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

  ——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1.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具有本质上的先进性

  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人类既创造了日益雄厚、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不仅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而且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因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也就拥有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思想文化。同时,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性,性质和形态各异的思想文化也会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并存共处,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

  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今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那么,它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呢?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也是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不是只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奢侈品,而是来自于人民、发展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思想文化。着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内蕴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绝不抛弃以往时代的成就,而是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时,又以博大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综合创造、推陈出新,熔铸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2.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一时。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所展现出的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与顽强毅力,在应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中焕发出来的伟大力量,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际和谐、身心协调、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好人格,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便是对注重社会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今天,我们继承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就是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家庭,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团结统一的意识深深积淀、内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近代历经屈辱的中华民族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重新站立起来。今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始终坚持

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同时,应当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不可避免地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文化根深蒂固。这种糟粕成分,集中表现为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比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家长制作风、迷信活动等。在当今社会,这些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必须坚决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关键是要对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进行分析,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食古不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要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立足国情、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既大胆吸收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不平等现象。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的。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借助经济、科技和传播上的优势迅速扩张。作为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重要形式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思想文化?

  西方思想文化来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产生了几何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成为近代科学的起源。近代的天体运行论、万有引力定律、进化论,现代的量子论、相对论等学说都形成并发展于西方,对人类历史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主张个体自由,形成了权利本位观念,派生出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观念等等。应当承认,西方思想文化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是在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以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进步的理论和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时,也应当看到,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秩序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服务于资本增殖和资本统治,隐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文化危机。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有其消极或腐朽的一面,存在着错误、落后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集中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在拜金主义看来,金钱是万能的,追求金钱是人生最高目的,为了获取金钱可以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拜金主义的盛行,会导致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失去社会的精神支柱、精神家园。享乐主义关注的是物质享受和感性快乐,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有西方学者直言不讳地说,“在文化上证明资本主义正当的是享乐主义”,而这种享乐是一种“世界末日来临般的享

乐”。享乐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个体精神空虚、政治腐败黑暗、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极端个人主义把追求个人利益当做唯一目的,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极端个人主义是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每个人都必然力图抓紧良机进行买卖,每个人都必然会成为投机家,就是说,都企图不劳而获,损人利己,乘人之危,趁机发财。”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势必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对立,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西方思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思想文化体系,其中既有精华,又含糟粕。那种主张西方思想文化全盘皆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对其应照单全收的观点;那种认为西方思想文化皆为腐朽,对其应根本拒斥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吸收借鉴西方思想文化的有益成果,要进行科学辨析。要分清哪些是体现人类社会进步本质要求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哪些是仅仅与资本主义世界观相联系的、腐朽落后的东西。即使是某些有益的、合理的成分,也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有些思想文化在西方是适合的,但简单照搬到中国就不一定合适。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只有不模仿其他民族而从其自己的精髓和一般的需要出来的东西是于国民有益的。因为对于在某种时代阶段的国民可作滋养的东西对别的国民或许是毒物。”因此,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闭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于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予以坚决抵制和严密防范。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机涌入,并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封建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相互胶着,腐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有句古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对此,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它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纭激荡。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在践行、示范上下功夫,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种灵魂作用在于,马克思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与创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

力、凝聚力。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时代主旋律,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必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把远大理想和现实努力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十分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同时,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汲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风俗,天下之大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坚持“八荣八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5.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对当今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迎着新中国的曙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了新纪元。“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等一系列方针原则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重大成果,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建设新中国的高昂热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的战略高度,就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有力推动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展开,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企业活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琳琅满目,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文化“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我国正迎来一个文化发展“黄金时期”。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寒冬中的一股暖流。可以说,通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探索,我们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正确认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大力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1、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其内容和发展上应该是“科学的”,即先进文化应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先进文化的科学性就是承认并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坚持从客观事实和规律出发。这是一切先进文化特别是各种科学的基本属性。

2、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应该是站在人类的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前沿,即它的内质中含有先进的革新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性质明确是社会主义文化,这与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划清了界限。三个“面向”,气魄宏伟,目光远大,表达了努力走向世界科学文化前沿和继承发扬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决心。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就是文化要体现时代性,是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指导方针的战略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都充分体现了先进文化面向未来的超前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层定语,分别表达了中国风格与中国特色、科学的理性精神、深刻的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的深邃内涵,突出了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3、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以先进的文化理念为统领。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既有先进的文化,又有落后的文化,还有腐朽反动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此,新时期我们的先进文化的理念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把是否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文化创新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就支持、鼓励,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我们要确立的文化理念,应当充分考虑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与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方向。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也必然随着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不断发展。因此,先进文化也要符合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

4、社会主

义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服务对象上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以广大人民为主体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文化应该重视和实现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要求,其意识形态性则更为明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主题: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任命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升华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文: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励的复杂局面,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谐文化,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

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多元的,这是社会生活多元性决定的;而用先进修饰文化,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问题了,所以“先进文化”是一元价值取向的。一般来说,先进文化就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那么,在当前,什么是先进文化呢?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见,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的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内容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鼓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发展作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难以持续。

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必须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重视并善于运用思想文化工作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经验。可以说,如果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我们党就不可能运筹帷幄,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可能驾驭全局,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成就今天这样的执政伟业;也不可能引领时代潮流,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

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前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国家执政党兴衰变化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原因错综复杂,但首先都是从思想文化领域打开缺口的。这一切,都深刻警示我们:思想文化战线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战线,经济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思想文化领域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思想文化工作一天也不能放松,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

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从而在党的建设中,引人注目地突出了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三)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它都包含着文化方面的竞争。凡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同时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所有这些,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在当代和今后中国应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讲话时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要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先进文化建设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更应当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坚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和党的领导,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和不懈努力!。”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其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按照公开议程,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作出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关于《决定》总体框架和布局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我们注意把握以下3个方面。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

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

四、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我们党重视和开展文化工作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改革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等方面阐述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作了3个层次的论述。

一是从5个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贡献。

二是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关系”集中阐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是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五、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

《决定》第二部分重点讲这些内容,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段话,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决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围绕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提出重大举措。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七、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决定》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决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

子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决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决定》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学设计

程雄飞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第一节内容。与后三节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四个关键方面,在本章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解决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第二部分解决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三部分解决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问题。三部分和在一起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我院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经验,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念,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分析和阐述较简单的文化现象;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强国意识、文化育人意识和文化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难点: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教法:

对基础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对于重点难点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加强学生学习、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选一首中国民乐和学生熟悉的韩国音乐,先后播放,让学生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从而引出新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新授课。

1、教师提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出要弄明白这问题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

学生阅读教材248页第一段后,叫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文化及先进文化的概念并举例,教师适当提示并总结归纳同时举例加深理解(物质财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如摩天大楼、奔驰轿车、舒适家居等。什么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道德、理想、情操的升华,如科学研究成果、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并板书。

先进文化就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它包括先进的政治思想、先进的伦理道德、先进的科学文化三个部分。(中国的“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世界)。

在了解了文化和先进文化后接着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生阅读249-250页相关内容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和谐文化,是一种在继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并板书。

2、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它的意义。学生阅读教材250—251页相关段落后,回答。教师结合案例总结归纳并从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列出的三点,并板书。

在提高综合国力方面:如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引起观众对韩式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生活层面的兴趣,韩剧美食也借机占领中国市场,韩式烧烤、料理、酒酿,甚至泡菜都大规模进入中国,有利于韩国综合国力提升。)

在提高民族精神方面:如请大家看下列民族精神体现的民族素质分别对应哪个民族:冒险创新——美利坚民族;坚忍执着——大和民族;严谨倔强——日耳曼民族;不屈不挠——犹太民族;爱国自强——中华民族。(学生先思考,后教师订正)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简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理想:组织学生就“我的理想”展开讨论,使学生学会如何树立目标和达到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加强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和做有纪律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道德:以“用人单位考核,有可能以缺德为例不予录用”,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等为例说明有道德。

文化:英国学者培根也做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做事是学技术,做人是学文化。同学们专攻技能证书之余,要多看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类书籍。

