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士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以“博士服务团”等多种形式  

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西部大开发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西部人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全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推进,给西部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观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是西部人面临的一个富有时代性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挑战,西部只有顺应发展的大趋势,以人才开发为先导,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环境等这些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对西部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约的整合、重组、优化配置,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目标。  

然而,结构性失衡是近年来中国人才市场的客观现状,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考察,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并存。一方面,大量高层次人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流向发达地区,导致一些地区与部门人才汇聚,“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西部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却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造成人才匮乏。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西部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现状,探索西部人才工作规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对优秀党政领导人才、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要迅速形成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途径只能有两条,一是在内部发掘培养,二是外部引进,即把各地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成长需要时间与过程,面对西部大开发的紧迫形势,想方设法吸引外部人才是西部人才战略的重要方面。现阶段,相对优厚的物质利益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但高层次人才更看重的是工作的挑战性、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和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等更高层次的认同,在这些方面创造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与条件,是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关键。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组部、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挂职服务,就是雪中送炭、受到普遍欢迎的有力举措,也是西部地区引进人才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我们就以“博士服务团”为例,探讨西部人才引进的规律与成效。  

中组部、团中央从1999年开始,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从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单位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选派“博士服务团”到西部地区服务锻炼,至今已经选派了五批共计495名博士(其中赴内蒙古44名)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来。正如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在总结全国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工作成效时所说,“博士服务团”有四大优势:发挥思想观念新的优势,为接收地区和单位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理念;发挥熟悉宏观经济和政策的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献计献策;发挥专业特长的优势,促进了接收地区和单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政府有关管理工作;发挥信息灵敏的优势,为拓展接收地区人才、技术交流和经济往来充当桥梁纽带。  

“博士服务团”作为人才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正在逐步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大局的精品项目,包含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为了进一步把“博士服务团”做强做大做好,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其中的规律,提升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一、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战略意义与深刻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年轻博士、硕士逐步成为我国青年高级人才队伍的骨干,加强对他们政治上的关心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是组织人事部门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高学历、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培养锻炼和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到西部地区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可以直接建立起科研单位、高校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单位与西部地区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的渠道。做好博士服务团这项工作,具有探索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双重意义。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明确提出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博士服务团”工作更加显示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博士服务团”工作。他指出,“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院士专家西部行”、东西部干部交流和对口支援等活动,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又使许多青年人才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来看,中组部、团中央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完全符合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博士服务团”工作。曾庆红同志2002年在接见和看望第三批“博士服务团”时说,开展选派“博士服务团”工作,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各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他还希望“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挂职锻炼服务期间,一是要学习好,二是要实践好,三是身体好。  

总之,“博士服务团”是在党中央直接关怀下实施的一项人才工程,它的实质是通过非市场手段进行人才资源整合,服务于西部大开发这个大局,同时为培养和锻炼高层次人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行新的探索。而且,它是符合人才配置中“流动配置”与“借脑发展”规律的基本模式。我们知道,所谓“流动配置”模式,就是通过人才大范围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来保证区域(或部门)内重要岗位人才质量的人才配置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果之一。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引进、安置、使用、调整和辞退。所谓“借脑”发展模式,就是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借脑发展”,是西部地区当前人才开发的重要工作。在引进这些人才时,方式可灵活多样,凡是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破身份、地域限制,鼓励人才冒尖,无论是区外还是区内的,都一视同仁,使用与待遇相同。  

二、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的基本规律与成功经验  

作为配置人才资源的一项系统工程,“博士服务团”不同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支援西部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首先,“博士服务团”选派的是高学历、高层次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中组部和团中央的要求,选派对象是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及所属科研院所、高校等企事业单位中,年龄在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获得博士学位2年或获得硕士学位5年以上(获硕士学位者需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政治素质好,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其次,“博士服务团”实行按需选派,为确保能够发挥作用,被选派人员都要挂任职务,职务安排的层次是省区市直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副职或助理,国家和省区市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地(市)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副职和部分县(市)的政府领导副职。第三,在挂职期间,要为“博士服务团”成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在吃住行等方面都要予以妥善安排。第四,锻炼服务结束前,原派出单位要对派出人员进行考察,并将考察结果作为考核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五,挂职锻炼期满以前,根据派出单位、挂职单位、个人“三方满意原则”以及实际情况,可以选择返回原单位、延期服务和留任。  

