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养老服务体系四个

 

政府引导  政策扶持 

全力打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

 


xx市自198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递增速度逐年加快,目前,全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102.7万人,占总人口的16.9%,且以年均3.2%左右的速度增长。据预测,未来30年,我市将进入快速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时期,并且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及农村老龄化程度高的趋势。为应对银发浪潮的到来,市委、市政府从“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载体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服务管理、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模式。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三个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职能作用。

始终坚持和不断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到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保障三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迅速发展。

(一)组织领导到位

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多次到民政部门视察工作,王敏书记在视察过程中对养老机构的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体系建设作出明确指示,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年度重点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二)政策引导到位

为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意见》、《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xx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xx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和《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金资助暂行办法》等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形成了兴办主体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机制市场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格局。

(三)资金保障到位

近几年来,我市先后从福彩公益金拿出2亿元用于“星光老年之家”室内外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敬老院改造;
3000万元用于社会福利院改扩建,160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2400万元用于机构养老的建设和资助,500万元用于贴心一键通服务, 市、区两级共投放资金2.75亿元,用于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建设。

二、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

针对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我们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服务理念,推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文体娱乐相结合的科学服务方式,不断扩展养老服务的形式内容,提高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

(一)居家养老服务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开展,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2008年起,在全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的老人提供由政府买单的全额服务和半额服务。2009年,进一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市内五区52个街道,基本实现了城市居家养老全覆盖。2010年,根据《xx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在全市所有街道办事处推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力打造“情暖夕阳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把重点放在独居、空巢、低保、重病的高龄老人群体上,放在“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上,使有需求的老人在社区范围内享受到规范的养老服务,既节约了养老成本,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3000余人,去年支出居家养老经费800多万元。同时,我市还开办了居家养老助餐点,计划到年底前,全市居家养老助餐点达到100个。

(二)社区养老服务

我们本着“爱心奉献弘扬中华美德,帮助儿女孝敬天下老人”的理念,着力搭建社区照料服务平台。一是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依托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老年大学、社区卫生中心、社区老年健身场地、社区图书室、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资源优势,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方面需求,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二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建设日托养老站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7年,我市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意见》,鼓励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改扩建日托养老站,每增加一张床位,政府一次性资助2000元。目前,全市已建成日托养老站19处,综合性日间照料中心1处,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健身康复、读书看报、提供膳食等方面的服务。三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社区服务资源,打造“贴心一键通” 公益性助老项目,成立了“贴心一键通”助老服务中心,建立了“贴心一键通”服务系统和24小时值守的服务平台,吸纳医疗卫生、公安消防、社区加盟商、社会志愿者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服务网络,采用用户呼叫、平台受理、提供服务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三必访、四必到、十必报”和用户回访、坐席考核等制度,为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年人提供了一种居家养老、远程看护的服务模式,向全市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及日常服务。该项目入网用户近10000户,被老年人称为没有院墙的敬老院。

(三)机构养老服务

科学规划,加强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参与,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为提高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2011年,出台了《xx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和《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和鉴定工作的通知》,对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申请、审批程序做了修订和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指定xx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xx市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基地”,开展养老职业资格培训工作。2011年底,制定出台了《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金资助暂行办法》,明确资助方式和原则、资助范围、资助条件、资助标准和资助程序等,激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今年6月8日,举行了xx市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资助金发放仪式,为符合条件的的58家养老机构发放第一次资助金近600万元。

三、着力改革创新,落实四项举措,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向深层次拓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老年福利事业逐步形成了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基本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福利服务体系,服务方式日趋多元;
培育和建立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老年福利社会化迈出新的步伐,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机构建设方兴未艾,老年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一)在行业管理上,成立了xx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6月8日,召开了xx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协会成员由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有志从事养老事业的服务人员、民营企业者和学者组成。重在搭建养老服务行业和政府间沟通的平台,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关系,加强机构与社会相关组织和企业的联系,辅助政府将社会化福利行业规范化,组织养老服务学术研究,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行业间的交流合作,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养老、护理、康复、产品、旅游等服务,成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

