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办赴浙江福建六县市学习脱贫攻坚考察报告

县扶贫办赴浙江福建六县市学习脱贫攻坚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深入推进我县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5月23日至27日,县委副书记、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苗明峻,县政府副县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张立国带领党政考察团,先后到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和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杭州市桐庐县、湖州市安吉县,学习考察了两省六地在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考察期间,参加人员边走边看、边听边记、边思边议,时间紧凑、内容充实,普遍感到触动很大、受益匪浅。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考察活动前,精心确定考察路线、考察地点和参加人员,考察方案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最终审定。考察团在四天时间内,深入六个县(市)现场考察了扶贫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分别与六县(市)党政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乡、村干部进行了沟通交流。在福安市,考察了溪尾镇溪邳村船民上岸脱贫、溪尾镇坎下村美丽乡村、穆云乡虎头村和溪塔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在霞浦县,考察了崇儒畲族乡溪边村、三沙镇东山村精准扶贫、沙江镇小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福鼎市,考察了磻溪镇赤溪村、 硖门乡柏洋村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在武义县,考察了柳城畲族镇江下村、桃溪镇东垄村、西联乡田坪村异地搬迁、下山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桐庐县,考察了江南镇环溪村、荻浦村、深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安吉县,考察了鄣吴镇目莲坞村、天荒坪镇余村、昌硕街道双一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参观了桐庐城市展示中心。
   考察回来后,县委副书记苗明峻、县政府副县长张立国主持召开了考察学习座谈会,考察团成员相互交流了考察学习的感受和体会,对比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畅谈了学习借鉴六地先进经验,推进东平精准扶贫的设想打算。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这次考察学习活动,对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主要经验启示
    考察团所到的两省六地在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起步早、力度大、措施实、成效明,在全国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有的乡村考察点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汪洋副总理亲自调研指导,对推进我县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和借鉴意义。
    1、坚持思想引领,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福建和浙江两省六地在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之所以取得先声夺人的骄人成绩,关键在于先进的扶贫思想和发展理念。一是“弱鸟先飞”的理念。宁德市作为福建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始终坚信“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精神理念,彻底扫荡“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旧想法,敢于跳出老框框想路子,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用竞争观念来激励干部、鼓舞群众,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和优势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提升,创建了“中国扶贫第一村”,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论,涌现出了赤溪村、柏洋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二是“滴水穿石”的理念。面对庞大的贫困群体,宁德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谋划和推进,以坚韧的精神“拔穷根、挪穷窝、创新业”,三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推动闽东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福鼎市从1984年到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元增加到11511元,贫困人口从39.8万下降到2.2万,并连续四次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三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安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把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延伸到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目前,安吉县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其中已建和在建的“精品示范村”达到21个,12个乡镇(街道)实现全覆盖,成为中国首个生态县。四是“精品精致”的理念。桐庐县以景点的要求来规划建设每一个村庄,实现美丽乡村垃圾分类处理、美丽庭院、大树进村、安全饮用水、文体活动场所全覆盖。福安县在异地搬迁社区,将畲族民俗风情绘画上墙或做成实物,展现“看不见”的资源,形成一道特色靓丽的风景线。霞浦县因势布局、就地取材,建设卵石步道、古樟公园、氧化荷塘等,既节约了成本,又美化了村庄环境。
    2、坚持统筹谋划,用“新思路”统领“新局面”。两省六地以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发展,树立整体战略意识,充分调动资源,奏好经济大合唱,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带动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福鼎市突出“五坚持五结合”:即坚持“丰满羽翼”,做到与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支柱产业、草根工业;坚持“久久为功”,做到扶贫开发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坚持“四下基层”,做到扶贫开发与排忧解难、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关注难点”,做到扶贫开发与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相结合;坚持“核心力量”,做到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相结合,形成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五位一体”的扶贫开发路径,经验模式在全国推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桐庐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按照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与文化特色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为今后一个时期“潇洒桐庐、秀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新内涵,实现村美和民富相统一。2015年,桐庐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854元,同比增长11%。
