课前,我查阅了很多关于“字理”方面的工具书,同时,我也跟我的家长介绍一个关于汉字起源的网站,让他们在辅导孩子认字时讲求一些方法。我相信,我们班的识字教学,会有灵动的,慢慢地让一些家长改变要学生死记生字的错误方法。

同时,这堂课也存在些许问题。比如:“成天”的意思解释不够准确,它不仅仅指“一整天,从早到晚”,而且,应该每一天都应该是这样。再如:如果先让小朋友模仿刮风时,下雨时,没有风雨时,大叶杨唱歌的声音,再指导朗读,刮风时欢快地唱,下雨时响亮地唱,没有风雨时悄悄地唱,孩子们对朗读的感悟可能更到位。还有,在第一个环节,引出“爱”字以后,问孩子们:“你喜欢做什么?”我为了配合下面的教学“喜欢唱歌”,让孩子们讲得太多,不免有些繁琐。

反思二:爱唱歌的大叶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考虑到其短小、易读,我希望能在一课时内学完,包括读通读懂课文,学好生字。经常和老师们说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想作一些尝试。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交待胡老师,不要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我要试着让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学习。

为了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我让三个学生分小节朗读全诗。有两个学生读得基本符合要求,有一个学生错音较多且不流利。大部分学生听得很认真,能帮助同学找出错误的地方。学生互评后,我范读了一遍课文。目的一是让学生再一次找准字音,二是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我没有放录音,因为我认为我自己对这首诗的内在节奏把握得更好些。我的朗读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便趁势提出让他们再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一练。自由练读后又齐读了一遍。

经过几番反复,初读课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读课文的过程应该也是学生字的过程。我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只有一两个学生个别词语读不出来。然后,我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读,抽读了两轮,有一个学生“享”字读不出,我便让旁边的学生帮他,我说:“请旁边的同桌悄悄地告诉他!”那位同桌非常高兴,果然附在他耳边教了一番,谁知教出的居然是读成“受”!看起来是从词到字学习模式的负效应了。当然,要说明的是,出现的是词语和生字都是没带拼音的,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证明学生确实能在读几遍课文后,凭印象和猜测能够认识生字。至于还有没完全掌握的学生,在后面进一步学习课文时还可以继续学习,不用着急。

学完生字,该进入细读读懂课文的环节了。每一节诗的意思大体是什么?本来我是想安排学生讲“大叶杨的故事”,因为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讲故事的形式,实质上是对诗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训练。但上课后,我发现有些这种形式对学生可能难度大了一点,所以临时改变,降低难度,让学生回答“从诗中了解了大叶杨什么?”

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也不理想,几乎是照着书念的。我只得再次调整计划――原来想提一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我还是决定按顺序分节学习。

第一节写大叶杨特别爱唱歌,分别写了大叶杨唱得“欢快”“响亮”“悄悄地唱”的情景,三个层次,非常鲜明。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把第一节确定为指导朗读教学的重点。第一句“小鸟叫我们大叶杨,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就确定了快乐的基调。老师通过描述调动学生体验:小鸟呀可是大叶杨的好朋友,声声“大叶杨” 叫得多亲热呀;从早到晚哗啦啦唱个不停的大叶杨,心中不知有多高兴呢!如此引导学生去体验朗读。读“唱得欢快”,提醒学生展示欢快的表情;读“唱得响亮”,提醒学生读的声音要哄亮,要有精神。那么,“悄悄地唱”该怎样读?为什么?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不仅能读得好,而且能说出道理。

词语学习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解决了。“从早到晚”就是对“成天”的说明;“展示欢快的样子”,学生自然理解了“欢快”;“悄悄地唱”的意境也在朗读中领略到了。

第二节容易懂,不准备花太多时间。在理解方面,“勤劳”让学生练习说话,“享受”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体会,让学生做一做“享受”的样子学生也很乐意。设计了三个问题:大叶杨会给“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大叶杨为什么唱得很快乐?大叶杨还会唱给谁听?第一个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二个问题是为了突出大叶杨为带给别人快乐而快乐,第三个问题既是想象训练,又是为进入第三节学习而铺垫――还唱给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听。

第一个问题学生有点茫然。很少的几个学生举手,但有一个学生说的我很喜欢。他说,大叶杨会唱打仗的歌。我问为什么,他说,我的爷爷奶奶都只会唱打仗的歌,大叶杨会唱那些爷爷奶奶也会唱的歌。可爱的孩子,他把大叶杨想得真可爱。

这首诗最难懂的就是第三节的最后一句:“感谢秋天里金色的太阳,它使我们的歌声,染上了几分金黄”。为什么要感谢太阳?为什么说太阳使歌声染上了几分金黄?课前我反复思考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读懂这句。后来,我想到了学生前几天学的第一课《开学第一天》,写了进入二年级的学生年级增高的喜悦。不是吗,秋天意味着收获成长,就像学生在秋天从一年级进入了二年级,他们知识增多了,同样大叶杨到秋天也成长了,太阳是帮助它成长的,所以要感谢太阳。至于说到“染”,也可以联系第一册学习的《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你把沙滩粉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海岸……从“粉刷”到“染”,学生也就好理解了。

发散开去,还可让学生说说:大叶杨的成长感谢太阳,你的成长感谢谁呢?既是对“感谢”一词的运用练习,也是一种感恩教育呀。

很遗憾,还在学习第三节的时候,下课铃响了。这节课,如果要学完课文,背诵课文,学完会写字(总共6个字,课堂上只讲了1个),至少还要8分钟时间。

下午,胡老师说,学生大部分能把课文背下来了。

反思:

概括每节诗的意思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还有难度,勉强行之价值也不大,这项训练可以不要。第二节还可以少花一些时间。“勤劳”看起来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不需要再在课堂上来造句。

另外,大班额也是影响教学进度的一个因素。因为要关注更多的学生。是不是要调整心态:不能苛求每一个孩子都达到所有预设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

课堂的后段,学生的精神状态有点疲惫。是课堂趣味性不够,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不够,还是中途没有休息的原因?可能兼而有之。

反思三:爱唱歌的大叶杨

我今天上的《爱唱歌的大叶杨》这一课可以说是成功的,最主要体现在我运用了短文长教的处理方法;《爱唱歌的大叶杨》是一篇篇幅较短的文章,于是我在这篇课文中却运用到了短文长教中的三个处理方法:诵读涵咏、联想想象及读写拓展。

1、诵读涵咏;一篇短短的文章我就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诵了数次,有自由默读课文,有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大叶杨进行的模仿阅读,又有师生合作的阅读。这种多样的阅读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也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联想想象;整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周老师不断地发掘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我不但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从文章中想象“大叶杨”会对小宝宝、老奶奶以及老爷爷说些什么;想象“大叶杨”会对金色太阳说些什么;想象“大叶杨”还会感谢谁,并讲出为什么;还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模仿文中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宝宝说说他们想要对“大叶杨”说的话,让学生入情、入境;采用联想想象的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周老师还让学生说说文章中小宝宝、老爷爷、老奶奶会对大叶杨说哪些感谢的话,从而引申出课文中“把快乐歌别人可以让自己更快乐”的深刻意蕴,让学生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别样领悟。

3、读写拓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续编故事“大叶杨还会把歌唱给谁听?”、“大叶杨会对金色的太阳说写什么?”,最后布置作业“把你想对大叶杨说的话写下来”,这种方法不但能够不断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欲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杨树之歌(第一课时)教案、反思及研讨

的树叫“杨树”。

[情景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播放影音。

展示杨树相关图片,并对杨树进行简单介绍。

3、揭示课题。

师:杨树都在唱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杨树之歌”。

4、配乐示范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齐读本课生字、生词。

2、同桌互考互读,并在对方的认读卡上填上认读结果。

3、教师根据认读卡上记录的情况,着重对难读字音的认读练习。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本环节检查、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三、深入学习诗歌。

1、轻声朗读第一小结。

a.   请学生尝试朗读,并说说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b.齐读。

[检测学生对本小结的理解程度,并可进行相应的朗读训练。]

2、a.大叶杨这么爱唱歌到底唱给谁听呢?(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

   b.分组揣摩老奶奶、老爷爷的心情。

   c.结合插图进行分析、感悟。

3、用自己喜欢的语调朗读第三小结,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本环节主要以自读自悟的方式,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杨树的喜爱。]

四、小结。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之一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周溯泓

教学目标 :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板书课题: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指导说。

三、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字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准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诗句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语文实践,拓展延伸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师举例:“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 《听广播》听说训练教学设想

*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

* 《语文天地四》教学设计

* 在阅读中体会课文的诗意——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美丽的武夷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壶盖为什么会动》教学设计

* 查看更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杨树之歌》教学实录

师:大叶杨到底是怎样歌唱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哪个同学告诉老师,大叶杨是怎样歌唱的?它在歌唱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啊?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哦!原来大叶杨是“哗啦啦”地歌唱的。小朋友们,现在啊,你们就是一群可爱的大叶杨,你们也来“哗啦啦”地唱一唱吧!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师:同学们真是一群活泼的“大叶杨”。请你们说说,你们刚才在“哗啦啦”地歌唱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高兴。

生:快乐。

生:愉快。

生:兴奋。

……

师:哦!大叶杨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吧!

……

师:恩,老师感受到了快乐!

师:大叶杨在遇到风雨时会怎样歌唱呢?它遇到了刮风,它唱得怎样?

生:唱得欢快!

师:为什么刮风了,它还唱得那么欢快呢?

生:因为有风儿替它伴奏,它会唱得更加欢快。

生:因为风儿来了,大叶杨的叶子一摇一摆的,象在跳舞一样,显得特别欢快

生:因为它觉得风儿来和它做游戏了,所以它唱得特别欢快。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下雨时大叶杨唱得怎样呢?

生:唱得响亮!

师:那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因为有雨儿和它一起唱歌,所以它唱得特别响亮

生:因为雨打在叶子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声音格外响亮。

生:大叶杨的叶子好比是鼓,雨点好比是敲鼓的小棒子,它敲上去就会发出特别响亮的声音。

生:有雨点和大叶杨一起合唱,它会唱得特别高兴,特别响亮。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想象力极其丰富,你们一定体会到了大叶杨唱歌时的心情。

师:大叶杨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那没有风雨的时候,大叶杨怎样唱呢?

生:悄悄地唱!

师:那让我们把大叶杨的不同歌声唱出来吧?好吗?

生:好!

师: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大叶杨的歌声好吗?咱们来合作一下!

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

师:哪个同学自己来说说刚才你们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不错。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比较有感情。

生:我觉得刚才我们读“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时,声音大了点,不够轻柔。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师:你们听出“悄悄”的感觉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吧!

生齐读。

生:还不够轻,把“悄悄”的感觉表达出来。

师范读,生再读。

师:恩,很棒!这回老师听出了“悄悄”的感觉。

师:大叶杨这悄悄的歌声是唱给谁听呢?让我们再来自由地读一读第二小节吧!

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师:大叶杨悄悄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学步的小宝宝听。

师:伴他干什么呢?

生: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师:还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白发的老奶奶听,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生:唱给下棋的老爷爷听,和他悠闲度时光。

师:“聊家常”是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聊天。

生:就是聊家里的事情。

师:对,你们理解的很好。

师:老爷爷为什么是“悠闲”度时光呢?“悠闲”是什么意思呢?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李丁雯

一、导入

春天到了,花儿开了,草也绿了,树木也发芽了,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种我的家乡很常见的一种树木,他长得又高又直,叶子大大的,十分好看,它的名字叫——杨树。

教师板书,学生仔细看。

杨树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大叶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杨树的歌——《杨树之歌》。生读题。

杨树之歌就是——杨树的歌,这里“之”就是“的”。

二、初读

1、孩子们,你们想读读这首赞美杨树的歌吗?翻开书一起去读读吧!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给诗歌标出小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读通句子。

学生自读课文。

2、生反馈,教师相机指导生子,并出示生字卡片: 喜欢 哗啦啦 响亮

蝴蝶 陪 下棋 悠闲

感谢 染上 使

三、再读

一小节:

1、大叶杨喜欢唱歌,他们都是怎样唱的呢?

哗啦啦 谁愿意来读一读?学学大叶杨唱歌的声音? 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2、刮风时,为何还唱的欢快?下雨时,为何也唱的响亮?

(风雨给杨树伴奏,一起合唱)

3、就算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教师指导“悄悄”。

无论怎样,大叶杨都唱的很快乐、高兴、愉快„„如果你就是一颗快乐的小白杨,来快乐的读一读吧!

二小节:

1、快乐的白杨树,他把歌儿都唱给谁了呢?

请生读一读二小节。

2、那孩子们想一想,大叶杨给他们都唱了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唱给学步的小宝宝,愿他 唱给白发的老奶奶,愿她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愿他

3、伴着歌儿,人们生活的非常愉快,那文中有这样一个词“悠闲”,什么是悠闲?(愉快 轻松)

那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悠闲的读一读吧!

三小节:

1、大叶杨不仅仅会唱歌,还有更大的作用呢!一起来

读一读吧!

学生读三小节。

2、杨树有什么作用?(遮阴)

什么是拉起手来?(杨树一棵挨着一棵,形容很多)

3、除了为人们遮阴,还很漂亮呢!教师相机出示大叶杨春天绿油油的图片、秋天金黄色叶子的图片,让学生成分感受大叶杨的美。

孩子们,你们喜欢大叶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对大叶杨的爱,一起来读读吧!

四、认读生字卡片

五、写字“之”(由于时间关系未完成)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当中,我注重了孩子的随文识字,比较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课堂流程也比较清晰,能够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孩子们也较好的完成的学习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本节课做一个小结:

1、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但是留给孩子们的时间还不够,可以在识字和读书方面留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2、在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的

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发言面比较广,学生参与面广。

3、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能够比较准确的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指导的也比较落实,但是,在第二节和第三节的指导朗读中,提出的问题指向性还是不够明确,以至于孩子们读得不够到位,因此在提问的方式上和准确性上要进一步提高。

4、在课堂容量上,指导写字的内容没有完成,由于对前面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好,应该在课堂上女里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再给孩子们加上一些拓展的内容。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扬树之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的歌?(播放歌曲小白杨)

2、不但小白杨会唱歌,大叶杨也喜欢唱歌,(板书:杨树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杨树之歌”。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生字

1、齐读课题《杨树之歌》。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树是杨树?

杨树在什么地方唱歌?

杨树把歌唱给谁?

杨树为什么唱歌?

3、同学们非常愿意动脑筋,要想解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先要把课文读通,认识这课的生字朋友。

4、打开语文书,自己试着读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5、听读课文(播放课件中课文的录音),听到你刚才读不准的字音要留心,把读音记住。

6、再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画下来。

7、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大叶杨、聊家常、悠闲这几个词不理解,在全班交流时,课件出示大叶杨的图片。)

8、课文中的词理解了,这回请你们试着读一读识字表中的生字,把读的不熟的用“ ” 画下来。

9、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表中的生字,考的时候要把同桌画 的字多考他几遍,让他记住。

10、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有关生字的问题,考考其它组的同学。

11、齐读生字。

三、感受大叶杨与人类的关系

1、喜欢大叶杨的歌吗?自己读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或句子画下来。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刚才提出的问题能解答了吗?有没有还解答不了的问题?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杨树一样虽然普通,但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就像刚才我们听的

小白杨中防守边疆的小白杨一样,树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27的《记住》。

4、说说你通过学习《杨树之歌》和《记住》你知道了什么?是啊,请你们记住,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三、拓展

1、我们在语文天地中学过一首关于树的诗《咏柳》,你们记着吗?我们一起背一背。

2、留A级与B级的作业:

A级:如果你是一棵大叶杨,你会唱些什么呢?写一写好吗?

