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富源县大格煤业有限公司大格煤矿

  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富源县大格煤业有限公司大格煤矿 2020 年 年 2 月 月 20 日

 前

 言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根据本矿揭露的地质情况和周边生产矿井地质情况,结合已掌握的地质资料,为摸清矿井地质规律,达到科学指挥、有效预防、安全生产等目的,现编制矿井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依据 1、云南省煤田地质局 2013 年 11 月编制的《云南省富源县大格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下简称《核实报告》); 2、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云南省富源县大格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3 年)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云国土资储备字[2014]35 号); 3、《云南省富源县大格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3 年)评审意见书(云国土资矿评储字[2013]261 号); 4、采矿许可证(证号:C5300002011011140111980); 5、《云南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滇)矿复[2011]202 号); 6、《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富源县老厂镇大格煤矿划定矿区范围批复》(云国土资矿[2013]168 号); 7、《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富源县老厂镇大格煤矿划定矿区范围延续预留期的批复》; 8、《富源县老厂镇大格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9、《富源县老厂镇大格煤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矿井概况 位置、范围

 大格煤矿位于富源县南东 154°方向、直距 62km 处,地处富源县老厂镇境内,地理坐标(80 西安坐标系 3 度带,极值):

 东经 104°30′00″~104°31′24″;北纬 25°10′11″~25°11′31″。矿界各拐点坐标值见表。

 大格煤矿 划定矿区 范围 批复 “云国土资矿[2013]168” 号” 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西安 80 坐标系 拐点编号 西安 80 坐标系 X 坐标 Y 坐标 X 坐标 Y 坐标 矿 1 2786971.60

 35451958.57

 矿 13 2786413.59

 35450246.56

 矿 2 2786448.59

 35451317.57

 矿 14 2786689.59

 35450387.56

 矿 3 2786141.59

 35450915.57

 矿 15 2787120.59

 35450389.56

 矿 4 2786017.22

 35450753.47

 矿 16 2787117.42

 35450464.56

 矿 5 2786054.66

 35450732.32

 矿 17 2786808.18

 35450701.12

 矿 6 2785987.41

 35450590.54

 矿 18 2786818.34

 35450765.14

 矿 7 2785919.31

 35450530.57

 矿 19 2786866.59

 35450780.56

 矿 8 2785863.05

 35450531.71

 矿 20 2786906.59

 35451032.57

 矿 9 2785863.05

 35450478.74

 矿 21 2787136.60

 35451293.57

 矿 10 2785933.10

 35450476.04

 矿 22 2787481.60

 35451460.57

 矿 11 2785836.58

 35450272.57

 矿 23 2787401.60

 35451958.57

 矿 12 2786015.58

 35449735.56

  矿区面积:1.4755km 2 ,开采标高:+2103m~+1880m

 大格煤矿 所处地理 位置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滇东高原北部,地势总体呈中部高,西南、东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2013 年划定的矿 2 拐点附近)大山山顶,海拔高程 2258.8m;最低点位于矿区西南部(2013 年划定的矿 12、矿13 拐点之间)冲沟,海拔高程约 1894m,相对高差 364.8m,一般标高为 2220~1925m,属低中山地形地貌。地形起伏较大,一般在飞仙关组分布区,多形成较高的山丘,地形相对较陡,地形坡度一般为10~50°,局部达 60°;在二叠系地层龙谭组、长兴组分布区,地形较缓,坡度为 8~20°,地貌上常表现为平缓的垅状山岭。核实区煤炭资源主要分布标高为 2100~1800m,大部分在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1894m 标高以上。

 气象 矿区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由于矿区海拔较高,垂直气候变化明显,矿区具温带高原山区季风气候特征。据富源县气象局统计资料显示,每年 5~10 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6.5%,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历年最高气温34.9℃,最低气温-11℃,年平均气温 13.8℃。多年降雨量在 800mm~1300mm 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 1093.70mm。冬春干燥多雾,夏秋多雨湿润,即冬寒夏温,每

