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杯子里倒水的声音 [倒水的声音]

你不可能在乎的声音

  十四岁那年的夏天,我与父亲漫无目的地行走,似乎要迷失在这一段惊心动魄、又让人内心无比安宁的旅途上。两个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与目光,却要共同完成一段流浪,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

  我其实很享受旅行这样漫长的时光,坐在车里,眼前只有一条笔直的公路,生命奔驰在无尽的遐想之上。

  还记得父亲问我:“知道我为什么带你出来么?”我摇摇头,看见父亲的眼神像是两轮温情的太阳。他对我说:“我带你出来,是为了寻找一种声音。”

  我又摇了摇头,表示不理解他的回答。他笑着停下车子,起身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在车里,隔着车窗望见他站在壮美如诗的暮色中,伸出双手,拥抱着风。

  我们大西北,常年刮风。和苍凉的月光一样,风声使得这片贫瘠且荒寒的土地变得更加冷峻,让人觉得不可靠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听着风声长大,再听着风声死去。我想起五岁那年的秋天,祖父领着我去墓地给一个远亲送葬。祖父是当地有名的阿訇,我们信仰伊斯兰教。

  我记得,当裹着白布的尸体被抬往墓穴的时候,祖父跪在一旁,虔诚地打开《古兰经》,在风声中祈祷起来。他的容颜与远山一样庄严,声音微微颤抖,与风纠结缠绕在一起,如同沉雾一样弥漫在肃穆的人群中间。所有的眼泪、所有的哀号与假装忧伤的表情,仿佛都被这种安宁的声音所震慑,时间在那一刻静止,灰鸟也好像停止了飞翔。

  小小的我,当年站在祖父的身旁,因为惧怕死人而紧闭着双眼,因此灵魂只敞开着耳朵,于是,我听到风的沉吟,以及祖父低低的、好像是对主的哭诉。

  但更多的灵魂拥有视觉,他们只望见在那一刻如同塑像的祖父,以及淡漠安静的故乡。所以,那种让我战栗的声音,他们没有在乎。

  希望那个亡灵能够安息。

  那年夏天我们停留的小镇,名字叫做莲花,有着不可言喻的禅意与安宁,它在甘肃南部的峡谷中风情万种地召唤着我们。

  如同它的名字那样,前往那里的人们会感觉自己身处在另一个境界。

  我与父亲住在小旅馆里,夜夜听着风声安眠。父亲点燃一支烟,又问我:“知道那种声音是什么了吗?”

  “风声?”我回答他,“到处都是风啊!”

  这下换父亲摇头了,他有些失望。“你猜错了,并不是风。”

  祖父十七岁那年离开了大西北,去往南方谋生。这片土地没有给予他太多的希望,他却在它身上有过很大的梦想。

  祖父离开的时候,和许多电视剧里演的一样,他带了一捧故乡的黄土;与电视剧不同的是,他还收集了一罐西北的风。

  若干年后他回来了,故乡的黄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城唯一的一辆自行车。他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问过他:“那罐风呢?”

  “扔了。”祖父说,“过淮河的时候渡船的说我行李太多,我只好把没用的都扔了。那捧土撒进江里就没了,可是那些风却总是跟着我。”

  “你听——”祖父让我打开窗,“它们还在。”

  我的耳畔,若干年前的风还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吟唱。

  我似乎懂得了父亲所说的那种声音是什么。

  离开莲花,我与父亲踏上归程。我发誓,我从来没有像此时这样想念我的祖父,我急于回家,我想祖父应该知道答案,他的大把长胡子定能告诉我一点儿什么。

  父亲瞧出了我的心思,他笑着说:“没有用的,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他,他也许知道,但他无法表达这种声音是什么。”

  我不相信。他一生去过好多地方,云游四海,眼神中总有让我触目惊心的色彩。

  事实证明父亲错了。

  祖父告诉了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你知道贝壳的心中为什么会拥有海的声音吗?那是因为它的家在那里。”

  我终于点了点头。

  “但这种声音太微不足道了,人们,包括贝壳自己,也许都不在乎它,可它有一种力量,让人找到自己的根。”

  祖父坐在床前说完这些话,眼神中略带一些无名的忧伤。我明白他当年为什么没有在南方定居了,因为这十几年来,他日日夜夜与大西北苍凉的风声为伴。

  “这种声音,名字叫乡愁。”

  他伸出手开始祈祷,无意间触碰到几缕阳光,也夹杂着风。这一大把澄澈的乡愁。

  我相信,他的灵魂将会在故乡的土壤中安息,并获得永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祖父,“我爱你”。

  简评

  初三学生梁霄,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难能可贵。文章开篇即引人入胜,“我”与父亲长途旅行,父亲说:“我带你出来,是为了寻找一种声音。”什么声音?读者迷茫。

  接下来,作者用极生动、极有灵性的语言,写“我”幼时“初读”祖父;然后,写祖父离开家乡去南方谋生;然后,“云游四海”的祖父,还是落叶归根。最终,祖父抖出了答案:“这种声音,名字叫乡愁。”短小文章,写得这样精妙、美丽。拨人心弦的文字,优美的语言,小作者颇具灵性、巧夺天工的文笔,让我这热爱文学、终生护扶幼苗的园丁无比感动。

  (芸?芸)

要的是声音

  远人(以下简称远):今天的话题从你的知青生活开始吧。那段生活在你的创作艺术生涯里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是不是那段知青岁月使你成为诗人的?能不能描述一下你是如何度过那段岁月的?

  邹静之(以下简称邹):我觉得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与生俱来就是一个写作者,什么样的生活与一个诗人,一个写作的人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从你的问题来说,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经历过知青生活,但不见得很多人都适合成为一个写作者。但我感觉我的知青生涯对我个人写作来说,是使我有了农事经验。我个人特别看重农事经验。一个有农事经验的作家和一个没有农事经验的作家是不一样的。

  

  远:你觉得他们最大区别是什么?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作家比一个有农事经验的作家可能会更浮躁一些吗?

  邹:那也不是。有农事经验的看到过庄稼怎么长大。农事经验实在,但不损害想像力。我觉得劳动能医治内心的疾病。在我下乡之前,家里受到很大的冲击,父亲一直关在牛棚里,我在住的房里一年没下楼。一年之中在家抄写一些诗词和读一些很奇怪的书,包括古戏曲的剧本,没头没尾的外国小说和唐诗宋词。在那一个阶段,我忧郁而悠闲,可以说内心不是很健康的。去了北大荒后,还是不行,因为家里的问题我没有被评为第一批兵团战士。当时99%的人都是兵团战士,只有个别人不是。我到第二批才是,可突然变得健康起来了,我后来发现劳动可以医治很多东西。接触到庄稼你就发现,你不种它就不长,不拨草草就比苗长得高,这是特别实际的。所以说劳动有它的实际性,这是自然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不再有很多想法,也少了那些无端的忧伤。

  

   远:你是不是因为在你的生命中有了那段岁月,才使你成为了诗人?

   邹:我在没下乡的时候,我就开始写很多的语言片段。那时候我们家里有一个给照片裁花边的机器,我经常在一个纸片上把自己的东西写好,裁出花边来,然后给朋友们看,朋友们看过后觉得文字写得不错但很危险,因为我抒发了自己一些内心的东西,那个时代是不允许的,写这种东西会被打倒,关起来。我最初的写作就是从内心出发的。后来,我的很多写作的本事来自于北大荒时期的记日记和写信。

  

  远:你最初的理想就是想成为作家?

  邹:我最初的理想是想成歌剧演员。在30岁之前从没有想到要成为写作的人。我还是想说说我在北大荒的经历。一个重要的经历是,去了3年后我逃跑回家了,后来被劳改,被批斗过,劳改岁月的很多细节我都能记起来,一顿只给你吃两个馒头,要干最重的活,然后带一些劳改的人,有同性恋、逃跑回家的、打架的。我在其中算小组长,我们这些人受到别人的鄙视,我那时19岁,学会了不少的东西,也看了不少的书。在那种情境下我反而很乐观。

  

  远:在那个时候有什么书对你产生影响吗?

  邹:那时影响最大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册;“文革”中间有一本油印的小册子也对我有影响,《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他在城门洞读书的那种感觉很动人,那是我第一次看一个人的传记。去北大荒时我带了一箱书,包括《高老头》、《战争与和平》、《中国通史简编》等,晚上凑着油灯看书,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戏剧性的陶醉。现在想那时就是一个青年,充满了理想,爱唱歌,很大声音唱。后来因为爱唱歌,从劳改队出来后,去文工团了。然后,我就开始过了很多年又演出排练,又劳动扛麻袋的生活。给一个粮食加工厂上料,最多时一个人一天要扛10吨粮食。

  

  

  远:考歌剧演员没如愿,这个没实现的理想在你心里还有位置吗?

  邹:没成歌剧演员,是我一生最大的失败,我曾十年如一日地练声、歌唱。真是十年如一日。我失败了,和唱歌没有关系。我很计较这件事,那些年我经历的失败实在太多了。我后来写歌剧也可以说是对那个理想曲折的实现。唱不了了,我写一个让你们唱好不好。

  

  远:你觉得这种童年的理想对一个艺术家最终的定位有什么意义?

  邹:我用另一种方式回答你。有人问我,你当过知青、宣传队员,诗人,编剧,哪种是最喜欢的。我没得选择,对我来说这都是命定,都有意义。我曾经考上过歌舞团,但没去成,回北京后,30岁又不断练声,但再也考不上了,这就是定位的意义。排列起来的顺序就是命运。

  

  远:你那时没写诗歌?

  邹:30岁之前没写过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远:你的第一首诗歌是怎么产生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样的?

  邹:唱歌失败后,我那时是一个机关中修房子的瓦匠。我开始打桥牌,打败过北京市的冠军。牌打得很不错,当时有个理想就是打到正式的专业队去。在特别偶然的机会,当时是结婚蜜月里,我经常打牌不回家,到工人宿舍里借住,有个人无意间告诉我明天是电大中文最后一天报名,我那时觉得桥牌和唱歌都没了出路,我又不想当瓦匠,我是个不太安分的人,一夜就下定决心去报名了。第二天向牌友们宣布不打牌了,他们很不解。在后面的2个月时间,我回家把所有概念性的问题写成字条、政治学、历史、地理,每天下班到家后不吃饭,命令自己45分钟写一篇作文,那时才开始真正地写东西。大概写了有15至20篇作文,然后就去考试了,没想到分考得很高,刚回北京时我不愿意上大学,怕再次离开北京,后来想上时就只能上电大了。学完电大后,我才发现大学其实非常容易。在上电大中间,开始写了一个特别短的小说,写完后投稿进去,发表了。

  再后来,我又遇到了一个写诗的朋友,我看了她的诗后特别冲动,就开始写起了诗歌。

  

  远:那时看的是国内当时流行的朦胧诗还是国外诗歌?

  邹:看翻译诗,看中国新诗。第一次我试着写了5首诗,我把它给写诗的朋友看,他们认为挺不错,然后就投稿了,发表了3首,从那时迷上写诗。我用写诗来发掘自己的内心,隐密的东西变得明晰。真的让人着迷。

  

  远:除了诗歌,你那时还干什么?

  邹:那时不当瓦工了,他们觉得我再当瓦工可能不太合适,让我查电表。那时我已经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诗歌了,一首诗还被翻译成法文。那时我因为有能力,在单位上过得不错了,但为了写诗,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我去了一个完全不是国家单位的的刊物《华人世界》。当时在那干了不到半年,工资没有保证,什么都没保证。我在那种情况下写了一些小说。再后来我参加了《诗刊》的一次笔会,他们觉得我不错,就调到《诗刊》。我觉得我到《诗刊》后眼界大开,不断地看来稿,虽然我调去分配搞行政,但我宁愿自己多干活,兼几个省市的编辑。我写了很多诗,那时气盛,我曾经一年每天都在写,我练习怎么写得更准确,做了大概一年半的文字练习,对语言的准确有了理解。但后来我发现,我所有的句式和节奏都一样的,我不知道语言节奏的重要。我后来听了一个磁带,叫《达姆达姆》,就是非洲的鼓,它可以在没有音阶的鼓声中产生种种心情。我觉得我的诗没有节奏,没有技术,我完全只是在找语言的准确而突然忽略了节奏,忽略了诗歌的音乐性和心情本身的关系。后来我分析了一些诗歌和宋词。我又想到了一些关于襟抱的事,想着怎么写得更独自。

  

  远:你有一首诗我印象特别深刻,是那首写秋天的,“有什么能够阻止/成熟与决心”,这个结构非常明快,且一步到位,语言上的力量快速、猛烈,通过语言发出了声音。

  邹:我的这些心得,一直到后来影响了我写歌剧和话剧,我对语言的声音特别重视。我也这样写电视剧的对白,我迷恋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搭配、平仄,我追求那种“哐哐”的声音。那一阶段写了很多诗,现在看只有在那一阶段写得最好。之后又陷入了技术大于内心的境况里。可以说一个人最初写的东西都是由内心出发的,有力量,再后来这些东西少了,内心少了,技术的东西多了,拼命地运用技术其实是一种欺骗,欺骗自己再来获得不是从内心出发而是从表面技术产生的效果。不仅是我,很多诗人或艺术家都这样,我发现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包括电影,很多人都这样。我现在一直就告诉自己作品要从内心出发,譬如前不久看《孔雀》,很触动,这是从内心出发的东西。一个人真是很难保持这样。

  

  远:你从诗歌转型到影视当时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你是不是觉得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坛过于萧条?

  邹:很多人用这种特别简单的判断来判断。我从没有觉得我转过什么行,我也不把写一种文体看成是一个贞操。我是愿意转换文体来保持写作的新鲜感的人。别的人可能不习惯,我习惯。其实我那时候准备想写小说,我写了一个。很多评论家到现在都说那篇《骑马上街的三哥》的小说好。我的一个叫唐大年的年轻朋友,觉得我给他讲的一些趣事很生动,有一天他突然问我你能不能写一部电影。我说不会写,他说我推荐你到田壮壮那里。他教会了我分场后就这样去写了。

  

  远:你没有刻意做一种影视上的准备?