B级:找一找还有哪些关于树的诗。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鞍山市千山区宁远镇新堡小学 王丽新

教学重点

1、练习运用声旁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7个,初步学习写字两个“之、爽”。

2、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 课件 字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朋友,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不要发出声音,认真观察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朋友。

(师板画杨树)

师: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

生:是杨树(大叶杨)„„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生1:因为杨树的树皮象眼睛。

生2:因为杨树的树干又细又直。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杨树树皮的纹路象眼睛,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大叶杨吗?正因为它的叶子又大又宽,所以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是杨树的一种。

师:你们不知道吧?大叶杨的性格十分可爱,它最喜欢唱歌了,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唱的吗?

生:想!

师:想知道它唱了些什么吗?

生:想!

师:那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去听一听《杨树之歌》!

(师板书课题:《杨树之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杨树之歌》一课。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生:想!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用你自己喜欢和拿手的方法解决!比如—— 生:查字典!

生:看后面查字表!

生:问问同学或老师!

师: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吧!感受一下优美的《杨树之歌》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情况。

游戏:贴绿叶

请看黑板上的生字,你认识哪个,就来拿哪个,然后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认识它的,读出音节,读对了,请你将树叶贴在大树上,给它增加一片绿意。(同学们上来拿树叶)

三、品赏朗读,体会意境。

(一)、初读感知课文。

师:大叶杨到底是怎样歌唱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哪个同学告诉老师,大叶杨是怎样歌唱的?它在歌唱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啊?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哦!原来大叶杨是“哗啦啦”地歌唱的。小朋友们,现在啊,你们就是一群可爱的大叶杨,你们也来“哗啦啦”地唱一唱吧!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师:同学们真是一群活泼的“大叶杨”。请你们说说,你们刚才在“哗啦啦”地歌唱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高兴。

生:快乐。

生:愉快。

生:兴奋。

„„

师:哦!大叶杨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吧!

„„

师:恩,老师感受到了快乐!

师:大叶杨在遇到风雨时会怎样歌唱呢?它遇到了刮风,它唱得怎样?

生:唱得欢快!

师:为什么刮风了,它还唱得那么欢快呢?

生:因为有风儿替它伴奏,它会唱得更加欢快。

生:因为风儿来了,大叶杨的叶子一摇一摆的,象在跳舞一样,显得特别欢快

生:因为它觉得风儿来和它做游戏了,所以它唱得特别欢快。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下雨时大叶杨唱得怎样呢?

生:唱得响亮!

师:那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因为有雨儿和它一起唱歌,所以它唱得特别响亮

生:因为雨打在叶子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声音格外响亮。

生:大叶杨的叶子好比是鼓,雨点好比是敲鼓的小棒子,它敲上去就会发出特别响亮的声音。

生:有雨点和大叶杨一起合唱,它会唱得特别高兴,特别响亮。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想象力极其丰富,你们一定体会到了大叶杨唱歌时的心情。

师:大叶杨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那没有风雨的时候,大叶杨怎样唱呢?

生:悄悄地唱!

师:那让我们把大叶杨的不同歌声唱出来吧?好吗?

生:好!

师: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大叶杨的歌声好吗?咱们来合作一下!

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

师:哪个同学自己来说说刚才你们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不错。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比较有感情。

生:我觉得刚才我们读“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时,声音大了点,不够轻柔。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师:你们听出“悄悄”的感觉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吧!

生齐读。

生:还不够轻,把“悄悄”的感觉表达出来。

师范读,生再读。

师:恩,很棒!这回老师听出了“悄悄”的感觉。

(二)、读第二小节,体会感受

过渡:出示课件,公园里的大叶杨也在悄悄的唱,它在唱给谁听呢?生观看课件

师:大叶杨悄悄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学步的小宝宝听。

师:伴他干什么呢?

生: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师:还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白发的老奶奶听,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生:唱给下棋的老爷爷听,和他悠闲度时光。

师:你理解的真不错。

师:看,你们就是图上这些会唱歌的杨树,想象一下,你会对树下的小宝宝、老爷爷和老奶奶唱些什么啊?请同学们和你的同位讨论一下吧!也可以唱给你的好朋友听!

生讨论„„

师:请你们把你想唱的歌说一说吧!或者唱出来!

生:(说)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千万别摔跤,慢慢走啊!

生:(唱)哗啦啦,哗啦啦,老奶奶,请你多聊一会儿吧!

生:(唱)哗啦啦,哗啦啦,老爷爷,可别输给“敌人”啦!

„„

师:恩,老师也听出来了。同学们看看图再来想象一下:大叶杨除了唱给小宝宝、老爷爷和老奶奶听之外,它还会唱给谁听呢?你们根据课文的格式再来续编一小节吧!

生:唱给空中的小鸟,让它飞得更高。

生:唱给地上的小草,让它长得更绿。

生:唱给亲爱的老师,愿她永远健康快乐。

生:唱给辛苦的农民,让他们不在受累。

生:唱给辛苦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忘掉工作中的烦恼。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你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还特别地热爱生活。师:你们唱得真好听,老爷爷和老奶奶,还有小宝宝听了一定会非常愉快。同学们再看看插图,你们看,听到大叶杨的歌声,树下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啊? 生:他们一定很开心。

生:他们会非常愉快。

师:对,他们会感受到生活过得怎样啊?

生:他们一定觉得生活过得很美好。

生:他们听到大叶杨的歌声,他们一定感到很幸福。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美好的感觉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分组读

师:你们听出幸福的感觉来了吗?

生:我听出来了。

(三)感悟第三小节

师:大叶杨每天为人们默默地歌唱,它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呢?接下来的第三节老师就交给你们。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你们喜欢哪句话,可以站起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读一读,问一问,请同学们帮你解决。大家自由地说一说吧!

生:我喜欢这一句“感谢金色的太阳,春天它使我们翠绿,秋天它让我们染上金黄。”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哦!你感受到了杨树在春天和秋天不同的变化。

生:对,在春天,他们是一片翠绿。

师:到了秋天呢?

生:它有披上了金黄色的衣服。

师:大叶杨之所以这样美丽,是谁的“功劳”啊?

生:是“太阳”!

师:对,是太阳使它们变得格外美丽。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读到这句话,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师:说说看!

生:这句话让人感觉很欢快,而且大叶杨为人们送去凉爽,我很喜欢他。

师:对,我们应该感谢它。

生:我也喜欢这句“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但我不太理解这个“边唱边拉起手来”的意思。

师:哪个同学帮帮她,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大叶杨枝叶很茂密,树叶象一只只手一样牵了起来。

生:我想路旁的大叶杨肯定不止一棵,他们连在一起,加上树叶又多,就象一个个小朋友牵着手一样。他们一边拉着手一边唱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你明白了吗?

生:我懂了,其实,我心里是这样的想的:我觉得一棵棵的杨树排在一起,它们的影子投在地上,连在一起,就象很多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一样。

师:你这样理解不但富有想象力,而且新颖独到。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太阳让大叶杨如此美丽,是谁让我们的大自然这样美丽,是谁让我们的生活这样美好呢? 生:是杨树。

师:对,是杨树给我们送来了歌声,它默默地为我们——

生:奉献!

师:是啊!大叶杨将自己的歌声默默地奉献给了我们,还为我们遮阴挡雨。

生:我们应该向它学习。

生:我们应该保护它。

师: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杨树之歌》吧!

师生共同朗诵!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你还知道有哪些大自然的歌声呢?(设问1)刚刚同学也提到了,就连小树也会唱歌,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朋友,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不要发出声音,认真观察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朋友。

师: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杨树的树皮象眼睛。 杨树的树干又细又直。 )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细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叶杨。因为它的叶子又大又宽,所以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是杨树的一种。而且我们的大叶杨的性格十分可爱,就像你们一样可爱。之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同学们也学会了要做一个勤学(生答好问)的孩子,那看到我们这么可爱的大叶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问的呢?

(生提问。。。。。。)

同学们真厉害,提了这么多问题,那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好不好!

二、 品赏朗读,体会意境

(一)、初读感知课文。

师:大叶杨到底是怎样歌唱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小节。 生读„„ 师:哪个同学告诉老师,大叶杨是怎样歌唱的?它在歌唱时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啊?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哦!原来大叶杨是“哗啦啦”地歌唱的。小朋友们,现在啊,你们就是一群可爱的大叶杨,你们也来“哗啦啦”地唱一唱吧!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师:同学们真是一群活泼的“大叶杨”。请你们说说,你们刚才在“哗啦啦”地歌唱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高兴。 生:快乐。 生:愉快。 生:兴奋。 „„

师:哦!大叶杨的心情是多么的愉快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吧!

„„

师:恩,老师感受到了快乐!

师:大叶杨在遇到风雨时会怎样歌唱呢?它遇到了刮风,它唱得怎样? 生:唱得欢快!

师:为什么刮风了,它还唱得那么欢快呢? 生:因为有风儿替它伴奏,它会唱得更加欢快。 生:因为风儿来了,大叶杨的叶子一摇一摆的,象在跳舞一样,显得特别欢快 生:因为它觉得风儿来和它做游戏了,所以它唱得特别欢快。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下雨时大叶杨唱得怎样呢? 生:唱得响亮! 师:那又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想象一下。 生:因为有雨儿和它一起唱歌,所以它唱得特别响亮 生:因为雨打在叶子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声音格外响亮。 生:

大叶杨的叶子好比是鼓,雨点好比是敲鼓的小棒子,它敲上去就会发出特别响亮的声音。 生:有雨点和大叶杨一起合唱,它会唱得特别高兴,特别响亮。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想象力极其丰富,你们一定体会到了大叶杨唱歌时的心情。

师:大叶杨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那没有风雨的时候,大叶杨怎样唱呢? 生:悄悄地唱!

师:那让我们把大叶杨的不同歌声唱出来吧?好吗? 生:好!

师:老师读前面,你们读大叶杨的歌声好吗?咱们来合作一下! 师生合作读第一小节

师:哪个同学自己来说说刚才你们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不错。 生:我觉得我们读得比较有感情。 生:我觉得刚才我们读“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时,声音大了点,不够轻柔。 师:那你来试试看好吗? 生:“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师:你们听出“悄悄”的感觉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吧! 生齐读。 生:还不够轻,把“悄悄”的感觉表达出来。 师范读,生再读。 师:恩,很棒!这回老师听出了“悄悄”的感觉。

(二)、读第二小节,体会感受 过渡:出示课件,公园里的大叶杨也在悄悄的唱,它在唱给谁听呢?生观看课件

(三) 师:大叶杨悄悄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学步的小宝宝听。 师:伴他干什么呢? 生: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师:还唱给谁听呢? 生:唱给白发的老奶奶听,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生:唱给下棋的老爷爷听,和他悠闲度时光。 师:你理解的真不错。

师:看,你们就是图上这些会唱歌的杨树,想象一下,你会对树下的小宝宝、老爷爷和老奶奶唱些什么啊?请同学们和你的同位讨论一下吧!也可以唱给你的好朋友听! 生讨论„„

师:请你们把你想唱的歌说一说吧!或者唱出来!

生:(说)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千万别摔跤,慢慢走啊! 生:(唱)哗啦啦,哗啦啦,老奶奶,请你多聊一会儿吧! 生:(唱)哗啦啦,哗啦啦,老爷爷,可别输给“敌人”啦! „„

师:恩,老师也听出来了。同学们看看图再来想象一下:大叶杨除了唱给小宝宝、老爷爷和老奶奶听之外,它还会唱给谁听呢?你们根据课文的格式再来续编一小节吧!

生:唱给空中的小鸟,让它飞得更高。 生:唱给地上的小草,让它长得更绿。 生:唱给亲爱的老师,愿她永远健康快乐。 生:唱给辛苦的农民,让他们不在受累。 生:唱给辛苦的爸爸妈妈,让他们忘掉工作中的烦恼。 „„

师:同学们说得太棒了!你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还特别地热爱生活。同学们再看看插图,你们看,听到大叶杨的歌声,树下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啊? 生:他们一定很开心。 生:他们会非常愉快。

师:对,他们会感受到生活过得怎样啊? 生:他们一定觉得生活过得很美好。 生:他们听到大叶杨的歌声,他们一定感到很幸福。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美好的感觉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分组读 师:你们听出幸福的感觉来了吗? 生:我听出来了。

(三)感悟第三小节

师:大叶杨每天为人们默默地歌唱,它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呢?接下来的第

三节老师就交给你们。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你们喜欢哪句话,可以站起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读一读,问一问,请同学们帮你解决。大家自由地说一说吧! 生:我喜欢这一句“感谢金色的太阳,春天它使我们翠绿,秋天它让我们染上金黄。” 师: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色很美! 师:哦!你感受到了杨树在春天和秋天不同的变化。 生:对,在春天,他们是一片翠绿。 师:到了秋天呢? 生:它有披上了金黄色的衣服。

师:大叶杨之所以这样美丽,是谁的“功劳”啊? 生:是“太阳”! 师:对,是太阳使它们变得格外美丽。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读到这句话,感觉心情特别愉快。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师:说说看! 生:这句话让人感觉很欢快,而且大叶杨为人们送去凉爽,我很喜欢他。 师:对,我们应该感谢它。 生:我也喜欢这句“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但我不太理解这个“边唱边拉起手来”的意思。 师:哪个同学帮帮她,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说大叶杨枝叶很茂密,树叶象一只只手一样牵了起来。 生:我想路旁的大叶杨肯定不止一棵,他们连在一起,加上树叶又多,就象一个个小朋友牵着手一样。他们一边拉着手一边唱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你明白了吗? 生:我懂了,其实,我心里是这样的想的:我觉得一棵棵的杨树排在一起,它们的影子投在地上,连在一起,就象很多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一样。 师:你这样理解不但富有想象力,而且新颖独到。

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太阳让大叶杨如此美丽,是谁让我们的大自然这样美丽,是谁让我们的生活这样美好呢? 生:是杨树。

师:对,是杨树给我们送来了歌声,它默默地为我们—— 生:奉献!

师:是啊!大叶杨将自己的歌声默默地奉献给了我们,还为我们遮阴挡雨。 生:我们应该向它学习。 生:我们应该保护它。

师: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唱起《杨树之歌》吧! 师生共同朗诵!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树普遍生长于我国各地, 《杨树之歌》就是一首赞美杨树的歌。全诗借赞美杨树,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杨树。诗人借赞美杨树,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意境优美,韵律强,用比较形象生动的第一人称述说,拉近了杨树与人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人类与树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感受杨树热爱生活的品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识字方法,积累了学习诗歌的经验,具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浓厚的朗读兴趣。他们喜欢阅读,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有些学生喜欢表达,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首诗歌意境美、韵律强、浅显易懂,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需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 教学重点:

借助各种形式感悟诗意。

教学难点:

结合对生活的认知,想像大叶杨“说”的话,想像大叶杨“唱”的歌。体会大叶杨树虽然普通平凡,但乐观向上,为人类奉献着关爱,给人们带来欢乐。 学法设计: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诵读、交流、想像的学习方法进行。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的探究,让学生在读文、理解、想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

流,相互学习借鉴,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想像力、思维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教法指导:

教学本课主要采用直观展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等方法,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什么时候你们喜欢唱两句?

在高兴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唱歌。在幸福的时候,我们放声歌唱。听一首歌《幸福拍手歌》。(课件播放《幸福拍手歌》。)

有一种树,也喜欢唱歌。这就是杨树。(课件展示杨树图片。)

今天我们来欣赏杨树的美妙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小声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大杨树爱唱歌吗?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默读课文,思考,指名说。)

3、检查自学情况。

(1)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和它们交个朋友吧。(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húdiépéiqíxiánrǎnzhī

蝴 蝶 陪 棋 闲 染 之

(2)生字宝宝和伙伴在一起,我们叫出这些组合的名字吧!(开火车认读词语。)

杨树 蝴蝶 陪伴 聊家常 .....

染上 感谢 手掌 凉爽 响亮 ......

(3)指导写字。(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课件动画展示字的笔画、笔顺。)

之 亮 感 谢 喜 使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思考:大叶杨成天哗啦啦地歌唱时心情怎样?(课件显示思考题。)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小结。(板书:乐观向上 )

指导朗读第一节。(课件呈现朗读提示:

悄悄的歌声 要轻轻地读 ) ....