    3、坚持源头治贫,用“新产业”续放“新能量”。考察各地都立足优势资源,因地制宜上项目、培产业,唱拿手戏、打优势仗,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就业吸纳力。一是念好“山字经”。安吉县利用荒山发展白茶种植15万亩,开采期每天吸引湖南、四川等地5万人,白茶产业链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次,36万农民实现人均增收5900元;昌硕街道双一村依托1.5万亩毛竹林,大力发展竹制品和生态旅游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7000元。福安市在山多地少的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葡萄种植,运用避雨栽培新技术的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500多亩,亩平均产值1.1万元,全市约有2万农户从事葡萄生产,近千人从事各种形式的营销、商贸及配套服务,极大促进了增收脱贫。二是做足“海文章”。霞浦县重点培育海洋经济,海带、紫菜养殖面积达到11.5万亩,产量xx万吨,产值13.3亿元,共发展海带、紫菜育苗场58家、加工厂300多家,一支由5000多人组成的营销队伍遍布全国各地,10000多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海带、紫菜加工产业,“霞浦海带”、“霞浦紫菜”被评为地质标志证明商标,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品牌优势。三是吃好“旅游饭”。武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扶贫之路,柳城畲族镇江下村下山搬迁后,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且推进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向精品民宿转型升级,从业农户平均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同时,通过售卖农家土特产,户均增收1万多元。桐庐县致力于美丽乡村升级版,重点打造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康乐疗养、文化旅游五类村落景区产品,2015年,仅乡村旅游一项,全县就接待了游客11万人次,总收入558万元。同时,各地在新上项目的同时,持续加大劳动力就业培训,着力解决脱贫致富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
    4、坚持精准施策,用“新机制”激发“新活力”。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背后是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健全的方法措施。一是工作运行机制。考察的两省六地均建立了县牵头抓总、乡镇(街道)具体负责、工作到村、责任到人、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县里成立精准扶贫督导室,乡镇(街道)设立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并研究制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文件方案。霞浦县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开展干部结对、部门挂钩、干部驻村,开展“四帮六送”(帮助贫困户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落实一项脱贫项目、拓宽一条就业渠道、提高一项致富技能,以及送观念、送政策、送培训、送信息、送岗位、送资金)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多元投入机制。各地纷纷抢抓扶贫开发机遇,在加大对上争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动员大户和群众自筹,集中用于脱贫攻坚。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激励各级在扶贫开发和乡村环境整治中建功立业。福建省每年安排美丽乡村示范村专项资金5000万元,市县再配套500万元,按照“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村级环境改善。福安市本级财政安排农村产业专项资金4100万元,重点扶持高优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武义县整合2000万元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奖补资金,激发了基层工作积极性。三是示范带动机制。霞浦县坚持“稳民安居”与“促民增收”并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了小马村、东山村等一批搬迁安置后的美丽乡村。桐庐县推行美丽乡村建设“1+1+N”模式,即重点推出一批理念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村,一批能体现桐庐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和N个有特色的培育村,形成梯次推进、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宁德市各县市区均树立“以实绩论英雄”鲜明导向,建立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提出“谁让贫困群众尝甜头、日子有奔头,就让谁的前途有盼头,让扶贫‘战士’们在攻坚战中更有劲头”,确保脱贫目标任务落实。
   5、坚持干部带头,用“新作为”展现“新形象”。浙江、福建两省六地县乡干部在介绍情况和沟通交流中,时刻体现出用心担当、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务实实干、自我加压的工作作风,这是支撑当地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浙江省是全国发达地区之一,但他们言谈中始终透露出永不止步、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汲取。杭州市桐庐县在县乡财政相对丰裕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外出轮流招商,保持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金华市武义县在乡村河道治理中,实行河长负责制,每段河道由一名县委常委牵头负责,治理标准要达到三类水质,到十月份包保干部下河游泳,水干净的要下,水脏的也要下。同时,治理成果接受群众监督,开通举报电话,实行有奖举报,对曝光和举报属实的问题在24小时内落实整改,实现了河道环境标本兼治。
    三、下步打算及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全县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建议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措施、整合资源,动员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全身心投入这场硬仗,坚决打赢攻坚战。
