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长江大洪水对湖北水利发展产生的影响】黄河大洪水

一、引言  

今年是1998年长江抗洪胜利10周年。1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是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一次殊死较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不畏流血牺牲,夺取了抗洪斗争的全面胜利,不仅保护了沿江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孕育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它所产生的巨大防洪效益和精神动力,将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同时,’98抗洪也成为当代水利与现代水利发展的分界线,大洪水引发的大反思、大建设、理念大创新,揭开了水利发展全新的一页。本人既是当年抗洪的参加者,也是’98大洪水后水利发展的见证人。1998年长江大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深思,对水利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二、大洪水后的反思  

1998年仲夏,长江出现了自1954年以来流域型特大洪水,其汛情出现之早、洪水来势之猛、洪峰水位之高、防洪战线之长、高水位持续时间之久均为历史之最。长江上游八次洪峰首尾相连,湘、资、沅、澧四水和清江洪水先后发难,甚至恶劣遭遇,使得长江堤防险象环生,危如累卵。靠动员全国党、政、军、民的力量,才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但付出的代价也十分巨大。回顾这段历史,除特大洪水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还有四个方面的思想观念、工作偏差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一是由于政府的财力所限,国家对防洪工程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工程标准普遍偏低。   

在此前的水利防洪工作理念中,往往舍得花钱抗洪,却拿不出钱防洪,有限的资金投入,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98年前我省除荆江大堤、黄石、黄广等少数堤段外,大多数堤段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部门进行勘探设计,建设也是由当地政府组织沿江老百姓年复一年的加高培厚,落后的生产力只能是低标准的建设。当年长江干流堤防普遍没有达到“长流规”的设计标准,堤身低矮单薄,为了防御超历史水位,全省抢筑子堤长达1147.32公里,其中135.5公里的洪湖长江干堤,抢筑子堤134.93公里,占99.6%,子堤最高达2.5米。同时,不仅堤防的“三度”没有达标,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肩挑人扛做堤,既未做基础处理,碾压也不密实,而且取土很近,破坏了堤内的地表覆盖层,一遇高洪水位,堤身漏洞、堤基管涌频发。全省江河堤防累计出险4974处,其中长江干堤出险3124处;
在540处重大险情中,长江干堤发生了390处,占72.2%;
而在34处溃口性险情中,长江干堤就有31处,占91.2%。  

二是历史的原因,大量围垸造田、人水争地的矛盾十分尖锐。据1998年汛后统计,湖北省长江、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共有洲滩民垸299处,面积2128.77平方公里。其中长江干流洲滩民垸204处,面积1254.68平方公里,尤以荆江河段处数最多、面积最大。从洲滩民垸形成的历史看,可以说,长期以来人水争地,是导致洲滩民垸增多的主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长江流域曾出现大规模围垸,以解决北宋兵败于金后人口大量南迁及战争所带来的粮食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口的大量增长,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民垸发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长江干流的204处洲滩民垸中,就有101处是1954年以后围垦的。人水争地造成江河过洪断面缩小,蓄洪面积锐减,防洪压力加大。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生路。1998年大洪水,长江中游来水量略小于1954年实际过洪量,而长江沙市以下有9个水文水位站的最高水位都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幅度高达0.55到1.85米。持续高水位,使湖北境内长江干流及支流尾闾、连江湖泊的民垸,有163处破口行洪,蓄水面积989.23平方公里,其中漫溃85处、自然溃决40处、主动扒口进洪38处,民垸进洪量57.5亿立方米。  

三是全抗全保消耗了有限的防汛资源,增加了防汛工作难度。1998年,湖北党政军民浴血奋战,响应党中央“确保长江大堤安全、确保武汉等重要城市安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号召,终于夺取了长江抗洪的全面胜利,这场胜利来之不易。由于当时防洪法规不健全,洪水调度规程不够完善,科学调度的理念没完全深入人心,以致在超标准洪水情况下有些堤防还在采取全抗全保、死保死守的战术,导致防洪战线拉的太长,因民垸防守牵扯了大量精力和物资,最终仍然大都没有守住,造成了很大的消耗和损失。沿江人民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80多天的长江抗洪斗争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初步统计,共筹措或投入使用冲锋舟351艘,橡皮舟、船135只,救生衣圈50 万个,楠竹53万根,各类抢险袋1.75亿条,砂石料350万吨。投入解放军、武警官兵近10万人,地市级领导干部324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7000多人,上堤人数经常在100万人左右,高峰时超过230万人。仔细分析,这些巨大投入,有相当数量耗费在洲滩民垸的抢护中,个别地方将洲滩视为长江干堤防守,不惜人力、物力消耗,长江干堤出险时再仓促应对。在7月份超过分洪水位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洲滩民垸在坚守,这样不仅形成了局部的阻水,加重了长江整体的防洪压力,而且造成在抢险无效的情况下,仓促撤离,群众损失倍增。据统计,1998年汛期,长江沿线有163处民垸破口行洪,属于主动扒口蓄洪的不到四分之一。簰洲湾合镇垸、孟溪大垸的溃口,更是损失惨重。簰洲湾合镇垸在溃口前已经组织部分群众转移的前提下,仍造成4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5.85亿元;
孟溪大垸溃口也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2.9亿元。  