2、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思考:成天快乐歌唱的大叶杨都把歌唱给谁听了?

(听一听,大叶杨在说话呢!请同学们发挥想像说一说。指名当大叶杨,其他同学采访大叶杨唱了什么,说了什么。课件相机呈现:

A、大叶杨想对小宝宝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_

B、大叶杨想对老奶奶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_

C、大叶杨想对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充分说。)

3、拓展:大叶杨还会把歌唱给谁听?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后,小结。

(课件呈现:

大叶杨把它快乐的歌声 ..

送给了心中充满了快乐的人, ..

于是

每一个从它树下经过的人

都能分享它的快乐! .. 板书:带来快乐)

4、大叶杨还想在它的歌声里表达怎样的感情呢?带着问题,请大家自由读

第三节,边读边想。

指名回答。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大叶杨为什么要感谢秋天里金色的太阳?采访“大叶杨”,请“大叶杨”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回答。)

让我们在朗读中和大叶杨一起感谢太阳。

5、再读读第一节和第二节,想想:大叶杨还想感谢谁呢?为什么要感谢他? 小组讨论(课件显示问题。),交流。

小结。(板书:美化生活 )

6、拓展:此时,你想感谢谁呢,说出来吧,像大叶杨对太阳那样说出来吧!(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四、拓展阅读。

柳树的头发

柳树的头发又细又软,

他舍不得剪短,

就越留越长,

长到把脸遮住,

把身体遮住,

这时候风来帮他梳头, 柳树说:

不必了,谢谢 你越梳越乱。

板书设计:

杨树之歌教学实录

《杨树之歌》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的老朋友丁丁也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了。

(课件出示)丁丁的话:小朋友,森林里正在举行“春天之歌”演唱会,快去看看吧。

松树:我是松树我是松树,叶儿尖叶儿尖。(《两只老虎》曲) 柳树:长发飘飘我是柳树。(《让我们荡起双桨》曲)

翠竹:我是一株翠竹,叶儿绿绿。(《同在蓝天下》曲)

椰树:大海啊大海,是我椰树的伙伴。(《大海啊,故乡》曲) (课件定格)杨树

师:这是谁呢?你们认识吗?

生1:这是杨树,我在画报上见过。

生2:是大叶杨,不是杨树。

师:大叶杨是杨树的一种,叶子是心形的,很大,树干也很直。

师:大叶杨的歌声其实也很好听,我们就一块儿来欣赏这首《杨树之歌》。

二、学习课文。

(一)师生共同欣赏配乐诗《杨树之歌》。(课件)

师:大叶杨的歌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看看书中大叶杨是怎样唱歌的? 生1:大叶杨,成天喜欢哗啦啦地唱。(《龙的传人》曲)

生2:刮风时大叶杨唱欢快的歌。

师:不光我们听过大叶杨的歌,课文中还写了谁听过?

生1:小宝宝、老爷爷、老奶奶。

生2:小蝴蝶听过,棋盘棋子也听过。

(二)自主识字。

1.师:大叶杨的歌声伴随着小宝宝、老爷爷等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这节课,也让大叶杨的歌声伴随着我们一道快乐地学习,好吗?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小诗,把生字认一认。

2.学生活动:找小老师认读;查字典组词;小组内认读;和好朋友一起朗读小诗„„

生字游戏:(课件)

(1)“飞叶”(生上台操纵鼠标,带读) 杨树 凉爽 鼓掌 蝴蝶 感谢 陪伴

(2)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列火车”认读:

淘气号 杨树 蝴蝶 聊天 染绿 之前 漂亮 手掌

小丸子号 感谢 清爽 感染 闲聊 白杨 陪同 蝴蝶

奥特曼号 陪伴 亮丽 之后 爽快 鼓掌 感动 聊天

比卡丘号 掌握 凉爽 陪伴 漂亮 感谢 之前 杨柳

(3)字、词节节高

例:陪陪伴爸爸妈妈上夜班,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不需要人陪伴。

学生在所示生字中选取一个进行组词、说话活动。

生1:亮漂亮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夹。

生2:爽凉爽早上我来上学,风很凉爽。

生3:掌鼓掌明星在台上唱歌,台下的人都为她鼓掌。

3.师:我们已经和生字、词交上好朋友了,再读读这首小诗,你一定会读得更加流利,试试。

学生再读文。(一生读。众生评)

生1:××,我觉得你胆子很大,普通话很标准。

生2:我觉得你读得很流利。

生3:你读的时候加了一个字,“度”读成了“度过”。

4.师:你最喜欢这首小诗中的哪一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段再读一读。学生练读。(生评)

师:小宝宝捉迷藏,老奶奶聊家常(有一生问“聊家常”的意思,一生解释),老爷爷下棋都是很快乐很悠闲的事,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读出高兴、喜悦的心情。

全班齐读第2小节

5.师:其实,这首小诗如果读的时候都能伴上动作,那就更好了。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众生带动作伴读。

三、拓展思维。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大叶杨这样用歌声为别人带来快乐的动植物。

想想,你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是什么?(生纷纷说)

师:他们为谁唱些什么呢?

生1:我每天上学,鹦鹉好像对我唱《上学歌》。

生2:下课时,我们学校的月季花会唱《花蝴蝶》。小朋友一齐同唱《花蝴蝶》。

师:歌美,人也美,小朋友如果能将刚才所说的写下来,小诗一定会更美。回去试试吧,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行!

〖教学后记〗

1.歌声串起课堂。这首小诗叫《杨树之歌》,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以歌声为主线,贯穿全课堂。开始,我创设了森林里正在举行“春天之歌”演唱会这样一个情境,松树、柳树、翠竹、椰树都套用小朋友熟悉的旋律介绍自己后上场,然后我叫小朋友也试着用歌声介绍大叶杨,小朋友一个个兴致盎然,有的套用熟悉的旋律,有的干脆自己谱曲,而老师适时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课间休息时,小朋友更是唱唱跳跳,高兴快乐一览无余。最后的扩展学习,小朋友更是把自己会唱的歌全套上了,用歌声贯穿全课堂,小朋友唱也陶陶,学也陶陶。

2.游戏掀起高潮。为避免单调、机械地认读生字,我运用课件设计了三个识字游戏。“飞叶”能让小老师上台操纵鼠标,小老师自然神气活现;“开火车”更是让小朋友兴趣倍增。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神情,第四列火车我选择了全班小朋友一起开。火车到站后的欣喜高涨了小朋友的情绪,在“字词节节高”这一环节中,小朋友更是各有所好,说了许多富有个性

的句子。

3.感悟促进朗读。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本堂课的朗读教学时,我不作任何分析,让学生在自读、自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第1小节中,学生能抓出重点词语进行朗读,注意了语气的轻重;第2小节中学生通过动作来诠释诗的含义,感受大叶杨为人们带来的种种欢乐。

杨教学反思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优点:

1、独运匠心,巧抓“攥”与“扔”提纲挈领,进行文本肌理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最后,我又回到“攥”和“扔”,让学生再次进行对比,结果学生不仅加深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整节课给人一种实在而雅致的享受。

2、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使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转向生活,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从课文中体会到的道理。

3、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文字中体会景色美,心灵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

不足:

1、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品读感悟描写景色美的句子时,引导学生朗读的形式过于单调,除了齐读、指名读外,其实还可以站起来读,想像着画面读,加上动作、边表演边读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而且教师在学生读时应注意倾听,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体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够。

2、在对课文的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方法训练还有待加强。

3、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自己的洞察力和敏锐度还不是那么到位。

4、没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些前松后紧的现象。

看来,要想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多些精彩,我们就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地思考、反思。要做到真正地专业成长,首先就要有自省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缺点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加以改进。

教学反思杨

大赛过后看课堂

沾化县实验中学 杨亦军

近几年来,在教育课改的大潮中,我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也参加了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不断锻造自己,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在07年底参加的县课堂教学大赛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在这次大赛中,我执教了鲁人版《奋斗成就未来》这一课。在“六环节”教学法的基础上,我把这堂课设计为五大组成部分:一、导入------图片、视频:“嫦娥一号”的发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航天精神”,从而引出艰苦奋斗精神。二、自主学习:布置自学任务,初步明确学习的主干内容、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质疑。三、深挖教材:教学的重头戏。通过对教材中涉猎问题的再设计,与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深化对教材的认识,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四、直击中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适应中考早做铺垫。五、畅谈收获:学生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总结。

在对这堂课的设计与讲授过程中,有几点需要发扬的经验,总结如下:

1.胸中有数。数,就是上课的基本环节。课堂应该包括几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胸中有数,形成几种适应新教学理念要求又符合自身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遇到新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变通。虽然说,教无定法,但几种基本教学模式还是必须的。本堂课的五部分结构,就是在“六环节教学法”基础上演化而来。

2.导入新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为课堂新授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可能使课堂教学捉襟见肘。思想品德课时效性的特点为导入的新鲜乃至内容的新鲜提供了可能。新鲜,既可以是形式的,也可以是内容的,或者兼而有之。本堂课,我以刚刚顺利完成绕月飞行的“嫦娥一号”之视频和图片为引子,把“航天精神”与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的把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内容调动出来。之前,为准备这次课堂大赛,我上了《可持续发展》一课。适值头天晚上“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我在课堂导入中,就用了其中的图片,让学生做一回嫦娥的使者,向嫦娥转告一下家乡的变化(有美的,也有不美的,即环境污染的情况)。------让嫦娥担心了。在学习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之后,再让学生做一回

信使,告诉嫦娥,我们会如何让她放心。从而使学生始终在较新鲜的感觉中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为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状况来开展。应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设计应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比如:课堂预习,设置了两个问题:“你找到了哪些问题?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都是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之中可以发现的。又比如:“在青少年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有哪些?试举例说明。”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以发现的实例。进而引导学生明确这样的问题:“青少年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课堂流程应是围绕学生进行的,课堂预设往往与实际流程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好的课堂,应当适应并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课堂流程的适时转变。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课堂预习,问题的讨论、解答,都应充分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穿针引线,解答学生知识结构与思维意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问:“我国面临哪些风险?”此类问题,有学生能了解的,但更多的是学生不知道的,需要老师适时进行点拨。

4.深入生活。应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的随机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比如:问题“在青少年中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表现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即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的。把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这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5.未雨绸缪。教师应该要有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能敏锐地捕捉思想教育信息,创造性地生成活动主题。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有选择地运用教材,不但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进行有时效性,有针对性的补充。教师平时要注意捕捉教育信息,对课程进行大胆补充。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

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行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第三,还要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的修正和与课堂教学联系的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再编辑。比如:本堂课,我就对课本内容进行了两次修改:一次是当学生联系到我们的共同理想的时候,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修改、补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一次是在谈到青年的历史使命时,链接了“胡锦涛向中国青年群英会的致信”,使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使命与责任的认识。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思想品德课程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回想自己的老师,印象最深的不就是那几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老师吗?难怪有人提议基础教育阶段要有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教师要言传身教,要给学生人格榜样的同时,还要以渊博的科学知识去影响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教师形象更合格,更具魅力。

本次课堂大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容量大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本堂课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教学境界。

2.怎样实现学生思维与教学任务、流程的统一。本堂课,因为受时间与整个课堂设计的影响,有的学生疑问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课堂流程进行充分讨论,从而为本堂课留下了些许遗憾。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

《杨树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想像能力;能仿写。

3、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唱首歌)师; 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你们知道吗,大杨树也会唱歌,它唱什么歌呢?打开课本。

二、预习检测

1.有感情地流利的朗读课文。

2.大杨树怎么唱歌?

三.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同学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只要多读书,就可以找出答案。

2. 学习第一节。

(1)同学们捧起书本,认真地朗读第一小节,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把你们的感受讲给我们听听。开始吧!

生1:我知道了杨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唱歌。

生2:我知道了杨树是哗啦啦地唱歌。

生3:我感受到了杨树唱歌时心情很欢快。

你们体会地真好,有风为大叶杨伴奏,有雨点和大叶杨合唱,有时欢快,有时响亮,有时宁静,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你能通过读表现出大叶杨的快乐吗?

(2)生朗读、评价:

过渡:白杨树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没有风雨时,他们也在唱,唱给谁听呢?我们快来读一读吧。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1:我弄明白了原来大叶杨把歌唱给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听。

生2:我想知道大叶杨唱的是什么?

(2)对,叶杨成天哗啦啦地歌唱,它会对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些什么呢?

(3)你们想想杨树还会在什么地方把歌唱给谁听呢?模仿第二节说几句。

生1:唱给可爱的小朋友,伴他读书真快乐!

生2:唱给辛苦的清洁工,伴他劳动真轻松。

生3:唱给我们的老师,祝她幸福又美丽!

(4)你们想象真丰富,大叶杨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快乐,大叶杨也一定很快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小结:在它的歌声中,小宝宝快乐地捉迷藏,在它的歌声中,老奶奶快乐地聊家常,在它的歌声中,老爷爷悠闲地度时光。

过渡:大叶杨不但会唱优美的歌儿,而且还有更大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5)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把第三节读给我们听。

生读,质疑:大叶杨怎么也会拉手?怎么也会鼓掌?为什么要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6)大叶杨越长越大,春天来了,枝繁叶茂,枝连着枝,叶连着叶,就像我们手拉着手,春风吹来,大叶杨在春风中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原来是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是太阳让大地有了四季的变化,使大叶杨春天发芽长叶,秋天落叶。

(7)再次朗读体会:感谢大叶杨为我们送来了一片凉爽。

(8)多美的一首诗歌呀,要是想永远把他留在记忆里,你应该怎么做?对,把他背下来,开始吧!

四.拓展训练

大叶杨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呢?像大叶杨这样的树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树朋友?

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好处,树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空气,抵挡风沙,减少洪水灾害,保护环境……那你想做些什么呢?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吧,愿我们能精心地呵护身边的每一棵小树,共同保护我们人类最美好的家园。

杨树之歌教案

《杨树之歌》教案

教材分析:

杨树普遍生长于我国各地, 《杨树之歌》就是一首赞美杨树的歌。全诗借赞美杨树,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这首诗意境优美,韵律强,用比较形象生动的第一人称述说,拉近了杨树与人们之间的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人类与树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不理解的词语。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设计有关生字的问题,并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杨树默默奉献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的歌?(播放歌曲小白杨)

2、不但小白杨会唱歌,大叶杨也喜欢唱歌,(板书:杨树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首“杨树之歌”。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生字

1、齐读课题《杨树之歌》。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树是杨树?

杨树在什么地方唱歌?

杨树把歌唱给谁?

杨树为什么唱歌?

3、同学们非常愿意动脑筋,要想解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先要把课文读通,认识这课的生字朋友。

4、打开语文书,自己试着读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5、刚才孩子们读的那么认真。吴老师今天也想和小朋友一起读课文,可是

吴老师有要求,老师声音大一点,孩子们的声音小一点,我们一起读课文,这次和老师一起读课文你就要留心一下刚才你读不准的字,看看老师是怎么读,在把读音记住。

6、刚才和老师配合读书孩子们表现的真棒。课文中的词语宝宝现在也跳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嘛。那谁来给他们打打招呼把。抽生读、齐读)

7、词语宝宝他们玩累了,现在又回到了课文,你们还 能够把课文读通顺嘛。那现在请同桌共用一本书先1号小朋友读,读完2号读,互相检查一下,读的好的夸夸他,有问题的帮帮他。得到表扬的孩子给老师挥挥手,真能干,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也别灰心,相信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你也同样能够得到表扬的。

8、今天我们教室里的老师也想听一听全班 孩子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还是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深入理解、品读诗歌。

1、2.1班的孩子简直是太能干了,老师还没有讲就自己能够把课文读的这么流利通顺,那吴老师在奖励你们读一读课文。这次请你仔细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大叶杨喜欢干什么?