纪律:纪律可大可小,大到国家法律法规,小到校园和寝室生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首先,讲述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接着,通过当今畅销的书目和收视率高的影视剧让学生了解“双百”和贴近实际的方针(如本山快乐营,《爸爸去哪了》);其次就“中国传统文化过时落后,应完全抛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完全继承”,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总结出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方针等五大方针。(如,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等传统伦理范畴中,存在着许多封建性糟粕,我们要剔除它)

(三)、结课。总结并布置作业,思考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六.板书设计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念

(一) 文化

(二) 先进文化

(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 现代化建设方面:

(二) 提高综合国力方面:

(三) 提高民族素质方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 根本任务

1、 有理想

2、 有道德

3、 有文化

4、 有纪律

(二) 基本方针

1、 理论指导方针:

2、 “双百”方针:

3、 “三贴近”方针:

4、 继承与借鉴方针:

5、 两手抓方针: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讲话时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是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要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加大对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学习培训,使每个人都不断获得新知、增长才干,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要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工作措施,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是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邓小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作者:卞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03期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突出抓好文化建设。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同样,在一个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国家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文化对各方面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普遍。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南。  一、文化建设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P.624)邓小平说:“文化工作服从于政治任务。”[2](P.22)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3](P.36~37)这就明确指出了文化建设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价值。  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就其现实性来说,就是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P.36~37)“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P.36)文化建设的这种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4](P.120)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任务。不完成好这个任务,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5](P.403)

  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首先,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保证文化建设进而保证整个现代化进程的社会主义方向所必须的。其次,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文化建设同样也不能离开这样的现实。一方面,经济、政治生活中某些落后因素的存在,无疑会制约着文化的进步;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落后,如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的滞后以及某些腐朽思想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等,也会给文化建设带来困难。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面对多元的社会生活基础和多元的文化发展模式,能否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取决于如何正确、有效地对多元文化加以规范与引导。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凭借其经济优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生多重影响的情况下,用正确的思想文化意识来统一认识,指导文化转型,就显得更加重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各种基本要素,从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文化,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到由各种优秀文化形成的积极的文化精神等等,都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否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这些独特的文化要素、文化精神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二是优秀的文化要素能否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邓小平主张综合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文化观。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都有不断继承和创新的任务,落后于时代需要的东西必然要被新东西所代替。从这一意义上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文化要素进行总结与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精神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体系的更新;二是文化实践,使新的文化观能够内化到大众的社会心理、价值观之中。一种文化形态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与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目标的揭示,使文化理论与主体的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与认同的统一,以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建构,是以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概括、借鉴和提升为条件的,那么依据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来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便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种文化是否优秀、合理,在于该文化要素及文化精神是否能适应和有效地促进它所依托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地说,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此种文化是否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决定着整个文化体系结构,以及这一文化体系是否能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即使对文化体系中的优秀文化要素来说,也不能从它本身来判定其优劣,而应看它在一定文化体系中被引向何方,即由它所在文化体系所决定的对其内涵与意义的诠释来判定。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问题。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就文化的民族性而言,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由于传统文化中即使是优秀的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体系密切联系,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对文化的需求,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首先必须是科学的。只有科学的文化才能够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引导社会走向进步。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主张用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进步方向的即科学的思想教育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必须是大众的。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就文化的时代性而言,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此,文化建设事业要逐步地具备现代化的规模、体制、内容、理论和技术手段等,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同步、相配套、相适应的大文化体系;同时文化建设的内容本身要真正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文化建设具有开放性,为此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相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来说,外来文化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目标,看其要素在文化体系中所取的意义,而且要看其普遍性的程度和适用的条件。文化建设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采用国外一切进步的科学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使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文化建设还要面向未来,必须依据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以超前的意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使文化建设在整体上真正成为对社会长远发展具有超前性的基础工程。

  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着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是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应当区分先进性的共产主义道德和广泛性的社会主义道德,并使两者结合起来,以此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既包括高层次的要求,也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广泛性要求。邓小平明确把“五爱”从共产主义道德中划分出来,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关于善良与邪恶、公正与偏私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当前,我们的道德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体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按照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需要文化的繁荣,道德的提高,文明的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该给予人的精神世界以积极健康和科学进步的影响,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应该能够最有效地引导人们建构健康进步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科学知识体系,抵制和摒弃一切腐朽、落后、愚昧、迷信的思想观念。一句话,它应该最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有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文化”就是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纪律”就要自觉地遵纪守法,具备一切依法办事的素质。这种“四有”公民是获得较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关心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旋律。然而,在我们目前社会中尚未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更没有把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一以贯之地灌输到所有社会成员中去。信奉金钱至上,有钱能使鬼推磨,制假贩假,唯利是图者有之;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游戏人生者有之;信奉鬼神迷信、远离科学、精神空虚者有之。因此,形成一套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并有效地被广大干部群众所接受,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正处在由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新的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换着活动空间。思想道德建设应当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明确相应的行为规范,提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是非标准。在教育分寸的把握上,应注意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中,可以从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生活方式等方面具体进行规范,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种新的道德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五爱”为中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归根结底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概括地说是由体力、智力、德力组成;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所谓提高人的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人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论述过人的自由发展和精神解放的问题,认为达到人的充分自由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6](P.479)为此,邓小平提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做,对于提高整个职工队伍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满足不同工种、职业的特殊要求,对于在青少年中以至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5](P.106~107)  三、重塑当代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代表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每一民族在它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民族精神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与表现形态,因而它是历史的、具体的。  民族精神作为标志一种民族特征的社会精神力量与精神风貌,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在长期的民族生存、繁衍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一种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总是与本民族在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只有那种能够凝聚民族感情,并推动民族发展,对完成本民族的历史任务具有促进作用的心理意识和思想观念,才配得上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是那些能够从本质上反映一定时代的民族发展的历史任务的精神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西化”、“分化”的政治阴谋,加紧宣传腐朽的思想文化,传播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意对中国实行不公正的制裁,经常利用所谓人权、民族、宗教、统一等问题挑起事端,恣意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消极因素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来。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信心;有些人顶不住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腐化堕落;有些人美化外敌侵略,宣扬“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如此等等。  为抑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澄清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的错误认识,邓小平从民族存亡的高度,多次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5](P369)他特别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P.206)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聚着灿烂的文明珍宝。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奋发图强的斗争史和创业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P.358)“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4](P.144~145)从心理层面来说,作为民族精神范畴的心理意识,主要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等情感内容和形式。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必须坚定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4](P.206)建国以后,尽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且我们现在总结了经验教训,纠正了错误,毫无疑问将来会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快,并且比较稳定持久。“不管怎么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过还要证明得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5](P.251)我们一定要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自主、自尊自爱的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赢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能屈从任何外来压力。当西方一些国家用所谓“人权”来干涉中国内政时,邓小平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4](p.331)中国人民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祖国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吓不倒,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国都是站得住的。邓小平多次表示,中国人民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也决不会在任何压力下屈服,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谁也动摇不了的。这些义正辞严的郑重声明,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必须信心百倍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现在还很落后,我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还和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决不能存有悲观情绪和自悲感,因为自悲是没有出路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P.3)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4](P.60)我们的党有志气,我们的人民有志气,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先进发达的西方国家。中国人民要振作起采,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变国家的落后状态,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过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的路程,这既是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责任。  中华民族在当代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当前是我们党和国家,我们民族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我国人民有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P.3)在这三大任务中,前两项是主要的、基本的,因为只有把国内的事情,把本民族的事做好了,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祖国综合力量的强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是最后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的基础。这两项历史任务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也就是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只有发扬这种以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统一为特征的民族精神,才能有效地促进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时代任务的完成。

