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  

——创设情境 发展情趣培养情感  

   

[内容提要]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就从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三方面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字]  音乐教育;审美能力;情境;情趣;情感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情”和“美”为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析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猫虎歌》是一首活泼、诙谐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创设良好的优越情境,精美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我便抓住了这一时机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我在教授三年级的《桔梗谣》时,为了让学生自如的融入朝鲜的民族风情,我穿着美丽的朝鲜民族服装,伴随音乐跳着采摘桔梗谣的朝鲜舞蹈,学生一下就被那优美的歌曲与舞蹈吸引,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  

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情境创设,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发展情趣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艺术家柯伦希望的教师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要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 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 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让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可见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启动联想和想像,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培养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认识成分也有情感成分。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美的产物,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它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优越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是这样要求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如《国旗国旗我爱你》这首歌,不仅要从国旗的色彩布局使学生体会国旗的鲜红美丽,而且要让学生从国旗的来历当内容深刻领会国旗的历史意义。为此,我在课堂上利用录像让学生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尊敬与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情感,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感情完全融入歌曲中,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在情境中得到陶冶,这种升华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在音乐的进行过程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表现,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学生的情感应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并从中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从而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情境,情趣,情感的教育和培养,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音乐》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审美 能力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