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是什么_《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那么一个副标题呢,我想标这样一个,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大家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的体制,我们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大家可以经常听到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话讲的当然是对的,但是我感觉还要补充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有它的理论优势。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这一代一代的发展的确有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各自的理论优势有它的理论内容,后人都难以达到前人的成绩。那么就马克思本人来讲,他生前写过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部头最大的一部著作就是《资本论》。那么《资本论》如果加上它的手稿,大概有五六百万字。《资本论》这部著作理论上的贡献当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回答了人类从阶级社会向前发展,必然要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就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甚至更多吧,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奴隶—封建—资本主义,那么资本主义作为阶级社会最发达的一个阶段,它向前发展到何处去,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思想界很重大的、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很多其他学派也来研究如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惟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阐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一生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从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转化到无阶级的社会。而这个问题的回答,成为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人总是要有信仰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对他的未来有一个追求。那么作为共产党人的追求是什么,追求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么《资本论》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理解。而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来的人,后来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达到马克思他的成就高。后来的列宁、毛泽东包括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就是它的性,而这个问题的原生形态的回答我觉得是很伟大。所以作为我们搞社会科学的人,有机会读读《资本论》,了解一下它的思想,我觉得很有意义。那么这个《资本论》的著作这么庞大,规模很大,要通读它的原著多数人来讲是难以做到的。你象我过去在人民大学学习,后来在人民大学教书,多数的学生,除经济学专业外的人也好,都没有通读过它。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要了解它的思想,就有一个科学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呢就是抓它的思想精髓和联系实际的大思路。它的精髓是什么, 那么这个精髓和我们当代实际及联系实际的大的思路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所以今天我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下面,我就想分三个部分来表达我的理解。

第一个部分:学习《资本论》的导言,就是对《资本论》这部著作的对象、方法和历史地位做一个简明的介绍。  

导论我想着重讲这样三点。一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资本论》它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雇佣劳动者和资本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生产方式中的侧重面又在研究生产关系。当然它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但重点研究生产关系。那么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回答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回答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走向——资本主义制度发展那么最终它要向何处去。当然用马克思的话来讲,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回答灭亡的必然性问题。那么说到这个地方,有些同志们会有这个问题,就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写。而那个时候欧洲的资本主义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因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十六世纪左右,到十九世纪还处在青年时期,就是它还在向前发展。既然这个制度还处在青年时期,那么他为什么把它必然灭亡作为一生研究的课题?有人说这个命题的确定太早了,这个制度还处在年轻时期。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这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比较完备的形成了。可是这个制度呢,当时很不成熟。机械化大生产刚刚代替手工劳动。作为资本主义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机械生产所提供的效率,怎么提供呢?