2、大叶杨既然这么爱唱歌,那他的歌儿唱的怎么样了,请我们女 孩子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其他孩子认真思考,大叶杨的哥儿唱的怎么样。是啊,如果你现在就是一棵大叶杨,你在刮风时、下雨时、没有风雨帮助时候都在唱歌,你心情怎么样,。很、很欢乐、那带着你的感受把第一小节读一读。

过度:大杨树刮风时,唱的欢乐,下雨时,唱的响亮,没有风雨帮助时候,他们也在唱。那会唱给谁听了。请我们男生一起把第二小节读一读,其他孩子认真思考,。大杨树会把歌儿唱歌谁听了。

(听一听,大叶杨在说话呢!请同学们发挥想像说一说。指名当大叶杨,其他同学采访大叶杨唱了什么,说了什么。课件相机呈现:

A、大叶杨可能想对小宝宝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_

B、大叶杨想对老奶奶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_

C、大叶杨想对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他唱道:_______________

3、拓展:大叶杨还会把歌唱给谁听?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后,小结。是啊,大叶杨把歌声带给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过度:在它的歌声中,小宝宝快乐的捉迷藏,在它的歌声中,老奶奶快乐的聊家常,在他的歌声中,老爷爷悠闲的度时光,多轻松多自在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第二小节读一读,

过度:大叶杨不但会唱优美的歌儿,而且还有更大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把第三小节读一读。

4、大叶杨还想在它的歌声里表达怎样的感情呢?带着问题,请大家自由读

第三节,边读边想。

指名回答。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大叶杨为什么要感谢秋天里金色的太阳?采访“大叶杨”,请“大叶杨”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回答。)

让我们在朗读中和大叶杨一起感谢太阳。

5、再读读第一节和第二节,想想:大叶杨还想感谢谁呢?为什么要感谢他? 小组讨论(课件显示问题。),交流。

小结。(板书:美化生活 )

6、拓展:此时,你想感谢谁呢,说出来吧,像大叶杨对太阳那样说出来吧!(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四、拓展阅读。

柳树的头发

柳树的头发又细又软,

他舍不得剪短,

就越留越长,

长到把脸遮住,

把身体遮住,

这时候风来帮他梳头,

柳树说:

不必了,谢谢

你越梳越乱。

板书设计:

3、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像杨树一样虽然普通,但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就像刚才我们听的小白杨中防守边疆的小白杨一样,树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27的《记住》。

4、说说你通过学习《杨树之歌》和《记住》你知道了什么?是啊,请你们记住,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

四、布置作业。

杨树之歌教案

杨树之歌

翠微小学 邵贤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杨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为人类奉献出欢乐与关爱。

2、通过学习课文,发散学生思维。

3、认识课文中的七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想象大叶杨会唱些什么?你会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春天到了,许多树木都生长发芽,请你看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显示课件)

在我们北京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杨树,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叶杨。大叶杨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凉爽,还会唱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杨树之歌。

板书:杨树之歌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这节课,就让大叶杨的歌声伴随我们一道快乐地学习。

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小诗,请你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

字。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

五、指名小组朗读课文,思考:大叶杨是怎么歌唱的?

显示: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你觉得大叶杨唱歌时是什么心情?你能把大叶杨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就读这段话。

六、学习课文

1、大叶杨这些优美的歌,都唱给谁听呢?你从哪小节知道的?读读。 板书:小宝宝 老奶奶 老爷爷

(出示课件,图)

看,在杨树下,小宝宝高兴地和蝴蝶捉迷藏,老奶奶在树下聊着家常,老爷爷悠闲地下着象棋,大叶杨会对他们唱些什么呢?请你再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

课件:大叶杨对小宝宝唱:“ 。”

大叶杨对老奶奶唱:“”

大叶杨对老爷爷唱:“”

大叶杨对( )唱:“”

你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感受到了大叶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吗?

2、大叶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歌,他们还边唱边拉起手(课件显示课文内容),学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大叶杨,让我们起立,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段话。

3、(课件)配乐:看,这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大叶杨,它们伸展着绿色的枝叶,挺立在居民区、道路两旁,在微风中,它们轻轻地歌唱,歌唱着生活的美好与欢乐。大叶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即使是荒野、沙漠,依然看得见它们挺拔的身姿。它们不仅为人们送去绿荫,而且它们以自己挺拔的身躯抵挡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大叶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它们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用的事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3、看样子,同学们对大叶杨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读出你们对大叶杨的感情来。

4、听了你们的读书声,大叶杨可高兴了。他也想参与你们的学习,你们愿意吗?

请同学们把书上识字表里的字读读。看,大叶杨的叶子上写着什么?(学生读,老师贴)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生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现在,我们一起读读,如果哪个字你觉得记起来有困难请你举手,我们一起来解决。

教师指读。

5、字学会了,现在我们来个读词比赛好吗?

(课件)看,这有四列火车,分别是“春、夏、秋、冬”号,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任选一组词读,读的正确的,就能获得读词小能手的奖章。

6、比赛完了,大叶杨还送给我们一首歌呢!看,是什么?(学生读) 指读、齐读。

这几个字你觉得哪个字难些,举手。教师指导写。

剩下的几个字,你最想写哪个就写哪个。

《杨树之歌》课后反思

《杨树之歌》是小学语文第四册内容,它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童诗,十分便于学生朗读。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一、结合图片和诗句,发散学生思维。

在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时,我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发学生想象:大叶杨会对小宝宝、老奶奶、老大爷唱些什么?大叶杨还会对谁唱些什么?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丰富,有说大叶杨对老奶奶唱:“老奶奶,老奶奶,祝您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有说:“老爷爷,老爷爷,希望你能赢了这盘棋。”还有的说:“大叶杨对小鸟唱:希望你飞得更高。”对小花唱:“希望你越来越美丽。”孩子们对他人的关爱,对大自然的情感,在他们的诗句中流动。

二、利用录像和音乐创设情景,使课文得到升华。

学完课文后,我利用录像和音乐使孩子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当

我说完:“看,这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大叶杨,它们伸展着绿色的枝叶,挺立在居民区、道路两旁,在微风中,它们轻轻地歌唱,歌唱着生活的美好与欢乐。大叶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即使是荒野、沙漠,依然看得见它们挺拔的身姿。它们不仅为人们送去绿荫,而且它们以自己挺拔的身躯抵挡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大叶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它们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用的事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时,孩子们由衷地说:“大叶杨,我真佩服你!”“对不起,树木们,我们人类再也不伤害你们了!”由此,使课文内容得到升华,学生也受到了教育。

杨树之歌学案

小学语文 二 年级下册第 四 单元学案 主备人:刘冠民 ( )班 姓名:

总课时:2 课时

时间:2014 年 3 月

分课时:第一课时

课题:杨树之歌

学习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 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2、背诵课文。3、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生字 6 个,学写 6 个。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

) ,上节我们学习了课文《 》 ,知道 了植树节是每年的( )月( )日。 2、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流水声,大自然中处处有歌声,你听过谁的歌唱呢? 杨树也会唱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一遍。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 2、预习检测:认读词语 蝴蝶 之歌 之间 陪伴 喜欢 喜爱 下棋 响亮 照亮 悠闲 感谢 感恩 染色 谢谢 谢意 使用 使命

3、我们把词语宝宝送回课文当中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4、杨树之歌,杨树究竟唱得怎么样呢?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带着这 样的问题认真听一听。 三、合作探究 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1、提问:有风为大叶杨伴奏,有雨点和大叶杨合唱,有时欢快,有时响 亮,有时宁静,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你能通过读表现出大叶杨的快乐吗? 答:我知道了杨树是( )唱歌。 答:我感受到了杨树唱歌时心情很( ) 。 2、提问:大叶杨怎么也会拉手?怎么也会鼓掌?为什么要鼓掌感谢金色 的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朗读体会:感谢大叶杨为我们送来了一片凉爽。 3、把下面的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一天下午,同学们拿来铁锹,抬来水桶,扛来树苗,高高兴兴地 栽起树来。 ( )接着女同学把水浇到刨好的树坑里。 ( )最后,大家把树苗栽好,把土踩实。 ( )首先,男同学挥动铁锹把树坑刨好。 ( )看着新栽好的一排一排小树,同学们心里乐滋滋的。 ( )春天,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同学们决定动手绿化校园。 4、小检测 1、学一学 例:红艳→红艳艳 湿漉→________ 哗啦→________ 热腾→________ 凉飕→________ 黄澄→________ 静悄→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例:结实 结结实实

说笑__________ 仔细_____________ 许多______________ 红绿__________ 漂亮_____________ 躲闪______________ 舒服__________ 安静_____________ 写画______________

四、学习生字: 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 (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 么结构;什么偏旁) 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跟(小)老师 读、自己书空。 照着田字格生字,描一描,写一写。 重点注意:1、用看声旁识字的方法学习字音,练习看声旁认字。 2、巧巧手。我写得最棒。

五、课后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 hu die zhi ge xi huan xiang liang ( ) ( ) ( ) ( ) gan xie xie xie shi yong yang shu ( ) ( ) ( ) ( ) 2、熟读、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 二 年级下册第 四单元学案

主备人:刘冠民

( )班 小组: 总课时:2 课题:植树的季节

时间:2014 年 3 月

姓名: 分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想象能力;能仿写。 3、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 欢乐的树。

【学习过程】 复习检测:抄写一遍、再默写或者听写一遍下边六个词语。 之歌 喜欢 响亮 感谢 谢谢 使用 之间 喜爱 照亮 感恩 谢意 使命 抄写: 默写:

一、自主学习

大声读一遍课文,思考: 1、本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我们的名字是(

什么时间歌唱?唱的怎么样? 2、我们都给谁唱过歌?我们唱歌时,他们都在干什么? 3、我们是怎样唱歌的?我们都感谢谁?为什么要感谢他? 三、合作交流 1、选字填空

),我们都在

培 ( 培

陪 )同

场 广(

扬 )

葱 忽 青( ) 忽 )然

陪 场 杨 葱 ( )土 ( )柳 ( 2、 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白杨树 ( )的衣裳

3、【阅读链接】阅读短文

大叶杨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呢?像大叶杨这样的树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树朋友?树给我们带来 了很多很多的快乐和好处,树能给我们带来新鲜空气,抵挡风沙,减少洪水 灾害,保护环境……那你想做些什么呢? 课堂小结:大叶杨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植树可以(绿化山河) 、 (美

化环境) 、 (净化空气) 、 (防止水土流失) 、 (防患自然灾害)等等。 所以我们不但要积极植树,而且要保护树木。 四、课堂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说 ( )的教诲 ( ( )地听 ( )的目光 (

)的风 )的家

3、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并组词。 ( )( 木 ( )( ( )( ( )( 亻 ( )( ( )( ) ) ) ) ) ) ( )( 讠( )( ( )( ) ) )

《去年的树》教后反思——杨丽

《去年的树》教后反思

伯延中心小学 杨丽

《去年的树》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鸟儿和一棵大树是一对好朋友。当冬天来临,他们不得不分手的时候,鸟儿答应树,明年再来给他唱歌。可是到来年春天,鸟儿飞回来的时候,树已经不见了。于是,鸟儿追寻着树的踪迹,一步步寻访。当她终于找到已被做成火柴的树时,火柴也即将燃尽。但鸟儿仍不忘记对树的许诺,对着被火柴点燃的灯火,唱了去年唱过的那支歌。故事的文句浅显易懂,但蕴含的情感却非常丰富。既体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深情厚谊、鸟儿对朋友的诚信,又蕴含着大树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在环保方面引起人们的深思。

对话式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发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对话者彼此的碰撞与激发中会把对话主题引向深入。我常想:语文教学最终应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语言、留下情感和精神。深层次的对话应是情感的沟通和精神的共振。为了凸显本课的情感主线,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使教材为我所用。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情感目标分三步达成 :

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感情朗读、逐层体验

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自主读书,大胆表演,放手学生去想象,质疑,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美好的思想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动的课堂。

但是,我制作课件的水平还很有限,有些课件的制作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一些过渡语设计还不够完美,希望各位评为教师为我指正,批评。

杨晓燕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及反思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二年级 杨晓燕 2015.11.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铅笔两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四步识字 进行识记生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懂得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法:四步识字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的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的?(绿色、黄色、红色)。老师这儿有一片特殊的叶子,你们在大自然中见过这种树叶吗?对于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吗?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 小朋友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想!)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蓝色的树叶》(板书课题)首先,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四步识字

过渡:要想知道蓝色的树叶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师要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读准生字,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的,有信心吗?(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语境中识字。

(1 )借助拼音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注意读准字音。并标出自然段。

(2)自己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过渡:老师看到大家都读得很认真,那谁愿意和这些生字宝宝打打招呼呢?(课件出示生字宝宝)看看谁认识得最多,读得最好?

2、跳出语境,多层次识字。

(1) 出示带拼音词语,多种形式认读,注意正音

shù xiāo qiān zhòu zhù rě 美术 削 铅 笔 皱 着眉头 注 意 惹人爱 吞吞 tǔ zhuō hé

吐 吐 桌 子 盒 子

(指名读,领读,齐读。) (2)摘掉拼音帽子开火车读词语.

过渡(课件出示生词宝宝)好,解决了生字宝宝,又来了一群不带帽子的词语宝宝。

美术 削铅笔 皱着眉头 注意

惹人爱 吞吞吐吐 桌子 盒子

(3)出示单个生字,多形式认读

过渡:字宝宝摘下帽子,跳到树叶上,小火车开。﹝抽读、男女读、变序读﹞

3、交流识字方法,强化自主识字。﹝先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

加一加:吐注盒

盒:你们看,这是粉笔盒,这是文具盒,又叫铅笔盒。这个盒是用来装东西的。你还知道有哪些盒?

换一换:铅

做动作识字:皱着眉头 (多么恼火,多么生气,多么难过) 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编字谜:削(一刀切断小月亮)

4、回归课文,按自然段抽读,巩固识字

过渡:好!接下去,我们边听课文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事)

三、巩固生字:读儿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读得这么好,写得也一定不错,这两个字特别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有信心写好吗?

1. 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4. 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

加一加:吐注盒

换一换:铅

做动作识字:皱着眉头 (多么恼火,多么生气,多么难过) 看实物识字:铅笔笔盒课桌美术课本

编字谜:削(一刀切断小月亮)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 马继平 10 .27

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3平平搭积木

一年级 张金女 11、2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 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 4 个生字。认识“双人旁”1 个偏旁。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他们从小就要懂得关心别人。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以及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自读自悟,懂得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让学生被“心中有他人”这种美好品质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质疑引趣

1.(出示积木)同学们瞧,这是什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他最会搭积木,是个高手呢!

3.揭题,板书,齐读课题。引导识字:平、搭。

4.质疑引趣: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平平用积木搭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搭房子?)

(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后记在黑板侧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借助拼音把画出来的生字多读几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边读边想:平平搭了几间房子?都给谁住?

4.全班交流。

三、自主识字,检查落实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纠正读音。

2.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前后鼻音(间、很、平)和轻声音节(呢、啊)。

3.学生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各自识记字形的方法。(如加偏旁、换偏旁、编字谜等。)

讨论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适时认识新偏旁“双人旁”。

5.游戏巩固生字:“踩地雷”(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轻松识字。)

6.指名分节读诗句,读后评议。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业、本、平、书”。

2.观察“业、平”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竖笔的位置及长短的变化。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再观察“本、书”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书”字点的位置。

指名学生上台书写,评议指正。

5.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检查。

五、作业

1.认读 11 个生字,口头组词。

2.我会填。

一( )房子 两( )苹果

桃子 四( )小鸟

三( )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 梁春林 11、2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理解奚落、傲慢、轻蔑、恼怒等词。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一部份一部份地细读课文,把每部份的内容读懂,从而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读一读,整体感知。

2、议一议,了解内容。

3、品一品,理解品味。

4、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的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在教学本课前,准备陶罐、铁罐的实物以及陶罐、铁罐的头饰,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老师让你们触摸了我从西藏带来的非常漂亮的罐子,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两只罐子有些什么特点,好吗?(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坚固”“易碎”两个词语)

同学们通过触摸,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不同特点,你们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爱动脑的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道去认识两只特殊的罐子,他们是国王御厨里的一只陶罐和铁罐,在这两只罐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三)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三、精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然后告诉大家,从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二)从两个罐子的对话中,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四)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骄傲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视情引导学生。

(五)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1.)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 生:傲慢

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

(2.)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出示课件2: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轻蔑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学生用轻蔑的神态练读。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在这里”) 出示对话3“住嘴„„„„在这里”。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生:谦虚、大度、礼貌„„(板书:谦虚、大度)

师:分别找出表现陶罐谦虚、大度的句子,并读一读,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出示课件5:“我确实不敢碰你„„再说„„”“何必这样说呢?„„有什么可吵的呢?”

