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思考文章五篇

【篇一】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领导干部廉洁与公正是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基石。三国时期,曾有蜀国丞相诸葛亮上表建议罢黜廖立、李严,放逐到南中。诸葛亮病逝后,廖立闻之痛哭流涕,李严更是发病而死。曹操为明军纪,下令三军凡是践踏农田者斩首,全军皆守纪,然曹操马受惊践踏麦田,他自请罪受罚,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割发代首”之典故。

人们好奇,诸葛亮严厉处罚了廖立、李严,为何二人却心无怨恨?究其原因是因为诸葛亮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凡事讲究公心公正。曹操号令三军也是因为其能够公正执法、严明军纪,对自己犯错也能一视同仁。凡执法者或领导者,自身能够廉洁便让人无法质疑,处事能够公正便让人无可挑剔。“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只有做到“廉”“正”方能服众人之心。

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对公平正义、廉洁自律理念的共同坚守。所谓“猛将取于卒伍,宰相取于州县”,只有公平用权、廉洁执政才能够以服众人。百姓看干部、干部看领导,为民必须要公平公正,为官则当廉洁自律。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再强、权力再大,如果不能够做到“廉洁”用权,必然会成为权力的傀儡,成为被围猎的对象,成为被下属追捧“讨好”的权力突破口。所谓上行下效就是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自身过硬的作风,才能够带领下属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才能够真正做到将权力用之于民。

领导能够让人信服,一方面靠的是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源自于领导个人能力和个人作风,只有领导自身打铁硬,才能让人信服。如果领导自身都不能够做到“廉”“正”又如何让人信服?领导如果在选人用人时不依政策规矩、不看干部工作能力、工作成效和为民之心,而是朝令夕改、优亲厚友,不管其曾经说的话有多动听,最终势必会难以服众,最终也会众叛亲离。另一方面靠的是执政为民的公心,这份公心讲究的是像诸葛亮一样有一颗无私无畏、开诚布公的执政为民之心,对待群众的事讲原则、讲方法,更加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前题下与民共处才能够赢得民心所归。

大道至简,大巧若拙。无论是权力还是民心都需要用最简单的最公正的心待之。如果领导在用权中不能做到廉洁公正,权力就会变得很复杂,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驱使,甚至可能让领导干部“身首异处”。只有心存公心自身做到廉洁自律,权力才能成为光明之剑、正义之剑,让一切“妖魔鬼怪”都自动远离。同时,只有领导干部将权力用在为民上、切实做到履职到位,敢于担当,方能民心所归、民心所向。

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靠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然而领导干部却是良好政治生态的“方向标”。只有领导干部时刻牢记公权姓“公”,将权力放在规范的制度里、放在阳光的监督下,才能够做到掌权不迷失方向、用权不逾越规矩、有权不失公正。任何时候都做到廉洁谨慎、秉公用权,自然能够形成一股清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篇二】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总体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持续深入反“四风”、坚定不移反腐败,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坍塌、党性观念缺失、政治觉悟偏低、作风不纯、作为不正,不收敛、不收手,甚至顶风违纪、顶风作案,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败坏了党风政风,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从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背后折射的是理想信念缺失、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实质上是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漠视,是对党的宗旨和优良传统的背弃,对干部监督管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和有效震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综合施策,持续用力,保持高压态势,发扬斗争精神,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把理想信念“总开关”拧得更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事业胜利之“钥”、党员干部立身之“本”。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巩固拓展党内历次集中教育特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推进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落实好“三会一课”等党内生活制度,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把权力制约的“铁笼子”扎得更牢。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一些干部特别是位高权重的干部,之所以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说到底,还是对他们手中的权力监督不力、不到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等情况。各级各地党组织及其纪检监察组织必须坚持惩治和预防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抓紧构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形成体系完备、规范管用、执行有力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以完善的制度监督制约党员领导干部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要强化制度教育、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监督制约,让党员领导特别是领导干部习惯于在严格监督和制度制约中工作学习生活。要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制度执行中搞变通、打折扣和走样变形的问题要从严执纪,严肃问责,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把选人用人的“方向盘”握得更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选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更关乎人心向背。总体来说,党内选人用人的风气是正的,党员干部的心气是顺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地方、少数部门,选人用人的“方向盘”握得不够稳、“风向标”立得不够正,让一些党性不强、素质不高甚至劣迹斑斑的人“混进”了领导干部的序列,严重败坏了选人用人环境,滋生了腐败现象、助长了腐败分子,也挫伤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腐败案例易发频发、不正之风甚嚣尘上,深刻警醒我们,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要坚持“四凡四必”,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将“问题干部”挡在门外;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加大群众评议的权重,让群众说得上话、说话管用。

