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经验总结

某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们按照“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模式经营农业”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畜牧工作先进县”、“全省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水产品总量连续15年全省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99亿元,同比增长29.8%,农民现金收入4339元,同比增长26.7%。
    一、坚持规模化经营,拓展产业基地。我们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目标,狠抓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生产规模化进程,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一是稳定和扩大基地面积。通过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增加基地、鼓励龙头企业推行保价机制扩大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打造基地等方式,推进了特色板块农业快速发展。今年全县共创建优质稻高产示范片30万亩、超级稻高产示范片3万亩和玉米高产示范片2万亩,目前,全县粮食高产基地面积达35万亩。以鹤龙湖、鹅公湖、青山湖等水面资源为依托,打造“百里特色湖鲜走廊”,连接基地18万亩。目前,全县已发展藠头、优质稻、特种水产养殖、蔬菜、油料作物、畜禽养殖等优势农产品基地60多万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一品一基地、一品多基地、品品有基地”的格局。二是提升和优化基地质量。大力推进产业标准化生产,推广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先后引进推行种养加实用技术20多项,培育、改良农产品40多个,基地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目前,全县有茶叶、藠头、麻鸭等48个农产品种养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无公害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30万亩。三是保障和提升基地效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企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签订协议,实行“保价收购”和“优价收购”,企业、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08家,入社农户4.86万户,社员1.2万人。如兴隆米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按每百斤比市场价高3—4元的价格定点优价收购粮食,单收购一项就帮助会员增收近90万元。2010年,省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带动15万农户,实现收入35亿多元,户平增收1400余元,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工业化理念,壮大产业龙头。我们依托现有的8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借鉴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理念狠抓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进一步壮大。一是突出强强联合,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产业和品牌优势,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大力引进资金和现代管理技术,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强强联合,借力发展。先后引进和合作兴办了岩下宏辉、海日食品等一批上规模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带动能力成倍增长。市级龙头企业洞庭黄龙公司旗下仅有黄龙水产养殖一个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我们通过鼓励、协调、扶持,助其先后整合了周边鹅公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杨林寨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社,养殖水面达1.8万亩,年产活鲜鱼22500吨。2010年12月该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二是突出优势聚集,实现集群发展。对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业,我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群和关联度较大的配套企业,做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如板材加工是我县的一项支柱产业。近年来,利用福湘木业等省级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发展相关配套企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现已发展林产品加工企业61家,2010年全县林产品加工业产值4亿多元。三是突出技术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以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加工带动效应。2009年以来,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改项目17个,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83亿元。如洞庭生物科技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进行扩能改造后,年加工生产能力扩大一倍,成为我国南部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厂家。
    三、实施品牌化战略,提升产业效益。坚持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效益的突破口,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特色品牌。一是强化品牌创建责任。成立了县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将创品牌工作责任落实到县级领导和职能部门。重点明确了对工商、质监等部门创建品牌工作的职责,建立健全了品牌申报认定管理机制,加大对品牌的申报注册力度,对已有注册商标和符合名牌产品条件的农产品,积极按照规定程序向上申报,确保了品牌创建活动的稳步推进。二是加强品牌开发合作。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品牌开发。全县有12家龙头企业先后与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项目开发合作关系,近年来共引进转化和创新开发科技成果30项。如通过产学研方式开发的“福湘牌”E0级细木工板,投放市场3年来,已实现增加值10多亿元,利税1亿多元,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三是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创建品牌工作奖励办法,凡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除对企业进行重奖外,还对联点的县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进行奖励,有效地调动了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培育“长康”、“福湘”、“义丰祥”、“兰岭”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创农字号省著名商标14个、省名牌产品12件,是全省品牌拥有量最多的县区之一。目前,全县已有40多种农产品销往日本、韩国、北美、东南亚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注重多元化发展,拓展产业领域。我们立足于居民,重点是长株潭城市居民对度假、休闲、旅游等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积极拓宽产业化领域,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化亮点。围绕青山岛、鹅形山、青龙湖等山水资源,重点推进左公水乡、凯佳生态农庄和九洲生态城等休闲农业项目建设。其中,凯佳生态农庄先后投入资金xx亿元新建葡萄园350亩、整修高等级垂钓中心9处、按园林式规格栽植各式花木10万株,道路、水电等基础工程基本完成,集度假、垂钩、农家乐等于一身,正在申报全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充分挖掘鹤龙湖自然景观特色和8000亩水域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成鹤龙湖荷花公园,发展赏荷、观鸟、垂钓、品蟹等特色产业,积极引进600个荷花品种,开辟10多条赏荷、观鸟游道,并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了千米水上垂钓走廊。2010年国庆中秋期间,每天来荷花公园休闲度假的人数超过3000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1270万元,带动周边饮食业和娱乐业蓬勃发展,年税收已过130万元。目前,我县鹤龙湖荷花公园、燎原休闲度假庄园已获批湖南省四星级休闲农庄;鹤龙湖农庄、瓦窑湾鹅店等17家现代农庄被评为全省星级乡村旅游点。今年上半年,全县生态、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已达4900多万元,带动农户4000余户。
    我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离农业现代化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到目前为止,我县32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仅6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没有一家。特别是我县一些传统产业,如大米加工企业虽然发展到了20多家,但仅有兴科米业、至友米业等少数几家将市场拓展到县外,其他大部分大米加工企业仍局限于县内市场,没有取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二是品牌效应不强劲。虽然我县农产品品牌多,但这些品牌大多在市内或省内有一定名气,省外的知名度并不高,品牌效应还没有更好地显现。三是企业发展融资难度较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等原因,普遍存在融资难题,特别是在技改扩能、科技创新等方面困难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有效推进我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化”,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仍需百倍努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长康集团、义丰祥集团、福湘木业等重点企业,在项目审批、品牌创建、培育上市及土地、电力、运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优先考虑。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加工基地及园区建设的补助。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长康”、“福湘”、“义丰祥”等品牌优势,将其组建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领头雁。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一是扩大(增加)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的投入。在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有效连接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在乡村公路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品种改良、科技推广与应用、实行农业规范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基地建设的速度。二是加快现有基地的更新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增加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面积。三是进一步拓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融资渠道。积极协调企业与金融部门搞好衔接,研究建立防御投资风险的措施,既保证信贷部门资金投入安全,又确保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推荐访问:农业产业化 进程 加快 经验 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