生读陶罐的话,教师相机引导。

四、分角色朗读,鼓励学生自配动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自配动作。

(一)小组分角色练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二)戴上头饰表演。

五、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表演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六、归纳主要内容,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这个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二)教师:出示铁罐、陶罐的实物,看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出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七、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课文,模仿着编一则寓言故事。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三年级 梁春林 10、2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课前准备

推荐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渲染神话意境

1.师:你们喜欢神话故事吗?(生:喜欢)能说说你喜欢看哪些神话故事?

生答:《精卫填海》《后羿射日》„„

2.师:今天让我们学习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教师板书课题,叫两位学生念课题)。

带着问题全班齐念课题:谁开天地?盘古干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吧。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

轻而清、重而浊、上升、下降

隆隆的雷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滋润、肌肤、混沌

(1)自由读词语。

(2)小老师带读,读中交流

①第一组是反义词。根据实际理解“清、浊”并给“浊”字组词(混浊),“投降”读作xing

②XX的XX词,扩充此类词语3到5个。

③“血液”(流了一点血,血淋淋读作xiě)。

④“混沌”(理解“混沌”;找近义词“混浊”;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学习第一自然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本

1.默读课文,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能读成课文中的哪句话?把这句话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请学生自由读此句并思考,这句话中哪个词是关键(创造)

(1)教师板书“创造”,并提问:“创造”的“创”这为什么是 力刀旁?(看字形并联系课文理解盘古是用锋利的斧头劈开了天和地)。

(2)教师小结:是呀,创造,它需要工具,需要力量,神话故事总是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那么,盘古创造了什么?又是怎么创造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入神话天地好好研究吧。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2.生字书写指导。(“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重视间架结构。)

五、家庭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10月13日第二节课,“一人一课”课堂考核,我讲授了《那树》一课。

讲授内容是随进度来的,没有刻意选择。散文教学对于我而言是短板,我常常困惑于如何分析含蓄而优美的语言,深刻而内敛的主题。所以面对课题,我有些畏难情绪,一时不知该从何入手。

记得今年4月份中心能手课评选时我曾经听过一节《那树》,设计比较传统、缺少创新,我想冲破“那是一棵 的树”的填空式教学的传统模式,所以教学设计上颇费了一番周折。

导入时,我借用了课后题第三题的语言,简洁、明了,直奔主题,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入境。课堂设计了“读孰—整体感知、读懂—精读细品、读透—领悟内涵”三个环节,分别解决了“概述文章基本内容”“那树是一棵怎样的树?那树最终遭到了怎样的命运?”“你会如何处置这棵老树?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问题,能够梯度呈现,步步深入的理解课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也较为满意。学生能跟上我的思路,基本按我设想的思路进行,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结课后,我感觉课堂缺少亮点,生成的部分太少,但当我听完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一、设计以“读”贯穿整个课堂,然而除了学生赏析句子时的个人朗读外,再没有读书声。课堂没能体现“读”的设计意图。

二、 感觉课堂预设过多,一方面主被比较充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总是引导学生顺着我的思路走,没有生成,学生的主动

性发挥的并不彻底,课后,有位同事对我说“你的课上的太稳了,以至于不敢抓学生的亮点、不敢去展开。”我想这也是本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够充分的表现,做不到收放自如、借助文本解决文本。

三、 课堂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太少,尤其是应对中考的答题技巧基本没有涉及。

四、 自认为主题已经往深处挖掘,但仅限于“人类的文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没有结合作者的经历、背景继续挖掘一些思想性的更深入的东西。

我想:能够认识到以上不足对我而言何尝不是一种促进?

当然,除了缺点,我很自信这堂课也有优点,比如:课堂设计体现了课前预学、课后检测、小组合作;环节清晰、紧凑;问题设计符合课标,逐层深入;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等。

讲课时留下的得也好,失也好,只要能够反思、揣摩、总结,今后必能改进、提高。

倘若每一堂课都能精心准备、用心反思,效率一定出乎想象。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普兰店市第三十四中学 徐大宽

本节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暗示了“那树”早期、近期和现实的命运,

“佝偻”是早期“那树”留给人们的容貌;

“引颈受戮”是近期“那树”悲惨命运的写照;

“周道如砥”是现时“那树”的灰飞烟灭;

选择这三个关键词由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入手,生发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完善那树的形象,课堂结构清晰,流畅。

不足的是对“周道如砥”这个词的理解稍显浮浅,这也影响了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文章的主题似乎仅仅停留在要保护环境这一层面上了,对都市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矛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作家王鼎均说:“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这一点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理解“周道如砥”这个词时可以在第三个问题前这样增设这样两个问题:人类追求“周道如砥”有没有错?为了达到“周道如砥”的目的杀死了“那树”值不值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个词基本上都是由理解语境义入手进而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显得程式化,可以尝试着二三两个词让学生自己提问,筛选有价值的问题,自问自答自评,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贵多思,学贵多问。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作者以形象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尤其它的“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深深的震撼我们,“绿”成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牵引线,因此通过把握树的“绿”力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下面略说最为突出的亮点:

亮点一:简化教学线条。

将教学的过程学生主要活动首先读文,感知形象;其次赏段,精妙笔法;再次写句,表达心声三大版块,每个版块又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实现各目标的方法。可以说,设计思路自然流畅,教学线条明朗,由整体把握转移到品读重点段落,教学的层次感很强。

亮点二:注重选点训练。

每个版块都有个训练点,第一个训练点是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第二个训练点是培养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整体设计来说由面到点去注重进行扎实有效的课堂能力训练,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主,问题的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这节课的主旋律是品味语言,因此设计主问题“品品短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一主问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通过品“咬下去,嚼碎”“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喘病”等短句更好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树被屠杀的痛苦,人的无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并更好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那树教学反思

反思一:那树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用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通过分组表演的形式,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

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只是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句子,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没有仔细品味。

反思二: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王鼎钧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在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了两个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那树的故事。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答出大致内容就得到了本环节的目的。以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类似目标的达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学生独立处理。(2)结合课文有关语句说说,那是一棵________的树。这里由于学生的注意点比较分散,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前,划定了文章一至五小节的思考范围,加强了课堂实效性。此环节涉及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的知识点有: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作用,典型动词的表达作用等等。期间时刻注意让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文本内涵,以朗读带理解,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写到大树给人类贡献了浓荫这一内容,里面有个动词——“吸”用的非常生动,这里让学生做“吸”的表情和动作,加强了学生对内容的体验,符合体验式教学的精神,收效明显。

在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这一主要环节,以人类残忍对待老树的描写为主线带动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整个过程中,我既作为一个普通的阅读者参与,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课堂进行交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并实现成果共赏。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的“审查----扬弃----再建”,即文化的构建过程。让学生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在主题升华的部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样就使学生又从文本中走出,进而去思考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以期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这一节课,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点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尤其要注意。

反思三:那树教学反思

我在初三上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那树》。.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却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感慨。我们设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哲理美、修辞美、悲剧色彩和奇幻色彩,从而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尽管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我还是感觉有得有失,忧喜参半。现作反思如下:

1.以读为本,回归文本。本节课,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朗读、精读、跳读、指名读、齐读等这些读书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多读课文。共计读书时间为15分钟左右。我在课堂上一一落实了这些环节,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我构思了五个语言品析点,又加上堂上学生提出的几个品析点,学生对语言文字作了较到位的品析。这一构思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落脚点,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语言赏析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第一个语言品析环节结束后,我即相机让学生总结品析的切入点:关键词、修辞手法、情味。朗读方法的指导也较到位。我几次指导学生用低沉的、缓慢的语调朗读。这样,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比较顺利,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就更加深入,最后对主题的把握也是多角度的、个性化的。

当然,在这节课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

1.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时,学生自由读,画出喜欢的语段并赏析。我感觉学生似乎只是在作一种寻章摘句的工作,显得有些断章取义,有把文章“残忍肢解”的嫌疑。

2.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略显匆忙,这里是教师赶着学生发现的;对文章线索的把握不太到位,这里是教师代替学生发现的。

3.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的过程中,是否该放音乐《好大一棵树》,这也值得商榷。

问题还有不少。但我想,只要我们肯想肯做,我们的将来会比我们的现在强。也许我们的课堂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但她会不断接近艺术,或成为不断进步着的艺术。

反思四: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的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和材料”的能力,课 上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比较集中,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用三个关键词语贯穿全文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三个词语既是独立的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文章,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为我们讲述了那树的生命历程,用形象打动人心,尤其是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更是给大家震撼。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以那树的身份进入课文学习,为的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把握那树形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首先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用优美的歌声,创设浓浓的氛围,以歌曲中对那树的赞颂抛砖引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顺势导入。

进入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悟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我采用了默读。对于本课字词,我采用了助读卡形式。一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更多的阅读。二是我不想因提问字词使创设的氛围消失。问题设置以一问概括全篇内容,以主问题带出次问题,问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要想回答好,学生必须在整体感知、提炼、归纳后才能生成答案。从而,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品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以读促讲,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朗读文本时, 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通过朗读增进了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又推动了朗读。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品析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然后交流,交流时加强对朗读方法指导。

第三个环节理解主旨。在学生准确感悟那树的形象,充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我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水到渠成。

第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我口说我心,以树的身份对人类诉说心声。这个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答案涉及课文又超越课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人类与自然、文明进步与诗意生活,对生命的认知与感受以简练而恰当的文字展现,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

板书清楚明了地显示了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那树对人类无私奉献与惨遭人类杀戮形成鲜明对比,对比中引发学生深深思考。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上的同行者、陪伴者。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想得多,说得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老师适当的点拨、环节的合理设计,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完全放开,答题角度有些单一,虽然一再启发,但效果不太理想。由于课堂更多的是生成,有些学生回答不到位或回答没有涉及到的地方,老师点的稍多一点。

以后,我会向着高效的语文课堂奋进,使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那树教学反思

《那树》这篇散文写了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用形象打动人心。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教学本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另外,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最后,我用田震一首《好大一棵树》歌结束本节课,在歌词中再次感受那树的精神魅力,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 就是品味与欣赏这个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文中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 句子,比如“绿着生,绿着死”“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等,这些平淡语言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可以感受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品性,更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宝贵的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这些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握,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学生自己很少有能够自己去发现和品味的,而是我是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是我代替学生发现的。 第二 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再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显得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课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钻研。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杨树之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2,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写儿歌.

4,综合运用识字方法,认识生字7个,学写10个.

教学重点:

1,少做理性分析,重点指导朗读.

2,激发学生想像.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歌声,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你们想听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杨树之歌》.

2,举起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写(板书课题:杨树 歌)看少了什么 一起写"之",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杨树的歌唱了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看课件.

2,通过听,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三,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如果亲自去读一读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会更多.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学生回答),想办法读准字音.(学生自读课文)

2,听到同学们的朗读,一些词语朋友急着要和大家见面,看你能不能认出他们 (学生读词语)

什么叫"聊家常"

"响亮"这个词能不能读的再响亮些 再响亮些 (学生齐读.)

3,词语读得这么好,淘气的字宝宝也坐不住了,它也跳到了书桌上,想考考大家,分组和字宝宝交朋友,遇到有困难的同学,我们帮帮他.(学生分组认读生字,生字组长负责指导,分配)

4,在识字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生字组长负责汇报小组的识字情况)再读读课文,这次我们想办法读通顺.(自读课文,注意轻声读,不影响他人)

5,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小评委可要竖起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听,再给他评一评.(指名读课文,同学之间试着评议)

6.谁认为你读得比他好 同桌互相读,如果你的同桌读的好的话,你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桌互度,在课文旁画个自己喜爱的小水果作为礼物送给同桌)

四,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1,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小诗歌共分三小节.找出你最喜爱的小节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爱

(1)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起立,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找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杨树真的很可爱,你能不能试着读出来.

(2)杨树成天哗啦啦地唱给谁听 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来读一读

a,你听过大杨树唱歌吗 他会给小朋友,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歌呢

师举例:"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b,他还会唱给谁听呢 把自己当作一棵大叶杨,学着杨树的样子"哗啦啦"地唱歌.(学生试说.)

小组内试着完成一首"杨树之歌"(分组练习写话).

把自己写的"杨树之歌"以小组的形式读出来.

《杨树之歌》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朋友,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不要发出声音,认真观察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朋友。

(师板画杨树)

师:你们认识这位朋友吗?

生:是杨树(大叶杨)……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呀?

生:因为杨树的树皮象眼睛。

师:对,杨树树皮的纹路象眼睛,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生:因为杨树的树干又细又直。

师:你的观察真细致,它就象一个哨兵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大叶杨吗?

……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它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我知道了,因为它的叶子又大又宽,所以叫大叶杨。

生:叶子的外形象心形。

师:对,正因为它的叶子又大又宽,所以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是杨树的一种。杨树还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同学们可以回去查查资料,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杨树。

(评:以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大叶杨”的特点。)

师:你们不知道吧?大叶杨的性格十分可爱,它最喜欢唱歌了,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唱的吗?

生:想!

师:想知道它唱了些什么吗?

生:想!

师:那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去听一听《杨树之歌》!

(师板书课题:《杨树之歌》)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杨树之歌》一课。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生:想!

师: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用你自己喜欢和拿手的方法解决!比如——

生:查字典!

生:看后面查字表!

生:问问同学或老师!

师: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吧!感受一下优美的《杨树之歌》。

……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完了,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情况。

师:课文里的生字现在都跳到了老师的手里,现在请同学看着老师手里的字卡,来认一认。

生:蝴蝶。

师:很好。

生:棋。

师:请你为这个字组个词。

生:下棋

……

师:同学们认得真快,老师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字组词。

生:杨(杨树)

生:喜(喜欢)

……

生:之——

师:哪个同学帮帮她!

生:之前

生:之间

……

师:看来认读生字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同学们看黑板。

(粘贴字卡:棋陪蝴蝶杨使)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黑板上这几个字有什么规律。

……

生:这几个字好象是形声字

生:蝴字的偏旁也念hǘ,所以它是个形声字

生:棋也是的。

师:这个“使”呢?

生:旁边也念shǐ。

师:对,旁边这个部分(吏)也念shǐ。

生:其他的字也一样,都可以根据声旁来猜这个字的读音,所以它们都是形声字。

师:说得对。你们真聪明!

(评:这个部分的教学我存在严重不足:首先我的识字教学不够扎实,显得十分单薄,没有落到实处。其次,我犯了个大错误:就是把“使”字当成了形声字,教给了学生错误的知识。“使”字的偏旁念“lì”,而不是念“shǐ”,这两个字也是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需要非常重视的两个字,更是学生容易弄混淆的两个字。因此,课后,我向学生道歉,并纠正了这个错误。虽然我在课后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但从这个错误中,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语文功底还不够扎实,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详)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词,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

3、激发学生对杨树以及大自然的热爱。

4、通过续编儿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在朗读中逐步感悟诗的肉汤。

2、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大叶杨的可爱形象。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教学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景、直观展示、适时的启发引导等方法,从而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法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本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协作、诵读、创作、品评等学习方法进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读有关树的古诗。

二、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听得见杨树唱歌的声音,大家猜猜杨树唱了什么?他唱呀,他最喜欢上课积极发言,认真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这节课上哪有同学表现好,它呆会还会唱歌给他听呢!想听吗?