把惩治腐败的“高压线”绷得更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任何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危害,特别是一把手腐败,对事业发展的破坏性更强,对干部队伍建设“杀伤力”更大。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注重用好反面典型这面“镜子”,从每次通报的典型违纪违法案件中得到警醒,以此为鉴、深刻反思,主动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从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的高度,全面加大管党治党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正确处理治标和治本、惩治和预防的关系,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问题线索,形成对腐败和意欲腐败者的强大威慑。要加大监督巡查、巡视巡察频度,做到全覆盖、零盲区,突出政治性、纪律性,强化对巡视整改的督查督办,并加大问题线索的交办督办,不让每一个有问题线索的干部“带病逍遥”,也不冤枉每一个清白无辜的干部,维护好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篇三】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等的综合反映,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准确研判管党治党水平和成效的“晴雨表”、精准开展监督检查和预警纠偏的“指南针”。准确把握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对政治生态画像是有效办法。我们结合上级精神和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对政治生态如何精准画像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供商榷。

一、政治生态画像应遵循的原则

政治生态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相对抽象,难以考量。要想做到画像逼真,必须遵循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处理好“树木”与“森林”的关系,牢牢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政治与业务相结合。政治生态画像,要重在“政治”上下功夫,着重考量这个地区或单位党委(党组)和干部群众的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情况,但政治表现更多是从完成业务工作中体现出来、概括出来的,画准政治生态像离不开对业务工作的描述、描写,对工作成效的评估、评价。不能脱离业务清谈政治,也不能撇开政治空谈业务。

2、坚持一时与一贯相结合。政治生态画像,要结合这个地区或单位一段时间以来政治生态历史演变、政治生活现状和未来发展特点来整体把握,既全面关注当前政治生态现状,又纵向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生态情况;既紧盯党委(党组)和干部群众在应对风险挑战、处理复杂矛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关键时段的表现,又注重观察党委(党组)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既关注发展成果,又看到成本代价;既重显绩,又看潜绩,正确评价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作用大小,深度研判政绩观是否科学正确。

3、坚持分层与分类相结合。政治生态画像,要坚持系统思维,从局部画起,由关键少数向群体团队拓展,由基层向管理层推进,由单位向系统延伸,分层分类持续深入,动态形成一个地区或单位政治生态的整体形象,努力避免一次性画出整体画像可能带来的“失真”风险。

4、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政治生态画像,要探索建立科学量化的基层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定性问题定量化,让政治生态这个概念更加生动直观。对于不可量化的,要注意运用精当的语言词汇作实景描写、形象描述,定性定量相互映衬,突出画像的个性化,提高精准性。

二、政治生态画像应明确的内容

政治生态画像要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紧扣这个地区或单位党委(党组)的特点和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从政治上抽象出一个个标签化的模型,使政治生态画像形象客观、真实、层次清晰。

1、政治意识强不强。这是衡量政治生态优劣的核心指标。从政治态度上看,是否对党和人民忠诚,言行一致;从政治立场上看,是否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从政治纪律上看,是否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落实巡视巡察反馈整改要求,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政治修为上看,是否自觉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为国为民情怀。

2、履职担当硬不硬。这是评价政治生态好坏的重要指标。主要看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日常工作尽全责,夙夜勤勉,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面对困难矛盾敢于负责,稳得住、站得出、打得赢,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出现问题勇于担责,不推诿懈怠、溜奸耍滑。

3、清廉程度高不高。这是衡量政治生态好坏的关键指标。主要看党员干部是否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干部群众的收入比合理正常;党员干部是否及时全面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公开透明;党员干部是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信访举报和日常监督、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是否高位运行,重点领域、关键岗位违纪违法案件是否持续易发、多发。