  邹:没有,他们觉得我会讲故事。说个笑话,我曾给一些人讲过电影,我讲完后,他们都去把电影找来看了,看完后他们揶揄我说电影看了没你讲的好看。后来那个电影我15天写出来了。他们说不错。

  

  远:对一般的观众来说,奠定你的影视界地位的作品是《康熙微服私访记》,那么你现在取得这个成就后,回头看你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对它有什么评价。

  邹:我的第一部写的是《琉璃厂传奇》。我依然觉得那部作品写得非常好,我是因为这部电视剧的剧本而获得行里人的认可。那个戏比《康熙微服私访记》要晚播。早拍晚播。我是那时跟张国立认识的。他演戏里的贝勒爷,他不断在媒体上说这是他看到的最好的剧本。那时我还不认识他,就只见过面。后来,就合作了《康熙微服私访记》。我当时就想把皇帝扔到民间去,让他身上长虱子,让他去要饭,让他打铁,让他受骗,我觉这样会好看。后来戏红了,8年过去了,现在有的台还在播。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行当,迷恋这个行当,认真地写。

  

  远:《琉璃厂传奇》这个戏是怎么在你头脑里产生的?

  邹:当时也是朋友说你能写,说你干脆写一个故事大纲,我就写了6万多字,后来就拍了,这个剧本被评为北京当年的最佳编剧。

  

  远:现在媒体把你称为“中国第一编剧”,你觉得这个称呼对你是有压力还是有动力?

  邹:只有烦恼。从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儿来的什么第一,要这么想真找打呢。我从心里不高兴。

  

  远:你现在还写诗吗?

  邹:写,我觉得写《我爱桃花》,《夜宴》这些剧,有很多诗的成分,戏剧和诗很接近,我们仍然把莎士比亚称做诗人,话剧、歌剧、舞台剧更接近诗歌。特别是话剧和歌剧与诗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写戏剧更容易交流身边的感情,我甚至觉得更欢畅。

  

  远:戏说和正说有什么差异吗?

  邹:有。自由些或拘谨些。主要是风格的不同。小的时候,没有人鼓励你去写西游记,认为不在他教育的范围内,我们的教育不鼓励想像力。从小写文章时,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典型人物等。春节北京做了一个电视收视率统计,结果旧戏压过新戏,收视率最高的是重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次是《铁齿铜牙纪晓岚》。正说和所谓的戏说用菜系来比,譬如一个是湖南菜,一个是上海菜,而我们往往会用一种菜的标准来要求另一种菜;风格有高下之分吗?有的人就喜欢湖南菜,你不能以上海菜的标准说它太辣了。再譬如写二战的戏,10个导演可以写出10种风格,《美丽人生》和《辛德勒名单》都可以得奥斯卡奖。

  

  远:你在写《五月槐花香》时写的是古玩,你也收藏古玩吗?

  邹:喜欢一些古家具。我喜欢年份久点的,文人气足的家具。你没去过北京的古玩市场,就不会有感觉,那儿的东西浩如烟海。我爱去北京的这些地方,行里的人很有意思,个个有风范,个个见性情,我愿意在这里边游荡。一个写作的人不是说天天看着生活也是为写作看的,不是这样,这样就不能接触到生活的本质。生活是用来过的,对写作的人也一样,我喜欢旧家具不是为了体验生活,那多没意思。我是真喜欢。李渔说“无癖不能交”就说没毛病的人不能跟他交朋友,我有毛病。

  

  远:你个人觉得文学艺术和商业之间有什么关系?

  邹:有关系。布罗茨基说过,“散文是糟糕的必需者。我一般不写,在人家约稿时才写,只要写就认真地写”。这表明了一种态度。因为他是诗人,他认为散文不伟大,但它对生活有帮助,写了散文可以挣稿费。人离不开商业,如果没有梅克夫人在生活上的帮助,柴可夫斯基就写不出那么多的好的音乐来。我没有梅克夫人,我只能自己去挣钱养家,我觉得我的作品也创造了很多价值,中国电视人做的这些东西给电视台创造了巨大经济收益,因为收视率高的电视剧广告在不断地增加。

  

  远:可是这些电视剧本身的文化含金量不是很高,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邹: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现在很多小说反而不太可观,电视剧也是分成几类的。有的非常文化。再有就是别想这些,文体之间也没什么高下之分,要这么说只有写诗才是最文化的。中国古代的小说开始时不是说书人的话本吗。那种状况不是与现在的电视剧差不多吗。我看过《七宗罪》,那可比电影还好看呵。不要想这些。其实中国现在电视传播是最强的。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在周边的国家最有声音的是电视剧。这是电视人这些年奋斗的结果。现在是资讯时代,你不表达就没有你的文化了。声音很重要。譬如,我是因为看了韩国的一些电影,才知道韩国是什么状态。我如果不看阿巴斯的电影,就不会了解伊朗,后来我发现我对伊朗很有感情。文化含金量是什么,先要有声音就好。声音都没有谈什么含金量。好比《英雄》,在美国连续两周的票房第一,这就是声音,起码让人知道中国有个秦朝,中国古代刺杀皇上是这样一个过程与场景,其实这些东西都很重要,它不断感染你。我问过常年在国外的作家,他们说我们没有什么声音。

  

  远:在国外的受众群中,他们是否会感觉中国的皇帝还到民间做乞丐?

  邹:你看过《王子与贫儿》吗,这在人家那儿可能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也就是那种没有想像力的人觉得不得了了,看看我们的传统相声,没什么,太正常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写实主义。文化要走出去,不能总是让人家的来影响你。韩国的《老男孩》这个电影你看过吗?乱伦,复仇,凶杀,咬舌头。我们要这么拍,一定会认为完全抵毁了我们的形象,但这导演得了奖后机场无数的人去欢迎他,那就是他们国家的民族英雄。其实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你要先有声音,《卧虎藏龙》也好,《孔雀》也好,在世界上能得奖的艺术家都是民族英雄。《冬日恋歌》在日本放得火,很多日本人包机去韩国,去看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这就发出了声音。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文化快被那些哈日、哈韩淹没了,太可怕了,世界上有时会把我们祖宗的东西当成是别国的。没有了。我们要把文化输出去呵,我们的电视剧做了这么多年,从越南到东南亚,包括《康熙微服私访记》也在日本的华人电视台播,这应该鼓励啊。

  

  远:那你家人看你的作品有什么评价呢?他们也爱看吗?

  邹:我女儿对我的作品从不表扬。这次放寒假,看了《五月槐花香》的中间几集,就说这个戏有碟没有。我赶紧给放,她一连看了三天,看完了,说:还不错。

  

  远:通过编写电视剧,你觉得个人在精神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和你创作诗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邹:给我带来的不好是,我的身体越来越差;好处是我自己想说的话,我看不惯的事,都可以在电视剧里面一吐心中块垒。有的人喜欢看我的电视剧,群体很大,大到整个华人圈,美国来了一个朋友,他居然在国外特别喜欢看《纪晓岚》。因此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传播了一种声音。

  

  远: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作品,是以娱乐性为主的,但你的作品仍保持着较高的艺术品位。你是如何来寻找艺术与娱乐的平衡点的?

  邹:艺术也是娱乐,我觉得电视剧它分三个层次:首先是讲故事,就是讲情节;第二是出人物,像《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是出人物;最高一级就是出味道,让观众会心了,这就是最高的境界。我希望能出人物和出味道,出人物和出味道的戏过了几年看还一样。艺术的成分很高,这主要就是文学性的东西在里面了。

  

  远:像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这些影视大腕,他们对你的剧本也挑剔吗?

  邹:我们是一个时代的人,年龄相差不大,我比国立大两岁,比王刚小两岁。我们都是知青,国立当过修桥的工人,王刚当过森林警察,我们的经历和喜好都差不多。写《五月槐花香》是我个人最想写的一个东西;《铁齿铜牙纪晓岚》是在命题下写的,而《五月槐花香》是我自己想写,写出之后,他们三个人看了后都很满意。

  

  远:在你完成的这些作品里面,你觉得哪一部能称之为你的代表作?

  邹:我个人比较喜欢《五月槐花香》,但《康熙微服私访记》名气要大一些。

  

  远:现在我们打开电视机,几乎见到的都是古装片,有人说这是一种封建主义的东西,你个人觉得这里面有没有一种负面的影响?

  邹:古代的就是封建主义的吗。我们的封建思想就在身边你可能都不知道。举一个例子,以前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你看现在的学校里,他会告诉你不读书就没出路,整天就是分数,就是考试,没人想过去修汽车、修公路,古代的戏,不一定就是封建。《康熙微服私访记》被评论家认为是“最有现实意义的古装片。”

  

  远:创作艺术作品是需要想像力的。你曾经说过,小孩说话比大学生更生动、更真实,原因是大学生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那么,你是不是认为高等教育是对个性和想像力的制约?

  邹:我觉得现在的文学教育很失败,一个人的能力和他受过教育不成比例,尤其是在文学方面,现在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反而写不好戏,这真让人想不通。我认为教育不能建立在剥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古文无定法,但现在用标准答案。如果一个天才长此以往下去,最终将把自己白白地消耗掉。

离别的声音

当听到离别的声音,就代表我们相聚的时刻即将结束,也许是短暂的分离,也许是永远的离别。

骊歌响起,提醒着我们离别的时候到了。在伤感的歌声中,我们回忆起那些年的青春岁月,所有的快乐和苦涩都历历在目。当歌声停止,我们挥手告别可爱的同学们和美丽的校园,踏上新的征程。

鸣笛传来,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相见的时间。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前来送行的人不断地叮嘱,夹杂着哽咽的声音,让背着行囊的人分外不舍。提示上车的声音响起了,即将离开的人给予最后的拥抱之后,毅然转身进入车厢。 送行的人看着列车越走越远,直至列车消失在视线里,才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去。

哀乐入耳,提醒着生者要抓紧时间与死者相见的最后机会。在凄凉的音乐中,所有人肃穆地站立着,一阵阵压抑的哭声折磨着所有人的心。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冰冷得有些陌生,似乎在埋怨生者虚度以前可以好好相聚的时光,现在已经后悔莫及了。当哀乐消停,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随着缕缕轻烟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哀乐还在耳边缭绕,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需要带着回忆继续向前走。

当离别的声音消失,我们都要挥别伤感,积极地行走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

自己的声音

  几年前在宁波参加诗歌研讨会,讨论对象为当时刚印出来的那套《超越诗丛》。会上我从声音角度谈了对诗的一些认识,大意为一位诗人的作品从摹仿到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练声和发声的过程,其音色质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声音和语调。在具体谈到钱利娜的诗集《离开》时,我认为她的声音,基本是那种诡奇的、梦呓式的,如同一个人站在镜子前跟自己交谈。自说自话中甚至还带了那么一丝巫气,因此语调显得相当的独特。那是一种适合在深夜里发出,也适合在深夜倾听的声音,尽管其源头看,可以追溯到美国的普拉斯和中国的瞿永明,但在具体写作中,显然又经过了个性化的处理。有自己独到的音色。此外她对自身的性别经验也有相当明显的强调,在诗中,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她的内心,或者说她的内心,她的生存状态,已基本包含在她的诗歌中了。

  从那时到现在,将近四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位曾经的甬江女巫,在保持自己独特音色不变的基础上,题材和视角方面,开始慢慢有了一些变化,也就是说,从以前的习惯于自言自语,天马行空,逐渐有向世俗人生回归的迹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因为一个在春天的花园里感受到诗意的诗人,和一个在肮脏的街道上感受到诗意的诗人,毕竟有着质地上的不同。此外诗艺方面也有新的进展,从前所擅长的跳跃的语言,生动想象力,在叙述空白处设置隐秘关联等特色依然被保留着,而现实光线的引入,不仅不影响她的吟唱,反而使她的诗歌肌理变得更加可触可感。诗集中《一个女公务员的年终总结》《我们的一九七九》《保姆进行曲》等作品,笔法简约,叙述沉稳,在个人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处理方面,作出了良好的标示。一丝淡淡的忧伤始终笼罩在字里行间,却又能哀而不伤,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相当的不容易。

  英国小说家伍尔夫有一次在与人讨论文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作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有名的话。她说“当一个人试图用自己能掌握的尽可能多的正直和真理去关注现实,然后把视觉传播给其他人时,文学就出现了。”手边的一个现成例子,就是当《到灯塔去》中的丽莉最后完成她的绘画时,作者在小说中对她的评介,只是淡淡的一句:“她有了自己的视角。”这个故事,我想钱利娜一定是听说过的,因此这几年,她的笔总围绕自己的内心做文章,因为她知道,只有真实写出自己,写出自己对身边的现实和世界的看法,这样的文学才是有意义的,才算拥有了伍尔夫所说的“自己的视角”。无论抓拍内心镜像的瞬间,还是纪录身边凡庸的日常生活的某个侧面,其过程都像心电图描记器上的曲线一样真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她的诗歌,实际上也就相当于面对我们自身生活的一部分。

不同的声音

第 二 台 讲 

高考 临近

两的月 中个 每个 , 

个考

的生三账高本

 上. 8天 的冲 刺 课程 ,被标 “明  数 学 50元 、 英 +语语文 共计 50 0 0

 周

张女 末士都孩子聘请一 

对一家教 , 总花费 约万元 。 邹  班岩 中甚有至 学同 在高考 前

年考高期如束 结,个高考 一

请月假 回 家,完 全由一 对 一家  

高三一年仅要 花费家里 少多 ?  