(二)在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在市级加快建设山东xx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该项目2011年已经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山东xx养老服务中心占地285亩,计划先期建设面积12万平方米,设计床位2300张,预算投资7.4亿元,正在稳步推进。二是各县(市)区加快建设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章丘、平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区县正在积极运筹中。“十二五”末,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30张以上。三是在街道和社区加快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站建设。

(三)在服务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山东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的通知》要求,继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扩面增量,真正使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扎实有效。今年确定,对孤寡老人、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贫困老年人,80周岁以上空巢高龄老年人,根据本人申请,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老年人口的摸底调查,录入了全市老年人口花名册,并对老年人口按照低保、自理和半自理、空巢等情况进行了分类,摸清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同、家庭状况和身体状况,确定养老补贴标准;
在农村,实施“老年关爱之家”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3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老年关爱之家”,50%的行政村成立老年人协会。

(四)在服务队伍上,进一步引入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一是引入专业社工。市中区采用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方式,成立xx首家居家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快乐老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有专业社工依托理论框架,通过全新的服务理念,通过为独居、空巢及有家庭探访需求的老人建立个人档案,定期进行入户探访上门服务和请老年人到快乐老家”养老活动中心等,为老人提供了多方位的温情服务。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进入社区,组成义务养老服务队伍为老年人上门服务。通过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和志愿者“一帮一结对子” 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三是引入阳光大姐和大家园等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并开办学校和培训班,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和4050人员,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新时期,xx市养老社会创新服务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己任,努力工作,勇于创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我市养老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加快建设美丽泉城、造福老年群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坚持“三化”并举 

加快建设“老有颐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xx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2.7万人,到2015年末将达到16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例将达20%左右,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的少数城市之一。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和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把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保障能力,构建起居家养老普惠化、社区养老体系化、机构养老品牌化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

一、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管理社会化养老机制,不断创新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综合养老工作模式,合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决策保障机制。坚持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老龄事业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每年的市办实事,作为重点责任目标纳入绩效考核,加强跟踪检查,确保按期完成。

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公共财政导向,“十一五”以来,市、区(市)财政和福彩公益金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达30亿元。其中,投入9亿元建设了11处示范性养老机构,投入2.7亿元用于改造农村敬老院,投入13亿元用于加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建设。从2009年开始,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给予每床位5000-12000元的补助和每床每年1200元的运营补助,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多元建设机制。制定了养老床位建设运营补贴、水气暖按民用收费标准、购买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了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机构建设的资金达32亿元,民办养老机构从50家发展到115家,床位达到1.4万张,分别占全市养老机构数量和养老床位的86%和74%。

二、坚持满足城乡需求与服务需求多样化相结合,不断优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9064”型需求结构,着力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统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普惠化。坚持把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建立起市、区、街、居四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
同时为独居、空巢、社会老人提供形式多样的无偿或低偿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适度普惠。目前,我市所辖各区(市)已全部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为3万余名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其中5877名“三无”、低保等困难老人全部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首创了居家互助养老模式,利用老年人自家住房设立养老互助点,周边老人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在此开展娱乐休闲活动,市财政每月给予每个互助点100元的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已建立养老互助点2110个,1万多名老人从中受益。

二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化。积极搭建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大力培育社区公益性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努力打造为老服务主体。结合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集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年人娱乐室”,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陪护、配餐送餐、家政服务、日间托老、医疗康复、应急救助、法律维权等服务,并按规模大小给予3-20万元的建设补助和1-3万元的运营补助。目前,全市建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达到400个、为老服务社区社会组织达3000多个。

三是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品牌化。通过政府出资建设示范、重点扶持等方式,培养引导医养结合模式,使全市养老机构逐步由“小、散、乱”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兼顾高中低档次服务需求的运行模式和服务内容。

三、坚持机构建设和服务建设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一是推进机构设施建设标准化。制定了养老机构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系列标准制度,高质量、高标准、人性化建设养老设施。把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全市“千万平米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今年启动了百万平米养老设施项目建设,已建成9处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总面积24万平方米。

二是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定了《养老机构等级管理办法》,按照国际化服务标准,实施养老机构分级管理、综合评估,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全市已有20个养老机构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建立完善政府指导、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的运行机制。目前,养老服务项目委托、服务外包等由政府向市养老服务协会购买服务,养老机构等级评估等职能都由市养老服务协会承担。