4、用人风气正不正。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是政治生态的重要“湿地”。主要看选人用人是否严格执行《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突出政治标准,公道正派;初始提名的主渠道是否畅通、考察程序是否规范、提拔任用的人选是否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每年年底选人用人民主评议满意度是否较高或持续上升。

5、党内生活严不严。这是防范从政环境污染,及时纠正、修复政治生态的基础。重点看贯彻《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情况,“三重一大”决策是否民主集中规范;民主(组织)生活会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否见人见事见思想,真刀真枪有实效。重点看领导班子是否凝心聚力有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主决策是否搞“一言堂”,班子成员是否存在相互拆台的现象。

6、政商关系纯不纯。这是衡量政治生态优劣的重要标尺。重点看各级各部门办事是否高效,真正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关爱有加;是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激发企业活力;是否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政府支持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守住底线、把好分寸,企业守法生产和经营,洁身自好、走正道。

7、社情民意好不好。这是政治生态在社会生态中的现实反映,是评判政治生态好坏的最直观指标。主要看社会各界对这个地区或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满意度,是风清气正还是问题成堆;看这个地区或单位矛盾纠纷的调解率,是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还是推诿扯皮、置群众利益不顾;看这个地区或单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生态宜居、文明富足、精神愉悦还是环境脏乱、秩序混乱、士气不振。

三、政治生态画像应采用的办法

对政治生态精准画像,方法极其重要。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统筹运用“望闻问切”,局部入手、深入刻画、整体调整,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

1、常于“望”,把细材料关。从收集一个地区或单位的各类资料、材料入手,全面了解掌握这个地区或单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真实情况。当前,要重点收集该地区或单位各类发展规划或计划、年度工作报告、阶段性工作总结,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大攻坚战”工作总结,巡视巡察反馈问题及整改计划、整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报告、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报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专项报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年度述职述廉述法述意识形态报告等。要注意收集日常监督发现问题和警示教育的情况、纪律检查建议书或监察建议书接受和整改情况,各类工资、财务、编制报表和账册、名册,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要定期检查调阅党委(党组)会议、“三会一课”、民主(组织)生活会记录和班子成员学习笔记、“两个责任”履责记实情况,等等。通过这些详实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政治扫描”,透过现象看本质,勾画出这个地区或单位的政治生态初步框架。

2、善于“闻”,把实群众关。一是广泛征询“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群众意见听实话。要离开案头走进田头,放下身段扑下身子,从群众口碑、乡音土语中分析了解这个地区或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道德品质和格局境界情况;二是全面梳理媒体评价和社会舆情摸实情。依托“互联网+”、定期接待上访群众、实地走访踏勘等,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或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客观研判党群、干群关系和机关服务意识、服务效能。三是认真参加各类会议见实人。通过参加党委(党组)会议、民主(组织)生活会、廉情分析对接会等,真实了解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工作能力、作风担当、廉洁自律和群众基础,为画像从冷冰冰的材料框架中增添一抹血色,使之形象生动起来。

3、勤于“问”,把准评价关。运用好谈心谈话这个手段,区分班子成员、本单位本部门和基层干部群众以及管理、服务对象等不同层次人群,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五个方面,采取一对一或集体座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谈话、日常谈心、个别家访。谈心谈话时要真情投入,善于运用询问、追问、交流等方式,引导谈话对象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激发其真实反应,从中捕捉信息,听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掌握真实情况;实地了解党员干部时要谦虚专注,抓住能够真实反映党员干部情况的每个细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总结出党员干部的优缺点。进而从个体中发现群体的特征,从一般中导出共性的特质,使画像化“虚”为“实”,有血有肉。

4、精于“切”,把好成像关。面对各种素材和信息,要善于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分工协作,稳步推进。由巡察机构承担画像的第一道工序,巡察完成基础画像,巡察“回头看”进行一次补图;推进派驻监督向基层延伸,用派驻监督的笔描出关键像;加强日常监督、长期监督,用明察暗访监督的笔描抓拍像;强化查信办案,用审查调查的笔描透视像,着力实现政治生态画像从静态向动态演进。政治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因此必须常画常新,每年至少调整一次,确保画像更有时效性、更有说服力、更具可信度。