北钱京 晚报 发 文 作 :者 :(吴楠 ) 1   .练

教导辅4。 高 考日支 出: 千元左. 。   租房加上右吃饭 ,两天高考,张 女士

又 花去 了 10 00元 。 

元理、 或综文 综9 元 、0 报名费  01 O元” ,总 1计1 。张 士表  9女元0

册习支:出千元左右。 京北考生  

岩邹 名 ( )的 母亲张 英 雅说, 除了 化  

示,

花千几块 缴补纳 费习用 ,不只 过是

“花 买放钱” 心但 数多长都  家

,给 己的自孩 子 报 了 习补班。3 对 一

. 平日销加上补习开 班、请 家教 的

投入 , 一年 时间 张 士女一家就   去花 5万元 近。记 者 机 采随访 的 多 个 北 京 庭家,为 子 孩三高 一年 出付 3

 

学指定校的材及习教集题 ,买外练

习册  是 每 她周的 功课 。 新以课 标 

为 ,例试 集卷的 售 价在 2O 左 元右 , 

买 齐 106 。 邹岩花 在 习 集  题 本0 上元钱的 到不1 00 0 元, 这也是 高三

一 

支 教 :出元 左 。 右 一谓对 一 万 所

教 , 就 是家 从早 上8 到 晚点上 睡  

4元万的 6成占,只不到 有2  成家长的明确表从示为不孩子请家  聘和教加补 参习班 项。 目 

. 一 天 的 课程 全 部由家教 代 理 。  

中 出最支小 的 一 。 项 2冲 刺 . 

女张士表,示 自为孩己聘请 的子  一对一家教 费,是用 20每元 课。 0  

时班

支 出数千: 元 。 一教 家 育站 网

什 么 为中学 没生 有 独 立思考  的 能 ?力 首先,封 闭 环的境 和 严  

是从外来面,的学要接 生受。的思

 

的应教 试,使育得 学生很中少有  

会机触接会社,更 无去暇 关注社会  

,不

同的 声  音◇

好 学三可生 是能 三差学生。   国有 的中好三 生学其实 是三差 学 生  品质差: 小(告、贿选等 报) 打

、 心 理 承受 力能差 ( 统计, 在上 大  据 学 期 间, 跳 楼杀 自 8 %的当过 三 好  0

是心里在存的, 只由每个能人自  

产 生己。如 果 直 接给 予学生 种一思 

,想那会起只作用反,比如使 学生  瞒隐 己自想的法、得 不老 变

实。每 个 学生心 里都存 在 不同思 的 萌 想芽, 我们只 能过 通坚持 一些则规 , 让不  的萌好芽萎。缩果如生学相 

互认承每 个 同 的学 不 同 想思 ,他 也们   会意 到识 为 了 合作需要 遵 守 共 同 的  规 则 ,而 不要 需 一 种统 一 的 想思。  

触 多更信的息 。 其 次在,中学

里 ,学往生只往能到对事件听 一 

种的解 释 这,种 释解以标 答 准案的 方   式出 现 ,遵 循 便得 分 , 违反 即  错

误 。再次

在 ,常日 范规面方,有  严的量化密的管理制 机, 身体从到精  对神学生 行 干进。预(  蔡朝 阳 ) 

学生) 、

想 像力差 ( 力偏应试 重 能 ,

擅   死记长硬 背) ( 洁渊) 。 郑 ◇ 想 思 和 则 规全完相 反。 规 则 

初郭 )

——阳见《 学习文 》语 

支量

 

及以 教育 官 们 员的 求要 , 在 孩教子  写 大 爱 家 看作 的 而 已。文 么什是大   家爱看 的 “ 文” 呢 ?作   作把文 谎 撒责的 任 归 于 语文教 师 是 不 妥当 的 ,甚 至会 误 导 语 文 教

改革育——大 家以强调 师德 会、  要老师求 “讲真 ”话或要者学 生宣誓  信等方诚式,来“ 解决 说谎”育教 的 问题

,真而正 问的题却 被 回 。 避

 

那是就, 学校教 在里育 

充有的分教 学自权主 

本教 育常基 识,学生  对从 育教视 出发角的评价 

 

以不同的声音

以不同的声音

【摘要】:文章对1994年至2006年刊登于《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十余种音乐期刊中的有关中国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希望通过介绍国内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进展,借此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研究;女性主义音乐

在今天许多社会,女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研究等新颖的视角下关注女性的整体生活图景。我们的民族音乐学、历史音乐学等音乐学研究者们也将目光投向这个新颖独特却依旧边缘的研究视角,并在其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女性主义研究视角

虽然目前国内音乐学界对女性主义音乐的研究尚未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仍然还被搁置于学术界边缘,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但是就目前在音乐学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文章来看,也让人在遗憾之余看到了音乐领域内女性研究的星星之火。

1.关于国外研究的介绍

女性主义发端于西方,因此了解国外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状况,对于我们的研究大有裨益,由此对外国相关文献的编译就显得十分重要。题为《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的文章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音乐史教授、当今女性主义音乐理论研究者珍妮·鲍尔斯对目前国外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情况的介绍,由金平翻译并发表。作者对女性主义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对美国音乐学领域的影响等作出了评估,同时也对进年来出现的一些关于女性与音乐的研究做了总结。此外,《通过声音看历史》这篇文章赋予歌剧不同的声部以不同的社会性征。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结构主义的分析手法,在我们结构性的思维中”嵌入”了歌剧角色的结构解析,是结构主义思潮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

2.作家作品分析

《一曲现代女性主义的叹与颂--沟上日出夫五首艺术歌曲分析》中作者通过对日本作曲家沟上日出夫的五首艺术歌曲进行分析指出这五首艺术歌曲除了在音乐上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外,同时它也是作曲家”对东西方的女权艺术所进行的一次深层次的沟通,是现代女性主题的一曲叹与颂”。

硕士论文《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斯特劳斯音乐》属于文化研究视野的音乐学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从女性主义维度来对R·斯

另一种声音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符号。在天津工作和生活的你,对于天津肯定会有自己别样的感受。这个互动性的栏目,为来自各方面的本刊的会员以及更多的读者所设,欢迎朋友们把对于你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看法、意见、建议、评论等,与大家交流,或者展开讨论。

  

  迎接奥运,我们的―个机遇

  宋旺 读者 友谊商厦会员 天津蓝巢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人事主管

  

  奥运会快来了,咱们天津是协办城市。这对我们的城市是一个考验,考验管理能力,考验人的素质,考验我们的观念。过去,我们抱怨天津缺少机会,不受重视,但有了机会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吗?这就是考验。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承担奥运会比赛任务当作机遇。一方面借此扩大城市的影响,提高城市的地位,甚至是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借这个机会解决一些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拥有主人意识,怎么体现以及怎样落在实处――也就是怎么体现在一个个人的身上。这里面,不但包括管理者,也包括广大市民。

  就拿天津新建成的那个被人们称作“水滴”的体育场来说吧。它是奥运足球比赛的分赛场。刚刚举办的比赛上座率非常高,其中很多人都是为了去看看“水滴”到底是啥样,我也是其中之一。据说这里的服务都是按奥运标准进行的实战演练,但我以一个普通市民的眼光审视,很多地方还没有达标。

  在家看电视新闻报道,漂亮的女主持人站在“水滴”的第一道安检门前,跟大家介绍安检门的功能和流畅的运行,她身后背景画面里,10来个安检门前总共几十个人在排队等候。有一瞬间,我甚至怀疑自己当天在安检门前亲身经历的你推我揉的情景是场幻觉。原来那画面是开赛前很长时间的,到场的观众还不多,而我去的时候正是入场的高峰期,好几万人需要在这里接受安全检查,相比之下10来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安检门太少了。我猜想,在计划设置多少个安检门才满足需要时,是计算一定时间范围内人们匀速到来,并把号召或规定人们提前入场也算在内。这可能吗?入场总有高峰出现,何况还有大量来自外地的人以及外国朋友,都能跟着你的指挥棒转吗?……这是不是存在管理者的观念问题?

  那一次,我进场落座后,发现坐在前排的两个人在抽烟,当时的气流环境让这袅袅青烟全飘到我鼻子底下了。我那两天正在闹嗓子,实在熏得难受,就提醒那两个人把烟掐掉,结果对方置之不理,又找工作人员,根本不管。回家后,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发现奥运会的禁烟范围中第一条就是赛场的看台。还有,别看抽烟时没人管,可散场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都来了,大声呼喝着人们退场,简直是驱赶,态度极不友好,完全不顾人们借机欣赏“水滴”的心情……

  迎接奥运,不单单具备现代化的配套设施,搞好城市建设就够了。距离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从现在就注意并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很有可能抓不住这个机遇。当然,这要我们首先把它当作一个机遇。

  

  路牌需要统一

  胡国振 读者 市政办委员 高级经济师

  

  市场经济,需要大市场,不应该受各种来自行政的或其他什么原因的人为限制,分成不可逾越的条条块块。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建立的观念、意识及所有反映的行为,也应该与此同步。

  管理城市,从表面看,有一个形象问题,但其中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

  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各条道路都更换或安装了新颖的标牌。公共设施,短短几年间,披挂了繁复“饰品”的街道没了曾经的清爽。这本是好事,说明城市的服务设施在增加、服务功能在增强,可是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它们是各自为政。

  道路名称标牌、交通标示牌,班车站、出租车临时停靠站、存车管理亭、派出所示意牌,公交车站、公厕指路牌,以及公交线路图等,五花八门,有的还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这些标牌功效各异,格式混乱,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不论是道桥管部门,市容管理部门还是公安交管部门,凡是设置标牌部门的初衷都是为方便市民,或以此起到提示作用,然而,这些目的往往未能实现,有些还是相关设置部门的功利性产物,或者说能够看得出来有的就是出自功利目的。

  这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又是大事,看起来简单,其实又很复杂。但不论怎么看,要做到统一,既方便市民又改变城市面貌,是随着我们的城市的发展而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需要方方面面把自己的功利统一到城市的整体利益上来。

  

  想知道更多的事情,请来城市自己的网站

  

  网友:rick_zhang 北方网论坛中级会员

  合作媒体:北方论坛(http://forum.省略)

  

  我喜欢浏览地区网站,特别是有关本地发展时事的论坛,因为,这里有人们对本地的看法和点评,交互的是身边的事情。

  其实互联网和其他现代媒体一样将遥远的信息数据快速交互。以我比较关注的事实为例:电视普及以前,每个地区都可以有自己老百姓喜欢的演员,我们可以到剧场看话剧,听歌唱,演员可能就是我们的邻居,一切一切都来得很亲切。现在出现了怪现象,人们更关心的事情,遥远的人,比如也许我们根本不认识对门的邻居,但却在网上总和不知道在哪里的人聊得火热。同样道理,政治、经济、环境等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其实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这里的变化远远比世界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等地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来得深远。所以我喜欢地方性的网站,我承认,这里没有天涯论坛高手云集的盛况,但我们完全可以,想听天下华语高手的言论去天涯,想更多知道我们的城市的事情上我们城市自己的网站。

  

  天津地产的特色区域重在发展

  孙建勇 读者 信邦置业职业经理人

  

  当今,天津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度已经不亚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了,尤其近两年天津土地整理加速,交易频繁,给城市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纷至沓来的开发企业不乏上市公司或是区域城市的带头大哥,他们把更多新的开发理念注入了天津楼市。如果要找出天津未来房地产的特色区域,的确很多,比如说商务特色,我们可以说天津的滨海响锣湾;比如说居住特色,我们可以说环外新家园:比如说交通特色,我们可以说轨道交通沿线;比如说水文化特色,就像上期周先生提到的我们天津有东丽湖,团泊湖等等……但这些特色区域往往是作为营销理念的―部分打动着购房者的心,要实际发挥其特色区域的魅力还重在发展。

  东丽湖,团泊湖之所以被列为天津市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中“三区”的范畴,成为天津未来房地产发展的特色区域,除了周先生提到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之外,另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原因是它们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商抓住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推广生态概念的楼盘,在干燥的北方这种天然资源显然能够抓住人们的需求心理。相对于部分省市对水域地产的严控,可以说天津的开发商和老百姓是幸福的,但是,传统的住宅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往往更重视项目的策划、营销等过程,设计单位关注住宅的功能及技术经济指标,承包商则强调工期、质量、成本等传统目标……从而导致决定项目未来存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环境质量及影响考虑较少,因此区域地产的原有特色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建设时序的成熟,两个地区会进入快速上升的过程,但从长远上看,它们是否能真正成为天津地产发展的特色区域,成为老百姓的幸福居所,还要依靠具有不同利益不同阶段参与方以及各个收益者的分工与配合,“三区”地产的发展要以生态住宅建设为共同目标,同样道理,其他区域地产要想真正发挥其特色也要在统一目标的基础上建设、管理,使其能够健康发展。换句话说,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地产项目才能真正展现其独有的特色。

另一种声音

  社会事业也要有率先发展的意识

  

  苑向者 读者 天津市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为天津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天津人的强烈自豪感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集中的体现,人们开始讨立在全国率先发展的意识。然而,这种意识不仅要体现在经济领域,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应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以我比较关注的妇女健康问题为例:“十五”时期,我市认真组织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天津市妇女发展规划,在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在我市的一些私营、民营和个别三资企业中,每两年一次的妇科疾病的检查得不到落实;二是下岗失业妇女和家庭妇女,由于缺乏政策保障及个^经济状况较差等主客观原因,也难以得到定期的妇利疾病检查。尽管,妇儿工委,卫生部门、妇联也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开展这方面的公益性普查,但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而市妇儿保健中心在为15000名女性进行免费检查中发现,妇利疾病患病率高达64.8%,检出疾病的前三位依次是宫颈炎42.1%、外阴阴道炎25.4%、子宫肌瘤15.4%。这些疾病对妇女的身体健康直接造成了影响,同时影响了家庭和谐,并且孕期患病妇女还有可能造成母婴间疾病的传播等。而妇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一支重要力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健康应得到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天津正在加强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困难农民医疗救助制度、不断扩大医保覆盖范围,这就为把妇女疾病的检查纳入正常的普查范围创造了条件。有关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增强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的执行和检查力度,扩大妇女特殊劳动保护的受益范围。而广大妇女也要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能主动地预防疾病、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这不但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子孙后代的健康,而且有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