  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一直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他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5](P.170)除了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的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没有一个其他的政治力量能够领导进行。正是因为有了共产党,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顶住逆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动摇了中国就要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全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当然,“祖国”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她不仅是同一定的民族、国家相联系,而且在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的、阶级的涵义。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自1949年以后,“祖国”一词就同社会主义具有血肉联系。正如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是一九四九年。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不是蒋介石,而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在现时代,爱国主义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  就社会主义内涵而言,它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爱国主义内容与形式。这一内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现实所决定的。任何脱离、超越这一历史现实的那种“纯粹”的社会主义意识,或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的所谓爱国主义精神都不能代表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本质与主流。从理想层面来说,民族理想是民族精神中最高层次的东西,它对民族精神有价值导向作用。其中,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他们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作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经阶段。这一理想代表着民族与国家发展的未来,它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既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则以振兴中华民族,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共同理想,因为这一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以及国内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利益和愿望。这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时也具有最广泛的爱国主义性质。我们把一切有利于实现这一共同理想的积极的思想与观念,都视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情感的基本内涵,主要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使人们为自己民族、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而感到自豪,从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全体国民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针对有些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的论调,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5](P.392)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爱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必须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用中华民族近代史教育广大群众。自鸦片战争以来,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腐败统治,才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与贫穷。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史。事实证明,帝国主义丝毫没有忘记侵略和欺侮我们。1989年政治风波后,当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制裁中国时,邓小平指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4](P.357~358)我们要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使人们清楚,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今天,要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是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品格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创新。邓小平说:“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5](P.367~368)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具有伟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为此,“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4](P.40)

作者介绍:卞敏(1949-),男,江苏扬州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江苏 南京 21001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摘要】从“文化是精神文明”这一层语义出发,探讨文化及其多元性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并以马克思主义为视域重点从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及开放性四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从而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主导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关键词】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性

  文化及其多元性

  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视阈可以有不同的界说,通常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大文化,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一切“人化”的事物。它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二是中文化,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专指与经济、政治相对而言的观念体系,如思想、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三是小文化,专指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它是中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概念就是在中文化这一层语义上表达使用的。

  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文化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的特征,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又与特定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相呼应。

  从纵向来看,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的国家或民族,其文化的性质和形态也不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依次实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与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相适应,社会文化也经过了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制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都是对相应的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的反映,并为其服务。

  从横向来看,由于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是多元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并存,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复杂,在同一国家、同一民族也会有性质和形态各异的文化共处并存,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态,这就是文化的多元性。比如,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就是多元的,既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先进文化的存在,同时又有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意识在内的落后文化的存在。所以,不加区分地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文化都具有先进性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比较落后而文化相对发达或者经济、政治比较发达而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都时有发生。依据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发展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当然,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下,落后的文化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起指导作用。因此,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文化等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文化既包括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又包括其他非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现存文化的总汇。

  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文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反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主义文化仅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主体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脱胎于狭义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发展,二者即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但在本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即追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在此所使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是从广义上讲的,它即包括以马列主义思想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众所周知,近现代中国文化是从封建社会文化,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文化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手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都一以贯之地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因此,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表现在从20世纪60、70年代到今天以及向未来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连续性方面。文化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生活具有多元性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文化;它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的文化;它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大众的文化;它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从根本上来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它与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符合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必须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必须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价值理想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本质的先进性

  凡是能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者,都必然能在先进的理论或思想指导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引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两个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而这两个基本特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之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①这也使得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从而使其先进性得以体现。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可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文化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反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一致。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其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并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所提供的服务、产品、政策环境等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已经具备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的本源所在。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社会主义因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本质区别。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露了奴隶制文化和封建制文化在内的阶级文化的腐朽性和对人性的摧残性。对于以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也给予了毫不留情的剖析和批判。随着物欲的膨胀和享乐主义的盛行,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出的人与自然、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人与物关系的严重异化而造成的危及人类生存的精神危机,都深刻地表明,资本主义文化根本不可能造福于全人类。② (下转211页)( 上接195页)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最高追求符合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批判奴隶制文化、封建制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社会主义文化是来自于、发展于、服务于人民,由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并不是只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奢侈品。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才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才能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彻底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的最根本体现。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与彻底的科学性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的时代,并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并科学界定其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社会主义文化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扬自己的内容,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凝聚,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列宁曾指出:“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民族是它的器官。”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改革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示范作用,如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国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座丰碑伟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世界文明中的一朵夺目奇葩。

  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广泛吸收。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如仁义礼智信,爱国主义,革命精神,雷锋精神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也广泛吸取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尤其是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以及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把爱国主义融于国际主义之中。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是具有博大胸襟的融于国际主义的爱国主义,它能够包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近现代,特别是现代,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中国对国际上应该得到支持与援助的国家也做过无私的奉献。

  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正是在这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汇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显示出其开放性。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具有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然而,现实是社会文化是多元的,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渗透,也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蚀。

  另外,现实的实践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答,这些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产生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产生威胁,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发挥其先进性作用,为社会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贡献,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均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3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机制研究”和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科项目“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GH13083、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312号)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3~19页。

  ②王江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宁夏党校学报》,2001年第6期,第51~53页。

  ③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4页。

  责编/张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及重大意义

21 0 1年 第 6期 

理  论   观  察 

Th or tc Obs r ato e e i  e v i n 

No 6 2 1   . , 0 1 S ra  . 2 e il No 7  

( 第7 总 2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及重大意义 

宁先 圣 

( 阳理工大学 。 阳 沈 沈 10 5 ) 1 19 

[ 摘  要 ] 会 主 义 先进 文 化是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下 的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为 历 史 渊 源 和 现 实 社 以   土 壤 、 中 外 文化 的 交 融 与 整 合 中 所 创 造 出 来 的 、 有 中 国 风 格 、 国气 派 的 、 康 向上 的 社 会  在 具 中 健

主 义 文化 , 核 心 内容 是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所取 得 的 实 践 及 理论 成 果 。 社 会 主 义先 进 文 化 以马  其

克 思 主 义 为指 导 思 想 , “ 个 面 向 ” 特 点 , “ 以 三 为 以 民族 的 、 学 的 、 科 大众 的 ” 发 展 方 向 , 培 养  为 以 “ 有 ” 民为 建 设 目标 。加 强 社 会 主 义 先进 文化 建设 . 于 打 造社 会 坚 实 的精 神 基 础 。 强 国 家 四 公 对 增   综 合 竞 争 力 , 实党 的 执 政 基 础 和 巩 固 党 的执 政 地 位 , 进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全 面进 步 , 有 特 别  夯 促 具

重要的意义。  

[ 键 词 ] 会 主 义 先进 文化 ; 征 ; 义  关 社 特 意 [ 图分 类号 ] 2 [ 中 G12 文献 标 识 码 ] [ A 文章 编 号 ] 09— 2 3 (0 10 10 2 4 2 1 )6— 0 2 0 3— 0   2

长 期 以 来 . 中 央 对 文 化 建 设 高 度 重 视 。 出 了 一 系 列  党 提

关 于 文 化 建 设 的战 略 思 想 。党 的十 六 大 在 确 立 我 国全 面建 

文 化 中 的精 华 、 除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的 糟 粕 , 中华 民 族  剔 是 几 千 年 优 秀 文 化 凝 聚 的 结 晶 , 博 取 各 国 文 化 之 长 , 鉴 了  并 借

其 他 民 族 的 优 秀 文 化 。同 时 。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又 是 马 克 思  社

设 小 康 社 会 的战 略 决 策 和 奋 斗 目标 中 。突 出强 调 了建 设 先  进 文 化 的 战 略地 位 和 极 端 重 要 性 :党 的 十七 大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 位 一 体 ” 体 布 局 的战 略 高 度 . 出 了 掀  四 总 提

主义普遍原理指导 下的符合 现代科学精 神的 中国文化 ,   是 我 们 党 和 人 民 经 过 长 期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实 践 经 验 的 总 结 。 因  此 , 会 主 义 先进 文化 是 在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下 的 、 中 国传  社 以

统 文 化 为 历 史 渊 源 和 现 实 土 壤 、在 中外 文 化 的融 汇 与整 合 

起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建 设 新 高 潮 、推 动 社 会 主义 文 化 大 发展 大  繁