2、观看课件,揭示课题

最后一棵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唱起歌来可好听了,简直就是一位天生的歌唱家。同学们想听听它唱的是什么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杨树之歌》。

(齐读课文,强调 “之”字的读音)

3、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三、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一)出示课件,听读课文

师提示听读要求:1、注意倾听每一个字的读音。

2、默默地跟着读课文,想想怎么样把课文读出感情。

(二)自读课文。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杨树之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页,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长句子记得再多读两遍。

(三)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件里的生字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本课的生字词。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做了预习,老师要考考你们,是否和课文里的生字结成了好朋友?

(开火车、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检查字音)

2、小组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读的字音,互教互助。

3、全班交流巩固读音

师:你觉得哪个字或哪个词最不好读呢,或者你想提醒大家读准哪个字、词?(重点指导平舌音:欢、伴、感、染,翘舌音:响亮、爽、掌等字的读音)

字形分析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生字或哪个生词,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自由畅谈)

师归纳识字方法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感谢、之、喜”等字。

(课堂指导书写)

请同学到黑板上比赛写字,生评价。

(四)朗读大挑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和这篇课文的生字结成了好朋友。现在,我把生字朋友带回家,看看你还能不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和小组里的好朋友一人读一段合作读,可以自己读,小组长也可以组织小组里的同学们比赛读或齐读。

(多形式的赛读)

四、细读课文,领悟感情

1、过渡:同学们,老师在大家琅琅的读书声中,感觉你们学习语文的快乐。

生活当中,你还有什么快乐的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让我们与快乐一同出发,用愉快的心情再来读第一小节课文。

(学生自由读)

2、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大叶杨是怎样唱歌的?

相机板书:刮风时 欢快

下雨时 响亮

没有风雨时 悄悄地唱

师: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大叶杨怎么样?(板书:爱唱歌)

3、指导朗读

师:对,大叶杨就是这样唱个不停,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呀!谁能用最多的快乐读一读这一小节?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字眼“欢快、响亮、悄悄地”的朗诵。

五、启发思维、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一小节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是什么?

2、“——”表示什么?(它给了同学们想象的空间)

3、续编诗歌: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大叶杨还会怎样唱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老师简直陶醉在同学们创编的小诗歌里了,太棒了,我好像看到了一棵棵快乐的大叶杨在欢快地唱歌。回去以后,能不能把你们创编的诗歌写下来。老师布置一项小作业。

创新小活动: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大叶杨。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借杨树之口,抒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的诗歌。本首诗歌意境优美,韵律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本课的设计,我注重以读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一、以读代讲,激发想象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在小组中互相交流预习成果。而后让学生们畅谈对这首诗歌的初步理解,说说从这首诗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师生对话、文本对话中,孩子们了解了大叶杨的外形特点,也喜欢上了大叶杨可爱的性格。

在教学第二节诗歌时,孩子们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后的思考题:“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叶杨还唱给谁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唱给天上的白云,为它的舞蹈来伴奏”、“唱给忙碌的爸爸妈妈,消除他们一天的疲劳”、“唱给植树的小朋友,向他们表示感谢”„„我适时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更使他们喜形于色。在语言的渲染、思维的碰撞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尽情地飞扬。我顺时将学生引入意境,将感悟化为情感朗读,从而培养语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课堂,披文入情

为了加深对诗歌意境地体会,在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树。课上通过课件让学生倾听杨树唱歌,观察大叶杨的样子。了解他们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让学生品读,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诗歌的中心:其实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大叶杨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快乐的生活着!让孩子们带着对他们的赞美再次深情诵读诗歌。

02杨树之歌-教学设计和课文

教学设计和课文

【教师简介】

陈星,女, 94年8月参加工作。从教20年,致力于追求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公开课教学30多节,曾获福建省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观摩大赛第一名,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二等奖,在第九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提供现场课教学获得好评;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成绩显著;撰写的教育教学文章多篇发表于CN刊物;曾受国家教育部委派赴香港进行教育教学交流一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驻港澳台办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曾获得“市首届名教师”、“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杨树之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陈星 指导老师: 黄国才 刘香芹 曾旭晴  教学目标:

1、 综合运用识字方法,渗透汉字文化,认识生字6个,学会写生字“之、喜、感、谢”,努力把字写对、写好,在语境中理解并积累“陪伴、悠闲”等词。

2、 朗读诗歌,体会押韵,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3、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儿歌,发挥想象仿说儿歌。

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识字学词、仿说儿歌。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写“之”字

1、图片展示,认识杨树。

2、揭示课题,学写“之”字,解题。

二、初读课文,相机正音

1、分节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三、品读诗歌,随文识字

(一)情景表演,指导朗读

1、杨树都在什么情况下唱歌?指名读第一节。

2、我们唱歌用嗓子唱,杨树唱歌用什么唱?

3、字形溯源,以字带串,认记“喜”字。

(二)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1.字义溯源,认识“陪“字。

2.识词组,读好押韵,仿说句式。

3.感悟内容,理解:悠闲。

4、指导诵读。

5、问题导读,指导书写“感谢”。

6、表演读第三诗节。

四、回归整体,感情朗读

五、结合语境,动笔书写

六、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杨树,它虽然普通,却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传递快乐,生活中,像这样的树木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与它们和谐共处!

2、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课文原文

杨树之歌

我们的名字叫大叶树,

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唱给学步的小宝宝,

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给白发的老奶,

陪她在树下聊家常。

唱给下棋的老爷爷,

和他悠闲度时光。

我们边唱边拉起手来, 为行人送去一片凉爽。 我们边唱边轻轻鼓掌, 感谢金色的太阳, 春天它使我们翠绿, 秋天它为我们染上金黄。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读有关树的古诗。

二、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听得见杨树唱歌的声音,大家猜猜杨树唱了什么?他唱呀,他最喜欢上课积极发言,认真遵守纪律的小朋友。这节课上哪有同学表现好,它呆会还会唱歌给他听呢!想听吗?

2、观看课件,揭示课题

有一棵树的名字叫大叶杨,它唱起歌来可好听了,简直就是一位天生的歌唱家。同学们想听听它唱的是什么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杨树之歌》。 谁认识“之”?并来写一写,书空。强调 “之”当“的”就是杨树的歌,也是歌颂赞美杨树的歌

(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三、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一)出示课件,听读课文

师提示听读要求:1、注意倾听每一个字的读音。

2、默默地跟着读课文,想想怎么样把课文读出感情。

(二)自读课文。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杨树之歌》,请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长句子记得再多读两遍。

(三)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课件里的生字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本课的生字词。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做了预习,老师要考考你们,是否和课文里的生字结成了好朋友?

(开火车、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检查字音)

2、小组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读的字音,互教互助。

3、全班交流巩固读音

师:你觉得哪个字或哪个词最不好读呢,或者你想提醒大家读准哪个字、词?(重点指导平舌音:欢、伴、感、染,翘舌音:响亮、爽、掌等字的读音) 字形分析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个生字或哪个生词,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生自由畅谈)

师归纳识字方法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感谢、之、喜”等字。

(课堂指导书写)

请同学到黑板上比赛写字,生评价。

(四)朗读大挑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法和这篇课文的生字结成了好朋友。现在,我把生字朋友带回家,看看你还能不能正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可以和小组里的好朋友一人读一段合作读,可以自己读,小组长也可以组织小组里的同学们比赛读或齐读。

(多形式的赛读)

四、细读课文,领悟感情

1、过渡:同学们,老师在大家琅琅的读书声中,感觉你们学习语文的快乐。生活当中,你还有什么快乐的事,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让我们与快乐一同出发,用愉快的心情再来读第一小节课文。

(学生自由读)

2、师: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大叶杨是怎样唱歌的?

相机板书:刮风时 欢快

下雨时 响亮

没有风雨时 悄悄地唱

师: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大叶杨怎么样?(板书:爱唱歌)

3、指导朗读

师:对,大叶杨就是这样唱个不停,多么活泼,多么快乐呀!谁能用最多的快乐读一读这一小节?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字眼“欢快、响亮、悄悄地”的朗诵。

五、启发思维、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一小节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是什么?

2、“——”表示什么?(语音延长,它给了同学们想象的空间:想象它都把歌儿唱给谁听了?)

3杨树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没有风雨他们也在唱„„他们此时唱给谁呢?

生答:都唱给谁。随机板书:唱给 小宝宝 老奶奶 老爷爷。

师:想象你也和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在一起,他们都会说什么? 生:大叶杨唱的歌真好听,谢谢它们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它不光是唱给小宝宝、老爷爷、老奶奶,他还会唱给谁听?我们自己编一编。(知了 小鸟 蓝天„„)

编:1.唱给出生的小鸟儿,给它一个温暖的家。 唱给辛勤耕耘的老师,让他们每天都幸福快乐。唱给温暖的春风,让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

2. 唱给可爱的小鸟,为它提供温暖的家园。唱给可爱的小兔,愿它在树下安个幸福的家。唱给飞舞的蝴蝶,让它有个休息的地方。

3.唱给清晨的小露珠,陪它在阳光下一起玩耍.唱给飞来飞去的小鸟,给它一个温暖的家.唱给树下的野花,愿它天天露出美丽的笑脸.

4. 唱给淘气的小狗,和它一起玩游戏。唱给健康的小树苗,让它快快长高。唱给漂亮的百灵鸟,让它有个温暖的家。

5. 唱给散步的小鹿,和它一起走过树林。唱给学飞的小鸟,伴它一起飞翔。唱给搬家的小蚂蚁,给他们一个凉快的地方。

6. 唱给撑着伞的小树,和它一起享受阳光。唱给看书的小学生,给她一份凉爽。唱给长发的小姑娘,和她一起把舞跳。唱给安家的小鸟,和它一起自由飞翔。唱给刚来到世界的花骨朵儿,和它一起慢慢开放。

7. 唱给飞到树下的猫头鹰,让它能捉到更多老鼠。唱给展翅高飞的小鸟,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唱给长在树下的小花,让它们快乐的成长!

师:老师简直陶醉在同学们创编的小诗歌里了,太棒了,我好像看到了一棵棵快乐的大叶杨在欢快地唱歌。

过渡:是啊,大叶杨成天地哗啦啦地歌唱,他是怎么唱的呢?读一读第三小节。 生:拉起手来唱,轻轻鼓掌,感谢太阳。(相机板书:感谢)

3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为大叶杨唱出心中的感谢,感谢阳光雨露。(齐读三小节)

4 朗读体会,大叶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5 回答。

(三)、你们想要为大叶杨做这么多的事情,你们真是有爱心、讲环保的好孩子。让我们饱含感情地读读小是诗吧,大声的读,读出对大叶杨的感谢之情。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创编的小诗歌,太棒了,我好像看到了一棵棵快乐的大叶杨在欢快地唱歌。回去以后,能不能把你们创编的诗歌写下来。老师布置一项小作业。 创新小活动: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大叶杨。

一起歌教学反思

篇一:一起歌

    《一起歌》讲了全世界儿童无论何种肤色,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手和手拉一起,心和心贴一起。和平与友爱是这首儿歌的主题,让生活在各地的儿童都能幸福、安宁地生活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课文讲解时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来表演课文的内容。一听说要表演,班里的5个孩子立刻活了起来,两个一组,三个一组。一会拉手,一会贴脸,一会靠头,课堂气氛立刻活了起来。孩子们喜欢的就是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在课堂结束时,我播放了一些国外战争时的儿童照片,学生对那些因为战争而吃不饱,穿不暖,不能上学的孩子产生了同情。对于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

篇二:一起歌

    《一起歌》一课,我让学生用动作表示课文内容.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拿出生字卡片,它们变成了生字宝宝,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只要你们能正确和他们打声招呼,它们就会出来和你们做游戏。”这样一引导,使他们对相应的词语产生兴趣。主动地去记忆。

篇三:一起歌

    1、教学本课时可以同桌或小组同学一起,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手和手,拉一起”,“脸和脸,贴一起”,“头和头,靠一起”,“心和心,连一起”,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让学生体会全世界小朋友亲如一家的美好感情。

    2、在小组中说一边读一边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学问相互解答、补充,有争议的地方问问老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读书能力,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引导他们不仅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对对歌教学反思

反思一:对对歌教学反思

《对对歌》的内容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反义词儿歌,在儿歌中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穿插其中。在孩子唱“对对歌”的同时,把十二对反义词的知识融合在其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我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反义词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孩子进一步学习反义词的兴趣。以及和学生一起游戏,共同学习,共同欢乐,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即引导学生通过再现喜闻乐见的画面等来突破难点,提高背诵能力。

课堂中比较不足的是: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编对对歌还不到位,学生说的反义词还不是很多。

反思二:对对歌教学反思

《对对歌》的内容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反义词儿歌,在儿歌中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穿插其中。在孩子唱“对对歌”的同时,把十二对反义词的知识融合在其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也抓住这个基调,用猜拳的游戏引出反义词这个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反义词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孩子进一步学习反义词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也没有把反义词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往往字数相等。在学习新字的同时,了解了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了学生归纳思维的能力。

在学习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得出记忆反义词的小窍门——义相反、一对一对记得牢。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提出边思边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回答问题。

在处理生字教学环节时,我采用的是孩子自主识字的方法。由于这一单元基本上都是教授孩子如何识字,所以此阶段,孩子已经能够通过学会的各式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了。在孩子交流生字的时候,我也是根据每个生字的特点各有侧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同时也使得识字教学更有效率。例如,在教“明 “的时候,我主要抓住这个字的“形”,让学生注意这个字的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然后“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回忆以前曾学过的“带有这种字头”的字,这种强化记忆,让学生通过一个生字的学习复习到了更多相同结构部首的字,识字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整堂课我设计了不少提问环节,例如为了引出课题,我让学生做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做完后我询问获胜和失利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引出“高兴”和“难过”这一对反义词。一个提问就引出了课题,既生动又简洁。另外,在识字的过程中,我多次向学生提问:“你还有什么不同的识字方法吗?”这种激励性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多种认字方法的习惯。在让学生自学每个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卡,向学生提出了找文中的“反义词”,这种提问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反思三:对对歌教学反思

一直认为,识字写字课在低年级是最枯燥、最难上好的课。正因为如此,出于对自我的挑战,我选择了执教自己至今还没敢当众上过的识字写字课《对对歌》。在本次教学中,我力求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轻松、愉悦的教与学,使识字课有情有趣,有法有效,让每一个学生爱识字、乐识字。

一、自主识字,以学定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本课是一节识字写字课,在教学过程中,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设计环环相扣,引导孩子们在认读生字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的方法识记生字,让识字教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当孩子们识记“单”字,怎么也说部清时,老师以学定教,顺时而导,指导学习新的偏旁部首“倒八字”,然后教给孩子们记“单”的方法;当孩子们认读完本课的词语后,我利用“巧巧嘴”的形式,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这样不仅让孩子们在说话中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了积累运用词语。

二、依托想像,突破难点

《对对歌》这一课的难点是理解“虚心——骄傲、容易——困难、复杂——简单、胜利——失败”这几组词语,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当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后,我就用教秘诀的方式,告诉他们“读句子时,运用想像,联系生活来理解“的方法,一下子,孩子们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就这样,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以读促背,积累语言

《对对歌》琅琅上口,短小精炼,值得背诵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名分小节读、男女生分行轮读,师范读,课件填空助读,拍手诵读等形式,让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大胆创编,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当孩子们对课文都能熟读成诵后,我引导他们到生活中“找找反义词”。从字对字的反义词到词对词的反义词,步步提升,为孩子们在后面自己试编《对对歌打》下基础。

“老师是最好的榜样”。当孩子们对反义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后,我编写的下水文《对对歌》,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创编的兴趣,一个个跃跃欲试。当他们上台编出属于自己的《对对歌》时,小家伙们特有成就感。就这样,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勇敢的挑战,大胆的尝试让我明白:只要我们老师心中装着学生,把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在最朴实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导,也能让孩子们学得扎扎实实,快快乐乐!