  滨海新区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重担,我们作为天津人在享受这种荣誉的同时,更有义务将我们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高于国内其他省市的水平上去要求。

  

  既要改变,更要维持

  

  李艺 读者 友谊商厦会员 24岁 天津滨海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主管

  我是天津人,曾在北京上大学,工作期间也到长三角地区逛了几遍,对于很多人说的天津不够繁华、不够整洁我也有了认同感,国家更是对天津的总体发展有了新的定位,正在花大力气来整合中国“第三极”的发展,天津也每天都在发生着欣欣向荣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一些天津特色的东西应该被保留。天津的空气不够洁净、天津的市民不够阔绰,这都是事实,但却不影响它成为适合生活的城市。与北京相邻,天津就更容易被人们拿来做对比,显得更“平民”化:城市不很拘束、营造了一种宽松生活氛围,就像那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背景定在天津,展现了天津生活的小幸福;城市比北京小,花费在交通上时间就会相对少,生活成本也就不高,在北京曾经一天见一个朋友都很困难,在天津哪怕身处城市两端的好友都能在下班之后约上小聚;道路没有北京规整,可走在这曲曲折折不好分辨南北的小路上,总会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路旁那些保留着多年生活轨迹的老式建筑也比主路两旁的高楼大厦来得悠闲、亲切;人才不如北京集中,却也没有北京的压力和排挤,市井的“俗”气和随意生活正是天津人的本来面貌。

  每个城市都在发展,每段发展都在得失之间取舍,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注定了它的成长,大都市具备的条件天津要逐渐完善,天津的特色我们也要继续维持,繁华总是相似,保有本色的“平民”化才不会让天津一味地复制大城市同样的发展模式。

  

  打造“全民夜生活”

  

  刘建东 读者 友谊商厦会员 39岁 注册会计师

  晚上加班,回家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经过大沽南路新开业的酒吧时,见到一个有趣的画面:酒吧的门口几个衣着时尚的年轻男女或打电话或互相寒暄,对他们来说此刻似乎才是一天的开始;离他们两三米外的花坛边坐着一排手摇蒲扇的大爷大娘,像观众一样带着怀疑的目光对眼前的年轻人和这处新出现的五光十色的建筑物品头论足。

  现在一提到“夜生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酒吧、迪厅、夜总会等场所,但这些娱乐方式目前只被小部分人接受,并且有很多人消费不起,至少坐在门口冷眼旁观的大爷大娘是绝对不会走进去的。近来,酒吧一类的娱乐场所大有扩军之势,仅大沽南路就相继有三家规模较大的酒吧开业。相比之下,烤串加啤酒的路边摊、相声茶馆这些曾经深受天津市民欢迎的大众化夜生活方式却愈见稀少。然而,“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很多市民有充足的休闲娱乐时间,特别是到了夏季,下班之后很多人不知如何打发燥热的时间。这让我想到国家提倡“全民健身”而大力发展公共运动设施,“全民夜生活”也逐渐成为普通市民的需求。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更多的能满足大众口味的夜生活方式,比如便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活动、公园游览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例如公交车的运行,在时间和线路上需要和活动场所配合,这样才能避免人们不尽兴就不得不匆忙去赶车或错过末班车的情况发生。并且在开发夜生活项目的同时也要保有天津特色,这恰恰是我们的长处,历史和风俗为发展特色项目奠定了基础,天津人对相声、曲艺等民间艺术的热爱也为发展特色项目创造了环境,相信那些具有天津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也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繁荣的大都市中,夜生活是不可或缺的一片风景,也只有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方式才能让^^参与,人人喜爱上夜生活的绚丽。

  

  为市民创造自主选择的空间

  

  张鹏 读者 25岁 中恒华信项目总监

  面对市民要求公园免费开放的呼声,公益事业应做的是在管理与经营方面进一步改革。首先是公园等公益事业运营该从哪里划拨充足经费,目前发达国家既有由市政拨款的免费公园,也有由国家出资维护运营的古迹、景观等国家公园,还有由公司或企业家个人出资修建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园、乐园,资金筹集是多元的,不同阶层的老百姓也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在公园建设与管理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其次是这些场所该不该从事经营性活动。公园在适当的地方修一些适当的设施,对成本高的游乐设施单独收费,少收或对入园市民免费,这样既可以满足广大市民对休闲、娱乐的需求,避免设施过于单调,又能缓解公园高昂的管理和维修上的开支。这样一举两得,与广大市民的要求也不相矛盾。

  

  两块钱也算个门槛

  

  邹志远 读者 56岁 民政局退休干部

  公园是否免费开放也应考虑现实条件,两块钱的门票对于一个冷清的公园来说的确不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毕竟是个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入园人数,而这些人也正是那些并不将游览和欣赏作为目的,反而可能对公园环境造成破坏的人。

  在节假日的时候,部分公园举办过免费开放日的活动,每到这个时候,当活动结束,整个公园都是一片狼藉,甚至出现公物被窃的情况,因此相应的管理费用和维修费用都急速上升。我看到很多人哪怕是顺路都从公园中穿行,甚至有人三五成群地在阴凉处席地而坐玩起了扑克,我想,即便这些人涉及到赌博行为,公园的管理人员也没有执法权力吧。相反,那些哪怕只设有两块钱索阶门票的公园,入园人数少了,公园的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也相应降低,两块钱的收入也能自给自足,它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为了鼓励市民健身,现在天津已经有8成的公园免费向晨练的市民开放,在时间上也有严格的限制,既能满足真正需要晨练的市民的需要,又能有效限制闲散人流,保护了公园环境。

  

  互动话题:公园应该姓公

  

  上一期,读者肖丽娟提出的问题:“公园应该姓公”,谈到:“两块钱的门票说来的确不贵,可我总在怀疑它存在的意义。公园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因该属于全体公众……公园只是一个缩影,我想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能有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能免费让大家共享,让我们更加亲近这个城市。”这个问题,引起许多会员和读者的关注。为此,我们收集了相关反应,并在这里选刊有代表性的观点。――编者

另一种声音

  北东丽湖VS南团泊湖,天津未来房地产的特色区域

  周正国 读者 天津伟业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一轴两带三区”是天津市市域空间布局结构的总体规划,其中三区里的湿地保护区中两片就分别是天津北边东丽湖所在的七里海地区和天津南边静海地区的团泊湖地区。两个地区各领风骚,都属于未来区域发展有特点的地区,它们的未来房地产走势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首先,在滨海新区的天津机场的附近“临空产业区”周围有滨海新区“三城5中心镇7组团”的7个重点组团中的4个,分别是东丽湖组团、泰达西区、葛沽组团和海洋高科技组团。临空地区园区的特点就是高科技,附加值高、体积和重量低,适合航空运输。城市和国家―样,对“出口”产业有依赖。这里的“出口”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有海关统计的出口国外的,还有就是“出口”到其他城市区域的产业,准确的术:语为“基础产业”。天津的规划,根据天津机场的货运中心优势,集中在其附近发展临空产业区。这个产业群要求研发力量强,或者国际高科技行业专业外包产业的发展(还是需要高科技人才支持),例如印度的班加罗尔或者大连的软件园区。国内现在比较成功的临空产业区为北京机场产业园。天津这个区域的发展是非常有前途的地区。

  其次,团泊湖区域临近滨海新区的大港工业园区,这是滨海新区的重化工产业区。天津还处于重化工前期阶段,可预见的很长时间里,重化工产业都是天津的支柱产业。这个产业区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而且是高素质的类似德国工人水平的熟练产业工人,前景非常可预期。团泊湖东区更临近大港,适合中等收入的住宅群。团泊湖西区有几个特点:湖泊给予了适当的区隔,同时处于天津上风区,另外也是梅江高收入住宅区的“扇形”覆盖区。根据城市发展理论中“扇形”理论,高收入住宅区的外围辐射地区更容易产生高收入住宅区。因此随着梅江地区的设施完善,团泊湖西区的高级住宅区的未来也是不错的。

  总之,上述两个地区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地区,我想,随着建设时序的成熟,两个地区会进入快速上升的过程。

  

  英语水平也代表着城市形象

  杨帆 读者 26岁友谊商厦会员Global English英语培训顾问

  

  近几年天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在逐渐增加。虽然天津是一座大城市,但是前几年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所以到目前为止相比国内其他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天津的英语发展还是显得有些滞后。这几年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了,很多人都知道有些东西不是等到用的时候才去学习,那样的话就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好英语不是“一日之功”,必须夯实基础,摆正心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学习英语也是一样,现在天津对外开放发展越来越快,接触到英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组织员工一起培训。眼下学习英语的潮流已经开始,我们再也不是学习一些哑巴英语,而是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来学以致用。

  2008年奥运会也快到来了,天津作为一个奥运会分会场,到时候会有很多用到英语的地方,包括酒店餐饮、信息技术、国际贸易与采购、制造与工程业和金融服务业等行业中:销售与市场、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职业都需要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作为个人学好英语可能会提高自己的价值,作为企业来讲员工学好英语,可能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而且2008年奥运会也会带来一些商机。这样也可以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让天津不仅成为直辖市,港口城市,也成为真正的一流国际化城市。

  

  滨海靠什么挑起重担

  李君 读者 29岁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核保员

  

  滨海新区大开发是国家在世纪之初的又一项重大举措,其意义深远,不仅是为了深入开发天津,促进北方加速发展,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南快北慢的不谐调格局,更是民族复兴的保证,为中国经济持续来稳高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近代化,并已经向信息化时代迈进,那么目前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但现在是虚拟经济时代,我们进步了,竞争对手的层次也提高了,并不代表我们的相对位置会改变。

  综观大国的崛起,英国是抓住了制造业,率先进入蒸汽时代;美、德是抓住电气时代、化学时代;日本引领了电子时代,但它失去了数字时代;美国又出现了IT业……它们的崛起与持续领先都和产业升级密不可分,这是中国的复兴要着眼于这个问题的必要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珠三角和长三角先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极”!前两极的发展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升级具备了可行性,也是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第三极的开发肩负的一重任。

  天津滨海新区,自身拥有北方最大的港口,广阔的腹地,大量的可供工业用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能源供应,紧邻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老城区等有利条件!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以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策略搭建平台!

  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既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又要结合实际,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制造业和生物制药等作为天津的支柱产业具有其他省市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利用其发展有滨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会使滨海在最终产品,生产工具,和渠道共享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底特律汽车城、好莱坞娱乐产业,瑞士钟表。意大利时装等都是成功的典范。

  以现代制造业为例,我认为可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可以抵押融资;大力发展金融业,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业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另外还要注意处理好滨海和老城区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

  

  互动话题:天津的夜生活

  

  上一期,读者刘建东提出的问题:“天津的时尚需要什么呢,原创与个性?”谈到:“现在一提到‘夜生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酒吧、迪厅、夜总会等场所,但这些娱乐方式目前只被小部分人接受,并且有很多人消费不起……烤串加啤酒的路边摊、相声茶馆这些曾经深受天津市民欢迎的大众化夜生活方式却愈见稀少。然而,‘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很多市民有充足的休闲娱乐时间,特别是到了夏季,下班之后很多人不知如何打发燥热的时间。”这个问题,引起许多会员和读者的关注。为此,我们收集了相关反应,并在这里选刊有代表性的观点。

  ――编者

  

  网友:―碗稀饭

  合作媒体:北方论坛(http://forum.省略)

  

  夜生活的定义是什么?怎么一提到夜生活就是享乐主义?别以为电视里的就是正常的。夜生活丰富与否,首先得看公交系统。我们的公交一半是8点停运,一半是到10点。10点以后想出门,您得打车。天津这样的城市还好,我们城市不大,打车还能接受。当城市的管理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夜晚的重要性的时候,还谈什么夜生活?