荣 的 战 略 任 务 。胡 锦 涛 总 书 记 在 庆 祝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   0 周 年 大 会 讲 话 中 指 出 : 在 前 进 道 路 上 , 我 们 要 继 续 大 力 推  “ 动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坚 定 不 移 发 展 社 会 主义 先 

进 文 化 ” 党 的 十 七 届 六 中 全 会 对 “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 动  。 深 推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 了 全 面 部 署 . 定 了 建 设 社  作 制 会 主 义 文 化 强 国 的 宏 伟 目标 。 对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提   出 了更 加 明确 的要 求 。  

中创 造 出 来 的 、 有 中 国风 格 、 国 气 派 、 康 向 上 的 社 会  具 中 健 主义 文 化 和 文 明 。 其 核 心 内容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所 取 得  的实践及理论成果 . 括 : 用 马克思主 义解决 中国革命 、 包 运  

建 设 和改 革 中 的实 际 问 题 的方 法 和技 巧 ; 中 国革 命 、 设   从 建 和 改 革 的 实 践 经 验 和 历 史 经 验 中 提 升 的 理 论 成 果 :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植 根 于 中 国 的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之 中 所 形 成 的 中 国 新 文  化 ; 马 克思 主义 指 导 下 汲 取 的 世 界 先进 文 明成 果 。 在   二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其 本 特 征  

正 确 解 读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内 涵 、 入 分 析 社 会 主 义  深

先进 文化 的特 征 、 确 评 价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重 大 意 义 。 正   对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至 关 重 要 。对 此 , 人 提 出 如 下 观   本

点 :  

随 着 社 会 的 进 步 和 时 代 发 展 .党 和 国 家 对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认 识 越 来 清 晰 。 来 越 深 刻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以  越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内涵 

马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思 想 、 “ 个 面 向 ” 特 点 、 “ 族 的 、 以 三 为 以 民   科 学 的 、 众 的 ” 发 展 方 向 、 培 养 “ 有 ” 民 为 目标 。   大 为 以 四 公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始 终 保 持 着 与 时 俱 进 的优 良 品格 .形 式 不  断 创 新 , 涵 日益 丰 富 。 内   1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必 须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应 当 是 体 现 时 代 精 神 、 与 先 进 生 产 

力 相 适 应 、 够 促 进 生 产 力 的 解 放 和 发 展 的 文 化 . 能 够 提  能 是

升 人 的 精 神 生 活 、 高 人 的 伦 理 道 德 、 进 人 的 自我 完 善 和  提 促 发 展 的 文 化 , 能 够 满 足 最 大 多 数 人 的 最 大 利 益 的 文 化 。社   是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是 当 代 中 国 的 先 进 文 化 , 其 概 念 应

如 十 六 

大 报 告 中 所 说 :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 培 养 有 理 想 、 文  “ 以 有 化 、 道 德 、 纪 律 的 公 民 为 目标 , 向 现 代 化 、 向 世 界 、 有 有 面 面   面 向 未 来 的 , 族 的 、 学 的 、 众 的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  民 科 大 。 从 内 容 组 成 上 看 ,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汲 取 了 中 国 传 统  社

马克 思 主 义 是 非 常 严 密 而 完整 的思 想 体 系 。 科 学 性 、 进  其 先

性 在 于它 吸 收 了人 类 创 造 的 一 切 优 秀 成 果 。 示 了 自然 、   揭 社

会 和 人 们 思 维 发 展 的一 般 规 律 ,为 我 们 认 识 真 理 开 辟 了道  路 。马 克 思 主 义 也 是 一 个 开 放 的 思 想 体 系 . 够 自觉 地 在 实   能 践 中不 断 丰 富 和 发 展 自 己 , 着 时 代前 进 又 引 导 时 代前 进 。 随  

[ 稿 日期 ]0 1一 l 收 21 1一 l  l [ 者 简 介 ] 先 圣 (9 9 ) 男 , 宁 营 口人 。 作 宁 16一 , 辽 副校 长 , 士 , 博 教授 ,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硕 直从 事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及 高等教  

育管 理 研 究。  

2 —  3

在 马克 思 主 义 指 导 下 , 国新 民主 主 义 革 命 、 革 开 放 和 社  中 改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成 绩 , 同 时 也 形 成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丰 硕 的 实 践 和 理 论 成 果 。 我 们 要 坚 持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最 新 成 果 武 装 全 党 、 育 人 民 , 导 广 大  教 引

界 激 烈 的 综 合 国力 竞 争 , 仅 包 括 经 济 实 力 、 技 实 力 、 不 科 国  防 实 力 等 方 面 的 竞 争 , 也 包 括 文 化 方 面 的 竞 争 。 世 界 多 极  化 、 济 全 球 化 的 深 入 发 展 , 起 世 界 各 种 思 想 文 化 , 史  经 引 历 的 和 现 实 的 , 来 的 和 本 土 的 , 步 的 和 落 后 的 。 极 的 和  外 进 积

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 定理想信念 。 坚  

2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要 以 “ 向 现 代 化 、 向 世 界 、   . 面 面 面

颓 废 的 , 开 了 相 互 激 荡 , 吸 纳 又 有 排 斥 , 融 合 又 有 斗  展 有 有 争 , 渗 透 又 有 抵 御 。总 体 上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的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有 家 , 但 在 经 济 发 展 上 面 临 严 峻 挑 战 , 文 化 发 展 上 也 面 临  不 在 严 峻 挑 战 。保 持 和 发 展 本 民 族 文 化 的 优 良 传 统 , 力 弘 扬 民  大 族 精 神 , 极 吸取 世 界 其 它 民 族 的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 现 文 化  积 实 的 与 时 俱 进 , 是 关 系 广 大 发 展 中 国 家 前 途 和 命 运 的 重 大 问 

题。  

向未 来 ” 特 点 。 “

向现 代 化 ”是 说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为 面 , 化 要 同 国 家 走 向 现 代 化 的 历 程 同 步 ,文 化 的 发 展 既 要 为 现   代 化 建 设 事 业 提 供 智 力 支 撑 、 才 支 持 、 德 支 持 , 要 适  人 道 也 应 现 代 化 的 历 史 潮 流 ,不 断 实 现 自身 的 现 代 化 ; 面 向 世  “ 界 ”. 是 说 文 化 建 设 必 须 在 与 世 界 其 他 民 族 文 化 的 交 流 、   交 锋 、 融 中 学 习 、 鉴 、 弃 , 收 世 界 文 化 的 精 华 ; 面 向 未  交 借 扬 吸 “

来 ”是 说 要 深 刻 把 握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 刻 把 握 社 会 主 义 建  . 深 设 规 律 以 及 深 刻 把 握 社 会 主义 初 级 阶 段 文 化 发 展 规 律 .   要

3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建 设 是 夯 实 党 的 执 政 基 础 、 固  . 巩 党 的 执 政 地 位 的 核 心 内 容 。 提 高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的 

能 力 , 在 党 的 执 政 条 件 发 生 深 刻 变 化 . 会 价 值 观 日趋 多  是 社

样 化 的 情 况 下 . 保 党 牢 牢 掌 握 意识 形 态 领 域 领 导 权 , 化  确 强 对 中 国 先 进 文 化 主 导 权 和 控 制 权 的 必 然 选 择 .直 接 关 系 到  人 们 对 指 导 思 想 的 信 仰 , 党 的政 治 路 线 的 认 同 , 系 到党  对 关

着 眼 于 中华 文 化 的长 远 发 展 .要 在 时代 前 进 的 潮 流 中 发 展  中华 文 化 。  

3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要 以 “ 族 的 、 学 的 、 众 的 ”   . 民 科 大 为

发 展 方 向 。 所 谓 民 族 的 , 是 带 有 中 华 民 族 的 特 色 , 以 民  就 是

族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的 。 但 它 并 不 排 斥 世 界 其 他 民 族 的 先 进  文 化 。 是 努 力 吸 收 世 界 文 化 的 先 进 成 分 为 自 己 所 用 。中 国  而