那就是压榨劳动者血汗的办法,加快机器的运转来达到更大的活力。当时也没有社会保障,失业社会保障都没有,所以阶级矛盾当时在欧洲来讲就比较尖锐。工人游行示威,甚至发动武装起义,例如法国的里昂工人发动武装起义。那么阶级斗争也就很尖锐。所以,制造商处在年轻时期从生命力来讲还很旺盛,但在一定历史意义上他很不成熟,使得社会矛盾非常尖锐。那么对工人起来进行斗争,而当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看法就是,资本主义是永世长存的,是永恒的制度,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他们认为什么叫资本,原始社会人的棍棒和石块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工具。你怎么能够反对资本,你反对资本就是反对人类本身。在资产经济经济学家看来,资本就是工具。资本符合人的本性,会永远存在。马克思作为工人阶级的理论家,必然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到底是与世长存的还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他当时研究的一个主题。那么这个主题的确定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来讲,也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对任何一个生命体的研究,要研究生命体未来的历史走向是什么,我可以在这个生命体中的任何一个始点来研究。比如一个小孩,作为皇帝的儿子来讲,他是太子,他是千岁,是不死的。一个生物学家说,人从生下来,最终也会走向死亡。这样一个命题的确定在生命体当中的任何一个始点都可以进行研究。并不是说人马上要死,而是最终要死,就要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就是这样提法,得出的结论就是资本主义产生以后有巨大的生命力,但最终要走向灭亡。这也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根据。所以这就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确定,这是人们经常会提出来的。这个人刚生下来不久,你说他最终就要灭亡。可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是刚生下来不久,不久但其矛盾非常尖锐,尖锐得使被压迫阶级起来积极斗争。对这个斗争的评价资产阶级认为是没有道理的,那么马克思站出来说这个斗争是有道理的,它最终是要灭亡的。这是我要讲的导论中强调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资本论》研究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1)一个是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要讲究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这个基本的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具体到《资本论》的研究,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两条。一条就是,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很强调,不能有人为的因素。马克思陈述时,他说当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某些人看到了资本主义也有不少的弊病,失业、危机等等。想跳过去却跳不过去,那么封建社会的发展必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自然的历史过程,他很强调。像我们过去搞计划经济想跳过商品经济,回过头还要搞市场经济,因为商品经济是不可越过的阶段。这是他运用唯物辨证法研究经济时强调自然性。另外一点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强调要研究矛盾,矛盾的运动,研究内在的矛盾。他强调这样两点,他的基本方法就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2)方法论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不太熟悉,就是研究经济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抽象法。因为经济问题是不能在实验室复制的,不可能复制的,只能采取观察分析,那么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来进行研究,抽象法。那么抽象法很复杂,我把它归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从具体到抽象。所谓从具体到抽象,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理论必须从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来的最具体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出发。大家看到资本主义最普遍的现象是商品世界五花八门,那么就从这个现象开始。从具体到抽象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对具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以后得出若干抽象的概念,得出一系列抽象的概念。比方说商品,商品事件有衣食住行、衣服鞋袜,五花八门,那么经过分析以后得出“商品”的概念,用商品来界定衣食住行,各有各的叫法。商品进一步剖析,商品有两个要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又进一步得出概念。商品交换的发展又进一步进行理论剖析,又发现货币这一概念。商品要借助货币进行交换,那么货币又是一个体系,也有系统的概念,金属货币和纸币。货币进一步发展,可以成为赚钱的手段,变成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这就是说对复杂过程的研究要从具体出发,得出若干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抽象法的第一点。第二条反过来,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第一阶段得到的若干抽象概念,按照一定的逻辑次序组合为一个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经济规律的科学的认识。像《资本论》从头到尾可以认为是一个经济概念体系:首先是商品这个体系中的概念,货币这个体系的概念,然后是资本这个系统的概念,那么资本又进一步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等等。这个概念的组合有一定的次序,就是把最简单的概念放在前面,比如把商品这个简单概念放前面,把比较复杂的具体的概念放在后面,就是从抽象到具体。