  年 12 月至次年 2 月为霜冻期,2~4 月为风季,主导风向东南风,最大风速 24m/s。

 一、 区域地质 大格煤矿位于老厂矿区一勘区老厂背斜的南东翼,老厂背斜系一个长 16km、宽 6km 的向南西倾没的短轴背斜;轴部由下二叠系茅口组灰岩组成,两翼为下三叠统和上二叠统地层;西北翼受一系列北东向断层切割及次一级褶曲影响,地层产状紊乱,牵引、倒转、直立,沿 F 1 、F 6 断层有良好的莹石矿赋存;南东翼断层稀疏,呈一较完整的单斜构造,岩层倾角 8~20°。

 二、矿区地质 (一)矿区地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2 l)、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2 c)、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 1 k)、三叠系下统飞仙关(T 1 f)、第四系(Q),现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 2 l)

 上部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砂页岩,下部以灰岩为主,夹砂页岩和煤层,厚 366.52m,含煤 31~53 层,主要可采煤层集中于上部,中下部赋存具有工业价值的黄铁矿层。按含煤程度、岩石类型、沉积韵律及旋回结构诸方面特性划分为三段,各段主要情况如下:

 (1)龙潭组第三段(P 2 l 3 ):自长兴组底界至 C 17 煤层底板,为矿区内重要含煤段,含 C 7 、C 8 、C 8+1 、C 9 、C 13 、C 16 、C 17 等煤层。地

  层总厚 118.36m,可进一步将该段划分为两个岩性亚段:

 ①第一亚段(P 2 l 3-1 )厚 49.50~71.0m,平均 56.62m。主要为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含煤 5~8 层, 可采煤层有 C 13 、C 16 、C 17 等 3 个煤层。

 ②第二亚段(P 2 l 3-2 ):厚 45.0~61.74m,平均 61.74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夹粉砂岩、菱铁岩、泥岩,可采煤层有 C 7 、C 8 、C 8+1 、C 9等 4 个煤层。

 (2)龙潭组第二段(P 2 l 2 ):自 C 17 煤层底板至 C 23 煤层底板,厚118.57~147.5m,平均 140.36m。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泥岩及煤层、煤线。该段内共含煤 12 层,一般 8 层,其中局部可采煤层 2 层编号(C 18 、C 23 ),多为半暗~半亮型煤,其煤层厚度较大、层位较稳定。据岩性组合、含煤性差异,将其划分为二个岩性亚段; ①第一亚段(P 2 l 2-1 ):厚 53.26m,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含不可采煤层 C 22 、C 23 煤层 2 层。

 ②第二亚段(P 2 l 2-2 ):厚 87.10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夹细砂岩,含 C 18 、C 19 、C 20 、C 21 编号煤层,其中仅 C 18 可采。

 (3)龙潭组第一段(P 2 l 1 ):自 C 23 煤层底板至茅口组顶界,岩性主要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细砂岩。上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煤层及煤线组成。平均 107.8m。局部夹有极薄层状菱铁岩,含少量团块状透镜状黄铁矿。该段内共含煤层煤线 6 层,一般有 4 层,其中可编号煤层 2 层(C 24 、C 25 ),含硫量高,煤层间距、厚度变化较大,有分岔复合现象。据岩性组合、含煤性差异,将其划分为二个岩性亚

  段; ①第一亚段(P 2 l 1-1 ):厚 46.39m,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细砂岩,中及上部各有一层沉凝灰质砂砾岩,底部常含一层 0.15~0.5m的铁铝质粘土岩,不含煤,与下伏 P 1 m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第二亚段(P 2 l 1-2 ):厚 61.41m,岩性为灰色粉砂岩夹细砂岩,中上部夹灰岩,含不可采的 C 24 煤层。

 2、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 2 c)