的 事 业 兴 衰 成 败 。只 有 准 确 把 握 先 进 文 化 的 发 展 规 律 , 断  不

在 执 政 实 践 中 提 高 发 展 先 进 文 化 的 本 领 和 能 力 .才 能 满 足 

人 民群 众对 先进 文化 的需 求 , 实 执政 的 文 化 基 础 、 固党  夯 巩 的执政地位。   4. 设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是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 要   建 内 容 。党 的 十 六 大 提 出 了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的 奋 斗 目 标 , 即  我 们 要 在 本 世 纪 头 二 十 年 , 中力 量 , 面 建 设 惠 及 十几 亿  集 全 人 口的 更 高 水 平 的 小 康 社 会 , 经 济更 加 发 展 、 主更 加 健  使 民

全 、 教 更 加 进 步 、 化 更 加 繁 荣 、 会 更 加 和 谐 . 民 生 活  科 文 社 人 更 加 殷 实 。 这 是 实 现 现 代 化 建 设 第 三 步 战 略 目标 必 经 的 承   上 启 下 的 发 展 阶 段 .也 是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和扩  大 对 外 开 放 的 关 键 阶 段 。 要 实 现 这 个 目标 .不 仅 要 发 展 经  济 , 善 民 主法 制 , 且 要 使 全 民族 的思 想 道 德 素 质 和 科 学  完 而

是 一 个 统 一 的多 民族 国 家 , 当 尊 重 、 护 、 展 各 民 族 文  应 保 发 化 , 其 作 为 中 华 民族 文 化 的 组 成 部 分 , 同 形 成 丰 富 、 将 共 完  整 的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所 谓 科 学 的 . 是 以 科 学 的 精 神 和 态 度  就 对 待 一 切 事 物 的 思 想 .将 科 学 性 贯 彻 于 我们 文 化 的 方 方 面  面 。反 对 一 切 封 建 迷 信 思 想 和 僵 化 思想 。 对 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剔 除 其 糟 粕 , 取 其 精 华 , 学 地 扬 弃 。 所 谓 大 众 的  要 吸 科 ,  

是 指 我 们 的 文 化 要 面 向人 民群 众 、 靠 人 民群 众 、 务 于 人  依 服 民 群 众 . 根 于 人 民 群 众 的 生 活 实 践 , 逐 渐 成 为 他 们 自 己  植 并

的文化 。  

4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必 须 以 培 养 和 造 就 “ 有 ”   . 四 公

民 , 有 理 想 、 道 德 、 文 化 、 纪 律 的 社 会 主 义 公 民 为 目  即 有 有 有

文 化 素 质 明 显 提 高 , 个 社 会 全 面进 步 。所 有 这 些 , 离 不  整 都 开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化 建设 。  

当 前 . 强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建 设 已 成 为 极 为 重 要 而 紧  加

标 。 育 “ 有 ” 人 创 造 着 辉 煌 , 蓄着 力 量 , 示 着 希 望 , 培 四 新 积 展   决 定 着 未 来 。只 有 培 育 一 代 叉 一 代 的 “ 有 ” 人 , 能 把 一   四 新 才 代 又 一 代 革 命 先 辈 和 志 士 仁 人 实 现 民 族 振 兴 与 国 家 强 盛 的  伟 大 志 向变 为 现 实 .才 能 成 就 巩 固 和发 展 社 会 主 义 这 一 需  要 经 过 几 代 、 几 代 甚 至几 十 代 人 为 之 奋 斗 的崇 高 事 业 。 十  

三 、 设社 会 主 义先 进 文化 的重 大 意 义  建

迫 的 战 略 任 务 。 我 们 必 须 抓 住 和 用 好 我 国 发 展 的 重 要 战 略 

机 遇 期 , 力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 好 地 满 足 人 民精 神  大 更 需 求 、 富 人 民精 神 世 界 、 强 人 民精 神 力 量 , 继 续 解 放  丰 增 为 思 想 、 持 改 革 开 放 、 动 科 学 发 展 、 进 社 会 和 谐 提 供 坚  坚 推 促 强思想保证 、 大精神动力 、 力舆论支持 、 强 有 良好 文 化 条 件 。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是 马克 思 主 义政 党 思 想 精 神 上 的 旗  帜 。 强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建 设 , 于 打 造 社 会 坚 实 的 精 神  加 对 基 础 . 强 国 家 综合 竞 争 力 , 实党 的执 政 基 础 和 巩 固党 的

  增 夯

执 政 地 位 . 进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全 面 进 步 , 有 特 别 重 要 的  促 具 意义 。   1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可 以 使 全 社 会 形 成 共 同 的 理 想 和   . 精 神 支 柱 , 励 人 们 团结 一 致 , 服 困难 , 取 各 项 事 业 取  激 克 争 得 更 大 胜 利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能 够提 高 人 们 的 思 想 道 德 

[ 参

央 文献 出版 社 .0 8 2o.  

文  献 ]  

[ ]十 六大 以 来 重 要 文 献 选 编 ( 1 下)[ . 京 : 共 中 M]北 中  

[ ]十 七 大 以 来 重 要 文 献 选 编 ( 2 上)( . 京 : 共 中 M]北 中  

央 文献 出版 社 .0 9  20 .

[ ]胡 锦 涛 . 庆 祝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 3 在 0周 年 大 会 上 的   讲 话 [ . 明 日报 ,0 1 O — 0 , 3. N]光 2 1一 7 2( ) 0   [ ]中 国共 产 党 第 十 七 届 中央 会 员 会 第 六 次 全 体 会 议  4 公 告 [ 光 明 日报 ,0 1 1 — 9(1 . N] 2 1- 0 1 , ) 0   [ ]中共 中央 关 于 深 化 文 化体 制 改 革 推 动社 会 主 义 文  5 化 大发 展 大 繁 荣 若 干 重 大 问题 的决 定 [ . 明 日报 ,0 1  N]光 21—

1一 6( ) O 2 。O1 .  

素 质 . 人 们 在 共 同 利 益 的 基 础 上 , 成 共 同 理 想 和 道 德 准  使 形 则 . 改 革 和 建 设 提 供 精 神 动 力 : 够 引 导 人 们 认 同和 接 受  为 能 社会 主义基本经 济制度和政治 制度 , 全 面的 、 证 的、   以 辨 发 展 的 眼光 看 待 发 展 中 的社 会 主 义 , 立 正 确 的世 界 观 、 生  树 人 观 和 价值 观 。 定 对 社 会 主 义 的 信 念 , 强 民族 自尊 心 、   坚 增 自 信 心 、 豪 感 , 而 为 改 革 开 放 和 现 代 化 建 设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自 从 思 想 保 证 : 够 提 高 劳 动 者 的科 学 文 化 素 质 , 现 代 化 建 设  能 为 提 供 强 大 的 科 学 支 撑 和 智 力 支 持 。当 前 , 国 经 济 体 制 深 刻   我 变 革 . 会 结 构 深 刻 变 化 , 益 格 局 深 刻 调 整 , 想 观 念 深  社 利 思 刻 变 化 . 际上 思 想 文 化 交 流 交融 交锋 更 加 激 烈 , 家 尚未  国 国

[ ]郭建 宁.传 承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发 展 中国 先 进 文 化  6 [ ]人 民 日报, 1 - 1 0 , 7. N. 2 1 l — 4( ) 0 O   [ ]卫 建 林 .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力 量 I 题 的思 考  7 对 " q

完全统一 。 问题 很 多 、 况 复 杂 , 加 需 要 用 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情 更

文 化 凝 聚 人 心 , 动 国家 、 族 不 断发 展 。 推 民   2社 会 主 义 先 进 文

化 是 综 合 国 力 的 重 要 标 志 。 当 今 世   .