三是推进服务队伍专业化。加强对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和业务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养老服务人员2000余人、社区为老服务组织负责人1000余名,占从业人数的60%以上。探索建立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引入机制,形成了专业人员引领志愿者的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四是提高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对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现政府供养。对贫困家庭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政府每年给予500-700元的补贴,全市1万多名困难老年人全部得到基本养老服务。建立了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制度和百岁老人长寿补贴制度,惠及全市22万多名老年人。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老年人护理费纳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减轻了老年人的养老负担。

尽管我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在一些方面还有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部署要求,以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为载体,以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为抓手,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规划布局、增量扩面、政策创制、机制创新、行业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坚持政府三主导   鼓励社会全参与

加快农村养老事业社会化进程

xx市现有老年人口73.8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1%。其中,农村户籍老年人口38.6万,占全市老年人口的52.3%。xx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养老工作,坚持将其作为农村发展、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为重点,居家养老为主体,社会化养老服务为支撑,机构养老为补充,由补缺型养老逐步向普惠型养老转变,多元化、社会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老年人需求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新格局。我市社会福利院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中心”,xx颐康养生院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于“社会养老示范基地”,张店区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示范单位。

一、主导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解决农村困难老年人养老难问题

(一)全面加强五保供养设施建设。2005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两个《农村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采取市、区县、乡镇三级分级负担建设资金的方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7亿元,对全市108处农村敬老院进行集中改造、扩建和新建,新增供养用房1200余间,总床位由改造前的3480张增至现在的6891张,有46处敬老院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其中,市财政专门建立“以奖代补”制度,对新建敬老院每处补助15-20万元,对改扩建敬老院每处补助5-15万元,调动了各级建设农村敬老院的积极性。

(二)建立稳定的供养资金保障机制。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农村供养资金全部由区(县)、镇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承担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困难的区县给予适当补助。2005年以来,我市已先后3次提高供养标准。目前,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均不低于2800元,分散供养年人均不低于1700元。其中,集中供养标准最高的区县年人均达到了4600元。先后七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全市4.99万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三)实施五保供养“五个一”工程。为进一步提升五保供养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市坚持每年实施五保集中供养“五个一”工程。“五个一”的内容根据五保对象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实现“一年一升级”。如2008年“五个一”内容为:每人每天一个鸡蛋、每周洗一次热水澡、每月理一次发、每半年发一身新衣服、为每个敬老院配备一台彩电。随后,又通过调整保障内容,先后为每个敬老院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一台豆浆机、一台洗衣机、一台冰柜、一台蒸饭车、一台送饭车、一辆电动三轮车。为每个集中供养对象发放一个保温杯、一个握力器,等等。四年来,“五个一”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90余万元,使敬老院供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目前,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6325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9%,走在全省前列,实现了“愿进全进、应保全保”。

二、主导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

(一)充分发挥“孝文化”的教育感染作用。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好社会化养老工作特别是居家养老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xx孝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以孝妇颜文姜、孝妇河等历史人文资源为代表的独特孝文化品牌资源。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xx·博山)孝文化旅游节,广泛开展了“十佳孝妇”和“十佳孝星”评选及孝文化有奖征文等活动。在淄川区开展了以孝为先、以“孝、爱、诚、仁”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试点,明确规定子女原则上每年拿出不低于一个月的平均工资或收入孝敬老人,定期与老人见面交流,由村两委组织签订责任状并进行公示和监督,将孝德情况作为对干部职工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加大老年法规政策的宣传,将老年法规列入各级党校培训和全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和普法宣传主题,并通过在新闻媒体设立专栏、专版,设置户外宣传牌、建立老龄工作网站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社会氛围。

(二)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建立新农保、新农合制度。目前,全市新农保、新农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农民达135.23万人,共为49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3.09亿元。新农合参合农民达到232.4万人,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老人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的问题。建立老年人优待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对老年人实行免费乘座公交、免费查体、免费参观市内旅游景点等优惠,对80岁、90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30元、50元、120元的长寿补贴。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市有村办经济实体的村普遍建立了养老补贴制度,月人均补贴标准最高的村达到800元,惠及近20万农村老年人。将农村贫困老人危房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工程。