这个抽象法说起来很玄妙,其实我们从事经济调查和研究的过程自觉不自觉地要应用抽象法。比如说你从一个单位领到一个命题,就是要调查这个企业的亏损问题,最后要提出扭亏为盈的思路。首先要从具体到抽象。你进入这个厂房,观察工人的劳动体制怎么样,设备的管理怎么样,资金的运转怎么样等问题,经过许多座谈会就形成概念的判断。那么亏损的主要原因呢?你又抓住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体制问题,是领导班子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最后提出扭亏为盈的思路,关键要改革企业的体制。你得出这个概念,但如果进行体制改革,又要把它具体化,企业的劳动体制怎么样,资金管理体制怎么样,分配体制怎么样等等。要从抽象到具体,从而得出一个很完整的报告。所以马克思的抽象法我们要是懂得了以后,对于进行经济调查和研究是一个基本功。这是第二点我要讲的研究方法,两个层次。一个是基本的方法论,一个是抽象法。

导言的最后要介绍和强调的是《资本论》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个历史地位在历史上有这样几句评论。一个是“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圣经”。这是当时欧洲工人运动在游行示威中喊出的口号,因为它告诉了工人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有理性。这是一句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另外,还有人讲“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大家知道,至今为止,我们认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资本论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个结合点。它是以经济学为主,经济学中贯穿着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专门的哲学思想和著作并不多,但他的哲学的思想和应用是渗透在资本论当中的,所以资本论是充满哲学思想的,是哲学的一个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是经济学研究得出的政治上的结论。所以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一个结合点,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资本论问世以后,就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直到现在,虽然无产阶级运动出现了巨大的曲折,但是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在世界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因为苏联的演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也是占领了一大片土地。后来经过了曲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又走向了振兴之路。可以说整个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是资本论的伟大真理的指导和指引。而且资本论不仅是革命的指导思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资本论当中学到了很多。比如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中央党校当时出现巨大的争论。前几天有人上课说“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又说,只有“包产到户”才能救中国。那么其中为什么出现这个争论?就是对于一种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决不能分离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不清。当时校长胡耀邦就建议大家回去看资本论。资本论从第一编到第三编对经济问题处处都提到了一种生产关系,一种所有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同样可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但它的使用权可以交给农民。这就是资本论的应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又遇到争论。国企改革都实行股份制,实际股份制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最佳分离。投资者拥有股票,股票是不能退换的,投资某一个企业拿到的是股票,资金已经投到企业了,不能收回来,你要收回只能在股市上买股票,能不能买出去是不一定的。所以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隔离层。同时所有者通过股票的买卖和股东大会的投票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约,叫做“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保证了所有关系。所以我们的国有企业仍然可以坚持生产资料国有,但可以通过股份制实行有效分离,使我们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在市场运行当中的有利武器。那么中央将大力发展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也请教了资本论,它的第三卷阐述了理论基础。所以说,资本论的历史地位是工人阶级的圣经、百科全书,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书。有人说是它是理论保护,现在说它有些理论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像这次提到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当中有大量的内容。这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资本论是什么样的书,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它的历史地位。所以资本论这部书是不能丢的,不能淡化。我们说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既要与时俱进,要学习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但每一代马克思主义都有它自己理论上的优势,老祖宗不能忘,老祖宗有他的优势。

第二部分: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资本论这样一部几百万字的著作领会到一定深度很不容易。根据我们在中央党校教学的体会,对于资本论的思想要抓住精髓,并且是高屋建瓴的,用很明晰的思想加以概括。我把它的思想精髓总结为八个大字,供大家参考:“一个主题,三层系列”。一个主题是指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就是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解释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这是它的主题。了解资本论就要把握这个主题思想,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所谓“三大系列”,是指资本论在上述思想的论述过程中,并不是开门见山的,而是采取多层次的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的体系。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比较,采取这样一个思路。就象我们分析一个人,张三的特点是什么,我们马上就说张三这个人怎么样,这是开门见山,是浅薄的。那么科学的研究是把张三采取多层次的一般和特殊比较。首先张三是男还是女,把他归为男人,男人一般是什么,他作为一个男人在一般中呈现出什么特殊性。男人很多,张三是教师还是工人呢,又出现教师的一般是什么,张三作为教师的特殊是什么。这就是一般和特殊结合。资本论就是采取这样的思路,所以在资本论论证形成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系列,既三个层次的规律性。

(1)       第一个层次就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就是人类社会生产有什么一般规律。

(2)       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3)       第三个层次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以我说,“一个主题,三层系列”就把资本论这一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屋建瓴地提炼出来了,可以加深我们的印象,复杂的问题简便化。

那么第二个部分呢,我们就先来讲主题。资本论的主题是解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既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对着个主题的理解如果要展开来讲,也是多层次的理论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我根据自己的体会将其要点抽出来,有五个支点,就是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构架可以简化为五大支点。

这五大支点归结为十个字,前两个字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是构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基础。这不难理解,要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就是论证资本主义是一个剥削的制度。剥削制度的产生有合理性,但最终必然要灭亡。要说明其剥削的实质,首先要认定价值财富创造的源泉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说起来简单但论证是复杂的。也有人提出多要素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价值是小商品经济的特点。现在这个问题争论仍较大,这不搞清楚,就不能真正理解资本主义。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科学把握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要区别两种形态的财富:物质形态财富和社会形态财富。物质形态的财富是使用价值,财富的社会形态就是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着重研究价值财富。这和西方经济学不同,西方经济学的起点是使用价值财富。使用价值财富的构成要素是多元的,至少是人类的具体劳动与任何一个具体要素就构成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财富的价值要素的构成是一元的,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因为价值具有等值性。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如果多要素构成价值那你永远找不到它的共性。价值因为人的抽象劳动才具有了等值性。源泉要区别两个:一个是某种事物构成的源泉;
另一个是创造性的源泉,具有唯一性。只有懂得价值,才能解释资本的本质,剥削的本质,才能解释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达到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研究是要解释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要抓生产关系,而抓生产关系的一点就是回答价值的这个规律。马克思最终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形态的走向,不是研究特定社会经济的增长,是研究社会的根。所以基础就是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创造源泉是一个并不否定其他要素对价值量大小的形成有它的影响和作用。所以要把形成价值的创造源泉和物质条件的多样性辨证的理解。