“博士服务团” 作为国家以人才智力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基本规律与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将发挥博士服务团成员个人的专业优势与整合原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相结合,追求人才配置与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最佳效应。  

人才配置与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发展的推动力;发展战略是区域(或部门)发展的导向,是发展的拉动力。两者不协调或产生偏差,不仅会影响区域(或部门)的发展,甚至产生相反效果。内蒙古为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中,达到二者合力的最佳匹配与效果,人才配置与发展战略之间就需要“沟通”,通过“沟通”,实现“协调”与“合作”,达到“用力方向”一致,促进人才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发展战略的最终实现。这个认识高度同时也决定了内蒙古人才培养与人才配置的总体思路,即:不断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把自治区的发展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格局中来思考和谋划的能力,制定出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反映我区实际和富有创造性的政策措施,把我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不断培养造就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提高他们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和振荡,敏锐捕捉并牢牢抓住机遇的能力,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一个较长时期;不断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专业人才队伍,搞好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推动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一般都是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具有战略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同时,每个挂职博士的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经过“服务对接”以后就可以产生新的效益和价值。  

比如第四批赴内蒙古“博士服务团”成员潘爱华原来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信息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在工业经济领域与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方面具有优势。他在挂任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期间,积极探索、推动内蒙古朝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从宏观上规划了三条产业链。一是推动风力发电与风机制造业的同步发展,二是推动太阳能利用及硅产业链的建设,三是推动开发稀土电子应用产品项目,将稀土的应用延伸到电子信息产业。这三条产业链涉及项目众多,随着项目的实施,将从本质上调整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提升内蒙古的产业层次。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准了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其总体设想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又符合内蒙古的实际,得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的肯定。同时,他还促成清华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全面合作,以确定的三条产业链为基础,将校区合作有效地推向深入,并真实地诠释了“共创知识”的概念。潘爱华博士之所以能够在较高的起点上提出他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付诸实施,就在于他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和求新求异的素质,而且他原有的社会资源比较丰富。他作为一个载体,将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知识经济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  

类似于潘爱华博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还有第三批赴内蒙古并延期服务的张伯旭博士,他引进的“汉鼎光电”项目对呼和浩特市乃至于内蒙古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配套能力提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博士们在短期内显示了独特的作用,充分说明了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在整合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打破“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壁垒,为深化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创新人才配置模式创造了新的经验  

努力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培养锻炼干部有机结合起来,是中组部、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的一个宗旨。2004年初,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一次选派干部挂职锻炼会上说,选派干部挂职锻炼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  

根据人才学的有关原理,把人才恰当地定位、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这里蕴涵着三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能级对应原则。合理的人才配置应使人才的整体功能得到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即便是高级人才,在水平与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做到岗位与人才的配置能级对应,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是人尽其才的基础。  

其次是优势定位原则。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个性是多样化的。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偏好,而且有总体的能级水准。优势定位就是根据人才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人才优势的岗位进行匹配。  

第三是动态调节原则。人才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能级对应还是优势定位,都是一个动态调整、提升的过程。一方面随着岗位内涵的深化,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另一方面,人才自身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必然对高层次高能级岗位产生竞争,无论是岗位还是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要适时地对人才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最合适的人才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  

 以这三个原则来看,“博士服务团”成员总体上是高学历、高层次的青年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按照旧的论资排辈的观念,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能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在人才使用上打破旧框框,实行优才优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虽然有各自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三类人才完全可以打通,经过实践的锻炼,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中组部、团中央开展的“博士服务团”这项工作,正是在用人机制上的一种创新。让博士挂任相应的职务,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为挂职博士施展聪明才智搭建舞台、创造平台。而且,突破了传统的人事调配的程序,不被人才流动所涉及的户口、档案、人事关系等等所限制,不求其所在,但求其所用。  