[] J. 红旗 文稿 , 1, 7. 2 1 0) 0 (   f 责任 编 辑 : 延 臣] 冯  

2 一  4

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共同发展的对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坚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和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崇高使命和时代诉求,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应有之义

  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有的责任担当。我们党自诞生那天起,就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发展的同时,赋予文化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工作始终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和今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面对当前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文化发展态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这是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性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特征的重要体现。第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检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否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社会文化,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这是衡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遵循和强大武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有效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主体条件。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熔铸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灵魂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和灵魂。没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灵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失去方向。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我国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铸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有效应对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带来的消极影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先进文化发展主体能力素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文化发展的成效。马克思主义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人民群众发展先进文化能力素质的根本。只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辨别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在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文化的本质、明确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传播,都要有一定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才会被人民群众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载体形式,能将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在心情愉悦和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通俗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充分运用群众鲜活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和通俗化。形式多样的文学、音像、艺术等文化形态,可借助典型事例和人物,寓理于事,寓教于乐,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具体、生动、鲜活起来。生动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蕴含其中,将深奥的理论化作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增强理论传播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也可以通俗化、生活化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中逐步认同其产品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1]实践证明,文化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感染性,比抽象的理论教育更容易推动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载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教育方式

  就教育方式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讲求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其过程更愉悦、方法更开放、主体更自主,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可以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兴趣爱好、思想心理和求知方式,把理论宣传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兴趣点结合起来,使教育内容和目标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消费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众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是开展马克思主义隐性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当今时代文化要素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而深刻,文化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为利用文化这一隐性教育手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浅析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摘要: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儒家文化。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提出应该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家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58-03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为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需要发展,人类需要进步,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下,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会更加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治国安邦的需要。用文化手段治国安邦是我们的宝贵经验。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以文化手段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使被统治者认同。在发展过程中,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容,也给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以及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文化手段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今社会现状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发展,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建设为我们打破了旧有的一些阻碍前进的观念和事物,同时也正在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事物,这些东西正在建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文化水平、文化素质的发展不均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和教育,因此,这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及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①正名:关于社会,儒家学派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和谐进步,首要的是“正名”。“正”即纠正、校正,“名”即事物的名字,正名就是纠正事物,使事物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这类事物应该做到的就是与它们名字的含义,即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不然的话就会名不正,言不顺。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这就是我们给社会“正名”。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许多挑战,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为这些事物“正名”,为社会制订规范,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进而使社会符合其理想的本质。②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仁”即“爱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循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我们应该且需要弘扬这种“爱人”的思想,从个人角度来讲,“爱人”就是要我们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懂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因此,对于个人来讲,“仁”即“品德完美”;从社会角度来讲,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就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因此,在这一方向上,儒家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观点是一致的。③忠恕:“忠恕”是“仁”在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仁”的另一方面——恕。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要让它作为思想意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为人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具体方法,如八荣八耻。④知命:《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即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之所及,事情的成败就交付给命了。“命”字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讲,是指天命或天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即哲学上讲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措施,按照这些目标去建设发展,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生活的好处,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

  2.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①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儒家文化的应用与发展包含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中,所以儒家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进步,进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我们要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当然,利用和吸收也并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这样做一定会导致“淮南橘成淮北枳”,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在对待如何吸收儒家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秉承“扬弃”的传统,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儒家思想中带有封建色彩、等级意味的成分。把儒家思想文化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使儒家思想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做出成绩。《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可见,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我们不能丢弃其中任何一个,儒家文化中有我们的历史感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我们与时俱进的成果,它们贯穿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是我们民族发展、延绵不断的血液,我们过去的发展进步由它们作为支撑,我们的矛盾问题需要由它们来改革校正,我们的未来同样需要它们来指引,所以,我们要做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工作,让它们和谐相处。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一致的,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法家和儒家两个不同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的不同理念。今天,我们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体系,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道德和文化的作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荣誉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非全是精华,我们要采用“扬弃”的办法,弘扬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结合我们现在的发展实际,使其得到升华;抛弃过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成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我们进行实践活动,并不是盲目地、漫无目的地展开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意识形态可以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多样化的观点,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严书翰.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4).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1-10-18.

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八个“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首次并列提出“五个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从八个具体的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第五方面“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专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党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连续颁布以来,农村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大力推行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工作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改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农村文化媒介逐渐增多,农民信息接收渠道日益拓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加强,农民闲暇生活开始丰富;农民自办文化事业逐渐增多,农村文化市场初步发展等。

  但从总体来看,农村文化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农民精神文化需要,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农村文化总体落后,且发展不平衡 首先,农村文化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只重视抓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指标,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部分乡、镇文化馆、图书馆形同虚设,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来看还极其贫乏。其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薄弱,农民政治观念淡化。随着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大,一些农民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社会现象,开始对共同富裕、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怀疑,信仰上无所适从,并且对当前某些社会道德现状感到困惑与失望,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农村文化事业不够发达,教育相对落后,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7岁―15岁儿童入学率仅为94.4%,有近一半的省在90%―95%之间,其中云南、西藏、青海在90%以下,一些地方中小学辍学率偏高,有的地方甚至高达10%以上,这意味着每年仍有上百万新文盲出现。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促进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受不良文化影响,农村负面文化有抬头的趋势 有些农村地区家族文化、宗族文化等封建文化仍然跃跃欲试,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化趁机涌入农村市场,农民的小农意识在一定范围内也依然存在。这些思想严重污染了农村文化市场,对农民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农村逐渐蔓延,有的农民开始怀疑甚至否定我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对公益事业不热心,集体主义思想有所淡漠,朴素的同情心、助人为乐、帮困济贫等传统美德受到利益冲击,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长。

  农村文化建设措施不力,发展缓慢 首先一些农村干部本身素质欠缺,重视程度不够,引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群众,而关键在干部。作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农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农村文化的发展。其次,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滞后,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同程度上存在人才流失、人员素质不高、后继力量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基层文化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状况从整体上看还不容乐观,特别需要先进文化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作为我国现阶段主导的、处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始终贯彻我党的方针政策和意识形态内容,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必要的导向作用。

  第一,先进文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农村文化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保持正确方向。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广大农村将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击、鱼龙混杂的重要区域,更可能使封建迷信恶习、低级趣味文化沉渣泛起,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将乘机侵袭,成为争夺基层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众的重要场所,因而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先进文化始终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实现了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先进文化有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系统中的基础和核心,这些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实践观、群众史观等正确解释了文化起源、文化功能、文化发展规律等深层次问题,决定着我国农村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为农村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21世纪农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先进文化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文化方针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先进文化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在文化建设中,我党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文化管理改革措施,从而一方面保证了我国文化市场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另一方面保证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出现了文化市场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政府对此进行了扫黄打非、整顿文化市场等有效的管理,使农村文化得以健康发展。

  第三,先进文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将稳步发展起来了。在广大农村,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提高农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农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又为我国农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同时先进文化的基本目标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随着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将不断提高,从而使我国农村文化的受众基础将得到夯实。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对策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使先进文化在广大农村中发挥对农民思想的教化功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整个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先进文化对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由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是与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在农村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坚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农村文化安身立命之本。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目标,中国先进文化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提供重要的文化条件和精神资源。

  第二,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道德文明风尚。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精华,可以在整个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健康的道德风尚保障。同时通过先进文化的正确指导,有助于农民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第三,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在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中,一些非物质、非法律、非制度的因素,特别是个人素质对其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建立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以促进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要在农村营造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就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塑造作用,让每个人都能恰如其分地找到自己的定位,适时适度地调适自己的行为,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坚持先进文化的指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内在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基础,而文化的进步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广大农村群众有效抵制和消除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可以动员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旗帜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满怀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朝向“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化的厚度取决于历史的厚度,文化的高度取决于时代的高度。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潮流中,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结构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必须按照《决定》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文化兴国之本、文化强国之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那些能够影响甚至引领世界文明走向的民族文化,无不是在那个历史时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无不是那个历史时期先进生产方式的文化表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群雄蜂起,诸侯争霸。新兴阶级不仅需要土地、人口、军队的支持,而且需要人才、智慧、文化的支持。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诱发了诸侯列国的变法自强,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景观,并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传统。《论语》《道德经》《孙子》等等,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在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在古希腊文化复兴繁荣景象的深处,是为资产阶级的现代统治提供思想启迪、科学武装、精神激励。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西方的文化觉醒开始了。文艺复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影响力遍及西方乃至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一种超越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问世。这种文化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发展要求,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本属性,是时代性、先进性、人民性的统

