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必要性 [论开设广西壮语卫星电视频道必要性]

论开设广西壮语卫星电视频道必要性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班  

摘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在广西有着重要的政治影响,它为宣传党和国家和路线方针政策,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抵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广西的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状况存在很多困难。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壮语广播影视节目讨论译制制作,扩大播出覆盖面”的精神,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现状,掌握我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开播的基本情况,对全区下步开展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提出政策性建议,本人开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必要性、开播后有何效果和存在何种困难,目前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存在困难和问题等方面内容和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对开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壮语卫星电视频道  必要性  现状  对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目前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不仅是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在广西,壮族是自治区的自治民族,推行使用壮文和推广壮语广播影视,开设壮语卫星是关系到一千多万壮族人民的大事。  

2009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9号)关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关于“加强壮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扩大播出覆盖面”的文件,进一步增强了推广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推广壮语广播影视的重要性  

1.1开设壮语广播影视频道是国家法律赋予壮族人民的权利   

根据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证本地方各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广西开设壮语广播电视频道体现《宪法》平等的精神,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相关法规关于民族语文的规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充分发挥民族语文在现实社会中使用功能的重要手段,还能发挥其维护国家安全,边疆民族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作用。

    

1.2开设壮语广播影视视是壮族群众改善民生的需要  

开办壮语广播影视,是维护广西壮族自治区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惠及壮乡的一项德政民心工程,也是贯彻落实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实际行动。广西大部分壮族群众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群众听不懂或只能部分听懂汉语普通话,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信息,无法直接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形势,使党政工作的重要决策措施和各种致富信息亦无法传到边远少数民族群众之中,严重制约了偏远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能轻而易举地摆脱自己不熟悉并又难以听懂汉语的窘境,从自己十分熟悉的语言中自然、迅速、直接了解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致富信息,领略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从而拉近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党群关系,对促进当地构建和谐富裕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发展壮语广播影视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战略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在广西开播壮语电视频道不仅可以让包括广西、云南、广东的壮族群众及同时操壮语的其他民族群众受益,还能辐射到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语言、习俗和壮族相近的民族,如侬族、岱族、老族、掸族等几百万壮侗(侗台)语族的民族等,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可以预见,壮语影视节目的开播将在东盟各国中形成重要影响。  

1.4是实现民族间事实平等的重要体现,也是广西建设中国“民族团结模范”不可或缺的平台    

党中央高度评价广西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广西正在为实现“四个模范”做出努力,要真正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地区稳定,壮语影视是不可或缺的。壮族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作为广西的主体自治民族,如果壮族连自己母语播出的广播电视频道都没有,自治地位无从体现。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被国家政府和相关部门所关注,一些列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卫视开播,让世界相互认识和了解,让民族文化彼此传扬。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一些列电视台开播,都有了自己的卫星频道,全国都能收看。少数民族卫视开播和少数民族语言频道开播,使得全国交流和沟通更密切;
在开播的卫视中,开播最多的卫视是藏语卫视,比如四川,青海,西藏等卫视,有汉语频道,也有藏语频道。  

1.4.1四川康巴藏语卫视  

 2009年10月28日 ,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试播成功,这是继西藏、青海藏语卫视频道之后,在藏区开通的第三个卫视频道。我国现有500多万名藏族群众,使用的藏语方言包括卫藏方言、康巴方言、安多方言3种。已成立的西藏藏语卫视频道、青海藏语卫视频道,分别用卫藏方言、安多方言播出。康巴藏语卫视频道的创立,将解决240多万名使用康巴方言的藏族同胞“看不太懂、听不太懂”电视节目的难题。据介绍,该频道主要服务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以及甘肃等使用康巴藏语方言的地区,采用四川电视台台标和呼号,以卫星方式直接覆盖。该频道全天播出18小时,现已确定开设译制《新闻联播》、《康巴卫视新闻》等各类新闻节目,并译制编辑了《雪域圣地》、《康巴剧场》等专题文艺节目。  