第二个支点——一个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既然资本是一种剥削的工具和手段,那资本家要不要参加劳动呢?我们说资本家在马克思的时代也参加劳动。他是企业家,本身也是劳动者。马克思研究的不是单个资本家,而是整个资产阶级,人是作为阶级的代表。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属性当然是剥削阶级,因此他的资本是剥削的手段,剥削的对象是雇佣劳动。马克思也分析了个体,但着重点是解释资本主义未来的走向,所以他将个体作为一个阶级来看待,研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阶级关系,而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第三个支点——一个实质。所谓实质,就是资本主义这样一种生产关系下面,它生产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一种剥削的成果。它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是一种剥削。那么谈到这个问题,这种剥削关系是阶级剥削关系,不能简单套到个人。从资本家个人来讲,他有劳动收入,但肯定包含着资本所有权的收益,凭借资本获得的收益,这就带有剥削。“剥削”是指单纯凭借资本所有权来占有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同时还涉及剥削的功能性问题。50年代批判“剥削有功”。到目前为止,剥削有其功能:剥削可以转化为非剥削。客观上,剥削的收入可以转化为再投资,变成社会财富。主观上,如将剥削收入捐给社会。像比尔·盖茨已经捐了几十亿美元,并表态遗产只留几千万美元给子女,大部分钱都捐献给社会。剥削还存在政治上的界定问题,要将理论分析、舆论宣传、政策对待三个层面区分开来。理论上说,凭借资本获得的收入是剥削收入。现实宣传时,重新界定为非劳动收入。政策对待方面,现在资本家可以当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个别甚至还可以入党。

第四个支点——资本主义制度作用的两重性。积极方面,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不到一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创造的还要多。消极方面,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是非常罪恶的,就像许多西方小说中描绘的那样。在正式形成之后,资本主义发生多次经济危机。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还发动了世界性的侵略战争,造成了人类的巨大伤亡。

第五个支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现在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这个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必然灭亡。三个理由:1、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本质要求来看,社会化大生产意味着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劳动力之间有合作,生产成果也是共同劳动的结果。更重要的,劳动者发展越来越全面。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化与生产资料的垄断不可相容。劳动成果也非由个人创造,比如美国10万多亿美元的GDP属于美国的财富,但从生产过程来看,它是全世界协作劳动的成果,生产的原材料、劳动力都分散在世界各地。2、从阶级存在和消亡的角度看,私有制和阶级为何会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重要论断:阶级的存在是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结果。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度落后,不可能有私有制和阶级,因为财富无法积累,每天打下的野兽、果子都不够果腹,从何谈剩余、剥削?当时解决食物不够的办法是发动部落间战争,通过杀掉外部落来供给本部落食物。后来生产力有所发展,劳动后有一点结余,人们便想若不杀掉俘获的部落,而让他们替自己打猎,那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了。这样奴隶制就诞生了。阶级是生产力有所发展的结果。那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有阶级社会呢?马克思说:社会文明的发展需要一批脑力劳动者,这批人承担着人类文明管理的职责,付出的脑力更多,要求的生活条件更优一些,而且脱离了体力劳动。这需要更多的产品支持,但当时的生产力极端落后,所以只能采取一种残酷的办法——将大部分人束缚在体力劳动领域。当产品极大丰富时,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虽不可能满足所有产品的极大丰富,但只要大多数产品充足就可以实现消灭阶级。3、从资本主义制度几百年运行的轨迹来看,它在不断变迁。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也日益社会化。最初是个体户,后来有了合伙制,接着股份制,然后出现国家所有制,现在发展到国际所有制——跨国公司。要预测一个社会的未来,可以看它过去的轨迹。

以上五点是马克思资本论的主体构架:基础、关系、实质、作用和矛盾。如何用这个构架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我也将其归结为五个要点。