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文化建设,是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拉开序幕的,就是要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一先进文化已经在党和人民军队的文化、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化中,展现出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服务大众的崭新面貌,反衬出“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文化改造、文化革新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则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推动经济建设高潮的同时,推动了文化建设高潮。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空前发展,人民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一段时间内也产生了“左”的文化思想和政策,损害了文化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取得新的历史成就。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不仅

以其经济总量、出口总量、GDP增长速度等形成“中国震撼”,而且以其逐步强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日益增强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形成“中国魅力”。 旗帜引领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当今世界,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文化体系的竞争和较量与制度体系一样,从来没有“终结”。我国要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文化自主地位,必须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具有领先资本主义文化的时代优势、抗衡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力量、扬弃资本主义文化的消化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走向世界,以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增强国际影响力?事实表明,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文化的感召力在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继承了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形态,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利益,能够为文化建设引领方向、增创优势、提供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领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并强调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与封建世袭制相适应的是“君权神授”,与维护资本自由权利相适应的是“天赋人权”,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相适应的是“权为民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先进制度形态,其文化形态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支配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宣传科学真理、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能够有力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成为全社会的精神旗帜,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先进文化贯穿文化建设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开展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制度巩固是相辅相成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的,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控制着世界上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传送包含着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推销包含着西方价值观的大众文化,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西方文化侵蚀是一个长期较量的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人口数量众多、利益格局变化、社会成员多层、价值取向分化、发展很不平衡、维护公正不易,由此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改善社会条件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例如,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封建思想文化残余在我国社会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加需要坚持和强化。要按照《决定》的部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先进文化融入文化建设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在文化发展长河的时代前列,其先进性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全部优秀成果的沃土之中,它只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汇聚成人类文化的主流,才能生生不息、奔流不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阶级的文化品格,其先进性也体现于包容吸收、引领提升社会主义社会各个阶层文化特质的过程之中,它只有成为兼容并蓄的文化、综合整合的文化,才能蓬勃兴旺、成长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先进性也内在于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之中,它只有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才能春色满园、繁花似锦。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功能,文化创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式,先进文化并不仅仅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出现,而是可以存在于多种文化形式之中,理论和艺术、抽象和直观、深奥和通俗,等等,都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可行方式。

先进文化主导文化建设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体制机制保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既坚持发展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加快发展市场导向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先进文化并不相互排斥。主流文化、主旋律文化、主题文化更需要文化产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相匹配,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强劲的文化市场需求,先进文化也必须借助文化产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影响、走向世界。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产业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繁荣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靠的不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制度的力量,而且是文化的力量;不仅要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制度强国,而且要成为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是文化兴国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文化根基,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量源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之魂,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精神支撑。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支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支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心理支撑。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德支撑。 以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文化之本,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社会基础。社会生产和分配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也有一个为谁生产和怎样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定位本身就已经表明,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这一文化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这就保证了进一步扩展文化生产的数量、文化产品的品种、文化服务的对象、文化享用的主体,使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文化繁荣是以文化产品的丰富、文化市场的兴旺为条件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都能够享用得上、享用得起、享用得了各种文化发展成果,就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显著标志和社会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同样表现为文化资源分配、文化消

费能力的不平衡,这正是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科学发展加以解决,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能力。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文化之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立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制,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执笔:颜晓峰、全林远)

浅论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 要]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总结。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建设能够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得到发展。

  [关键词] 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先进文化的内涵、功能及特征

  

  先进文化的内涵,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总结。先进文化体现着生产力发展、政治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功能。这种功能的主要体现:一是教化功能。先进文化通过其特有的价值体系,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正确的行为方向;二是规范功能。先进文化通过其所特有的规范体系,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的活动与社会的要求协调一致;三是导向功能。先进文化既包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着时代精神,能够赋予这个民族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四是信息活动功能。加快社会经验和文明成果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五是实践功能。先进文化的所有功能,都要通过它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而对活动行为及其方式的调控,从而在实践中反映出来。先进文化以上的几种主要功能汇集起来,形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从作用上说,它可以塑造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斗志,从而对一个政党、国家、民族的前途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先进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性,表现在先进性的时代趋向和基本特征上,它与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从时空坐标和历史方位来说,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全球视野;从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来讲,先进文化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批判继承人类理性精神;从基本功能和发展方向来看,它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先进文化的巨大精神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社会历史急剧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先进文化冲破旧的思想精神的牢笼,促进新的思想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先进社会制度诞生的开路先锋。它不仅为社会制度的变革提供着精神武器,而且创造着物质武器。如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发明,就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曾经形象地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的这一论述表明: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诞生以前,已经由孕育它的先进文化规定了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及与先进文化的关系

  

  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两大部分。而作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规定着整个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于倾夏沃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积淀,并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具有广泛交融性的开放型文化。这种文化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同时,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立足点,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怎样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应该这样理解: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因此,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就文化自身的发展而言,它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社会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文化的发展程度。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个从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过程。先进文化的发展也应该经历这样几个相应的发展阶级。因此,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应该看到,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受到某一阶级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既是本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沉淀,同时也可以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先进成果。

  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而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武装的政党,也是没有前途的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自身的文化武装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文化队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党的文化建设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使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建设能够随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三、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一)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也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人类文明越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在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与冲突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民族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同样,一个政党能否牢牢地掌握政权,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政治、经济资源,也取决于它所撑握的文化资源,取决于它是否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它诞生之前,事实上就已经由支撑它的先进文化规定了方向。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而且也是新社会建立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价值尺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先进文化支撑的社会形态的确立遇到曲折、反复,先进文化就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成为人们追求新社会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文化是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前提,是共产党执政合理性的价值源泉,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胜利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紧迫性

  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地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这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从发展的机遇来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这就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同时,我们的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高科技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国内改革深化带来的变化,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必然趋于多样化。此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沉渣泛起,会造成精神领域出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有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迫感,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勇于应对挑战,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三)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长期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到本世纪中期,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我们党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先进文化品格,一如既往地走在时代前列,一如既往地保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要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不断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和最高纲领,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     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摘要]毛泽东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的本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凝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真三性”,一真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三性即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与此相联系的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98-04

  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文化保证,是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当然继续和发展,当此重要历史时刻,回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重温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关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关于文化的本质,众说纷纭,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那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是如何解释和把握文化的呢?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综合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是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本质的。

  第一,文化观首先是一个历史观问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如何解释文化首先是个怎样解释人类历史的问题。通观《新民主主义论》全篇,毛泽东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来解释文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社会运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的、经济的,因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不是原生的,而是派生的,它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伟大”的、巨大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对应着特定的文化,社会存在变化了,经济基础变化了,文化也自然随其变化而变化。显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观。

  第二,文化有其历史主体。文化既是解释性的,也是功能性的,更是价值性的,从《新民主主义论》的多处论述,可以得出这个判断。文化的把握,其意旨不仅在于解释文化是什么,而且在于说明文化做什么。研究文化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巨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认和开掘。而文化除了具有工具理性外,还具有价值理性。文化是有其历史主体的。毛泽东说:“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因而明确了文化归属的基本主体,确认了文化的价值属性。

  二、凝聚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中的“一真三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基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来把握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称之为新文化)。他说:“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总括毛泽东的论述,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即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下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就其具体内容而言,若突出历史任务,则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如果强调路径和价值指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那么,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需要遵循哪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则呢?《新民主主义论》中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首先是时代性。毛泽东说:“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它来源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同兴共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反映并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进步大势,反映并服务于反帝反封、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反映并服务于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根本要求。

  同时,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与国家、民族和社会时代步伐合拍的同时,也与整个人类社会时代脉搏共跳。因此,毛泽东说:“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但是,对于外国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如此,立于时代前沿,批判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把握时代的脉搏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其次是民族性。文化是纵横交错的。先进文化当然是以当时的先进经济和先进政治为社会依据的,但它与先前阶段的文化又存在着历史联系。如何在这种历史联系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呢?毛泽东说:“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正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饱含社会进步要求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扎根于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心中。