 自龙潭组顶界至卡以头组底界,岩性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灰岩、粘土岩夹煤层、煤线组成。局部夹薄层菱铁岩(单层厚度 1~10cm 不等)。动物化石丰富,该层含煤 1~4 层(C 1 、C 2 、C 3 、C 4 ),其中 C 2 、C 3 为可采煤层,地层厚度 40.86m。

 3、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 1 k)

 岩性为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具水平层理及斜交层理,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亦产腹足类及少量植物化石,地层厚度 137.51m。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 1 f)

 由一套滨海到浅海泥岩及砂岩组成,颜色多为暗紫、紫红、灰紫色,中上部古生物较发育,以瓣鳃类为主,腕足类次之,岩性、化石群可与滇东、黔西相对比。厚度大于 259.39m,与下伏卡以头组为连续过渡。依岩性和生物群分三段,矿区内出露两段,分述如下:

 (1)飞仙关组第二段(T 1 f :2 ):上部为紫灰,暗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粗粉砂条带和介壳灰岩;下部为石英长石

  细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构成不等厚韵律旋回互层。底部以紫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岩屑长石细砂岩薄层,尤其下部砂岩夹层增多增厚,厚者达 2~3m,发育斜层理、楔形交错层理,顶部克氏蛤聚集成层。本段地层平均厚 119.29m。

 (2)飞仙关组第一段(T 1 f :1 ):上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粉砂质泥岩层有大量蠕虫状方解石,以及不含化石,中部为黄绿色厚层状长石细砂岩,有时含泥岩角砾,下部为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间夹砂岩薄层,底部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条带。本段地层平均厚 78.60m。

 5、第四系(Q)

 在矿区内的山谷和河谷低凹处有分布,厚度≤10m,为浅黄绿色、浅紫 红 色 或灰褐色含碎石亚粘土、粘土及耕植土,与下伏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矿区构造 1、断层 矿区总体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8~15°。矿区内发育有 11 条较大断层,编号为 F 1-1 、F 1-3 、F 1-6 、F 1-8 、F 1-9 、F 1-10 、F 1-11 、F 1-12 、F 1-13 、F 1-22 、F 1-27 ,另有 f 6 、f 7 等 2 条较小的隐伏断层。现将各断层特征分述如下:

 (1)F 1-1 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280m,走向 49°,倾向南东,倾角 52°,断距 35m。该断层由 120ZK1 钻孔控制,断层上盘 C 12 煤

  层与下盘 C 18 煤层接触,缺失 C 13 、C 16 、C 17 煤层及其间地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2)F 1-3 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矿区内走向长 1050m,走向 28°,倾向南东,倾角 65°,断距 27~40m。该断层由 115ZK1、118ZK1、118ZK2 钻孔控制,在 115 勘探线,地表 C 13 煤层与 115ZK1 号钻孔中 C 13 煤层重复,在 118ZK1、118ZK2 钻孔中 C 17 煤层重复,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3)F 1-6 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1240m,走向 35°,倾向南东,倾角 65°,断距 32~40m。该断层地表由多个探槽控制,表现为 C 13 、C 16 煤层地表煤层露头线重复,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4)F 1-8 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矿区内走向长 1870m,走向 30°,倾向南东,倾角 53~75°,断距 22~60m。该断层地表由多个探槽控制,深部由115ZK1、115ZK2、119ZK2 等钻孔控制,表现为 C 9 ~C 13 煤层重复,断层破碎带明显,小褶皱发育,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5)F 1-9 正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矿区内走向长 850m,走向 25°,倾向南东,倾角 35~60°,断距 14~20m。该断层地表由多个探槽控制,深部由119ZK3、118ZK2 等钻孔控制,部分煤层缺失,断层走向与地层斜交,在地面及坑道中可见断层破碎带,由煤包、粉砂岩、菱铁岩的碎块组成,宽约 0.20m,局部见断层泥,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6)F 1-10 逆断层 位于矿区西部,矿区内走向长 870m,走向 50°,倾向南东,倾角 18~22°,断距 16~20m。该断层地表由多个探槽控制,深部由117ZK3 钻孔控制,表现为部分煤层及地层变厚,挤压带不明显,坑道中有窄的破碎带,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7)F 1-11 逆断层 位于矿区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575m,走向 43°,倾向南东,倾角50~56°,断距12~32m。该断层地表有多点揭露,深部由115ZK3等钻孔控制,表现为 C 7 ~C 9 煤层重复,断层带附近,挤压褶皱明显,钻孔岩心倾角陡直,挤压破碎明显,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8)F 1-12 逆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矿区内走向长 1526m,走向 48°,倾向南东,倾角40~45°,断距12~74m。该断层地表有多点揭露,深部由 119ZK1、119ZK2、121ZK6、123ZK4 等钻孔控制,上盘 C 4 煤层重复与下盘 C 2 ~C 3 地层之上,在 121ZK6 钻孔中表现为 C 3 ~C 7 重复,123ZK4 钻孔中表现为 C 7 ~C 9 重复,见断层破碎带,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9)F 1-13 正断层 位于矿区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900m,走向 27°,倾向南东~北西,倾角 56~90°,56~70°,断距 34~38m。该断层地表有多点揭露,深部由 121ZK5、123ZK3 等钻孔控制,在 122 勘探线附近上盘 C 2 ~C 3 间地层与 T 1 k 底部地层或 C 1 煤层接触,向南 122~121 勘探线之间断层面扭转,在 121ZK5 钻孔中 C 13 ~C 17 煤层缺失,对煤层