(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坚持将农村养老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社会养老机构星级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市政府按照每年每名老人10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事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社会化发展。对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实行“三优先一减免”政策,即:优先纳入总体建设规划、优先安排资金预算、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区两级投入3.7亿元,建成7处国办养老机构,其中投资7000万元的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已于去年投入使用,拥有养老床位500张。通过政策优惠、典型示范、统一培训服务,辐射带动了全社会兴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社会养老机构(不含敬老院)110处,其中国办6处、村居集体办61处、企业办2处、个体办31处、医疗机构办康复医疗性质10处,养老床位2178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9.5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农村养老工作的资金超过10亿元,建成农村老年公寓120处,拥有床位9500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4.6张。目前,全市80%以上的村建有老年活动场所,已建成的522个农村社区全部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三、主导推动养老模式创新,实现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一)探索建立“互助养老”模式。今年3月,民政部推广河北农村建“互助幸福院”解决“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工作经验后,我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实际,在沂源县南麻镇埠下村和古泉村展开了“幸福院”建设试点工作。采取“县财政适当补助、村集体提供闲置设施并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子女承担衣、食和医疗等费用”的办法,按照申请入住的原则,将所有村里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老人安排在“幸福院”养老。这一模式,既有效解决了独居老人无人照顾的难题,又符合传统的居家养老特点,深受老人和子女欢迎。我们还总结推广了沂源县“动员政府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与农村敬老院结对帮扶”的工作经验,即:结对的政府机关单位每年为帮扶的敬老院办1-2件实事,机关干部每人每年为帮扶对象提供不少于500元的帮扶款物;
帮扶企业每年向帮扶的敬老院定向捐款。确保全县五保老人吃有提高、住有宜居、病有良医、情有所寄。

(二)探索建设老年“宜居房”。建设老年“宜居房”,是城镇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部分区县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旧村改造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在桓台县探索实施“宜居房”建设,在旧村改造的同时,选址配套建设一层或两层面积50平米左右的老年“宜居房”,配备基本入住设施,无偿或低偿提供给村里无房老人和经济困难老人集中居住,并减免水、电、暖气、液化气等费用。针对全市旧村改造开始大规模建设新型社区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三优先”的要求,即:优先规划、优先建设、优先安排老人入住。市里明确规定,凡是未预留足够养老服务设施的旧村改造项目,不予办理土地审批和房产权证手续,为加强农村养老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三)探索建设多功能“老年社区”。近年来,我们将老年社区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在张店区启动了“老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工程计划用地430余亩,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2.6亿元,今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12月竣工。目前,该项目已顺利完成立项及环评。社区内建设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公寓、老年娱乐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配套设施,社区设施全部实行无障碍设计,建成后可容纳老年人1.5万-2万人,并向周边社区辐射。我们将着力把该养老社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档综合性养老社区,为全省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开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近年来,xx市对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省委省政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创新养老模式,着力建设养老社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年产业,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再上新台阶,努力实现农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谋全局 抓重点 打基础

打造养老服务体系新格局


近年来,面对老龄化程度加快的新形势,我市整体谋划,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打牢基础,全市养老服务工作形成新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理思路,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新规划

为摸清全市养老情况,2010年,全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通过普查、抽查等方式,进行了科学统计、测算,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全市养老现状呈现出三个特点,即“两多一少”:一是老年人口多。我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83.29万人,占总人口的14﹪,其中城镇老年人口20.12万人,老年人口以每年4﹪的水平递增。到“十二五”末,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95.6万,城镇老年人口23.1万人。二是失能失智老人多。城镇失能失智老年人约1.4万人,城市“三无”老人约500人。这些人需要政府供养或专业机构护理。三是养老床位数数少。目前,我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8家,养老服务床位仅有3340张。要在“十二五”末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30张的目标要求,任务艰巨。从养老人数和养老现状看,全市面临的养老形势十分严峻。