  民族性作为一种必然性的要求,不仅渊源于文化流变的纵向联系,而且植根于文化存在的横向区别,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当时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在新的时代得以保持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弃旧图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证。所以,推进先进文化,一方面是一种历史过程,是保持民族性的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是在文化的横向交流中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

  最后是大众性。在论述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问题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大众倾注了巨大的历史体认和社会关切。当时的先进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为了人民大众,而且要为人民大众所用。毛泽东说:“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人民大众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革命阶级。人民大众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主体,新民主主义文化引领、服务人民大众并为人民大众所用,促进人民大众体认经济上翻身、政治上做主、思想上解放,引导和推动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投入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大潮中,“革命的理论”引导了“革命的运动”。因此,推进先进文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先进文化适应人民大众需求,并为人民大众所用。

  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中隐含的上述“三性”,可以发现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大众性”,内含的人民大众主体,此为文化活动的核心主体;“民族性”内含的是民族主体,这是文化活动的中层主体;“时代性”内含的是社会和人类主体,此乃文化活动的外围主体。“三重主体”以大众主体为核心,民族主体以其“壳层”结构,紧紧包裹保护核心主体,成为人类民族间文化竞争、合作的基本单元,而社会和人类主体为核心主体提供滋养。“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与其相联系的“三性”,显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普适性。

  三、创造性运用“一真三性”。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真理”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真理”的“灵魂”,就是基于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基于与大经济观、大政治观相匹配的大文化观,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文章,做好这篇由“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三个部分构成的大文章。

  第一,体现时代性,在全球视野中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形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现的时代性主要是,源于、服务于和建设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其一,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做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源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而且要建设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的关系空前密切、相互交融,因此,我们要发挥历史的主动性,自觉创新跨文化、经济、社会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强化引领和推进效力,不失时机地把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机遇,准确得当地占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方位,卓有成效地构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优势。

  其二,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面向世界广采博取,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广泛吸取全世界各个民族有益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尤其文化活动支持形式为我所用。譬如借鉴世界通行的支持文化活动的制度性、技术性、市场化经验,创新满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生产和创作形式。主动立于时代前沿,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包容与抵制结合,竞争与竞合并用。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持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补偏救弊的价值资源,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第二,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的民族性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系性创新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继承民俗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保持民族性,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其一,以立足创新的继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在精神心理层面,民族更需要文化的纽带来维系。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适应并统领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民族性的保持,必然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创新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形式的保持,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民为本,创新中的民族文化继承,不仅要着眼传统上层文化的精华,更要注意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

  其二,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性。民族主体,对内保护大众核心主体,对外与其他民族、国家合作与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开展,必须大力促进民族的振兴,必须有力诠释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合理性。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包袱重,只有超越民族性才能创新。此种看法值得商榷。超越民族性,确切含义是什么?是扬弃,还是放弃,甚或是别的什么?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中国特色,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第三,突出大众性,占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的大众性主要是,以人为本,持续满足人民大众根本的、长远的与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远大理想和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像当年搞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一样,创造性运用“大众性”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瞄准核心主体,牢牢抓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条主线不放,建设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军,真正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文化传播、发挥作用的制高点。

  其一,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的是人民大众根本和长远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应当是大文化,而不应当是一些人所说的专属精英阶层的“亚文化”。要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传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国人民,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人民大众正确实现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在全社会大力张扬光大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相联系的自强不息的个体精神,克服包括“腐败心理”、傍权傍钱的“傍傍族心理”在内的落后社会心理。

  其二,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大众文化满足的主要是人民大众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大众文化并不是有人说的“纯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同样应内含一定的思想,尽管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文化产业来实现。但不可忽视的是,要着力促进大众浅层娱乐需求与深层核心价值追求之间“过渡带”需求的生成和发展,培育严肃文化与娱乐文化之间的“过渡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弹性而有效地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

  其三,占领全媒体文化制高点。全媒体文化是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其特点是“细众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全面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就必须主动针对全媒体文化的特点,自觉占领世界大众文化时代高地,集中力量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注意强化薄弱环节,在实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产业,在全媒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责任编辑:陈菊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主题是科学发展。文化作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繁荣发展尤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使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是以人为根本的。人创造文化,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文化塑造人,人体现着文化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积极反映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实践,反映群众诉求,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发挥文化的“以文化人”的功能,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弘扬人间正气,塑造美好心灵,培育优良品德,真正使文化产品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境界的精神食粮。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让我们的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的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创新是动力,也是必由之路。我们既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要推进内容、形式创新,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努力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

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既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优势,又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重在建设。有规划、有目标,扎扎实实前行,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想才能早日实现。

十七届六全会公报已经发表7 天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还没公开发表,但从公报中已经了解了其主要内容,经过反复学习全会公报和参加县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征求意见讨论,以及学习贵州日报记者赵国梁的通讯《随省委书记走村进寨六记六思》,有以下体会和感想。

一、建设文化强国,我们重任在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读来倍感振奋和鼓舞。全会的决定,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旗臶鲜明、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这是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文化”命题首次成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以德治国方略)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同时也意味着,中央层面将大规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次全会最重大的创新点即最大的亮点就在于,首次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首次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同时还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不单指文化产业,还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全民族的文化文明素质、文化软实力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设体系。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中国自然属“文化大国”,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不是“文化强国”,还存在着结构性的

“文化逆差”。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再三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往往忽略了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的核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核心价值体系不够明确,权力与金钱观念至上十分突出,一些人的道德早已跌落到了低谷,人与人之间变的非常冷漠无情。比如前几天发生在某地的一起恶性事件:一个两岁的幼童两次被汽车碾压,走过的18个人竟没有一个加以援手……由此可见,虽然大多数中国人物质上富裕了,但其精神上仍很贫穷。因此,中国必须发展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国人素质,而不能再指靠用金钱来解决问题了。那么,今后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振兴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呢?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给出了明确答案: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的精神旗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今后我们不但要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不断加强“经济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还要强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无论是那种强国,都忽略、马虎不得,因为这些强国战略都是中民族振兴与崛起的基石,尤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只发展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文化、宏扬文化。但“文化强国”不能用具体数据来衡量,主要是对内引领我们要重视文化和发展文化,对外其更多指的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明显提升。我们强调文化强国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理念上要更重视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联系,跟老百姓文化权益之间的联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说明光经济发展很多问题没办法解决,只有发展文化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10月22日,市档案局机关党委召开专题学习会,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局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支部书记、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联系档案工作实际,座谈了心得体会。

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讨论中,大家联系档案工作实际,集中围绕“档案工作如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档案工作如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作用”,“如何通过档案资源体系的联合开发,挖掘馆藏,编研档案文化系列产品来展示档案文化特有魅力”,“档案工作如何通过档案宣传为服务新战略、服务民生提供舆论支持”、“档案工作如何通过拓宽档案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需求,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档案工作人才,为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档案工作如何通过内部挖潜、外部拓展、着眼历史、立足当前来提升档案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市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朱平同志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肩负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在下步学习中央全会精神工作中,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认真落实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一是要同市委开展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市政府“政风建设年”工作和“创业创新、全民成才”等活动相结合,认真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和途径,坚持以档资政、以档惠民,实现档案在服务新战略、服务民生中得到价值升华。二是要同推进目标任务

落实相结合,强化工作责任制,一抓到底,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三是要同全市档案系统开展“档案服务新战略、服务民生星级竞赛活动”和“学青岛、强管理、提技能,重塑局(馆)机关新形象”活动相结合,通过找差距、比贡献,提升干部职工档案服务的综合素质,强化局(馆)机关绩效管理,着力解决当前制约干部队伍建设和局(馆)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要同谋划2012年工作思路和任务结合起来。依据全市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站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2012年全市档案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争取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突破、有新作为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中国共产党新闻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社科动态

学者四人谈: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

冯骥才 周文彰 李宗桂 宋圭武 2011年11月14日15:14

推荐访问: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