  在国外,夜晚我可以去健身房,我可以去体育馆,我可以去学校看书,我可以去公园跑步,去同学家里做客。12点之前是不用担心交通的问题的。过了12点,也只是等车的时间延长了,而不是回不去家。1点到4点轻轨是半小时一班,夜间公交也是20分钟或者半小时一班(白天最高峰时轻轨10分钟一班,地铁4分钟一班,公交8分钟一班)。出行的便利让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外的商场到9点多钟,饭店9点以后厨师下班,快餐店能到1点左右,健身房之类的能到10点学校图书馆也是,酒吧和迪厅时间比较长。但是,我经常能在晚上8、9点钟,看到一些不同年龄的夫妇,穿着郑重,在商业街上看橱窗,橱窗的灯光和商品很漂亮……

  什么是夜生活?夜生活就是夜晚的生活,夜生活是娱乐,也是工作和学习,还有消遣和欣赏。

另―种声音

  发展天津金融业差在“软件”  候 斌

  友谊商厦会员 天津国瑞数码市场部经理

  作为市民,我切身体会到天津的金融资源越来越丰富:天津是央行天津大区行所在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天津拥有分支机构;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也都进入了天津:摩根大通,汇丰、东京三菱、法国兴业等外资银行在天津设立分行:还有一个让市民感觉踏实的金融工具就是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住房储蓄银行一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它已经成为天津市民购房的一个金融工具。这些变化或多或少都与政府的优惠政策相关,我们也看出了政府为发展天津金融业做出的努力,但综观全球为数不多的几家金融中心,例如纽约、东京,几乎都是在大都市和金融交易快速增多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的完善无疑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但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利用行政手段把跨国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吸引到天津,却不足以带动足够的客户和业务。与金融机构大举进入天津市场相比,区域合作欠缺是天津所在的环渤海区域经济的软肋,有数量有限的大块经济,但是却缺乏“狼群效应”即产业集群化发展、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经营体系,我想这既是天津经济发展的软肋也是发展金融产业的瓶颈。

  事实上,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历程已经证明,金融中心早已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全球90%以上的金融交易都通过电子网络完成,在硬件上作为建筑物存在的和物理概念上的金融中心的意义已经微乎其微了。金融业的发展要借助法律,制度环境、金融人才、社会信用体系等软件,不一味的、独立的发展,而是作为日益蓬勃的第三产业发展的一部分,既要依靠更多领域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也为更多领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区别对待,不能是歧视  李 冲

  友谊商厦会员 用友软件天津直营中心销售经理

  周末去网通给家里办宽带,排队时两名妇女互诉对天津外来人口的反感,聊得热火朝天,矛头的指向主要在农民工身上。

  关于农民工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一在升温。不久前,一条横幅――外来务工人员:您在骑自行车时,请按交通信号规定通行,并在非机动车驾驶道内行驶――引发的争论中很多市民和网友也为农民工抱不平。把“外来务工人员”这么单列出来,不但让当事人感到心寒,也让许多好心的市民觉得碍眼,有歧视之嫌。

  据说,交通执法部门悬挂这条横幅目的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在天津发生交通事故的人数急剧攀升的情况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专项宣传,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但此条幅已经挂了20多天了,交通事故多发路段仍旧事故不断,路过的农民工,大多没有注意到那条横幅,即使看到了,也不会因此有多大改变。对农民工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时,可以深入工地,到他们身边,通过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向他们讲述实例等形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某市在公交车上设立的“民工专区”也招致批评,认为是一种“隔离”的歧视。我曾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满身灰尘的农民工兄弟站在一个空着的椅子旁,身边放着电钻等物,随着车子的启动、刹车,他不时地弯腰扶着散落的工具,却没有坐下,我想他可能是觉得自己满身的灰怕弄脏那把椅子。此时,如果公交车上的司乘人员为他提供相应的帮助,对他来说恐怕是再贴心不过的了。

  在我看来,区别对待也有它优越的一面,但关键是出发点是什么,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管理也要适应市场  纪明志

  天津飞利能源有限公司采购工程师

  “一间大房,两张小床,诚寻合租,价钱商量”,这些近来在网站或小区中蔓延的小广告发挥了效力,我身边的年轻人中就刮起了“拼车”、“拼房”、 “拼卡”风。

  事实上,小广告没有那么大的效力,无奈,天津的房价与日俱增,交通日益拥堵和成品油价格的居高不下,那些刚开始工作的小年轻们根本没有能力买房置业,“拼房”、“拼车”也是无奈之举。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拼客”生活,目的是分摊成本、共享优惠,将金钱发挥到最大的功效的同时还可以从中交友识友,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城市生活主意。可就在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逐渐看好的时候,一些问题也出现了:私家车搭客赚钱、消防和治安隐患都让邻居和物业担心。我身边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同事就有过被“二房东”敲诈房租的惨痛经历。

  针对这些问题,有些城市和地区也采取了措施,比如:杭州惩罚“拼车”,上海也开始限制“拼房”,然而,俗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市场机制下―部分有需要的人已经自然而然地对消费方式做出了选择,那么严禁之下恐怕是暗地操作日盛。所以管理也要适应市场,如果能完善法制,针对问题界定出管理的边界,那么,人们利己的同时不损人的共同愿望也就不难实现了。

  

  每个人呢都在影响城市的命运  张 远 天津泽凯投资有限公司业务代表

  眼下,距2008年奥运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举办奥运已经从北京蔓延到全中国,作为协办城市,是天津的荣幸,也是我们天津人的荣幸。宋先生在上期提得好――“过去,我们抱怨天津缺少机会,不受重视,但有了机会我们能够抓住机会吗?”

  当初申奥,全国人民热血沸腾。申奥成功了,如此盛大的全球性的国际生活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宣传比任何媒体的摇旗呐喊都有效。每个奥运会举办国都深知其中的道理,1988年汉城奥运会实现了带动本国“经济起飞”的目标,1981年至1988年间的奥运筹备给韩国带来了相当于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收益和2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诱发效果,韩国就此一举跃进“亚洲四小龙”行列。是什么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盛大的开幕式、精彩的比赛、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美丽的城市,这些都没错。在东京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上,日本人周到的服务和韩国人亲切的微笑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那么北京奥运会用什么打动世界?何振梁先生曾一语中的地指出:“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形象。”那么对天津来说,我们天津人就是城市的代表。

  奥运是机遇。随着奥运的临近,天津兴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竣工并开始投入使用,奥运板块的多个地产项目也不断升温,俄罗斯、德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和蒙古等国家的单项协会也纷纷派人来津考察。但奥运之后,这些奥运成果的发展就要靠天津的吸引力和城市地位作为支撑,在这中间发挥作用的不但包括管理者,也包括每一位天津人。市民的素质和社会风气作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发挥的作用又好又坏,奥运给天津带来的是昙花一现还是长远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位天津人。

  在这个问题上,每位天津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同时政府也要考虑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你不可能在乎的声音

  海德格尔说,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这话说的就是你。我找到一句泰戈尔的诗更像你:“炽热的焰火说,燃烧着的是我的花朵也是死亡。”

  可是,文森特,我多么希望,你,一个任性的孩子不要在博里纳日因过分的善良而自虐,不要在阿尔像绘画机器般吞食颜料。我希望你过一辈子正常明亮的生活,安静地过一生,没有人叫你疯子。

  你曾经对提奥说,虽然我没有孩子,但我有这些画。你没有家庭,你像麦粒一样流放在大地上,你的画是你的婚姻、情人、孩子。

  可是,我多希望你能像常人一样有家。但我清楚地了解你,你像麦粒一样在幽暗中缓慢而剧烈地生长,你要惊心动魄地释放能量,你不想停下来,你不在乎我世俗的声音。

  你曾经在提奥的家里办过画展。那些画都以同样的苏打在消耗着你的生命。有一种力量指引着你的画,我能感觉到你画中的苹果的汁水正在努力撑满整个果实,你画中的向日葵的每个毛孔都在呼吸烈日下焦灼的空气,你画中的男人在汩汩地流过他的一生。

  你说,那些画搞得你崩溃,疯狂。

  我多么想让你耀眼,明亮,骚动不安的画展消失。或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我知道你极大的痛苦与忧郁才造成画作的凯旋,我只希望你的心不要像画中的肖像般多情,战栗地纠缠着大地,或被暴风雨撕成两半。

  然而,你对高更说过:“你这个笨蛋!我要热血沸腾地画!我要的是运动与节奏!”你拒绝了我的声音。

  你同意米勒的断言:“苦难给艺术家以极大的激励,苦难能推动艺术家的创作。”你始终处于孤独与痛苦之中,虽然你渴望与人接近,但他们彼此接近的快乐驱使你回到自己的世界。偶尔的欢乐会消遁,被驱散,总有一条栅栏把你与社会隔开。对此,你说你的价值在于你是孤独的,因此你的忧郁是“积极的忧郁”,是“健康的忧郁”,你深信蒙受过巨大的苦难,才能抵达巨大的欢乐。

  然而,我想让你的心与画笔都能得到一个彩色温柔的时刻。我想让你在宁静恬淡的午后画出一些舒缓、柔和、无忧的画面。

  “The sadness will last long”,这是你的遗言,你信仰宗教一般信仰着苦难。

  你是不在乎我说了什么的,就像你不在乎你做神父的父亲给你的警告与忠告。

  停下来吧,不要再画杂乱无章的黄色了。听高更的话,不要和他大叫争执了。停止吧,别向高更扔你的画笔,不要在汤里偷偷地加入颜料。你为什么要用仅有的只够买面包的钱给高更买颜料来挽留他呢!

  我多么希望不要发生那一场割耳事件,我多么希望那些促使你神经错觉的画作、语言、阳光统统不见。

  你没有理睬我的声音,你模仿斗牛士割下了耳朵,斗败的牛与荣耀的斗牛士在你身上重叠。你说,这是属于你的快乐与疯狂,别人无法领略。

  文森特,亲爱的,不要那么勇敢,不要单枪匹马地用颜料去挑战太阳。

  可你说我年老多病,我丑陋不堪,我是神经质的疯子,所以我要用最明亮、最辉煌的太阳光来雪耻!我要用阳光来洗刷这一切!

  你把我的声音毫不犹豫地抛开,你成功地找到了真正属于你的东西―向日葵,我怀揣着渺小的心与声音崇敬地看着你那精力充沛、品格高尚、怀有劳苦人民郁勃之心的花朵,我不知道我还要不要说下去。

  我想起你的那一幕,当你羞涩地对表姐表达了爱慕之情后,她代表自己也代表整个世界向你宣告:“不,永远永远不。”那时,你应该转身离开,对于不爱你的人,为什么要说“我永远永远爱你”。

  文森特,停止爱凯吧!

  你没有如此,你以“我永远永远爱你”来向“不,永远永远不”的世界说“不”,凯的话语成为了你的精神体能训练场。此后,你爱着你画作里的每一个对象,像情人一样。你不仅爱它们,还把自己的渴望与画中的事物一起静坐,一起悲伤,一起寝卧,处处流露着你幻想的“爱”,甚至有些事物重叠着你自己。

  我是一百多年后的世人,我是你那个时代的看客,我是合上《渴望生活》后的悲叹。

  我是关爱你的朋友,是你母亲,是你父亲,是你朝圣路上的一棵树。

  我是我,在你前行的路上发出这些声音。

  但我知道,即使我告诉你朝圣的路很长,你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抵达不了,你永远只能看见教堂顶部而无法步入其中,你也不会在乎我说了什么,你不在乎绝望。

  这个世界对于你始终陌生,你一直在自己色彩的世界里独行,你的世界,我的声音永不能抵达。

不同的声音

16 9 0年 4月 , 长 

白 山 自然 保 护 区 正 

式设 立 。 也 是 新 中 这   国成 立 最早 、 积 最  面

大 的 自然保 护 区 。长  白 山 自 然 保 护 区 总 

面 积 1 .5h . 北   96   m 是

温 带 难 得 的 物 种 基 

峡谷两岸 生长着茂 密的大 森林 , 树 

因库 和 天 然 博 物 馆 。   长 白 山 植 被 垂 直 景 

观 及 火 山 地 貌 景 观  是 中 国首批 国 家 自  

木 笔 直 粗 壮 。 于 谷 上 低 温 潮 湿 。 林  由 老 子里挂 满了苍老 的白丝 , 藓 、 菇 , 苔 蘑 静 

悄 悄 的铺 展 着 色 彩 。  

然遗 产地 。 长 白 山还 是 首批 国 家 5 A级 旅 游 景 区, 白 山及 其 天  长

池 、 布 、 雕 、 海 等 曾 多次 入 选 “ 瀑 雪 林 吉尼 斯 ” 界 之 最记 录 , 入  世 还 选 “ 华 十 大 名 山 ” “ 国最 美的 五 大 湖 泊 ” “ 国最 羡 的 十 大  中 、中 、中 森 林 ” “ 国十 大休 闲胜 地 ” 。 长 白 山旅 游 景 区去 年 游客 达 到  、中 等

18万 人 次 。 1 8 0 9 0年 1月联 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人 和 生物 圈计 划 国  

长 白 山 森 林 资 源 约 占 吉 林 

绿 色 生 态 屏 障 , 障 和 改 善 了长  保 白山 区域 的 森 林 生 态环 境 。  

长 白 山大 峡 谷 是 火 山爝  峡 谷 大 约 有 6  m 长 。最 费 0k   方 有 3 0多 m 。而 最 窄 的 士 0 I !   有 几 米 。垂 直 深 度 约 有 1 0 5  右 。 其 地 貌 形 成 主 要 是 嶂 谷  谷 。 谷 两侧 、 河 两 岸 的谷  峡 底 显 得 异 常陡 峭 。多 年 的 寒 冻J  

省 的 五 分 之 四 , 东 北 松 辽 平 原  期 形 成 的地 裂 带 , 是 是锦 江 的 .  

