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从试卷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作用。  

1.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星期天,你妈妈让去买两箱牛奶,那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也可以是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这时可呈现两种情境:(1)通过调查得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2)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提出,根据调查(1)可解决买2箱牛奶共需多少钱;
根据调查(2)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1箱需要多少钱、买2箱需多少钱等数学问题。这样,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购物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2.发扬民主意识,培养敢问善问能力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干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安全、信任、着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拔和调整。反之,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一些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着是旁门左道,是“有意捣乱”采取压制的方法,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考问题、得出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成为真正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干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的钥匙。  

3.引导学生反思,掌握提问的针对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在职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对本课堂所涉及的数学问题进行自觉反思,逐渐明确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以后提问更贴近所学数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选择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它是小学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是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即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运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怎样解判断题,判断对和错,似乎很容易,不对则错。其实判断题材往往看上去似是而非,叫人捉摸不定,并不容易正确解答。要正确解答判断题,关键是要把知识弄清楚。如:“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它的数值就扩大10倍。”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就要弄清“整数”这个概念。我们知道,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显然在0的末尾任意任意添上多少个0,它的数值勤都不可能扩大10倍。所以,这句话是不对的。又如:“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 1” 这句话对吗?那就要分析假分数的各种形式,假分数除了有分子大于分母的,如7/4,它的倒数是4/7,小于1。还有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如3/3,它的倒数是3/3,等于1。这样也就可以知道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都小于1。所以这句话是错的。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弊端,我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特别注意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1.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课本等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我设计了统计表,要求学生分组填写本组成员开学以来作业本上得到的“小红星”数量,并求平均数,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平均得到的“小红星”最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报数,认真地填写统计表,细心地进行计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让学生解决这些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只要教师多留意,就能够找到很多有价值且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在学完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后,我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请你设计一个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这个内容可安排单元复习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设想并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即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品质,又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推荐访问: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