    1、布“棋子”,科学谋划脱贫规划。扶贫开发是东平实现县域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增长点,今后工作的亮点在扶贫,突破点也在扶贫。建议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认真按照中央、省和市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的思路是:根据库区移民分布,划分湖西和湖东两大扶贫战区。在沿湖6个乡镇,结合成方连片抓党建促脱贫移民避险解困工程,大力实施移民社区、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 集中连片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在沿东平湖乡镇实施规模开发、集中打造扶贫产业基地项目。在湖东8个乡镇,集中精力推进产业扶贫,在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发展提升特色种养加项目基础上,重点支持东平街道塘坊、石楼、百户庄沿线乡村旅游,接山镇汉世伟现代农业园区,彭集街道全国村集体增收试点项目,沙河站镇设施农业和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新湖镇林下经济、庭院经济发展,商老庄乡食用菌种植,梯门镇泉灵农场,大羊镇核桃深加工项目。同时,根据各乡镇发展意愿和优势条件,同步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项目。总的目标是:根据贫困户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因老致贫等原因进行分类,明确帮扶脱贫措施。每个乡镇(街道)培植1-2个主导产业,发展壮大3-5家龙头企业,在中心村、贫困人口集中村、镇政府驻地村、交通主干道沿线村中培育5-8个示范村,确保每个村都有脱贫项目,通过提供岗位、产业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形成“产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格局。通过培育精品、打造样板,穿点成线,以线带面,在全县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2、拉“单子”,凝聚合力夯实扶贫责任。一是包保清单。实行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包保贫困户制度,落实县领导、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三个层级领导干部帮包责任,达到“责任到人、规划到户、一对一帮扶”的效果。结合“双联四包”活动,实行每个部门包括双管部门、企业、乡镇、村与贫困群众结对子,拿出方案,拉出单子,明确脱贫方式、脱贫期限,帮扶成效列入年终考核。明确第一书记在政策宣传、民情走访、精准帮扶、项目落地等方面的职责。二是项目清单。发挥部门作用,进一步明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63个成员单位,相关部门扶贫工作职责,落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十项扶贫任务。同时,细化部门扶贫职责,实行所有部门包乡镇制度,部门帮扶乡镇制定一套扶贫措施、组建一支扶贫工作队、援建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发动社会扶贫,全县重点纳税企业包村,定点帮扶。积极营造氛围动员群团组织开展扶贫专项活动,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支持扶贫。三是政策清单。动员县直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对接上级扶贫政策,分类梳理可争取、可落实的行业扶贫政策、资金、项目,集中整合,打捆使用,重点向贫困人口集中村、扶贫工作示范村、工作积极主动的村倾斜,避免“撒芝麻盐”和平均用力。
    3、吹“号子”,加大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制定扶贫工作宣传方案,搭建起广播标语、主题活动、主流媒体、简报信息等宣传渠道和平台,在省道、国道、县道以及中心村、镇驻地都重点宣传造势,广泛深入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培育一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包括贫困户自强不息、脱贫致富的典型,让全社会了解扶贫、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帮助扶贫,自上而下、从内到外,形成铺天盖地抓扶贫的浓厚氛围。
    4、定“尺子”,严格标准加强督导考核。对年度脱贫计划进展、重要工作部署、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等,加大日常督查的力度,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对全县14个乡镇(街道)及经济开发区,参与扶贫的县直部门单位、有关企业和经济组织,坚持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让脱贫攻坚有部署、有检查、有考评。在考核的方式上求严求实,遵循平时考核、工作总结、第三方评估、数据汇总、集中考核、综合评价、沟通反馈等方法步骤,明确“一票否决”情形,启用约谈问责机制,坚持奖优罚劣,严格考核结果运用,切实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的问题”,全力确保今年全县完成脱贫2.1万人,其中国定标准脱贫人口6000人,打造全省脱贫攻坚示范区。
    5、结“果子”,打造宜居美丽新农村。一是科学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结合我县实际,基本要求应该是“兴业、富民、人和、宜居”四个方面,把新村建设与旧房改造统筹起来打造,把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协调起来谋划,把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起来实施,把扶贫解困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工作中注意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注意保留乡村独有的田园风光、乡土民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村庄要错落有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二是大力改善农村基本生活条件。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要求,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村内道路建设步伐,实现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网化,尽快让农民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走上平坦路。目前,我县多数农户无任何供暖设备,要尽快研究经济、节能、环保的供暖方式,逐步解决好农村居民冬季取暖问题。三是推进垃圾分类收集、污水统一排放。目前,全县农村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基本达到了全覆盖,但在垃圾的综合利用上还有大量的文章可做,像我们参观的浙江的农村都有垃圾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既减轻了垃圾运输、集中处理的压力,又能够做到变废为宝,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建议各乡镇街道抓出一批典型示范,全面推进这项工作逐步达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生态文明乡村的“老大难”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分散、水量有限、收集难度大,与城市相比,设施相对投资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必须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类推进。建议从我县实际出发,在彭集、州城、银山等中心镇,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接入市政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对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村社区,统一建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对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地形比较复杂的村庄,鼓励采用自然、生态的污水处理方式。四是建立完善日常维护机制。鼓励村庄建立保洁制度,推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助、特许经营、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形式,保证正常维修、维护和日常运转。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快造林绿化,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抓好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生态东平建设步伐。搞好村庄环境美化、绿化,加大村旁、路边、宅旁、沟旁“四旁”绿化力度,鼓励农民多种树、种好树,绿化村庄环境。


 

推荐访问:脱贫 福建 攻坚 浙江 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