际协 调 理 事 会将 长 白 山 自然 保 护 区吸 收 为 国际 生 物 圈保 护 区 网,   长 白 山被 列 为世 界 自然保 留地 之 一 。19 9 2年 8月 , 白 山被 世 界 自然 保 护 联 盟 评 为具 有 国 际 意 义 的  长

A级 自然保 护 区。 20 0 3年 , 确 定 为 全球 2 被 8个 环 境监 测 点之 一 。  

5 O年 来, 白 山 生 态 建设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白 山 管委 会 成 立 后 , 长 白 山旅 游景 区 实行 封 闭 式 管  长 长 对 理, 置环 保 车辆 4 0余 台; 购 0 先后 实施 长 白 山松 花 江 大峡 谷 综 合 整 治 、 被 恢 复 工 程 、 用 水 源 地 污 染  植 饮

峡谷中的冰缘岩 柱已在 岁月   雨 剥 蚀 中 ,形 成 了 多 姿 多 彩  壮 丽 的 自然 景 观 。  

治理等生态保护项 目5 6项; 国家一期 、 启动 二期 自然保护 区建设项 目: 实现连 续 5 0年无森林火灾。 同 

时, 长白山保护 的工作条件 不断改善, 从依靠

“ 铁脚板 、 活地 图” 步行巡 护, 建成巡护路 3 5k 运 兵  到 2 m,

车、 指挥车、 宣传车 、 P G S定位 系统等现代化巡护 装备 基本 齐全; 保护站从 1个到 9个, 嘹望塔从零 到 

1 座: 3 人员队伍壮大到40 3 余人。( 自: 华 网 2 1- 6 2 ) 摘 新 0 0 0 - 0 

究竟 是 保 护 区还 是 开 发 区 ? 自然 不 反 对 开 发 建 设 。 只 是 难 以承 受有 组 织 、 秩 序  它 无

的开 发 , 只是 难 以认 可 “ 保 护 中 开 发 , 开 发 中保 护 ” 它 在 在 的理 念 。 当 畅 通 的 道 路 修 至 山  顶 , 发 的不 只是 一 条 路 , 开 而是 整 片 森 林 ; 忍受 的 不 只是 一 片 林 地 。 是 整 个 系统 。 当游  而

客蜂拥而至享受生态旅游 , 闯入的不只是络绎不绝的脚步 。 而是无止无尽 的人为干扰。  

现 实 中 , 些 自然 保 护 区行 政 化 管 理 的 直 接 后 果 就 是 , 需 要 经 过 重 新 规 划 。 通  一 只 并

过地方政府 审批 , 可以改变保 护区的土地用途 , 而绕过法律 、 规“ 碍” 进行“ 就 从 法 障 。 合 

理 开 发 利 用 ” 在 GDP 的考 核 下 , 自然 保 护 区变 成 “ 护 开 发 区 ”   . 将 保 。

两 次 长 白 山 自然 保 护 区野 生动 物 调 查 的 结 果 显 示 ,几 乎 全 部 野 生 动物 的 种 群 数 量  均 呈 急 剧 下 降趋 势 。 种 态 势 若 不 能 大 力 扭 转 , 过 1 这 再 0年 , 白上 自然 保 护 区 森 林 势 必  长

将变成“ 空林 ” — 空 无野 生动 物 的 森 林 。修 筑 架 空 栈 道 是 为 了 保 护 地 表 植 被 , 由于 使  — 但

用 的木 板 遮 光挡 水 。 上 施 工 过 程 的破 坏 , 地 表 植 被 实 际 多 已 死 亡 。 在 温 泉 区 架设 栈  加 原 道 。 仅 有损于景观 , 且造成 了国家二级保护 植物——温泉 瓶尔小草 的极度濒 危 。 不 而 还  造 成 了上 好 木 材 的 不 必 要 浪 费 。   自然保 护 区该 怎 么 管 ?以 自然 为 主体 , 以保 护 为 目的 , 最小 的 干扰 。 其 最 轻 松 的  用 给 呼 吸 空 间 。 ( 自 : 国环 境 报 2 1 — 9 2 摘 中 0 0 0 — 4第 8版 )  

她们的声音

  [摘要]本文梳理和归纳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女导演的创作历程,聚焦“她们”以及她们的作品以及她们的创作特点和方式。第一部分是80年代末至今的创作情况以及作品梳理。第三部分是女导演的创作特点归纳,第四部分探讨女性主义与女性的纪录片之间的关系以及女性的纪录片的生存状况。

  [关键词]女性导演;纪录片;女性主义

  [中国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肇始的中国新纪录运动中,女性纪录片导演在体制内外是很重要的参与者,李红拍摄的《回到凤凰桥》被认为是“女性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被纳入到“中国新纪录片运动”。而她并不是参与这场运动最早的创作者。本文第一次从体制内外梳理和归纳中国大陆女性独立纪录片导演的创作历程,聚焦“她们”以及她们的作品以及她们的创作特点和方式,聆听她们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出的声音。

  

  一、新纪录运动的重要参与者(1990至1999)

  

  “发出一种声音意味着是人类。有什么东西要说意味着是一个人。”(卡罗尔・吉利根,1999:p.19)发出自己的声音是女性摆脱与自身分离的压抑状态,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途径。无论是埃莲娜・西苏的追问:“为什么如此看重与声音的联系?”还是露丝・伊里格蕾的断言:“有了声音便有路可走。”(苏珊・S・兰瑟,2002:p.3)――都不约而同地将“声音”作为表达女性权力的能指。

  尽管中国女性导演的纪录片创作看不出女性主义对纪录片女导演的直接影响,但是她们毕竟用自己的影像作品,反映她们眼中真实的世界。这个时间也恰好是在1990年。根据刘晓津的叙述,她在经历了精神上对影像创作的苦恼之后,终于找到了“真实”这个救命稻草,开始了她自觉的独立影像的创作。尽管从她自己对创作的陈述中看不到女性主义的影响,但从此刘晓津的自觉的影像实践成为女性在独立纪录片创作上开始了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影像尝试。

  女性导演最早开始独立纪录片创作的是刘晓津,她1984年进入云南电视台,制作“受苏联影响的专题片”。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对这种创作方式不满足,“当时吴文光的《流浪北京》片长很长,我们看了以后都很受震动,那种充满独立精神、色彩的片子,虽然有一些拍摄手法让我们现在看来是有些笨拙或存在其它一些问题的,但是它很可爱,因为它很真实。真实的东西永远是最可贵的。”

  在经历了精神上的苦恼和在吴文光的《流浪北京》的影响下,刘晓津有了“纪实”的明确概念。1990年她和朋友李晓明自费拍摄《中国西南当代艺术家五人集》,中途李晓明退出,刘晓津独自在1993年完成此片。这部片子完全采用纪实手法,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完成。这是刘晓津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作品。

  这部影片尽管还留有电视台制作的明显印记,但这是刘晓津对电视台的专题片的反叛以及“独立精神”的自觉实践。1993年的北京,宁岱完成了她唯一的一部纪录片《停机》,内容是关于张元的《一地鸡毛》停拍的事件,并就此事对当时的演员、导演和一些“自由文化人”(盲流)进行了采访。(汪继芳)

  1994年刘晓津在中央电视台应聘临时编导。她用花了1800美金买的Hi8家用摄影机,尝试着去拍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排除电视台观念的干扰。这就是后来的《寻找眼镜蛇》,它不仅纪录了在北京的女艺术家1990年代以来的盲流生活,更对女性所面临的“家庭”和“事业”的选择两难的境地,进行了自觉的思考。同年,另外一位重要的女性纪录片导演李红将摄像机对准了从安徽农村到北京务工的几个女孩,拍摄《回到凤凰桥》。她以女性的身份发现了女性视角,本来有距离感的拍摄,变成了几个女孩挤在一间屋子里的夜谈,她对女孩命运的关注取得了对这部影片的主导。也正是在这一年,季丹从日本回国,拿了Hi8家用录像机拍摄东北少数民族和战争中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这是为日本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季丹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她西藏作品的创作。

  冯艳在1994年底奔赴湖南秭归,拍摄长江长江三峡沿岸的两个村落,在这里,村民的家因为水库的建设将被永久淹没,“这些人夹裹在时代的潮流里身不由己,他们在面对失去家园这一生活巨变时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反应,是对贫穷和以各种名义束缚着他们的命运的抗争。”这就是后来的《长江之梦》(2001)。

  1996年,罗拉与张扬一起开始拍摄了大量关于摇滚、行为艺术、试验戏剧、舞蹈等,记录当时先锋艺术圈和摇滚圈,这就是后来的《后革命时代》。

  同样在北京,做过舞蹈演员、节日主持人、话剧团演员,就是没有拿过摄像机的杨天乙(1972年出生,原名杨荔娜)拿起家人赞助她的PANASONIC EZ-1微型数码“掌中宝”,“照”起了跟她生活在同一个小区,没事儿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聊天的老头儿。有趣的是最初产生拍老头的想法,她找到了电视台的专业摄像和录音,结果以“开除”了电视制作的专业团队,她一个人拿了手中的DV,跟这些大爷们建立起了温暖融洽的关系。最终完成了《老头》(1999)。

  同样也是在1996年,跟杨天乙一样没有任何影像制作经验的旅日人士张丽玲采用了完全不同方式,她自行筹资、策划并组织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作品历时四年,跟踪拍摄66人,采访数百人,用尽 1000多盘素材磁带,斥资6400多万日元。 (刘放,2000(5)在中国来说这是独立纪录片商业化操作最早的尝试。

  1998年,冯晓颖拍摄了冯天岳――一种叫“码根码”的电脑汉字输入法的磁盘的发明者。1999年,季丹完成了她的西藏系列《老人们》、《贡布的幸福生活》,刘晓津的《寻找眼镜蛇》和杨天乙的《老头》全部完成。

  吕新雨曾经在她的文章《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在中国》中追述纪录运动与80年代的“精神血缘”,“对于这批人来说,80年代是一种青春期的躁动,表现之一就是‘理想主义者的远游’――这是吴文光的表述,他去的是新疆。而更多的人去的是西藏。”季丹正是带着这种理想奔赴西藏拍摄纪录片,刘晓津、季丹、李红、冯艳都是80年代大学毕业生,所有女性纪录片导演所关注的题材和拍摄的作品都有一种“不约而同”,“就是对民间社会的转向,把目光放低,拍摄者的姿态放低,摄影机的机位放低,心态放低,平视。”(朱靖江,梅冰,2004:p.37)

  

  二、主体回归与凝视他人(2000年至今)

  

  1、对自身的审视

  2000年,独立女性纪录片导演的作品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方向。女性导演开始从关注他人,转向关注自身。这些带有强烈私人性质的作品,在男性导演的作品当中很少能看到。这类影片往往与导演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2000年制作完成。影片给业内带来震动的,是她作品中从诗歌里面继承过来的叙事逻辑。有评论认为 “如果说传统的纪录片创作可以类比于文学领域里的散文写作,那么诗的因子在中国纪录片领域则几乎是一片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唐丹

鸿和她的作品意味着一种在影像源流中混血的可能,而这正是我们的传统纪录片创作体系无法自行分泌的新物质。”(朱靖江,梅冰,2004:339)

  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的焦点是二十年前父亲在听说母亲可能有外遇后对她一顿毒打,弟弟作为通报者和目击者精神上非常矛盾和痛苦,父亲离弃了母子俩搬去了另一个城市。20年后,杨天乙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然而拍自己的家庭毕竟离得太近,一开始想要保持公正的她却声泪俱下。王芬的父母在《不快了的不止一个》当中,分别对女儿倾诉三十几年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其中有思念绵绵的初恋、阴错阳差的婚姻事实、庸常生活中的纠缠吵闹、外遇、妒恨,相互折磨、自杀,包括双方忍受这种种不幸福现状的理由。

  曹菲。2005年创作完成《父亲》,2004年底,广西某革命老根据地为了响应发展“红色之旅”的号召,委托父亲制作了一尊高达5.6米的年轻时期的邓小平全身塑像。曹菲也从父亲身上寻找自我认同,与唐丹鸿不同的是,她不是父亲生活的参与者而是父亲的旁观者。

  

  2、他人的世界

  早在1995年回到云南的刘晓津的兴趣转向了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领域。《关索戏的故事》(2002年完成)主要“从人类学的角度观察和纪录一个农村地方戏的兴衰起落和它目前的现状。”。这部影片借鉴了人类学的记录方式,从而将本来被遮蔽的“导演视角”完全呈现出来。刘晓津的《田丰和传习馆》与《传习馆春秋》同样也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关。

  英未未拍摄的《盒子》(2001)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女同性恋者为题材的纪录片,内容先天的决定了这部影片的重要性。一个电视台的女性导演拿着一部DV,用七天的朝夕相处拍下了一对相恋的女孩那些不为人知的生活和记忆,同时也记录了她们生活的片断。讲述的是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一对女同性恋的像“盒子”一般的美丽且脆弱的爱情。这部影片有意省略掉了女同性恋者面对社会所承受的压力和尴尬。导演几乎没有问任何问题,我们也很少听到摄像机后面导演回应的声音。虽然导演本人有关注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想法,但是影片很难承担为她们代言的重任。我们在影片里看到的是一个逐渐展开的女性视角,对她并不理解的女同性恋者进行“敏感,温柔的注视,坚定而又充满耐心的倾听”。(张亚璇)

  梁子2002年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房东蒋先生》,梁子租住老宅,真切地感受着房东――一位典型的上海“老克勒”蒋先生与这幢老洋房之间几十年来所形成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颇有海派风格的蒋先生和性格豪放的梁子萍水相逢,在语言、性格、生活背景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撞。

  章桦她走上职业纪录片工作者的道路,恰恰是因为她曾经是一个被拍摄对象。章桦1971年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某村。1999年到深圳开了一间名为“柏丽”的发廊。她的发廊总有个男人扛着DV进进出出,他就是独立纪录片导演李京红。这部拍摄了3年的影片结集成一部叫《姐妹》的纪录片,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播放。章桦在李京红的影响下拿起了摄像机。《姐妹》当中的有些镜头就是章桦拍摄的,其中也收录了章桦的第一部短片《邝丹的秘密》。作为导演的章桦让邝丹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影片在章桦和邝丹的镜头之间跳接,自由而灵动。笔者曾经访问过章桦,她交摄像机给邝丹首先是因为章桦第一次进入邝丹那个有六家人家居住的地方,由邝丹来拍摄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其次来自李京红当初拍摄《姐妹》的经验启发,她觉得把摄像机给被拍摄对象是很自然的事。

  冯晓颖2002年制作完成的《房子》讲述房子即将被拆,一家人要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虽然《回到凤凰桥》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但是李红始终认为这部片子是一个集体创作,因为从头到尾,她的男朋友李晓山(早期参与很多独立纪录片拍摄)等帮了她很多的忙。而《和自己跳舞》“是一个很个人,很主观的东西”,拍摄的是北京某公园的空地上,跳国标舞的人。她很执拗的不想再深入的讲某些人的故事,她关心的是舞伴之间似有似无的爱情。

  季丹把拍摄纪录片的过程描绘成“自己和他人的相遇”。她的纪录片《老人们》记录了西藏玛尼会的老人们念经、聊天,讨论生死时候的坦然, 《贡布的幸福生活》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西藏农夫家虽然不富裕却有带有平静和满足“幸福”生活。2006年,季丹制作完成了《一地流云》。影片中的父母是典型的农民,保存着老一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儿子从小就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要进入城市去闯荡,年轻一代和老一代人之间的隔膜无法沟通。季丹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如果人类要长久的存在下去,就应该保存他们身上那种古老的气质,而不是年轻一代的盲目躁动。”(朱靖江,梅冰,2004:p.236)

  陈苗拍摄了她的“上海三部曲”――《夜上海》、《我属蛇》和《上海恰恰》。影片曾经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纪录片论坛奖,描绘了上海大都市生活的另一面。