1.4.2.内蒙古卫视汉语频道内蒙古卫视蒙语频道  

    内蒙古电视台拥有两个卫星频道,在 1997年1月1日 开播。
分别为: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频道(内蒙古卫视)和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星频道
   内蒙古汉语卫视:覆盖全国和周边地区和国家,以现代感、时尚感和民族地域特色赢得了广大区内外观众的好评。
    内蒙古蒙古语卫视:是面向国内外蒙古语观众收视群体的综合卫星频道,覆盖内蒙古自治区全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内蒙古蒙语卫视:青海省、云南省、甘肃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八省区蒙古族聚居区,并在蒙古国、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入网,覆盖全国以及亚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最早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的卫星频道,对内肩负着向广大蒙古语观众传达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信息的重任,对外传成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内蒙古以及蒙古语观众了解世界的窗口。
    蒙古语卫视全天播出18小时35分钟,由新闻、专题、文艺、动画、影视剧组成的节目从生产形态上可分为自办和译制两种类型,及时传递区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国内外新闻。
    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节目是 1976年10月2日 首播的。蒙古语节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节目关注点从以前的呼和浩特、内蒙古、八省区、全中国到蒙古国、俄罗斯甚至全世界。蒙古语卫视频道在不断提高节目数量和质量的同时遵循媒体经营与发展规律,牵头组织了《八省区蒙古语电视协作会》,通过协作会开展联合制作拍片、节目交流和人员互派培训、节目评奖等业务活动。  

1.4.3.延边卫视(吉林朝语频道)  

延边电视台于 1977年12月31日 成立,是中国唯一用朝、汉两种语言播出节目的地区级综合电视台。 2006年8月10日 ,延边电视卫视频道正式开播,成为中国第一家地区级上星电视媒体,延边卫视通过“鑫诺4号”卫星,不仅覆盖了中国全境,而且在亚洲、欧洲和大洋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收看。  

1.4.4.西藏卫视汉语综合频道,西藏卫视藏语频道  

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两周年纪念暨汉语卫视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启动仪式 2009年9月30日 在拉萨隆重举行。从 2009年10月1日起 全天24小时播出。在藏语卫视实现24小时不间断播出两周年之际,西藏电视台汉语卫视又将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这标志着西藏卫视在“立足西藏”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独特的语言、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快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藏语卫视,自办栏目15个,节目制作量平均每天71分钟,藏语影视年译制近200小时。截至目前,西藏电视台已拥有3套节目、2个卫星电视频道、34个自制栏目,全天播出61小时30分钟,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89.94%,并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1.4.5.青海卫视藏语频道(青海综合)  

从有关部门获悉: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青海电视台藏语卫视综合频道将于 2005年10月28日 开始试播, 2006年2月28日 --藏历火狗新年正式开播。我国唯一使用藏语安多方言播出的藏语电视频道青海藏语卫视定于 2009年1月26日起 全新改版,藏语节目比例将达到50%,节目质量、数量和实效性大幅提高。  

1.4.6.新疆卫视汉语频道,维语频道,哈语频道  

新疆卫视于 1970年10月1日 开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个卫星电视台,建在乌鲁木齐市团结路。新疆卫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新闻传媒。
  新疆电视台于 1970年10月1日 开播。 1986年7月1日 ,新疆电视台维吾尔语、汉语节目正式上星传输,成为全国第一家上星播出的省级电视台。 1993年8月1日 ,实现了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的节目每天分时段上星播出16个小时。 1997年8月28日 ,新疆电视台通过租用亚太IA号卫星,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实现了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三种语言的卫视节目分频道上星播出。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新闻传媒,新疆电视台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精办栏目,多出精品”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办好电视节目的方针,努力为各族群众奉献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为促进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从 2009年3月31日起 ,新疆电视台五种语言十五个频道将启用新台标。“拥抱、传播、和谐、团结、传递、交融、持续、融合”,新疆电视台新台标寓意“和谐之璧”,象征地域特征与文化理念的巧妙结合以及民族大融合。  

2.广西壮语广播影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语广播影视至今是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历史最久、受众广泛、有较强优势的一个大众传播媒体。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扶持和发展。目前除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用蒙、藏、维、哈、朝等5种民族语言播出节目外,在全国各民族自治区(州、县)的电台均有用少数民族语言播送的频率和节目,民族语广播影视凭其已有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扶精神、扶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扫清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路上的“非经济障碍”做出应有的贡献。  

