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元初杨弘道交游考论-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杨弘马吉亮精彩回顾

金末元初杨弘道交游考论-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杨弘道生逢金代后期,遭遇金末丧乱,曾流寓南宋,后得以北归故里。他一生交游广泛,与南北两地、三朝的文坛大佬、地方官吏、方外之士等俱有往来。本文通过考察杨氏在金末、南宋、北归三个时期的交游,以期了解其人生境遇、处世心态以及文学创作与理论所以形成的历程与特征。

关键词:金末元初 杨弘道 交游   杨弘道(1189-1272?)字叔能,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在金经历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四朝,亦尝为吏,亲历了金末丧乱。从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天兴二年(1233),杨弘道活动于金;从天兴二年到宋端平二年(1235),流寓南宋;自宋端平二年十二月北归。著有《小亨集》、《事言补》等。杨弘道的曲折经历是金末元初士人遭遇的缩影。他也是金末文坛倡导“宗唐得古”之风的代表之一,其《幽怀久不写》、《甘罗庙》诗受到了金代文坛大佬赵秉文、杨云翼等赞赏,一度享有盛名。元好问曾作《小亨集引》竭力为之鼓吹,以为其“诗文似其为人”、“以唐人为指归”,竞开风气之先。杨弘道也颇为清代四库馆臣所关注,“今观所作,五言古诗得比兴之体,时时近汉魏遗音,律诗风格高华,亦颇有唐调。虽不及好问之雄浑苍坚,然就一时诗家而论,固不可谓非北方之巨擘也”。金以降,关于杨弘道的生平操守评价不一。金元之际以赞赏与同情为主,而清四库馆臣则持消极态度。本文通过考察杨弘道在金末、南宋以及北归时期的交游,揭示他的文学创作所以形成的内涵与特征,他的人生轨迹及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精神风貌、思想性格与心理特点,还原一个真实的金末元初士人的精神面貌。   “金末”交游:志趣相投、诗风相近   贞祐二年(1214),蒙古兵围中都,女真王朝遭遇了空前劫难,被迫南迁汴京。日趋衰微的国家形势、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成为文风转变的契机。当时文坛异常活跃,不事雕琢、重在达意的文艺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扭转了弥漫已久的尖新浮艳之气,产生了一批忧国伤时、关注民生的作品。“羁人同楚社之悲,朝士有新亭之泣。”其时,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等主文盟,名望籍盛。如赵秉文在推动金末文风转变上绩效卓著,被称为“挺身颓波,为世砥柱”;杨云翼与赵秉文共掌文柄,同知贡举,时称“杨赵”。二人针对当时止以辞赋为重的不良风气,“于策论中取人”。他们携同翰苑诸贤、社会名士,以文聚会,切磋诗艺。李纯甫在南渡后的文坛也颇负盛名,雷渊、宋九嘉等人跟进效法,文多学奇古、诗多学风雅。   同时,赵秉文等人还致力于发现、举荐人才。他主持省试时,曾擢拔李钦叔、麻知几等人。元好问以《箕山》、《琴台》等诗作受其赏识,遂“名振京师”。—批文学新秀纷纷脱颖而出,其中也包括杨弘道。《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六《小亨集引》有云:   兴定末,叔能与予会于京师,遂见礼部闲闲公及杨吏部之美。二公见其《幽怀久不写》及《甘罗庙》诗,啧啧称叹不已,以为今世少见其比。及将往关中,张左相信甫、李右司之纯、冯内翰子骏,皆以长诗赠别。闲闲作引,谓其诗学退之《此日足可惜》,颇能似之,至比之金膏水碧、物外自然奇宝、景星丹凤、承平不时见之嘉瑞。叔能用是名重天下,今三十年。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亦有所云。杨弘道对这段往事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当时好客谁为最,李赵风流两谪仙。”而赵秉文等人所以赞赏《幽怀久不写》、《甘罗庙》、《空村谣》等,在于这些作品的语言质朴,内容充实,体现了唐诗旨趣,与他们所倡导的不饰雕琢、重在达意、“以唐人为法”的文艺思想契合。