  马英力的《Night Girl》讲述漂在北京的17岁女孩的领舞生活的。黄儒香在2001年底拍摄当年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张博士”。本片纪录了张博士在1966年被迫退学,自学17年后,又在四川大学历尽艰辛旁听了十七年以后,试图办理去俄罗斯打工的全过程。在此期间,他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份反复奔命于成都、重庆之间。

  2002年,上海电视台的郭静和她的搭档柯丁丁在工作之余拍摄了《盛夏的果实》。这个故事有一个很复杂的背景,女孩的父母很早离婚,她被判给父亲抚养,母亲改嫁而父亲突然离家出走,养她的爷爷又去世,她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2002年夏天女孩初中毕业,由于母亲的不愿意领养造成女孩无法继续上学。居委会把她的母亲告上法庭,希望她母亲能够担负起抚养她的责任,与母亲对簿公堂她并不高兴,却也带着点希望。生活的厄运并不能阻止女孩悄悄地长大。她有一个与她经历相似的男朋友。而故事的结局是政府出钱让她回家,夏天结束的时候她和她的第一次爱情分手。

  如果说《盛夏的果实》是一个少女成长的个案,而应宇力和她的学生拍摄的《女性空间》(2003),则系统地探讨女性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与身体、自我认知有关的问题的讨论。应宇力很系统地了解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这在她的《女性空间》中有很明显的表现。

  宋田从法国留学归国,参加“中国民政部一欧盟村民自治影像传播计划”,2006年拍摄影片《天里》,讲述的是在光明村天里屯“天里综合商店”,商店老板陈国彬和几个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故事。

  这一时期(2001年)电影专业出身的彭小莲和宁瀛加入了纪录片创作者的队伍。

  彭小莲与日本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联合导演,由彭小莲编辑完成《满山红柿》(2001年被评为日本十佳纪录片)。同是电影导演专业出身的宁瀛开始拍摄《希望之旅》(2002),本片记录的是棉花收获的季节,成千上万的四川农民拥上西行的火车,经过三天两夜长达3000多公里的行程,来到祖国的大西北新疆收割棉花。影片获得2002巴黎真实电影节大奖。

  三、 大陆纪录片女导演的创作特点

  

  中国女性主义具有独特的语境,中国既没有女权主义运动的背景,又没有针对中国妇女的女权主义理论产生。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女性在文化视域中的再度浮现,伴随著一种新的反抗或日抗议性的女性文化雏型的出现,几乎构成一个小小的电影创作思潮。一批中年女导演拍摄了很多充分自觉的“女性电影”。然而这种女性的影像表达只是昙花一现。90年代初期之后,由于制度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女性导演转向拍电视剧。还在坚持拍电影的女性导演人数大大减少。就在女性的电影创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之时,一批女性纪录片导演崛起。与电影创作相比,独立纪录片创作所需要的资金不多,多数导演创作纪录片从拍摄到剪辑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对女性纪录片导演来说,DV的出现使她们摆脱了电视台大制作的束缚,DV成为她们手中创作的笔。这使得女性自陈、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可能。女性纪录片导演(编导)在体制内外获得了表达的机会。她们的表达,是镶嵌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当中。她们创作的特点如下:

  

  1、纪录片和电影创作很少有专业背景,除了宁瀛、彭小莲(她们的电影有很强烈的女性意识,纪录片作品只有一部,且因题材的不同很难加入女性视角)是学习电影导演专业出身之外,很多纪录片导演并没有影视专业经验,相当一部分人是在有了电视工作经验之后开始拍摄纪录片的。尽管她们的关于女性的纪录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品的气质,但很少有人是自觉的对男性为中心的影像进行有意识的反抗。

  

  2、创作的不连续性。多数女性的独立纪录片导演的创作通常是一炮而红,之后就很难再听见她们的声音(如杨天乙、王芬、黄儒香、罗拉等)。那些有拍片机会,也并没有连贯的关注女性境遇(如刘晓津、英未未)。有些人则完全不处理女性题材(如季丹、宋田、曹菲)。

  

  3、具有独特的私密视角,将镜头对准自己和家庭(男性创作者很少见)。独立纪录片导演通常自费拍摄或者在能够获得某些资金的支持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比较少受到外在体制等的规范和压制。因此创作空间要大得多。2000年前后,以拍摄自己的家庭为题材的纪录片相继出现,为纪录片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4、创作的松散。除了应宇力拍摄《女性空间》有女性主义理论的背景作为支撑之外,大部分女性即使关注女性题材也大多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而非有意识的去关注女性主义所关注的议题。中国没有女性主义运动,纪录片拍摄并不像其他国家或地区一样与纪录片创作相辅相成,女性创作呈现出自发、零散的状态。而独立纪录片的这种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改变。

  

  四、 独立纪录片与女性主义

  

  将近20年的创作当中,20多位女性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数量很可观。她们用影像来呈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构建自己所理解的世界。

  独立纪录片以“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这种独立和区别于体制的个人立场和诉求决定了独立纪录片的边缘性。独立纪录片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获得在电视台播放的机会,大部分都是先送到国外,获奖之后再在各种酒吧、大学课堂等进行小范围的放映。目前的情况下,独立纪录片几乎不可能获得电影院线放映的机会,只能是在大学课堂和小圈子内流传。另外有更加少数的纪录片以盗版碟片的方式散播,目前为止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大陆的独立纪录片也只有吴文光的《流浪北京》和杨天乙的《老头》等。独立纪录片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之内,没有女性导演或者学者纪录片方面的女性主义诉求和号召。女性拍摄的纪录片并没有要为“女性”创作的自觉追求,更由于独立纪录片的状况,不可能将纪录片与最广大的中国妇女形成直接的联系。普通的女性很难有渠道观看到女性导演的纪录片作品。20年当中的女性导演的创作在独立纪录片创作中占了一个相当的比例,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女性导演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女性导演的创作内容和诉求,独立纪录片的无法真正到达它所关心的群体的社会现实,均表明女性的纪录片远未达到自觉揭示女性境遇、关注女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女性的纪录片工作者尽管发出了她们不同于男性的声音,这个声音并没有在中国当代社会引起回响,这就是女性的纪录片的真正境遇。女性主义并没有成为这些创作者的理论指导,女性主义的目标和诉求远远没有成为她们自觉的实践指南。因此,女性的独立纪录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离别的声音

离别的声音

当听到离别的声音,就代表我们相聚的时刻即将结束,也许是短暂的分离,也许是永远的离别。

骊歌响起,提醒着我们离别的时候到了。在伤感的歌声中,我们回忆起那些年的青春岁月,所有的快乐和苦涩都历历在目。当歌声停止,我们挥手告别可爱的同学们和美丽的校园,踏上新的征程。

鸣笛传来,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相见的时间。远处火车行驶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前来送行的人不断地叮嘱,夹杂着哽咽的声音,让背着行囊的人分外不舍。提示上车的声音响起了,即将离开的人给予最后的拥抱之后,毅然转身进入车厢。 送行的人看着列车越走越远,直至列车消失在视线里,才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去。

哀乐入耳,提醒着生者要抓紧时间与死者相见的最后机会。在凄凉的音乐中,所有人肃穆地站立着,一阵阵压抑的哭声折磨着所有人的心。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冰冷得有些陌生,似乎在埋怨生者虚度以前可以好好相聚的时光,现在已经后悔莫及了。当哀乐消停,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随着缕缕轻烟彻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哀乐还在耳边缭绕,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需要带着回忆继续向前走。

当离别的声音消失,我们都要挥别伤感,积极地行走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

有这种声音

  这天晚上,我实在困极了,倒在床上就睡着了,接着我又做了一个梦:我死了,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门前徘徊,我耐心地等待着天使来接我,因为我坚信我生前没有做过坏事,我不会下地狱的。我在这两扇门中等啊等,一直到太阳偏西,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动静,“太好了,天使终于来接我了”我这样想着。可是我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似乎很恐怖。“杨术婷,跟我们走吧。”“去哪?”“下地狱啊!”这个时候,眼前突然飘来好大的雾,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却听见有人拿着铁链向我这里走来,我害怕极了。渐渐地,从雾里走出来两个人,一个全身是白色,一个全身是黑色。“我们是地狱的使者——黑白无常,专门是来钩魂的,你跟我们去地狱吧!”那种声音有种不可反抗的力量。我浑身在颤抖说:“我不认识你们,再说我又没做坏事,干嘛下地狱,我要去天堂。”可是,我硬是被铁链绑走了,地狱之门开了,我也上路了。这一路上都很阴森,到处是烟雾,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两个鬼说:“走过这黄泉路,再过个奈何桥就到地狱了。”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来到了一个铁门前,两旁都有小鬼守卫,他们一见黑白无常来了,就打开了这扇紧闭着的大门。我也被拖了进来,我被押到一个大堂上,这里静得可怕。“跪下”在黑白无常的逼迫下,我无奈只好跪下了。“堂下何人”那声音如雷一般大得可怕,我被吓得瑟瑟发抖“小女子杨术婷”“死与何时。”“公元2100年午夜。”“死时身边有几人。”“只有我一个。”“好”突然那人大叫一声说到“知道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吗,因为你不懂文化,没有知识,生前浪费光阴,不勤奋好学。此类人最为可恨,所以你上不了天堂,如今你既然来了我阎王殿就是得做鬼,从今天开始你要受尽地狱里千百种折磨,直到你真心悔改。”我看了看那个长的极丑的人。然后就被别的鬼押走了。这些天,我受尽了煎熬,被这些酷刑打的遍体鳞伤。一天又一天,不知是多少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那个极丑的人又出现在我面前说:“我是阎罗王,如今见你已有悔改之心,我要给你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你去投胎吧,记住要好好学习。”我终于重生了,我笑得合不拢嘴,在喝孟婆汤之前,我又听见了那种声音“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我投胎了来到一户人家。从此很爱学习,也不知是为什么。并且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耳畔回响:“好好学习,别忘了那种煎熬。”( 书村网 www.mcqyy.com )

  “婷婷,起床了。”我睁开眼睛天已大亮了,哦。原来是梦。嗨,虚惊一场。不过这种声音确实激励了我。看来以后要好好学习了,要不然可别真让我下了地狱。

 

    吴河二中初一:杨术婷

有一种声音2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地之间仿佛笼罩在薄薄的乌纱里,在行路人不知不觉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被不时拂起的微风吹的飘飘忽忽的,如雾一般。

我静静地走在大路上,绵绵的细雨时不时的拂过我的脸颊,伸出手摸摸脸,有些湿意,却十分舒畅。周围的路人走得不急不躁,并没有受到这突如其来的雨的干扰,有些人甚至放慢了脚步,享受这在喧闹的白日下难得遇上的恬静。

已是初春。

前几日的冰雪还刺寒入骨,让人难以置信春的到来。现在看来,冬天的确早已从我们的身边溜走,让位给了春天。虽然这场春雨让人措手不及,莫名其妙,但,更多的洗去了冬日的庄严沉重,带来了平静与安详。

这场春雨已连绵不断地下了一阵子了,而我也早已在这漫漫雨雾之中悠悠哉哉地漫步了许久。春雨还似刚下的时候那般大,路上的行人却不似那时一般多了。放眼望去,朦朦胧胧之间只有几位在雨中行走,骑车的,几个蹬步就快速地消失在了视野之中。

一阵清风在这时卷了过来,路边的行道树被吹得沙沙轻响。绵雨也被刮了起来,打在身上不像先前那样毫无知觉,有丝丝痒意,恍惚之中,雨势大了一些,在耳畔发出沙沙的飘过

声和淅淅沥沥的落地声。清风过后,世界间又静了几分,只听到徐风抚摸过树梢的咝咝声。

屏息凝神,还能依稀听见小雨点从突突的树丫间擦过落地而响的滴答声,几缕温温的春风调皮地卷起发丝,雨丝如线,让我有种身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宁静世界,远离花花大千世界,远离尘世喧嚣杂声,只有风声,雨声,真的很美。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雨贵如油”。从原来的无声到有声,是种心灵体验,而春雨将喧杂掩入雨声,安抚不平。

有声无声,春雨之声,记忆中的沉静。

总评:满分50分,得分0分。完全抄袭来的作文,干脆一个字不漏得背了它吧,或许这样还有些用处。

那是谁的声音

那是谁的声音

欧阳彦羽 兰州新亚小学六年级一班

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而又十分丰富的。

那是谁的声音?“呼—呼”,那是多么美妙,多么神奇的音韵,她抚摸着大地的生灵,然后悄悄地离开。没有谁可以看见她,只能用心静静地、仔细地去体会,当她再一次来临时,你一定会想:那到底是谁呢?呼—呼。我猜到了,原来是她—风儿!