【篇四】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政治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治生态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要任务。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当前政治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突出问题。《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重业务、轻党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有的单位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严;有的支部班子不健全,换届不及时,不按程序发展党员等。

二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七个有之”的问题,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政治生态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具体而言,有的单位党组织政治站位不高,工作谋划不足,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重点工程、中心工作推进力度不大,进展缓慢;有的单位党组织工作思路不宽,缺乏顶层设计。

三是对一把手监督缺乏有效手段。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违法违纪、作风松弛,下属也会竞相效仿。一把手如何选人用人,会对其他干部形成很大激励效果。“带病提拔”、跑官要官等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对政治生态有很强杀伤力。一把手是一个地区、单位、部门的形象窗口,群众看一个地方的生态首先看一把手的作风与精神面貌。

政治生态建设须把握的特征。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体现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觉悟和作风及其在特定的制度文化下形成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构成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环境。

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政治性是政治生态的本质属性;从工作内容看,净化政治生态体现较强的系统性,包含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健全党内制度、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权力监督与制约等有机组成部分;政治生态具有脆弱性,重构、涵养政治生态的任务繁重艰巨。“关键少数”的主导性。政治生态的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关键少数”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治生态建设应考量的因素。一是政治思想文化。主要有:理论学习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调查研究等方面,判断是否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落实两个维护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干部是否能够做到时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思想文化宣传情况,提升党风、政风和社风,可以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引导社会舆论、提升社会文明和道德水准,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

二是政治制度规范。主要有: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情况,考量一个单位或地区依法行政、贯彻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情况,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情况,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及监督渠道是否畅通等方面情况,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

三是政治组织行为。主要有:干事创业情况,干事创业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要求,也是政治组织行为的重要内容。干事创业积极性越高,绩效越好,政治生态就越好;要考察一个单位或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情况,就要看正风反腐效果。

【篇五】

随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不断落实,各级党组织坚持正风肃纪、惩腐肃贪,以上率下,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新的加强,党风政风民风呈现新的气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创造了良好条件,得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评价。然而,具体来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还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我们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从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上,走出存在的诸多误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实好、实现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一、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一些误区

1、“不愿提倡”的误区。这里有几种具体情况。一是不敢提倡。一些人认为,提倡政治生态建设,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人们在心理上会反问“为什么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呢?就是因为不好呗!”。二是不想提倡,认为这只是学者们的研究,与政治实践毫不相干或者相关性不大,甚至一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论”,狡辩说“中国学者的理论本来就跟实践结合不紧”,没有必要把学者们讨论不清的东西拿来进行实践。三是不必提倡,认为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无非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建设的替代词而已,内容并没有变,何必换个大家都看不懂、看不明又还有一些争议的概念呢?所以他们奉行“三不主义”,即不支持、不参与、不反对。

2、“不当使用”的误区。与“三不主义”者相反,一些人走向另一端,对“政治生态”这一概念“活学活用”,导致不当使用。据报道,某地一包工头因不良动机而偷拍当地县长收礼,后被当地公安部门认定为“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被网友们笑谈为出现一个新型的“政治生态罪”,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误读。又如,一些地方少数干部的正常辞职,也被认为是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不好。

3、“不求实效”的误区。一些人鉴于中央和上级有要求,觉得“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一项新任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重视。但对其实质却不甚了了,敷衍塞责,把“政治生态”标签化、庸俗化,虽然套用了新概念,但内容仍然是自说自话,大话套话,空话老话,不求实效,却希望“以其昏昏”,收到“使人昭昭”的效果。

4、“不明实际”的误区。一些人认识到有必要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但不调查实际情况,不搞针对性的研究与决策;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碰到新问题,仍然老办法;或者总是认为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不去主动探索政治生态建设的自身内在规律,不按规律办事;或者认为政治生态建设不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搞得了、也搞不好的政治“大动作”;或者干脆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与作法;或者搞教条主义,机械地按照中央和上级的说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总之是实践工作没有创新性,不结合实际来推进政治生态建设等。