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资金投入或物质扶持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没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观念的解放,思想意识水准的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要想让民族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落后,扶持方式必须实现多元化,走“以文扶贫,扶智扶人的”新路子。民族语广播影视借助其便利、快捷、亲切的优势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精神、扶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2.1民族语广播影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道路上能够培育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使他们形成现代价值观念。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开发,除了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外,还需要一种健康的文化理性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调适人们的社会行为。  

2.2民族语广播影视可以使少数民族贫困群体开阔眼界,在他们所生存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将他们从宿命化、从对变革的恐惧中唤醒。这样既可鼓励个人抱负,也可鼓励民族抱负。  

   2.3民族语广播影视可以将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注意力集中在脱贫致富和发展的问题上,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以后更好地生活。  

2.4民族语广播影视对于少数民族困难群体的传统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育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坚信有能力通过理性行为去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并将脱贫的希望撒播到贫困地区每个角落。  

2.5 民族语广播可以让困难群体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传播现代教育理念,进而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文化知识,破除陈旧的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总之在“治穷先治愚”方面,民族语广播影视是最好的宣传工具。  

3.广西壮语广播影视事业现状  

3.1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00年底进行了各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全区有约1260万壮族人口主要使用壮语进行交际和思维。在广西部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之间是用本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部分党政机关内也用民族语交流,就连外地客商想到这些地方经商也得学会当地语言才能通行,平时党政干部下乡宣传贯彻党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农业科普知识等都得用民族语言,文艺下乡也是如此。 目前在广西壮族群众收听、收看壮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7年设壮语广播,“文革”停播,再未恢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也设立了壮语广播,直到目前,也只是每天上午6时到6时30分仅半小时(其中新闻5分钟,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准备的壮族文化常识25分钟)。而作为大众传媒重要手段的广西电视台卫视频道周一到周五的《壮语新闻》早6时54分到早7时,时长仅6分钟(周六、周日没有);
公共频道周一到周五的《壮语报道》23:40首播,次日凌晨8时重播,时长仅10分钟(周六、周日没有)。  

3.2 由于壮文扫盲工作已在20多年前停止,广西部份偏远山区壮族群众听不懂汉语也看不懂汉文,外于文字空白状态。地处偏远的壮族群众大多看不懂党和政府下发的汉文文件,群众基本听不懂各种汉文政策或科普宣传材料,读不懂汉文报纸刊物。加之壮语广播电视基本是空白,造成部份壮族群众成了外界信息的“聋子和瞎子”。壮族是个跨境民族,边境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抵御渗透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境外敌对势力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攻击我国人权、民生等方面,这非常危险,如果这种状况引起国际关注,我国将十分被动目前,整个壮民族母语文化传承呈现空前危机。  

 4.广西壮语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1经费紧缺  

在民族语电视短片的制作过程中,采、编、制等都需要经费投入,电影的译制也需要经费投入,设备的更新、维护等由于没有资金的保障而严重制约着壮语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  

4.2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2.1 专业人才匮乏  

壮语广播影视节目技术人员缺乏,编、审、制作等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从事民族语广播影视的专业技术人才从未出现过。民族语电视节目基本上和汉语普通话节目使用同一队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来译制和制作民族语节目,严重影响民族语节目采、编、播的质量,大部分地方电台、电视台只是“克隆”汉语普通话节目,既节目主持人照着汉文稿即兴直译出壮语,存在节目中壮语语法不通、地方特色不明显、准确性不高、稳定性低等问题。由于受经费制约,无法吸收新生力量,使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呈现断层危机。  

 4.2.2 后备人才培养滞后  

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非常明显,而现有从业人员也得不到后续培养和充电,素质提不上来,由于聘不到适合的本土专业人员而无法开播壮语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合适的播音员、主持人也难以做好民族语节目。后备播音员、主持人及新闻采编人员严重不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2.3 民族语从业人员待遇不高,无法留住人才更招聘不到新的专业技术人员。  