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先后到北京、江苏、上海、广州等地,学习先进地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全市上下形成了思想共识:一是养老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养老事业要发展,政府支持是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二是养老事业必须加大投入。要通过政府投入、政策优惠、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三是养老服务必须统筹规划。在市、县、街道、社区打造了不同服务重点的养老服务平台。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市场运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社会化。

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省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要求,结合xx实际,明确了全市养老服务建设的总体思路:全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市级层面,建设一所以城市“三无”老人、困难老人和失智失能老人为重点,兼顾社会老人养老需求的大型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具备培训、指导职能;
在县级层面,各县建设一所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在社区层面,每个社区建设一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托、膳食供应、生活照料、保健康复、健身娱乐等日间服务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具体指标上,“十二五”期间,全市构建起“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全市养老服务床位到2015年达到2.9万张。

二、建平台,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全市坚持区分层次,整合资源,整体推进,推动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一)抓好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市以区、市为重点,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建设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社区建设相结合。选择基础较好的社区先期抓好典型。全市抓了19个社区试点,按照“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实体运作”的总体原则进行推进。二是与政策扶持相结合。通过上级支持、财政配套、社区自筹等渠道,解决资金困难。泰山区出台了相关支持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政策,按照建设规模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助。三是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公益组织的作用,开展日间照料服务。泰山区70个社区组织参与了社区养老服务。主要开展老年人培训、邻里互助、上门服务、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四是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市吸纳资金600余万元,建设19处日间照料中心,床位760张。

(二)抓好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按照国家、省对养老服务的要求,xx市6个县市区都已开始建设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各县根据各自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建设。全市县级福利中心建设共有三种类型:一是政府投入型。东平县社会福利中心占地15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中心将福利院、老年公寓、光荣院整合建设,整体规模适中,建设标准较高,建设速度快,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二是市场运作型。宁阳县在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手段多方筹集资金8000万元,建设一所集老年公寓、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救灾救济仓库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占地63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中心由建设局承建,建成后交民政局运营。三是区镇共建型。岱岳区将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与敬老院改扩建相结合,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敬老院较为完善的设施和较为成熟管理,通过改扩建,提高整体能力和水平。

(三)抓好市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山东泰山社会福利中心是一所集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标准、示范性的养老服务机构,同时兼顾培训和指导县级、社区等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中心占地245亩,规划设计200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选址于泰山东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养老服务条件优越。

(四)抓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主要为城市“三无”老人、“三老”优抚对象、低保特困老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无偿、抵偿服务,提高困难老人的生活质量。建立信息化的养老服务平台。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商业网点的地点、电话等信息联网,采取为老服务热线、“一键通”紧急呼叫系统、与114联网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2011年,全市利用信息化平台为老年人服务8000余人次。

三、建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活力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民政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当中。

一是明确政府职责。养老服务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养老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部门绩效考核内容。民政、人社、卫生、财政、司法等部门各司其职,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等方面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长远的规划。

二是明确扶持政策。社会福利机构的城市建设管理费用,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予以减免。社会福利机构用水、用气、用电一律执行居民收费标准;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减免税条件的,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查批准,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收;
建设用地能够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采取划拨,不能划拨的采用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应土地;
社会福利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对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予以优先审核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10家,新增养老服务床位数1920张。

三是明确服务规范。明确了托养、日间照料以及助残、助洁、助医、助购等方面的服务标准和内容。明确了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规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推行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倡导社区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制定了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制度,推动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

四、抓创新,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养老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要适应养老服务的新要求就必须在服务技术、服务领域、服务方式上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拓展服务领域,整合农村养老服务资源。依托乡镇敬老院,在满足五保供养的基础上,将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拓展服务对象,扩大服务范围,向农村社会老人提供寄养代养、日间托养、家庭护理、配送餐等服务,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以肥城安家庄镇敬老院为例,院内共有养老服务床位150余张,而安家庄镇集中供养的五保供养对象不到50人,剩余100床位用于对农村老人开放服务。目前有40余名农村老年人入住。

丰富服务方式,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积极推动社会福利院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方式改革。在满足“三无”人员等基本服务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将闲置资源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方式,面向全社会老年人,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有条件的集体建设自建自用型社会福利机构。泰山区上高长寿养老院、新矿集团第一老年公寓服务功能全,社会效果好。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6家,共为1800余名老人提供服务。