反思四:对对歌教学反思

《对对歌》的内容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反义词儿歌,在儿歌中作者把一些常用的反义词穿插其中。在孩子唱“对对歌”的同时,把十二对反义词的知识融合在其中,让 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时,也抓住这个基调,用猜谜的游戏引出反义词这个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反义词就在我们身边,激 发了孩子进一步学习反义词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也没有把反义词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通过事物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是表示意思相反的词,往往字数相等。 在学习新字的同时,了解了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了学生归纳思维的能力。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教学反思

任课教师:魏群

语文是是什么?语文给精神以力量;语文给心灵以阳光;语文给智慧以生长„„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胡杨赞》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突出“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这一主题思想。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视情感体验的学科,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则知识的传授、德育的渗透将如丝丝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面,我就主要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大方面来谈谈这一课时的具体设计。

本课时设计的理念依据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依据阅读教学提出的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潜在目标理论,将本课时的教学定位为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朗读激发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感悟,即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那么如何让理论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呢?首先就要认真解读文本,《胡杨赞》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既有喷薄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体会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鉴于上述理念与教材特点,我特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精读课文,弄清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2、用中心词概括胡杨的特点。

3、体会象征的手法,体会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对胡杨的赞美之情。

第一点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二点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第三点目标则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第四点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从而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最终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法、引读法,以作者对胡杨的集中赞美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本课的教学,来实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时的教学流程主要设计为如下三大板块,依次是:

一、整体感知,认识胡杨。

二、细读分享,感悟胡杨(感受胡杨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情感升华,赞美胡杨

最后说说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体现作者的感情主线:赞胡杨——赞生命——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使本课的重点及作者构思意图充分展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和把握。

以上就是我对《胡杨赞》一课第二课时教学的设想和阐述,但是现实和预设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朋友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上了《胡杨赞》一课,自己很放松,但很投入。面对着这一篇洋溢着激情的美文,如果自己不能让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那真是一种罪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用心去感受语文的美。在课堂中,我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心地激励每一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心,用心投入到了充满乐趣的语文之旅:一个问题刚提出,课堂上小手林立;课将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孩子大声的抗议:老师,我举了几次手了,为什么还不让我回答;课堂上书声琅琅,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了朗读之中,进步很明显;孩子们满含激情,富有文采地抒发了对胡杨树的赞美„„

上课下来,美女说:“今天激情飞扬,很成功哟。”我这才发觉自己变得口干舌燥起来。审视自己,在那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自己确实投入了,好似进入了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状态。但当时并不觉得累,也许是被孩子们的成功所感染吧。

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感觉真好!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修改稿)

五年级:覃秀莉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倡导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氏之子》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的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借助注释和上下文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中国五千年的语言魅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对于初尝文言之味的小学生而言,更应该多读少讲。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并通过多次地朗读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使学生被祖国的语言魅力而折服。最后环节是“故事新编”——即扩写,扩写是一种作文能力的训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扩写练习,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 会读写本课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通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4.故事新编,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

2.扩写文本。

教学难点

体会杨氏子语言的机智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设计:

一、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检查预习情况:生字 ,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课有 6个要求读写的生字,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生字和阅读能力,加上本课的生字也不难写,生字就不再做重点学习;因为上新课我都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要读3遍课文,所以直接检测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感知的认识、纠正学生生字的读音和多音字“为”、“应”,检查是否读通了句子。)

三、再读,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尤其是文言文,读出节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从读中感悟文章大意。)

四、教授方法,并理解古文意思。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在本环节,先教授几种常用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翻译课文找到方向,也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形成了开放式课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五、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人物特点。

(设计意图:这篇古文都是围绕“甚聪明”去写的,如何体现人物的聪明、机智,就是在人物的对话部分,这也本文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就应该抓住重点句子来品味,因此,以激将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再把课文中对话部分拿出来再学习,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杨氏子的聪明、机智,思维之敏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本篇课文只有五句话,53个字,比较短小,经过反复读、理解了句意,理加上老师范背,激发学生的“斗智”,学生背诵相信就迎刃而解了。)

六、写作练习,故事新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扩写文本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以分组形式扩写,目的在于提高课堂的写作效率,学生对于扩写训练也很少,因此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是需要这一过程的。)

五、板书

10 杨氏之子

文言文 反应快

多 读

参考注释 聪惠(聪慧)会听

联系上下文

借助工具书 会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同时也教授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杨玮玮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一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了期末考试试卷,上个学期的试卷,学生的课堂纪律不是很好,有小部分同学没有试卷,并且没有听讲,学生知识点遗忘太快,字音字形部分中等学生都没纠正出错误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整份试卷基础题比较简单,进度比价快,课外文言文部分,得满分的同学两个班只有三个同学,文章的大意没有弄明白,课内字词没有印象,课内课外没有灵活贯通,并且遗忘太快,整份试卷现代文阅读失分最大,20分的题目,两个班过10分的不足5个人,学生还是没有养成回原文找答案,总结答案的习惯,没有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之后总结的习惯,并且文意理解不透,这是比较大的困难,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课下不读书,语感还欠缺,这个学期任务比较重,必须让学生课下大量阅读。 第一周第二三课时

用连堂的两节课讲读了《藤野先生》,课前布置了预习文章的作业,但是课堂上看过文章的只有寥寥几个人,大部分同学读都没读过,只能用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章相对比较长,读文章就用了进10分钟的时间,并且第一遍读完文章后没有思路,很多同学对于整理文章的层次更是无从下手,在概括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方面,部分学生能总结出来,但有相当部分同学是心里明白, 不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而且还不去练习,等靠其他同学的总结,现在比较困苦的是不能用课堂时间等他们,课下找来谈话,效果也不大,同时在整理爱国情感的暗线时,引导方面不到位,学生体会不深刻,并且就当堂检测来看,学生知道从哪里找,但是语言整理方面没有往情感方面靠拢。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培养,一是需要我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二是要求学生必须得说,之前我的要求不够严格,不回答或者回答不上来没有任何严格的教育,学生的思维变懒了,今后必须严格要求,提高学生的紧张感。

第一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本来可以是感动学生的一篇文章,但是学生预习的依然是少数,还是得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章,一班学生不说话,课堂进行比较慢,总结概括方面不了解学生是自己总结不出来还是总结出来不说话,在二班进度比较快,学生预习情况要比一班理想,总结讨论比较到位,

学生还算投入,两个班在提炼信息方面还是有待提高。要坚持不懈的训练。 第二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并试着背诵《陈涉世家》,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来看,二班情况要稍好些,一班基本没有学生课前读过课文,课文比较长 ,自由读和齐读的过程中点播字词的读音,一节课加一个晨读的时间,大部分同学第一二段基本熟悉,二班背过的同学比较多,第三段基本上没有课上时间去熟悉记忆,需要学生课下完成,效果不理想。

第二周第二三课时

这两节课主要是理解并梳理《陈涉世家》字词,翻译课文的过程比较长,学生课前没有自主翻译,课上用时较长,并且部分学生没有疏通完,重点字词找的不全面,学生为图省事,基本上都是写的注释,没有结合课文来整理,课堂上疏通完课文内容后,学生对基本的问题能够理解并解答,需要用自己语言表述的问题,能有一小部分同学说话,还是有大部分同学等着其他同学回答,不思考。字词方面,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对于词类活用现象,根据学生上课反应来看,能有部分同学理解意思,并会运用了。

第二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用检测卷的形式,来复习巩固《陈涉世家》的字词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做题效果来看,学生能基本上理解课文,字词方面疏通字词时大部分同学听讲还是比较认真的,从巡视来看,基本能够纠正并记忆,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理解性默写,人物形象分析,很多同学空着,字词、句子翻译等基本能做上,从这方面来看,学生们思维比较固定,思考类的、比较活的题目,学生不思考,沉不下心来去想,联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及现代文的阅读方面,平常不思考、不练习,应试考试,很难提高。在这方面,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第二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反馈《陈涉世家》的基础知识,因为是检测学生准备比较积极,60分的题,56分以上的一班23个,二班28个,相对来说掌握的还算理想,但是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得分不高,课堂上没有积极准备,对课文不熟悉,准备的时候不能有的放矢,检测更是不会,出错4个以上的同学重新检测。

第三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解周末的作业课外文言文,从收上来的试卷看,要比之前做的效果好,尤其是最后一个理解性的题目,基本都做了。同时,这节课的比较满意的地方时在讲读文章的过程中字词意思的提问,每讲完一篇,1分钟的回顾,并提问。学生精神比较集中。不理想的地方时,我讲的过多,学生讲的比较少。一班没有进行完,中午补充。

第三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读《我的第一本书》,导入部分找了牛汉的诗词,学生对《悼念一棵枫树》很有感触,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听的很专注,但是之前大部分同学没有读过课文,默读课文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设置的问题整体上比较简单,一班学生整体比较沉闷,没思考,失败的是有同学站起来没有回答问题,课后谈话中了解到的是对问题不理解,没思路。归结问题的原因一是该生长期处于等待其他同学回答的状态,不主动思考,习惯没养成,二是在引导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在二班效果要相对较好,对文章比较感兴趣,表现很积极。

第三周第三四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读《两章》,学生课前基本背过课文,布置过自主翻译课文,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两篇文章进度都比较快,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屏幕出示的字词,学生掌握比较快,整体回答比较满意,课文理解中学生对“人和”和“道”的关系理解比较到位,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6个名人事例的用处基本理解到位,文章的思路,学生能过自己理出,两节课的当堂检测效果比较不错。但一班由于周三下午有活动,两节课都没了,只能用周五的时间补,进步比较快,但学生很配合,比较顺利。

第三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检测《两章》,为了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没有课前布置考试内容,有课堂时间准备,学生整体比较积极,试卷比较容易,但是在出题的过程中漏掉了几个重点字词,需要补充。二班效果比较理想,一班整体进步慢了,还没有检测,讲读的课文。

第四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梳理第一单元的字词及成语,部分同学的周末作业完成情况

不理想,在订正答案过程中跟不上步调,这节课比较理想的部分是字音字形学生板书,掌握还算可以,成语部分比较懒惰,需要自己查的,大部分同学没有自己查,等靠老师的答案,订正完答案后自由复习,由于字词量比较大,没有检测时间,学生自由复习后,简单提问,效果一班,出现的比较大的失误是,对学生作业的错误估计,因为没做作业,订正跟不上,自由复习的时间整理答案。记忆效果不理想。

第四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理解《隆中对》,学生课前基本没有预习,课文没有通读,课堂上朗读课文用时比较多,文章比较长,预习工作做得不理想,课堂疏通文意用时较长,字词提问没有进行完,一班效果较差,积极主动性比较弱。

第四周第三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读《隆中对》,第一课的疏通文意工作做的不到位的同学,课文理解不透,不理解文章内容,跟不上思路,在二班,文章的意思与大家一起疏通的,在疏通的过程中,点拨了内容,在接下来的理解天下形势时比较容易,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一班效果差一些,在一班需要鼓动课堂气氛。

第四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练课外文言文,学生选自己翻译课文并做练习,从讲评情况来看,部分同学依然不思考,等靠,文章不理解,但是可喜的是部分同学能够从之前做过的题目中汲取常出现的字词并灵活运用,从试卷的分析看,正确率有所提高。

第五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月考试卷,基础题中错别字较多,学生掌握不扎实,主要是讲评了课外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不理解“三余”的意思,整篇文章不理解,句子翻译几乎全军覆没,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并强化了记忆,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不高,学生理解不深刻,读文章较浅,反思平常的练习,课下做题效果不好,课上时间宝贵,必须培养做题习惯。

第五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讲评了议论文的结构,在整理知识点时,部分成绩较弱的同学精力不集中,没有记住,在讲评文章时,学生回答文章的论述过程时概况

能力不强,表述不清楚,得分点把握不住,理解不透,做题习惯有待改善。 第六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清明假期作业,整体上感觉良好,课外文言文的难度稍低,但从翻译的情况来看,这么长时间的课外文言文的训练有一点进步了,甚是欣慰,但是这只能是针对一部分同学而言,班级的中游偏下的同学依然不容乐观,下课不做,课上跟不上进度,听不懂,部分同学形成了恶性循环,这需要抓他们的课下作业,现代文阅读来看,长时间不练习,知识点及答题技巧有所遗忘,需要时常复习巩固。

第六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读并疏通《出师表》,文章比较长,大部分同学是结合翻译书进行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没有标注,在疏通文意的时候,整体积比较极、认真,积极准备,巡视过程中 ,有些比较积极,进度比较快,部分同学效率较低,学习的方法不得当,太过放松,需要时刻提醒,跟不上,课文理解不透,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进度慢。

第六周第三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读《出师表》,在上一节课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一班整体课堂沉闷,掌握不了学生课堂是否掌握,二班效果较好,能跟上进度,并理解文意,比较认真,感觉比较欣慰,而且在拓展中,有男生对诸葛亮的小故事比较了解,兴致比较浓厚,效果较好。

第六周第四五课时

学生平常的阅读量较小,这节课让学生自己阅读,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看自己准备的书,也可以看发放的资料,自由摘抄,培养一点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可以给学生讲几个小故事,推荐几本书,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第六周第六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测试《出师表》,试卷提前两天下发了,课堂上稍微订正答案,并带领学生梳理了句子翻译,划出重点的字词,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自由复习,整体比较积极,多种形式的背诵,部分基础较弱的同学,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较困难,他们课堂上可以用充足的时间记忆,中午时间找我检测,效果较好。 第七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一课时,主要来了解课文的简介及背景,其中外交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一班比较沉闷,二班知道的故事比较多,气氛比较活跃,课文没要求背诵,学生诵读的不是很顺畅,疏通文意用时比较短,家庭作业完成比较好的同学,文章比较熟悉了,家庭作业完成不理想的同学就落在后面了,这部分同学需要课下抓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了怎样写课本剧,学生比较感兴趣。

第七周第二课时

课前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学习写课本剧,应大部分同学的要求,本着不打消同学的积极性,这节课让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读了课文,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二次组织编排课本剧,学生兴致很浓,虽然时间短,但都精心准备了,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同学们都很尽力,比以前要放得开。但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很差,表演的同时,其他小组准备过程中纪律乱,在这方面最大的原因是我要求不严格,没有毅力,规定的执行力差,有些工作做的不到位,多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

第七周第三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复习第二单元字词及文学常识,首先,订正了答案,在订正答案过程中,领着同学们看了名著导读中的《傅雷家书》并简单介绍了傅雷及他的儿子傅聪、巴尔扎克和《人间喜剧》,我希望孩子们能认识这些人,知道这些事,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虽然自己的文学素养不高,但我希望能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整张试卷,进行的比较顺利,占用了课间5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

第七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测试《唐雎不辱使命》与《隆中对》的试卷,上节课订正过答案之后,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记忆巩固,30分钟左右的时间测试,一班由于订正答案用时比较多,背诵时间较短,测试效果不理想,二班背诵时间较长,测试效果较好。

第八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了周末的作业综合实践题及病句,在巡视的过程中学生综合实践题不深入思考,按分答题,所有题目写一条,反应出做题的应付心理,

综合以往期中期末的得分情况,这个题失分较高,需要逐句帮助学生分析,答案就在材料中学生欠缺的是沉下心来找答案的仔细。同时,题目比较简单,讲解过程中学生一听就懂,但是反应出来的有一个问题是以为懂了,在材料中划出了答案的依据,忽略整理,以致答案做题时答案啰嗦,甚至总结不全。讲解完后需要留出时间整理,并强调整理的重要性。病句的修改全对的同学每班只有两三个,把讲解的任务交给了学生,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第八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病句的专项练习,学生之前做过题目,课堂讲解,学生的兴致比较高,很多有争议的题目,学生探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一班,相比往常来说,课堂气氛很活跃,其中有不同意见较大的题留给了同学们自己课下思考,学生自己整理病句的类型,效果较好。