4.3设备陈旧  

广播影视壮语节目设备陈旧、老化,部分设备已无法使用,已不能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设备损坏后由于缺乏资金无法维修、使用。  

5.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建议由国家职能部门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尽快开设广西壮语卫星电视频道(全天)。每天分时段用壮语标准音、壮语都安话、壮语德保(或龙州话)播出,以上标准音和方言可以覆盖全部壮族人口。或分设三个频道使用以上标准音和方言全天播出。建议在云南文山州开设壮语侬话电视频道,覆盖六七十万操壮语侬话的壮族群众。
    5.1争取得到政府重视和大力支持  

民语部门与广电影视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宣传和沟通力度,争取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把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列入年度计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补助建设资金预算,明确投入、管理的职责和义务。  

5.2加大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投入,积极探索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把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纳入全市战略规划发展体系,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促进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广播影视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的特殊行业,一定要加大投入才能正常运转和发展,而加大投入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源源不断的投入保障。建立民族语广播影视政策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政策、法规、制度作保障,此外还要抓紧理顺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建设的管理机制,明确责、权、利,形成一整套有效的改造建设运行机制,确保我市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全面铺开后,可以持续正常健康地发展壮大,确保民族语广播影视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中有更大的作为。  

5.3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围绕百色市民族语广播影视节目发展实际,首先要考虑在全市电影公司和广播电视台增设民族语栏目,其次要加大民族语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全市做好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得到政策优惠。加强民族语广播影视队伍的建设,增设和增加民族语广播影视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工作质量。  

5.4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多渠道发展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  

 5.4.1 百色市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在考虑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的同时,更应考虑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充分行使职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探索事业发展新路,结合本地实际,在广播影视事业建设中,充分考虑成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尽量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5.4.2 对现有栏目改版,使节目更多地反映地方民族文化,更关注民族群众切身利益。技术人员应深入社区、街道、村庄采访,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使节目更具趣味性、政策性、实用性、可视性,让民族语栏目更具特色。  

 5.4.3 增强责任感,多渠道多形式为民族群众服务  

在资金、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应树立为民族群众服务的崇高理想境界,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拓宽播报渠道,增强播报形式,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语广播影视事业,如田林县就做得较好,其各乡镇广播站充分利用圩日,通过活动巡回广播,利用本地方言宣传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富民信息及各种有用知识,县广播电视局也充分播出黄金时间播报少数民族内容、娱乐活动节目等,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希望,上级有关部门,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做到一碗水端平,从关心壮族民生出发,给1800多万壮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给予关注,尽快开通壮语卫星电视频道,给壮族人民提供了解现代化的通道,以利于壮民族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1、《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刊《壮文论集》32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该报告认为,壮族在80年代末仍有750万文盲。  

 2、《让传统告诉未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该书为广西民族大学壮学中心主任李富强(汉族)承担的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项目,用逐村精确统计法对忻城进行田野调查。忻城在壮族地区属于中等,其数字可作为壮族文化水平的平均数,用来推断壮族文化水平。据其数字,壮族能够比较熟练使用汉语的约200万人,使用双语300万人,仍有1300万人基本只懂得壮语。比第一个材料要严峻得多。把懂得壮语的部分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计算在内,国内懂得壮语的约2000万人,国外(主要是越南)400多万人。   

3、《网民心中的壮文》刊《壮语言文学探索》一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该文总结了近年在“壮族在线”上关于壮族语言文字问题的热烈争论,437页认为,壮人只懂得壮语的占42·29%,按壮族现在有1800多万人,则只懂得壮语的人为761万,与第一个材料大致相当。而懂得汉壮双语的985万人中,大部分是初中生,其汉语水平达不到吸收现代科学知识的程度,而且回乡后多半复盲。  

[2] 全国120位壮族专家学者关于尽快开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卫星电视频道的建议信  

致谢  

本论文资料采集中得到百色学院图书馆和百色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给予业务指导和提供参考资料,论文编写过程中得到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康忠德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使本人得以顺利完成论文撰写和编制工作,在此对他们表示真心的感谢!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使本人在学术上有了更深的造诣。  

   

推荐访问:壮语 广西 必要性 电视频道 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