养老责任,重于泰山。从总体上看,全市的养老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规范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政府要求,学习先进经验,做好养老工作,为全省养老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突出重点 统筹兼顾

努力打造服务老年人的幸福工程

xx市现有常住人口82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1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5.8%,并且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长,老龄化趋势明显。为化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了老年福利服务“幸福工程”,努力为老年人营造幸福和谐家园。

一、强化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服务老年人的“幸福乐园”

社会福利基础设施是养老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有效载体。我市把加强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领导班子,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有计划、分类别、有步骤的扎实推进社会福利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抢抓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的历史性机遇,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和投资项目的总盘子,加强资源整合,重点加强了以社会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敬老院、老年公寓为依托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平台建设,在每个县区建设一处集养老、娱乐、健身等为一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为推动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把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纳入了对县区的年度考核内容。市县两级民政部门都将福利设施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亲自靠上抓,相关科室负责人在一线抓,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调度项目建设进程中的问题,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顺利推进。市县两级先后投入资金1.8亿元,新建、改扩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9个,投入使用的7个,总建筑面积345200平方米。我市在东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卢庄社区内,投资9000万元,征地90亩,建设了一处新的社会福利院,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进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建设,拟建一座以失能、半失能、自理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多层楼,分高中档设计,强化服务、医疗、康复、娱乐于一体,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500人入住。

在加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将中心敬老院建设作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曹县作为试点,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具体做法是:坚持养老服务资金重点投向,在地理位置临近的几个乡镇,选择一处交通便利的乡镇共建1所规模较大的中心敬老院,统筹规划、共同使用,避免以往养老服务小而散的弊端。曹县把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划分8个片区,规划8处中心敬老院,建成了4处,其中,郑庄中心敬老院占地70亩,投资1200万元,床位400张,可为周边5个乡镇提供养老服务。为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事业,我们及时总结曹县经验,在市级层面出台了《中心敬老院建设总体规划》,全市规划建设56处中心敬老院,以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整合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努力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体系。今年,我们全面提高了五保供养标准,对集中供养按每人每年2500元的标准及时拨付到位,不挤占、挪用和滞留。

二、拓宽养老服务渠道,构架服务老年人的“幸福桥梁”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市还根据不同类型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拓宽养老服务渠道,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积极落实土地划拨、税费减免、水电燃气优惠等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发展各类托老养老服务机构,着力改变养老服务业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单一的格局。我市出台了《xx市财政扶持城镇养老服务机构暂行办法》菏财社[2009]22号,引导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据统计,全市民办住养机构29处,床位3118张,入住老年人1200多人。同时,积极推动建设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养老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发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机构2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共有床位近350张,入住老年人80多人。

二是大力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出台了《xx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菏财综[2012]39号,在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时,引导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下沉到社区,同步建立了社区家庭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活动、助餐、保健康复、日间托老等服务功能。同时,还按照“公开、自愿、择优”的原则,招聘有爱心、有文化、热心老年工作的人员,经过培训组成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和社区志愿者一起对特困、孤寡、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实行入户包户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居家养老的各种困难,方便老人日常生活。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老年人实行综合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和保健知识讲座,为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健康档案和慢性病跟踪服务手册,建立巡诊、出诊制度,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提高了社区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养老。实施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面向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居家养老的各种困难,方便老人日常生活,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运营补贴、业务培训等支持。2010年,民政局、老龄委协同移动公司、吴堤口老年公寓投资135万元,成立了xx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先在牡丹区搞试点,2012年又扩展到定陶、鄄城等县,建立了县、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实现社区辖区企业、餐饮业、中介机构、服务业等为老联动服务,城区60岁以上老人统计资料全部输入微机,为三无老人提供无偿服务,为困难老人提供低偿服务,为其他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切实实现社会组织养老。