一、要如实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内在矛盾激化,只能通过战争来缓和,但战争的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于是当时认定资本主义已处于垂死阶段。20世纪后半期至现在,资本主义经过调整缓解了矛盾,出现起死回生的变化。所有制调整,如西方大型公司推行职工持股;
收入分配的调整,如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治上调整,西方发达国家都完善了民主制度。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仍具有两重性。积极性、进步性、优越性: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落后性、腐朽性、反动性:类似奴隶制的工厂在美国并不罕见;
在对外关系上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如侵略伊拉克;
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百般仇视,他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两重性对我们制定对外政策非常重要,我们要两手准备。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美国,不到20%的人占有了全社会80%以上的财产,大多数人还是雇佣劳动者。根据联合国统计,占世界人口不到20%的国家享受了世界86%的产品。

       四、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问题。按以前的传统是暴力革命,两种方式:俄国的城市武装起义和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而未来资本主义被取代的方式未必一定是暴力革命,可以通过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这种和平演变的途径。量变就是矛盾的积累,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因素,如职工持股、社会保障体系,根本质变就是拥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们起来进行斗争,取得社会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全面推行新的社会主义。我在1988年写了一篇文章《论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叫做社会资本主义阶段,发表在《光明日报》。

       五、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一变革的条件:内在条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积累,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私有制范围内调整的余地就越来越小;
外在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发挥。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变革的时代才会来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200年发展的道路,人均GDP从5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1000美元左右。中央领导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这样一些新理念,坚持改革、发展、稳定这六字方针。以前我们把自己称为世界革命的根据地,世界各国的游击队、共产党都来朝拜,朝拜过后就是拿钱。当时国内人民饿着肚子,而大量的人民币外流,结果基本上都烟消云散,因为资本主义不是能被马上铲除的。我们对社会主义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

       结论:持久必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趋势不可改变,但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是持久的,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

   

第三部分:资本论的现实指导还分成社会化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对未来公产主义的设想和构建是人类迄今为止设想的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说未来人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有两层含义:1、生产资料是社会联合地占有,是公有制。2、社会联合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由人。这里的自由不单是选举自由,而是指全面发展,即每个人有条件按照自己兴趣进行劳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所有也真正变成了个人所有。这种构想的实现虽还比较遥远,但对我们今天有指导意义。自由人的联合体包含了两条原则:1、联合的而非孤立的,中国现在的联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联合。2、联合中的每个人都是主人,有经济、政治权利,能充分发展。

      

提问:  

1、  老师说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而马克思所要求的是经过轰轰烈烈的革命,那这两种观点是相矛盾的吗?

答:对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马克思提出两种途径,一是暴力革命。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无产阶级运动都是暴力镇压,特别是巴黎公社。但马克思还讲到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社会主义因素。《资本论》第三卷谈到股份制时就提到工人合作工厂,这是在资本主义世界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这个缺口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如何自然而然地从旧的制度中产生。这就包含了从量变到部分质变的思想,但在当时没有重点提。而现在资本主义的暴力机器迅猛发展,出现了原子弹,而且情报发达,农村城市的发展较均衡。在这种条件下,用革命战争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是不可取的,人类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用和平演变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来完成伟大的变革。

   

2、  最近推出和谐社会观,我认为和谐社会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现在社会是不和谐的,二是我们的理想就是达到和谐社会,老师能否进一步讲解一下?

答:和谐社会并非新概念。但它的内涵没有科学的界定。用和谐来形容社会状态,它的弹性、涵盖面很大。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并非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大多数工农群众还是团结一致。当时很不和谐的因素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内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城市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已达到小康社会,可以说我们离和谐社会又近了一步,但仍有新的矛盾——贫富差距、自然环境恶化、社会治安问题等。和谐社会应作为一个社会的范畴加以界定,而非作为一个单纯的形容词。对和谐社会出现的问题,要用处理内部矛盾的方法来正确解决,不要动辄动用军备,这样反而会激化矛盾。

   

3、  过去读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有些说法不太相同。如价格由价值决定,而现在多半说由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又如,现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剩余索取,但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社会的联合体,不存在剥削,那那个时代生产的激励将来自何处?

答: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不能计算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体现一种生产关系。他对价值的研究是为了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价值一旦形成后也成为一种价值规律,是制定价格的基础。价值和价格并不时刻匹配,但全部商品在很长的时段内,价格是以价值为轴心浮动。对商品个体来说,在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价格可以远超出价值。关于企业的激励问题,按马克思的观点,剩余价值是非劳动收入,但现在将剩余价值作为激励是发挥了剥削的积极作用。要更好地发展企业,不能只靠马克思的一家言论,也要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推荐访问:资本论 现实意义 思想 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