二、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存在诸多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这与学术界对政治生态(学)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学术理论,追溯政治生态的源流,其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80年代中期才被部分运用到实地考察和研究中。国内研究政治生态学的学者与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199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王邦佐、李惠康主编的《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邦佐等著的《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以及2007年1月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京希的《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等。但总的来看,学术界对政治生态的研究数量少,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研究比较分散、零碎,对政治生态核心问题研究还涉足不深,基本上没有高度一致性的共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者还不敢涉足这一研究领域,认为太敏感。受此学术研究现状影响,目前在高校与科研领域、党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政治生态的理论认识,也处于初级阶段。

另一方面,与“政治生态”的抽象性有一定关系。相比自然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话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然生态更直观明显,出现的问题也更有切肤之痛。而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周期性较长、明辨性较低,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置身其中,受其影响,因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有时难以观察和判断,也就难以有更加全面、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认识。

当然,无独有偶,全国其他一些省市差不多也在这个时期明确提出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上述情况表明,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正在卓有成效的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从调查中了解到,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比,我们当前的政治生态建设实践,并没有“多了、够了、好了”。要想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任务艰巨而繁重。也正是由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不多,因此,导致相当一部分党员同志对政治生态特别是党内政治生态重视不够,学习不够,研究不够,导致一些人将其简单化,另一些人却将其复杂化,还有一些人将其神秘化或者庸俗化等等,存在不少态度完全相反的错误理解与应用。

三、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对策建议

1、必须充分认识到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内在的紧迫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了新气象。同时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根据新常态、新形势、新特征提出了系列净化与重构“政治生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2014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2015年1月13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尖锐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这些精辟论断,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表明,优化乃至重构党内政治生态,是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和要深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内在的紧迫要求,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任务与重大历史责任。

2、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与重构政治生态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生态特别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2013年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2014年1月,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抓作风问题就要积小胜为大胜,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通过抓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2015年3月9日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说:“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政治生态和重构政治生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观点鲜明、内涵丰富、指向具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并将其作为推进全国性、地方性包括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机关的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在这一思想指导,针对本地区、本机关、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学习,不断实践创新。

3、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创新。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理论研究的飞跃,就不会有实践创新的跨越。党政部门与科研机构要携手并肩,广泛深入地开展政治生态及其学科的理论研究,动员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者共同研究、协调创新,紧密结合中国政治的实际情况,形成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学。必须研究清楚多个层面的思想内涵。一是研究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政治生态学”的思想内涵,着力研究和阐述清楚政治生态及其内部各要素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思想精髓和实践要求。二是研究好作为政治学体系下政治生态理论的思想内涵,着力研究政治生态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内涵、性质、特征与要求等。三是研究好作为党的建设实践与行政管理理论体系下的政治生态理论的思想内涵,着力研究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

4、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创新。在组织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组织编写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读物,使各个层次的党员干部都能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意义、内涵、实践模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把握,为推进党内政治生态的实践打下理论基础。一是编写面对领导干部的系统读本,注重权威性、理论性、完整性。二是编写面对普通党员的通俗读本,既要注重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内容简洁,又要注重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与此同时,要加强“三类人员”的系统培训。一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与培训,推动他们带头学习政治生态理论,带头消除各个认识与实践误区,带头进行实践创新。二是加强理论骨干的培训,培养一批政治生态建设的宣讲专家名家,夯实理论宣传力量。三是加强宣传骨干的培训,着重对媒体理论栏目、节目及理论报刊的业务骨干进行政治生态理论的培训,帮助他们把握宣传口径,以此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政治生态建设、推动实践创新的良好氛围。

5、必须总结国内外政治生态建设包括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借鉴。要认真总结近些年来我国部分省市以及部分单位、机关等开展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做法与经验,及其实践方面的不足与教训,对其成功做法要发扬光大、科学借鉴,对其教训与不足要妥善分析原因,并在实践中予以规避。同时,介绍国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为我所用。只有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和成功典型,就会使很多同志在实践中有一个参照,不至于盲目探索而走入误区,不至于犯简单化、复杂化、神秘化或庸俗化等错误倾向。同时,组织与纪检等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实践创新,坚持“破”与“立”并举的方针,在进一步查处作风不良不优与腐败分子的同时,即在“破”的同时,要“立”一批先进典型,包括单位典型、省市典型、机关典型甚至实践创新方面的个人先进典型等,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白如何做得更好,如何有利于推进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努力消除认识与实践方面的种种误区,不断开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切实保障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

推荐访问:生态建设 思考 政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