三、探索养老服务新机制,努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

我市在发展养老服务的进程中,坚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发展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技术支撑、快捷服务机制。xx牡丹区切实加强“一键通”网络覆盖,创设了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依托市3122222求助中心服务平台,为全区困难老人、空巢老人安装了“一键通”,将“一键通”与3122222采取信息连网,目前全区近2000名居家老年人享受到此项服务,多位老人因使用“一键通”而避免了突发事件甚至生命危险的发生。目前,“一键通”服务体制正在全市全面铺开。

二是建立亲情支撑,跟踪服务机制。推动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将民政工作人员联系电话、民政工作业务范围等,制成名片,发送给村干部及居家老年人,公开电话并保持24小时畅通,老年人一个电话就可以享受到民政部门提供的上门服务和跟踪服务,主动上门开展服务,使他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将所需的事情办理终结。

三是建立网络支撑,爱心回报机制。在牡丹区西城办事处康复社区成立了xx市首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出租保姆,对不愿入住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进行上门日间照料。同时,对老年人实行“爱心回报储蓄制”,让社区低龄或健康老人先无偿照顾其他老人,为自己储备“服务时间”,获得相同时间的无偿服务。

四是建立高校支撑,专业培训机制。xx市家政职业学院设有家政服务、护理、康复治疗、社区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2007年以来,我市每年都以xx家政职业学院为依托,分期分批对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持证上岗,规范服务,从而壮了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满足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尽管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广大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根据国家和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坚持以建立分布合理、总量适度、配套完善、惠及广大老年人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为目标,继续把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形成养老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施“一二三四”工作模式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精心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决策部署,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目标,打造社会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两个平台”,突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个重点”,完善领导推进、经费投入、管理服务和制度推动“四项机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打造“两个平台”,着力优化提升养老服务载体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4万人,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去年召开的全市民生建设大会上,将其纳入民生建设“十项大事”和“二十件实事”,强力加以推进。一是打造社会福利中心养老服务平台。正在规划建设的的市老年公寓利用社会化方式稳步实施,该项目占地4.1万平方米,设计床位800张,分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个服务区域,设高、中、低三个档次。目前,市财政已列预算1500万元,工程建设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完成;
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的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明年可投入使用。近三年共争取上级福彩公益金3100万元,资助建设了罗庄、郯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九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目前,全市城市老年公寓和社会福利院发展到13家,设置床位2133张,入住老人1513 人,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在全市形成了每年“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乡镇敬老院养老服务平台。近三年共投入2亿多元,对全市157处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提升,全市2.8万名农村五保对象中,集中供养2.01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1.8%;
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2400元、1500元提高到3360元、1920元;
投入2034万元,为集中供养老人实施了每人每天一袋牛奶、一个鸡蛋的“蛋奶工程”;
投入1304万元,完成了乡镇敬老院“集中供暖工程”,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突出“三个重点”,统筹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部署,稳步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突出抓好居家养老服务。市民政、财政等部门制定下发了《xx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积极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近两年累计投入130多万元,为社区内的“三无”、“低保”和独居、高龄老人购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服务,较好解决了孤寡老人无人照料、困难老人无钱照料、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方便照料、残疾老人外出不便等实际困难。二是突出抓好社区养老服务。按照民政部、省民政厅的部署要求,近三年全市累计投入3070万元,建设“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项目38处,改造提升“老年活动服务之家”、“社区老年活动中心”584处。结合全国和谐社区和全省规范化社区创建活动,扎实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工作,全市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家,养老邻里互助点1167个,养老服务志愿者达到1099人,在116个城市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xx援通社区服务中心”,共为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家庭安装“一键通”呼叫器1572个。三是突出抓好机构养老服务。按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兴办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总量达到6.1万张,其中养护型和医护型床位达到30%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三、完善“四项机制”,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保障水平

一是完善领导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xx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级建立了由民政、发改、财政、规划、老龄等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的要求,增加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积极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两级留成使用的福利彩票公益金优先用于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政府供养、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等政策措施,确保每位老人都得到养老服务。积极采取热线电话、健康档案、服务手册、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形式,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四是完善制度推动机制。编制完成《xx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对“十二五”期间全市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养老机构布局、建设经费投入、养老服务制度作出了全面规划。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城镇“三无”人员福利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汇编 经验交流 社会养老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