  开采影响较大。

 (10)F 1-22 逆断层 位于矿区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330m,走向 26°,倾向南东,倾角 50°,断距 10m。该断层地表有多点揭露,深部由 115ZK3 钻孔控制,地面见 C 7 煤层重复,115ZK3 钻孔中见 C 13 ~C 16 煤层及地层重复,有挤压揉皱,煤层中表现最为明显,为 F 1-11 的分支断层,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11)F 1-27 逆断层 位于矿区南部边缘,矿区内走向长 516m,走向 30°,倾向南东,倾角 55°,断距 10m。该断层地表有多点揭露,深部由 117ZK4 钻孔控制,钻孔中见 C 3 ~C 4 煤层及地层重复,对煤层开采影响较小。

 断层特征见表 1-3-1。

 2、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未发现侵入性的岩浆岩分布,煤炭资源的赋存不受岩浆岩的影响。

 3、矿区构造类型 总体上看,矿区为一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8°~15°,矿区内发育有 11 条较大断层,其中 F 1-3 、F 1-8 、F 1-9 、F 1-10 、F 1-12 、F 1-13等 6 条断层对煤炭开采有较大影响,矿区内无侵入性岩浆岩分布。综上所述,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偏复杂类型。

 大格煤矿断层特征表 断层 位置 性质 倾向(°) 倾角(°) 长度(m) 断距(m) 控制工程数 影响煤层开采程度 地表 钻孔 F 1-1 西部 正断层 139 52 280 35

 1 较小 F 1-6 西部 逆断层 125 65 1240 32~40 多个 2 较小 F 1-8 西部 逆断层 120 53~75 1870 22~60 多个 3 中等 F 1-3 西部 逆断层 118 65 1050 27~40

 3 较大 F 1-22 西部 逆断层 116 50 300 10 多个 1 较小 F 1-11 西部 逆断层 133 50~56 575 12~32 多个 1 较小 F 1-10 西部 逆断层 140 18~22 870 16~20 多个 1 中等 F 1-27 西部 逆断层 120 55 516 10 多个 1 较小 F 1-9 西部 正断层 115 35~60 850 14~20 多个 2 中等 F 1-13 东部 正断层 117&297 56~90 900 34~38 多个 2 较大 F 1-12 东部 逆断层 138 40~45 1526 12~74 多个 4 较大

推荐访问:地质 划分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