“博士服务团”在人才流向上是从发达地区朝欠发达地区流动,完全靠市场的手段来配置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组织的、行政的手段来配置人才很有必要。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角度来看,培养锻炼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具有治党治国能力的大批人才只能从实践中涌现出来,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博士服务团”成员在相对艰苦的西部地区服务锻炼,必将成为人才宝库中的重要力量。事实也证明,“博士服务团”成员大多不辱使命,增强了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的还在西部地区留任,担任领导职务。即使是返回原工作单位的“博士服务团”成员,中组部、团中央也要跟踪培养,关注他们的进一步成长。  

(三) 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博士服务团”的合力,树立“博士服务团”整体品牌,实现1+1>2的团队效应,整体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团队建设。即人才资源要在某一范围内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的团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各环节上,营造人才共同成长、服务的组织氛围,着力打造一支优秀团队,是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方法。  

优秀团队的形成是有条件的,知识结构、能力指数和个人特质是合理优化配置需要考虑的三项最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需要思维方式的互补,真诚团结,相互支持,信息的相互沟通,年龄、性别、专业、工作经验等的合理分配。一旦发现某一群体人才具备形成优秀团队的基础条件,就应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创造条件,打造精品。  

每一批每个省区市的“博士服务团”都是一个团体,但是其成员来自不同行业和单位,专业差别很大,挂职单位也各不相同,表面上看来很散,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实际上可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经过重新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能量。  

博士总体上的最大优势是在观念与思维方面具有超前意识,能够充当智囊与参谋。第四批赴内蒙古“博士服务团”就是一个富于团队精神的群体,他们在坚守各自岗位、为挂职单位服务的同时,经常进行集体服务,通过座谈、演讲、论坛等方式传播新的理念和思想,这样就不仅仅是为挂职单位服务,而是为整个地区服务。  

比如内蒙古第四批“博士服务团”利用高等院校这个知识平台为当地新一代的大学生、研究生传播理想信念,交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间接地为培养本土人才做出了贡献,受到内蒙各界的广泛好评。博士们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先后举办了多次“博士论坛”,就“献身西部”、“大学生择业困惑与价值取向”、“如何在大学时期锻造人生”等话题以及专业性的主题,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三、 开展“博士服务团”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博士服务团”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毕竟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是带有政治色彩的人才配置方式。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爱护“博士服务团”这一品牌,使其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一,派出部门和组织部门要严格把关  

目前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是个人自愿与组织指定相结合,由于名额有限,一些希望参加“博士服务团”的人得不到机会,同时在确定人选时有些派出单位公开程度还不够,缺少竞争机制。要允许挂职单位对拟选派的博士事先进行考察,不满意的可以重新选择。另外,要对博士学位进行必要的甄别,要选派具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以免影响“博士服务团”的公信力。  

第二,挂职期限可以有适当的弹性,试行项目制或合同制,进一步提高服务锻炼的效益。  

目前服务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相对比较紧。这必然带来短期行为或急功近利的浮躁。根据实际情况,时间可长可短,把适应市场经济的项目制或者合同制引入“博士服务团”管理。  

第三,建立各省(区、市)之间“博士服务团”的经验交流机制,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  

目前,在西部地区服务的博士基本上缺乏沟通和交流,每个地区的情况与新鲜经验没有得到信息共享。今后应该建立一个类似西部人才论坛的平台,不定期地让博士们以及其他类型的人才互相交流。  

第四,在西部地区挂职锻炼的博士可以在整个西部范围内自由流动,给博士们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服务空间,不必局限于某一个地点。  

西部地区之间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博士服务团”在一个地方挂职服务期满以后,可以选择在整个西部地区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服务或者长期工作。组织部门可以从中进行协调和重新配置。西部地区可以从更广泛范围内的已经取得挂职经验的博士和其他高层次人才队伍中选择适合本地区需要的人才。  

   

推荐访问:大开发 智力 引进人才 等多种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