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存档几年

本科生毕业论文2

1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沉淀和广泛,突出了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都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时间、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在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1]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 口头创造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格、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1.2.1按级别分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的定义与申报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的类型:已经申报成功或符合条件正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世界级;已经入选或符合国家级申报标准,具有特殊交织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国家级;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程序可以依次再划分为省级、市级与县级。级别分类有助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开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1.2.2按表现形式分类

“一个完整的‘无形文化遗产’涵盖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它包含了传统语言和口头遗产;传统宗教和礼仪;工艺设计和美术作品、音乐、诗歌、戏剧、舞蹈、服装、厨艺、狩猎、园艺、纺织、医疗、处理冲突的方法等。”根据定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将非物质文化分为以下种类如表1.1 [2]

表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表

1.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自己独特的的性质。它集中表现为传承性、活态性、无形性、地域性、多元性、文化性等等特征。正确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我们进行科学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 [3]

1.3.1传承性

首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就是指其具有被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被人们认同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它的传承是人对“精神文化”的传递,其传承过程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即言传身教、口述、观念或者心里沉淀等形式进行的,具有无形性、抽象性。如戏剧表演、剪纸艺术、

美术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往往是由老一辈的艺术家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艺术并发展的。但是在此过程中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逐步变化甚至消解,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强调保护原生态,也鼓励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变异性。例如我国的民族戏剧艺术的代表京剧,是由昆曲、汉剧、戈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等逐步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表明其与时俱进不断的适应群众,最终使其在市场中实现了自身的创新与进步。

1.3.2活态性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

一。无论是语言、戏剧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或者民间习俗,它们都需要借助人们的行为活动来直接表现。在这些特殊的行为活动中,语言的使用、口头传说等的传播是动态的;音乐、戏剧、舞蹈等的表演是动态的;同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器具、器物的制作是动态的;民俗习惯等的表现也是动态的。因此这种动态性贯穿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个存在过程中,并赋予他们以活态的特征和生命力,从而使其与静态形式存在的文物明显区别开来。

1.3.3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形态,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当中,且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变化,如知识、技能、表演技艺、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性在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不像文化遗产那样是有形可以感知的。如衡水老白干的酿酒技艺,人们可以很好的感知是一套完善精密的、无形的酒水制作工艺,而不是一台有形的酒水制作机器。无形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不是通过物而是通过人来传播的,这个就注定了无形性不是可以有形感知的。

1.3.4 地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人,十方唢呐十片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所形成的区域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信仰、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习俗、价值观、审美观等密切相关。以民间曲艺和故事来看,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说唱语言、审美情趣都带有浓郁的地区特色。例如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

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1.3.5多元性

多元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保护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共存,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是多元的,首先,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群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的形态是多元的。以我国的少数民族为例,如云南彝族的“跳虎节”、“跳豹子”反映虎图腾崇拜:四川岷江两岸的羌族的“祭山会”、四川和甘肃交界白马族人的“咒鸟”放映山神崇拜等体现出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种表现形态。

其次,同一地区、同一种族、同一信仰的群体、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清朝的秧歌和现代的秧歌有很大的区别,即使是当下的陕北秧歌、潮州秧歌和嘉陵江的“地秧歌”也是各有不同的形态。再如高腔也称“戈阳腔”它可分为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古琴中的虞山派、广陵派浙派等,都体现了不同时代地域的艺术派别的不同风格。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风格、素养也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与多样性。如具有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因派别不同又因为其个人的气质、修养和独到的艺术创造而丰富了本派艺术的风格,使之得以发扬广大,传承后世。

2 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1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石家庄市不仅以“京畿灵秀地,魅力石家庄”出名,处于环京津冀都市旅游圈内。而

且也保留了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的文化底蕴。本文依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论述,结合石家庄市的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4]

2.1.1按级别分类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号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共有10大类,518项。石家庄市的井陉拉花、耿村民间故事、石家庄丝弦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6月14日的第二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0大类,510项。石家庄的常山战鼓、桃林坪花脸社火、南张井老虎火、深泽坠子戏、正定高照(中幡)被收录其中。

(2)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6月6日河北省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3大类,134项。石家庄市共有11项,分别为赞皇铁龙灯、晋州官伞、抬花杠、耿村民间故事、井陉拉花、石家庄丝弦、无极剪纸、藁城战鼓、辛集农民画、常山战鼓、赵县范庄龙牌会。

2007年6月29日河北省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10大类,101项。石家庄市共有20个,分别是井陉县的南张井老虎火、井陉孤山感恩文化、北秀林马火会、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赵庄岭皇纲和井陉矿区高粱秸秆工艺,元氏县的抬花杠、元氏乐乐腔,正定县的正定宋记八大碗、真定府马家卤鸡和正定高幡,藁城的藁城北周乱弹、藁城宫灯,灵寿县的跑竹马(正定县、灵寿县)、灵寿武凡同高跷马和南托雷氏武术,深泽县的深泽坠子戏、赵县扇鼓(赵县扇鼓、冀南扇鼓)、石家庄市的金风扒鸡手工艺制作技艺、栾城县的西宫大蜡会。

2009年6月河北省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9大类,53项。石家庄市共有3项,分别是石家庄休门吹唱、赵县南寺庄背灯垮鼓和羲皇圣鼓。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以下数据表

2.1石家庄市各地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资料

推荐访问:本科生 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