第八周第三四课时

这节两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作文开头结尾的技巧,虽然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技巧类的方法不需要过多的讲解,他们在写作中一般运用的较好,但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开头结尾过于直白的问题,分别列举了几种方法,学生整体的听课还算可以,第二节课主要是练习,自选题目,自由发挥,在展示过程中依然是部分较优秀的同学积极展示,稍弱点的同学依然是拖延时间,创作效果不理想。

第八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并练习文言文,有关唐太宗的两篇文章比较简单,学生翻译过程比较顺利,重点字词基本能理解,但能够全部做对的同学没有,在强化练习时,十多分钟的时间几乎全部同学都没做完,读题效率太低,“是”字在平常的练习中常用,在新的文章中另起一段学生便不会运用,灵活运用能力弱,需要强化。

第九周第一课时

讲评了周末的作业成语及病句,成语学生能够自主解释原因,二班进度稍快,学生能用充足的时间去记忆了成语的意思,一班整体较慢,成语讲解比较仓促,病句讲解的比较详尽,比较常见的几种病句类型,学生能基本掌握,但是词语的搭配不当等题型,词语用法不理解的情况下,做题效果还是不理想。

第九周第二课时

由于五一三天假期,两个班的进度不一致,这节课二班主要是讲评了课外文言文,这次讲解基本以老师讲读为主,讲读完之后,学生自主总结答案,通过提问和抽查,听课的效率还算理想,基本的字词能够掌握,欠缺的是词语的灵活运用,还需要不断练习,在练习中提高。

第十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现代文阅读,考前让学生练习,找找做题的思路,在做题的过程中回顾各类题型,学生基本上忘记答题思路,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困惑的是学生还是不习惯回原文找答案依据,找到依据不习惯反复读之后总结感悟,改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效果呢,课堂做,课堂讲,效率太慢,课下做,课堂讲,学生不深入的思考,能不去反复读文章。

第十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词五首的鉴赏,用25分钟的时间去背诵,15分钟的时间测试,因为周四期中考试,学生整体比较认真,背诵的热情比较高涨,测试以词五首默写为主,抽测两个鉴赏,效果不理想,一是词五首的背诵不牢固,加之第一次检测,错别字出现较多,需要纠正巩固。

第十周第三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练习成语的使用,学生对很多常用的成语比较陌生,即使熟悉的也常用错,做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兴致较弄,但大多是基于猜测成语的意思,猜测题目选项,没有深究意思和用法,出错率较高,同时,对成语的掌握积极性相对较弱,大部分成语水过地皮湿,不会运用 ,需要背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第十一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读《武陵春》,以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为线结合不同时期的词,让学生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的词,学生比较感兴趣,注意力比较集中 ,但是朗读方面,学生张不开嘴,朗读的兴趣不高,作为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朗读功底比较低,不做范读,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

第十一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期中试卷的讲评,成绩不尽如人意,失分比较多的是议论文及现代文阅读,议论文长时间没做,学生知识点遗忘比较严重,同时发现自己以自

己以自己的水平来估计学生,过高的估计了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失误,学生在课下做题的过程中,读文章不深入,应付的成分多,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听明白,但是自己懒得整理语言,眼高手低,这样下来,学生部思考,学生做题的效率及正确率不高。同时,作文千篇一律,语言及文章的谋篇布局太浅,需要改进的问题太多。

第十一周第三四课时

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记录小学时发生的事情,立意不明确,并且太浅,流于表面形式,这节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所收获,试图去深挖主旨,但有一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动笔,不写,开头难,学生肚子里没有东西,一写就回忆发生在小学中的事情,且以流水账的形式写,需要多读文章,多思考。

第十一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并练习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印象,但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读,偏执的认为读没有作用,这些学生需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同时按要求读了的同学,是否真正用心读了,在读的过程中是否尝试去理解了,对此比较困惑,一直认为文言文需要读,读到心里,再掌握词汇,才会有提高,这个过程比较慢,需要学生自己去钻研,如何让学生做到,思考中。

第十二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学习的标点,因为之前学过,加之在二中听课时,成语的复习模式能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尝试使用,但是在没有提前复习的情况下,学生知识点出现遗忘,二班进行的很不顺利,检测题基本没做,只能留作课下作业了,在一班重新调整了上课模式,检测做到一半,通过评课,了解到这节课的难度一点大,而且么有顾及到中下游学生的水平,中下游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降低难度,同时放慢上课的速度。

第十二周第二三课时

这两节课因为关系到生物实验考试,两个班的进度不一致,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几篇优秀的范文,进行阅读,并做摘抄,很多学生开始重视写作了。

第十二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文言文,在讲评的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去读文章,整体

来说,一班听课的效率感觉较好,试卷丢失的同学比较少,二班是第三节课,课间操回来较累,同时丢试卷的同学较多,课堂效果不好,在文言文讲评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让中下游的同学不止是听懂,更重要的是会做,课堂如何提高做题效率,尝试课堂让学生自主做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中下游的同学等靠的问题严重,不思考,要么就空着不做,为此很困惑,感觉力不从心,努力改变中······

第十三周第一课时

《鱼我所欲也》文章比较绕口,学生初读,一般没读懂,有的同学甚至看着翻译书也不理解,第一课时主要是带领学生疏通文意,并且孟子说理散文比较适合朗读,带领学生去读文章,令人欣慰的是一班的孩子能放慢语速去模仿,二班一如既往。

第十三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带领学生理解文意,学生基本能跟上思路,领着学生理解行文的思路,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能够掌握,但据提问来看,仍有部分同学对文章理解不透,在听课上就存在困难,易走神。讲读之后,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孟子说理散文的特点。

第十三周第三课时

讲读《扁鹊见蔡桓公》文章比较简单,学生很感兴趣,基本不用带领学生疏通文意文意,当堂检测学生能够依据课文内容自己填写,教训启发,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来,更欣慰的是,下课了,我在一班说,二班早背过了,我们能不能试试背背,看看能背过不?学生立刻开始背,没抱怨下课了,用了5分钟,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了,很欣慰。

第十三周第四课时

《扁鹊见蔡桓公》的检测 ,复习背诵学生比较积极,这节课谁背过谁先测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背过了同学开始做《鱼我所欲也》的能力提升题,兴致高,做的相对认真。

第十三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测试《鱼我所欲也》背诵,检测,学生基本了解测试课的流程,自觉进行,从试卷反馈来看,效果良好。

第十四周第一课时

这节课讲读《庄子》故事比较简单,学生基本能理解,性质比较浓厚,积极性比较强,但是对于第二篇小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很多学生不理解,绕了进去,对于庄子的介绍,大部分学生不理解,需要将庄子的唯心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简单直白化。

第十四周第二课时

这节课讲读《公输》文章比较长,学生课下作业完成不理想,致使翻译文章的时间比较长,并且文章理解不透,在分析墨子如何劝说公输盘和楚王的时候学生出现一片茫然,不知所以然,文言文的语言工作需要扎实,才能够理解文本,这节课不理想。

第十四周第三课时

这节课主要是讲评并练习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文章,加深对文章的印象,读到心里,再掌握词汇,读完之后,以老师讲读为主,讲的过程中不断提问字词,让学生逐句翻译,让学生意识到文言可以攻克。

第十四周第四课时

这节课讲评第三单元试卷,学生对语掌握不好,但是欣慰的是现代文阅读中的《教诲》学生开始有意识的回原文找答案了,并且能够变化问法,比如文中的总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能够想到是人物的形象分析,能够回原文找有关该人物的动作语言等。

第十四周第五课时

这节课讲读了鲁迅的《故乡》,失误之处是没能让学生读熟课文,课堂上读课文的时间比较长,并且读一遍,学生印象不深刻,找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文段时,学生找不到,效果不理想。

3白杨教学反思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 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 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 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 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 情上下工夫, 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计。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 对白杨的生长环境 (大 戈壁) 有所了解。 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 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 (高 大挺秀) 。 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 讨论、 汇报, 有足够的时间 (和 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白 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 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 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 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 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 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 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 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紧跟学生展开教学。 就把学生的 “自主参与” 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 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白到,对 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 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教学反思杨伟杰

哈尔滨市剑桥小学校

第十七届剑桥杯教学大赛 教学实录

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剑桥小学校:杨伟杰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拼正方形导入,先让学生拼正方形,再拿走一根小棒拼成三角形。最后只剩两根小棒就形成了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有些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一、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认为,杨修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恃才放旷,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

杨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旷有关系,但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则大错特错。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陈琳曾替袁绍写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祢衡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骂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诸多文臣武将都曾是曹的敌人,操能用之。你说,曹操为何就单单容不下一个杨修呢?故言操嫉贤妒能难以立足。

其实,操杀杨修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一般来说,曹植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聪明单纯、备受迫害的形象,颇得后人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若胜了,谁知道是啥样啊。曹植也是个恃才放旷,不拘言行的主儿,他文才确实高,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评,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故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不死,一定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和曹植有所大动作,这样,曹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就不会稳定,甚至会给外人以机会,大权旁落绝不是没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终于作出决定,杀掉杨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巩固曹丕的地位和统治,保证国家的安危。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大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注定了杨修的一生必将以悲剧而收场。

因此还可以这样说,曹操杀杨修正是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坚决果断,铁拳钢腕的政治家的表现。曹操杀杨修的背后,或许有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这决不影响曹操的最终判决,优柔寡断、情重于理、妇人之仁、因小失大岂是曹操所为?

二、杨修之死的启示

在中国,为人处世应该韬光养晦,切忌锋芒毕露,即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亦当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其实,岂止是才智,官场政治更是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急流勇退,装傻假愚者往往可颐养天年,恃功而骄,功高震主又

有几人善终?谦虚内敛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审人处世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根据生存的环境选择处世方式,这才是大不智,轻则难遂大志,郁郁一生,重则身首异处,祸及子孙。

杨修之死,实为明鉴。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

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一: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反思二: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学潮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

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白杨教学反思三:

每当读到这样的文章时,我就心潮澎湃,对那些边疆的建设者产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杨》跟上学期学的《落花生》有相似之处,学生很敏锐的发现:《落花生》一课通过写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告诉我们要做具有花生品质的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一课,好像也是通过写白杨树,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好像,看来还不是很确定,没有充分的读书,自然不够确定了。但积极性可嘉,值得鼓励。说得很有道理,你们说好像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与《落花生》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孩子们听了这话,马上投入到了阅读中。渐渐地,读书声小了。读完了?读完了。跟《落花生》一课一样吗?一样。那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呵呵,异口同声。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读上两遍课文,你就读明白了还用我这语文老师干嘛呢!哈哈......引来一阵笑声。现在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又是一阵议论。课文抓住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来写?白杨树有这些特点,与爸爸接兄妹俩去新疆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爸爸跟兄妹俩介绍白杨树,目的是什么呢?在读书过程中,随着上述问题的解决,孩子们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这一心愿?学生找出了文章的重点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我觉得作者的这种写法跟《落花生》一课的写法非常相似,还记得这种方式叫什么吗?借物言志。有个孩子喊道,学得比较扎实。我将借物言志四个字板书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当然是借白杨啦!表明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决心。只是这些吗?不是,还有爸爸不仅决定自己建设边疆,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设边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写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就这样,在《白杨》与《落花生》的比较中,学完了本课。我想孩子们对文章借物言志的这种写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源于已有知识的更新,更源于教师在执教时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开,使问题简单化,学生再来理解,再来学习就容易得多了。教学本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一种文体教法不一,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让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带劲儿,学有所获。

白杨教学反思四: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在设置细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抓住中点词句来理解文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们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读将自己的感悟带回文本。从哥哥的问题入手,带着爸爸严肃的表情,让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这样做,不光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懂得,爸爸说这些话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讲白杨,还要借白杨来赞美那些远离优越生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这样的设计,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 另外,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采取的是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绍爸爸表情变化的句子,并读一读,在小组中讨论每一次表情变化是为了什么?你从中理解了什么?这样做,不光是对文本的一次整体贯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文本的过程中,只有学生们能大胆的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从对文本细读,对文本细想,对文本细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是五年级下期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赞美胡杨树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深感震撼,同时作者也以象征的表达方法为像胡杨树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教学中我以学校新课改的“六步教学法”为导向,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用心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突出了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达到了学习目标。

首先,我以动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对这个沙漠中顽强不屈的绿色精灵—胡杨,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边读边勾画,自主学习3、4、5自然段,再过渡到第7自然段的理解,明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然后回扣第6段,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以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之情。学完课文最后一段,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后第三题,想想:作者多次用到这样的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在精读感悟后再问学生: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着胡杨树吗?在对全文的理解后,学生顺利地答出“作者赞颂的是那具有胡杨一样默默奉献、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顺利拓展延伸后,让学生再次激情品读赞美胡杨的句子,从而让课堂顺利推向了高潮。最后,我根据板书总结全文,让学

生回扣目标,总结反思,自然结束新课。

课堂中,为了达成目标,我把重点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把难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精讲点拨。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如:边读边勾画;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新的教学模式。践行“六步教学法”,我的教学更加井然有序了。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气氛,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孩子学习更轻松更愉快了。课改,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一: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

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

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

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二: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

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

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

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

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稍显紧张。

4、学生讨论时很热烈,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可大都数却不愿主动举手发言。这是在课堂上常遇到的问题,需要培养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三:

本课的主题是在听了毛伟华的课之后受的启发,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杨修,恃才放旷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他的优点啊,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必然的悲剧,是所有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杨修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看来我们学生早已是个社会的世俗的人,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去适应社会,在社会里,他们也同样会排斥象杨修这样的人,真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但愿今天我们这样的解读杨修,能给他们一点启示,人该如何成长为一个站立的人。另:本文的小结借用了杨聪老师的课堂小结,很佩服杨老师的深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四:

一、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做到教学的旧壶装新酒。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册小说单元中的略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课堂闪光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开课前3分钟的音乐欣赏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师的导课自然、生动。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梯度,由已知进入未知,是学生与教师合作的基础。说说三国的人物和故事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了的知识面。至此,学生情绪高涨,发言异常踊跃,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2、课堂教学要求实而活。《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因而字词教学应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词义又有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分散的语句翻译。通过复述故事,把握小说的故事内容,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样,既增强了求知的趣味性又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实的基础。

3、教学最大的教学亮点是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激情,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时又展现学生的素质才

能。首先,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特别是由女生论辩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论辩相对简单),这样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的课外所搜集到的资料得以发挥,使得课内课外浑然一体。学生的思维也更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学生感悟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其次,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语言中探究人物性格,达到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最后,在说启示、写挽词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走出教材,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开放性的课堂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始终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读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识、理性思考的前提,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是语文教学的风景线。只有阅读学生才可能很好地进入文本。通过四读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会强人所难了。因而安排了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这一环节,提高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瑕疵

在实际的授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刹车的尴尬局面。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五:

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一文,因为是小说节选,又是自读课文,于是不少教师教学时认为让学生看看就行。笔者认为,教学《杨修之死》一文要把握三美。

一、抓住结构美。杨修之死是一个故事,可这个故事又由七个小故事组成,这七个小故事的组成大致按时间顺序,却又打破了死板的安排,采用了先果后因进行补叙的方法,此可谓冰糖葫芦式结构,却又在这冰糖葫芦中放进了一个大大的苹果。这种结构,看似不美,实则平淡中蕴美,学生发现后却是欣喜不已。

二、突出故事美。教《杨修之死》的一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故事课,关键看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把握好这多个小故事的串联、讲解。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讲这几个故事,不必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依故事情节自由发挥,还可以适当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美的情节。同时可以请学生当评委,评一评所讲故事的优劣。这样抓住故事美,这堂课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注重板书美。杨修之死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可以让学生依故事情节相应列出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小标题。然后由学生写到黑板上,大家共同讨论修改。这样,既注重了板书美,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

推荐访问:杨树 之歌 反思 教学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树之歌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