四是重工程措施轻非工程措施,导致非工程措施普遍滞后。尽管早在1985年就经国务院批准了《长江防御特大洪水方案》,但在防汛调度的执行和洪水测报和预警、水利信息化建设、分洪补偿机制、涉水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十分欠缺。尤其是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和水文站网预报系统还比较落后,大多靠人工采集和传输,其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比较差。1998年的8次洪峰虽然都作出了预报,但预见期较短,对于防汛指挥的决策和防守的部署都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对湖北水利发展产生的影响  

抗御1998年长江洪水实践,不仅锤炼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而且对水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不仅对水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水利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首次把水利放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并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提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新的治水理念。认识上的新飞跃,带来了水利建设的大投入,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大发展。  

一是带来了治水思路的重新调整。’98大水以来,是水利系统持续探索治水新思路、为新世纪水利事业发展进行理论奠基的重要时期。大水还没退尽,党中央就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32字指导原则。水利部党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治水方针,认真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大胆创新治水理论,提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2001年,进入新世纪,湖北省水利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坚持走以安全可靠的防洪保安屏障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走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的治水思路。2003年,省水利厅又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提出了“五个同时抓”、“两个转变”和构筑“三大保障体系”的思路,即:坚持防汛与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建设与管理、依法治水与科学治水、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同时抓,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一步构筑具有湖北特色、服务小康社会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论的确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水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又好又快,着眼于饮水安全、着眼于环境安全、着眼于生态安全、着眼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新的治水理念不断完善。  

在防汛抗旱的理念上,也与时俱进,不断深化。逐步提出以人为本,按照蓄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防洪与抗旱统筹的原则,积极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和减灾方略,努力推进由洪水控制向管理洪水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使过去的单纯“抗”水,逐步向“抗”、“管”、“用”结合转变。  

按照这一新的治水理念,湖北省在长江防洪工程建设中,大力实施移民建镇和平垸行洪工程,移民56.71万人,双退刨堤128处,可新增蓄水容量65亿立方米。一大批原在江滩伴水度日的农民,搬进了堤内宽敞的新房,很多地方在原来的垸内种上了经济林,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给了洪水以出路。  

二是带来水利建设投入的大幅增加。一场无情大水,带来一项英明决策。大水过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策,举国债、投巨资建设以防洪为重点的水利工程。据有关资料显示,大水后的5年,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高达1786亿元,相当于1949年到1998年中央水利基建总投资的70%。用于防洪工程的投资为1040亿元,占中央水利基建总投资的58%。其中堤防工程投资774亿元,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111亿元。平均年度投资强度是上一个5年平均投资强度的4.2倍。而且根据目前国家经济形势和水利发展需求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投资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就湖北而言,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全省水利投资达到425亿元,其中中央、省级达到275亿,年均27.5亿元。仅长江干堤16个建设项目就投资148.47亿元,占长江中下游四省堤防建设总投资的48.4%。其强度之大、额度之高前所未有。而此前1993至1997年的5年间,中央、省级水利投资仅22.67亿元,年均4.5亿元。1998年后的水利年度投资强度是1998年前的6.1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水利投资并未随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告一段落而减少,重点逐步转到灌区建设、泵站的更新改造、小型水库的整险加固以及人饮安全等民生水利上,使水利的社会效益得到全部显现。  

三是带来了水利建设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为适应大投入需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湖北长江堤防建设结束了过去以行政指挥为主体的建设管理模式,逐步向“四制”过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不断规范、不断创新,进而提出了符合湖北长江堤防建设实际的项目法人制与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相结合的建设管理体制,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以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管理模式在各项水利工程中全面推行、广泛推广。建管模式的彻底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把人民群众从千百年来肩挑人扛兴修水利的沉重劳务负担中解放出来,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同时也体现了政府的执行力,保障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四是带来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速。国家在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把水利信息化建设作为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根本措施来抓,从而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  

湖北省在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把水利信息化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走工程带信息化的路子,加快了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最近几年,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实施水情分中心建设,使全省145个中央报汛站和 138个省级报汛站实现了自动测报,水情信息可在20分钟内传到市州防办,30分钟内可传送到省防办和国家防总,时效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通过立项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立覆盖全省市县水利单位和厅直单位的计算机广域网、会议电视系统、VOIP语音系统,提高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的实效性;
借助长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堤防信息化建设,兴建了分布湖北长江堤防两岸的通信工程,开发了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和险情监测系统;
在大中型水库建设了水雨情遥测系统,与专用水雨情测站配合,为水库防洪调度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
通过湖北水利网站提供的平台,开展大中型水库和大型泵站运行信息的收集处理;
利用水保监测站网,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和水土流失遥感普查;
结合电子政务建设,逐步使政务信息电子化,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这些工程的全面实施,初步形成了全省水利信息化框架,并在防汛抗灾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保护、节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水利现代化建设。  

五是带来了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随着防洪工程建设的逐步展开和人水和谐理念的建立,几年来依法依规拆除了一大批历史遗留的临河阻水建筑物,并把防洪工程建设和城市的美化绿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批以武汉江滩、黄石市城区堤防为代表的亮点工程,使昔日的险点变成了今日的景点。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一个旨在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在全国展开,湖北省610家水管单位相继开展改革工作。按照定性、定编,落实人员经费、维修养护经费,逐步推行管养分离,大力加强内部改革的要求如期完成改革后,将从根本上理顺管理体制,改善管理条件,为提高管理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行,依法治水、依法管理水利工程成为必然。2002年度,湖北省水利厅在防洪工程管理上适时推出了前置审查制度,行政许可先过法律关。对涉及到河道堤防等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重点审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是否影响防洪安全,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有效加强了工程建设管理。  

长江 湖北 水利 大洪水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