具体看,杨弘道师法诗三百、魏晋古诗、唐人李杜等,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成就,客观上构成了对赵秉文变革文风主张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杨弘道在汴期间,结识了一批文坛名流,而最重要的收获是与元好问结为知己。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兴定五年进士,累迁左右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以著作为己任,“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独步几三十年”。其诗“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直配苏、黄氏”。杨弘道与元好问一样,遭遇了金末丧乱,“其迹益穷,其文益富,其声名益大以肆”;从性格看,元好问性乐易,杨弘道资淡泊;从为文创作看,他们都以唐之“风雅”为准。二人彼此唱和酬答,相互慰藉支持,为当时文坛新风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杨弘道《赠元裕之》云:“日者见君诗与文,知君在嵩少,神马已向西北奔”,“低头拜君昂头识君面,碧天青嶂秋月升金盆”。表达了对遗山心仪已久的仰慕之情。正大元年(1224),二人再次遇于汴京。元好问应宏词科试优等,而杨弘道则落第西归。次年,元好问有《怀叔能》诗:“别却杨侯又一年,西风每至辄凄然。酒官未得高安上,诗印空从吏部传。三沐三薰知有待,一鸣一息定谁先。黄尘憔悴无人识,今在长安若个边。”正大四年,杨避乱由商洛赴邓,途经内乡,其时元任内乡县令,聚集了一批逃亡士人,在元的关照下,饮宴唱和,度过了一段安定时光。   金末丧乱,共同患难,促成了二人的友谊,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相似的艺术追求,“以唐人为指归”的创作倾向。元好问为杨弘道《小亨集》所作之序云:   初,予学诗,以十数条自警,云:“无怨怼,无谑浪,无骜狠,无崖异,无狡讦,无蛑阿,无傅会,无笼络,无衙鬻,无矫饰,无为坚白辨,无为贤圣癫,无为妾妇妒,无为仇敌谤伤,无为聋俗哄传,无为瞽师皮相,无为黥卒醉横,无为黠儿白捻,无为田舍翁木强,无为法家丑诋,无为牙郎转贩,无为市倡怨恩,无为琵琶娘人魂韵词,无为村夫子兔园策,无为算沙僧困义学,无为稠梗治禁词,无为天地一我、今古一我,无为薄恶所移,无为正人端士所不道。”信斯言也,予诗其庶几乎!惟其守之不固,竞为有志者之所先。(《小亨集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二人交情深厚,但杨对元好问卷入崔立碑文事件并未为之讳:“余辈不幸有虚名,一旦为人之所劫,欲以死拒之则发诸公嫁名之机,诸公必怒,怒而达崔立,祸不可测,则吾二亲何以自存?……今天下士议往往知裕之所为,且有曹通甫诗、杨叔能词在,亦不待余辩也。”杨之词虽不传,从中透出他不无微词的态度。   再如刘祁(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遁士,应州浑源(山西浑源)人。祁“少长习时文,为科举计”。兴定末,赴廷试不捷,“即闭户读书,务穷远大,涵蓄锻淬,一放意于古文,闲出古赋杂说数篇。李屏山、赵闲闲、杨吏部、雷御史、王滹南诸公见之曰:‘异才也。’皆倒屣出迎,交口腾誉之……自是振落英华,收其真实,文章议论粹然一出于正,士论咸谓得斯文命脉之传”。其时,杨与刘相遇于汴,二人俱屡遭科场失意,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相同的倾向,这使他们走到一起。杨诗《酬刘京叔祁》云:“瘦鹤巢西彩风东,差池云路有时同。翛然放意嚣尘外,久矣识君文字中。洧水絮飞倾盖后,梁园冰释赠诗工。情知不得邻丹穴,又整霜毛向晓风。”他自比“瘦鹤”,以“彩凤”喻刘祁,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仰慕及依依惜别之情。   再如李汾(1192-1232),字长源,太原平晋人。工于诗,宗唐人,其妙处不减太白、崔颢。为人尚气,跌宕不羁。颇褊躁,触之辙怒,以是多为人所恶。“元光间游梁,举进士不中。能诗声一日动京师,诸公辟为史院书写。时赵闲闲为翰林,雷希颜、李钦叔皆在院,长源不少下之,诸公怒,将逐去,亦不屑,后以病目免归”,过内乡。其时,杨弘道亦在内乡,有《调李长源》云:“何时一斗凤鸣酒,满酌与君洗不平。男儿年少鬓如漆,日落胭脂坡上行。”

推荐访问:弘道 交游 毕业论文 金末元初杨弘道交游考论-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金末元初杨弘道交游考论文学 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