那是谁的声音?“哗—哗”,那是多么欢快,多么有节奏的旋律呀!她滋润着田地,哺育万物,同时也滋润着我的心田。听,一直在哗—哗的低吟,她的声音很小,可是当你用心去聆听时,那声音是多么美妙。那她是谁呢?用心去领悟吧!她就是山间的小溪。

那是谁的声音?“沙—沙”,那是多少动人,多么让人着迷的音乐,仿佛像一个个小天使们在轻风中翩翩起舞,我们在沉醉中不再醒来,沉浸在她美妙的梦境里„„听,响了,又响了,沙—沙—沙,多么美妙,多么有节奏,那到底是谁,是谁在弹奏出那么天籁般美妙的音乐!哦,知道了,那是微风中的树叶在相互亲昵呢。

那是谁的声音?“嘀—嗒—嘀—嗒”,那是多么悦耳,多么滋润心田的音调,她在雨后的森林里弹奏出一曲又一

曲,只有在天堂才能听见的音乐。嘀—嗒—嘀—嗒,让人无限回来,那是谁?我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是雨珠,是荷叶上摇曳的雨珠落入水中时发出的轻颤„„

那是谁的声音?啊,明白了,那是大自然弹奏出来的美妙旋律。

“自己的声音”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1834年,他在上大学时,就写成了诗剧《斯杰诺》,后来又写成了由22篇特写和短篇小说组成的《猎人笔记》,以及《罗亭》等6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不仅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通过生动的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并描述情景交融的大自然,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他的语言简洁、质朴、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怎么想,就怎么说……”

  小时候,屠格涅夫就喜欢读克雷洛夫的寓言,沉浸于《狼和小羊》《猫和厨子》《天鹅、梭子鱼和虾》……一篇篇短小的寓言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嘲讽着社会的不平与黑暗,又如一把把利剑,剖析着人类的灵魂。

  这一天,有位大作家来到屠格涅夫家里做客,送上一本他写的寓言书。母亲想显露一下儿子的才能,便说:“屠格涅夫,快朗诵一则先生写的寓言。”屠格涅夫马上捧起大作家的寓言书,满含深情地朗读起来,那么流利,那么动听。大作家望着屠格涅夫清澈明亮的眼睛,亲切地问:“孩子,你喜欢我的寓言吗?”屠格涅夫想了一想,认真地回答:“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克雷洛夫的寓言。他写的寓言比你的更好!”大作家听了一点也没生气,反而笑了,他从心底佩服这个敢说真话的孩子。可是,母亲却瞪了儿子一眼。

  大作家一走,母亲就把儿子教训了一顿:“你怎么能当着大作家的面,说他的作品不如别人呢?”屠格涅夫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说:“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比他的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难道叫我说谎吗?”

  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

  1843年秋天,金色的落叶随风飘落,给树林的小路铺上金黄的地毯。屠格涅夫沿着小路正悠闲地散步,突然,近处响起轻柔的歌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法国文学家路易・维亚多的妻子波丽娜。她是歌剧团的演员,随团来到屠格涅夫居住的圣彼得堡演出,真没想到,两人竟在这里相遇了。22岁的波丽娜有一副天生的金嗓子,那歌声好比夜莺啼鸣,没有人能有这样优美的歌声。歌声传入25岁屠格涅夫的耳中,霎时激发起他文学创作的理念:在一切的天才之上,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背着猎枪去打猎。半路上,他无意间看到路边有一本陈旧的杂志,俯身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因为《童年》有作者“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是在别人的喉咙里发不出来的。他无意打猎,忙着四处打听这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的住处,真想马上见到他,然后,欣赏他,钟爱有加。

  不久,屠格涅夫终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他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姑母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受到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的称赞,那是写《猎人笔记》的大作家啊!他说如果你能继续写下去,前途一定不可估量!”

  青年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屠格涅夫竟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写作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下去,最终也成为“有自己的声音”的世界闻名的大作家――写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列夫・托尔斯泰。

  乞丐也有“自己的声音”

  有一次,屠格涅夫来到大街上散步,迎面走来一个衣着褴褛的老人,伸出肮脏的手,嘴里喃喃自语:“先生,行行好吧!”

  屠格涅夫连忙从衣袋里掏钱,可是,掏遍了衣袋掏不出一枚钱,只好抱歉地说:“兄弟,我出来散步,没带钱,也没带吃的东西,实在对不起!”

  突然,老人紧紧握住屠格涅夫的手,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太谢谢您了!”

  “你谢我什么呀?”屠格涅夫奇怪地问,“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啊!”

  老人激动地说:“我有自杀的念头,没想到您喊我‘兄弟’,还向我表示歉意,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回到家里,屠格涅夫又想到了“握手”,“握手”不是送来了“自己的声音”吗?不久,屠格涅夫创作了400多字的小说《乞丐》,向全世界传送了“自己的声音”。

  原文选摘

  《乞丐》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红肿的、含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啊,贫苦把这个不幸的人,弄成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的、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哀求施舍。

  我伸手摸索着自己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表,也没有一块手帕。

  我身上什么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无力地摆动着和发着颤。我惘然失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战栗的手:“请原谅,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笑了笑,而且,他也紧紧地握了握我冰冷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嘟哝着说,“这已经是很感激了,这也是恩惠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恩惠。

声音里的声音

  大脑里的细胞无时不刻地运动着,换来了你一身铜臭。人类,还学会了话里有话。 

  不少明争暗斗的故事在生活里演绎着:皇帝的后宫里;晏子和楚王的对话里;邻乡闹了矛盾,也学会了指着桑树骂槐树。 

  这是语言里的讽刺于不屑,人人都在注意这些“声音里的声音”——为了自己的形象,面子。 

  还有人们忽略掉的声音。一个人,长时间听一种声音,习惯了它,便将它遗忘了,或者,你潜意识地抗拒某种声音。 

  你就听不到这些声音了:老奶奶的唠唠叨叨的抱怨声,隔壁工厂轰轰隆隆的马达声,马路上飞驰的汽车。 

  当然,这些只是声音,不是声音里的声音。 

  而然你肯定连这些声音都记不得。 

  或许你还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这么说吧。 

  你的手机响了——对,你的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呢?还有第三步? 

  好了,让我来猜猜——你潜意识地掏出手机,潜意识地接了,完后,有潜意识地挂了。你思考了什么? 

  接电话思考什么?电话的内容?那我记得。 

  不,我不是那个意思,你看看我的三步吧。 

  我的手机响了——那歌曲是我和妈妈一起唱的,是我录了下来,真怀念呢。边想,我掏出手机。 

  手机上的大头贴是我和最好的朋友的合影,我记得她,那时,我们一起喊,要永远开心。——然后,我按下接听键。 

  和我打电话的是谁,我就会想起,我和他之间的故事。他的口头禅还有笑的声音我记得最清楚。——最后,我挂了电话。 

  你说——我也知道那是你和妈妈的歌,你朋友的大头贴还有电话那边那个人的口头禅呢。——可是,你真的这么明确的回忆了吗? 

  如果我直接问你,谁都会回答。——这些谁都知道。 

  可是,你明确的,深入的,如同情景再现地回忆了吗?——没有吧。 

  很可惜,你遗失了声音里的声音。 

  不是讽刺的话语。——而是生活里最朴实的记忆。所以,你总会问,上一秒我干了什么? 

  每一秒都有它的记忆,故事,声音。 

  千万别再次遗忘了它——朴实的声音。 

  更深入,透彻的声音。 

  这样,才会拥有自己的独特。让爱人给你倒水

  这是我做的有趣的生活实验。我把倒水作为―个载体,我发现只要你肯动脑筋,最后你总是可以喝到水的。以下是我经历的几个阶段――

  1.“去,你去帮我倒杯水。”刚开始恋爱的时候,他不觉得什么。也许即便心里不高兴也会去做。时间久了就会顶嘴,就会反驳:“怎么老喜欢使唤人?”再后来就很恶劣,“你自己去!”

  2.我改策略。“请你给我倒杯水,谢谢。”客气点儿,效果好了一段。他觉得很难拒绝一位女士的请求。不过时间久了,还是倒了水以后“唉”地仰声长叹,不情不愿。

  3.我再改。“我的嘴巴好干。”“去喝水啊!”“像火焰山!”“又想我给你倒?”“不要!哪能老叫你照顾我?我自己去!”“怎么还不去?”“我现在不能动,我刚涂的指甲油,我怕我的脚趾甲给破坏了。你看你看,可好看?”然后用脚后跟走路,跷着脚趾在他面前转一圈。他会大笑着去倒水。

  4.我不断试验怎样比较容易令他接受。“你可口渴?”我问他。“不渴。”“你可想喝水?我去给你倒。”“不用了,谢谢。”“那我好渴,你可否替我倒一杯来?”看他瞪眼看我,然后笑倒,冲到厨房倒水。

  如果答案有时候不巧,他说,好的,我想喝点水,麻烦你了。我就只好暗地骂自己自投罗网,乖乖过去倒水,完了告诉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今天给你倒水,你以后一辈子都是我的人了。我下半辈子的水就靠你了。”

  5.如果你想试验一下他的忍受程度究竟有多大,可以伸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抱住他的腰,以临终告别的口吻告诉他:“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遇见你了。在我临死的时候,我想认真告诉你一句:麻烦你给我倒杯水!我死就瞑目啦!我会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我跟老天爷讲等我死后满足你妻妾成群的愿望!”然后看他无限神往,大笑着去倒水。水一到手,就严肃正告他:“你休想!下辈子好了。”

   选自《扬子晚报》

如何让爱人给你倒水

  这是我做过的最有趣的生活实验。我把倒水作为一个载体,我发现只要你肯动脑筋,最后,你总是可以喝到水的。以下是我经历的几个阶段:

  

  1 “去,你去帮我倒杯水。”

  

  刚开始恋爱的时候,他不觉得什么。也许即便心里不高兴也会去做。时间久了就会顶嘴,就会反驳:“怎么老喜欢使唤人,”再后来就很恶劣:“你自己去!”

  

  2 我改策略。

  

  “请你给我倒杯水,谢谢。”客气点儿,效果好了好一段。他觉得很难拒绝一个女士的请求。不过时间久了,还是倒了水以后“唉”地仰声长叹,不情不愿。

  

  3 我再改。

  

  “我的嘴巴好干。”

  “去喝水啊!”

  “像火焰山!”

  “又想我给你倒?”

  “不要!哪能老叫你照顾我?我自己去!”

  “怎么还不去?”

  “我现在不能功,我刚涂的指甲油,我怕我的脚指甲给破坏了。你看你看,可好看?”然后用脚后跟走路,跷着脚指头在他面前转一圈。他会大笑着去倒水。

  

  4 我不断试验怎样比较容易令他接受。

  

  “你可口渴?”我问他。

  “不渴。”

  “你可想喝水?我去给你倒。”

  “不用了,谢谢。”

  “那我好渴,你可否替我倒一杯来?”

  看他瞪眼看我,然后笑倒,冲到厨房倒水。

  如果答案有时候不巧,他说,好的,我想喝点水,麻烦你了。我就只好暗地骂自己自投罗网,乖乖过去倒水,完了告诉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今天给你倒水,你以后一辈子都是我的人了。我下半辈子的水就靠你了。”

  

  5 如果你想试验一下他的忍受程度究竟有多大,可以伸出颤抖的双手,紧紧抱住他的腰,以临终告别的口吻告诉他:“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遇见你了。在我临死的时候,我想认真告诉你一句:麻烦你给我倒杯水!我死就瞑目啦!我会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我跟上帝讲等我死后满足你妻妾成群的愿望!”然后看他无限神往,大笑着去倒水。水一到手,就严肃正告他:“你休想。下辈子好了。”

  

  编辑 张秀格

听不到的声音才是最好的声音

作者来说,有了这些“加插”的戏,东南亚观众会备感熟悉和亲切,而这又会直接体现在卖埠票房之中。

“同老上海电影和好莱坞电影一样,香港的电影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是以商业主义主导和受市场

(34)

经济驱动的。”商业主义和市场驱动都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受众。麦嘉多次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地坦露过“一切考虑和计算以迎合观众心理为原

(35)则”这类观点。纵观以上所述的“新艺城”策略,核心就是“观众至上”法则,就如“新艺城”的那句口号,“新艺城出品,观众有信心”,每每出现在片末职员表的后面。

集体创作、监制集权为的是约束新导演脱离公司的整体风格(已经通过先前影片的卖座证明了在市场上行之有效),保证此后的不同影片维持“卖座”,能继续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明星制度以及音乐人和音乐元素的加盟与引入,自然是满足香港及海外观众爱看大明星的观影心理,附和作为主流观众的青少年群体当时对流行音乐文化的追逐和崇拜。针对海外市场的文本“改写”策略更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积极迎合当地受众的观影心理。

这些策略并非是外在于影片文本的口号或教条,它们的影响往往能在影片叙事中得以显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频繁可见的歌舞场面和东南亚场景作为一种游弋出主体叙事进程的元素,这种“断裂”作为一种症候,暴露出“观众至上”的迎合美学。如人所言,“新艺城一直致力于观众之间的亲善关

(36)

系,而且与其他两间大公司比较,是来得自觉得多”。

“新艺城”奉行的“观众至上”其实质是“赚钱至上”的商业法则,在某种程度上它会造成一些影片在情节叙事、主题表现上的弊病;但同样也不能否认,它客观上确实推动了香港电影公司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使西方现代电影企业制度的观念与手法进一步得到普及运用。而在商业电影语境中,对受众欲望的重视本就是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应有之义。

(叶航,讲师,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100088)

(34)同(27),第99页。

(35)李焯桃整理《麦嘉要对得起全世界》,《电影双周刊》1982年7月第90期,第36页。

(36)纪二《新艺城策略上的起承转合》,焦雄屏编《香港电影风貌(1975—1986)》第161页。

听不到的声音才是最好的声音*

The Best Sound as Unnoticed

时间:2014年6月5日

受访者:杜笃之(台湾著名电影录音师)采访/整理:张晋辉(北京电影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一、声音表情

张晋辉(以下简称张):台湾电影在片头介绍中,会出现关于电影声音制作者的不同称谓,有的叫效果,有的叫成音,有的叫录音,最新的还有叫声音导演,这些称谓有区别吗?

杜笃之(以下简称杜):我没有要他们帮我写抬头(title)。有时候导演有自己的想法,这不是我定的,是导演对电影声音的看法。他对我在电影里的贡献,就声音这个角色的定义是什么。每个导演对声音这个角色有自己的理解,我没有特别关注,要看导演的意见。

张:关于电影声音元素,台湾称为音效,大陆有的叫拟音,有的叫动效,您认为这三个有差别吗?

杜: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大家叫的名字不一样。我们比较习惯叫音效,大陆常叫拟音,动效。因为

整个技术是外来的,所以有很多名词都没有固定下来,大家就一直沿用。

张:李行导演认为——脚步声是有感情的。您也多次提到“声音表情”,关于“声音表情”,请举例说明。

杜:从表演看,角色个性如果很谨慎,走路的声音都会很小,比较规矩。有的人就大大大咧咧的,他脚步声会不一样。这就是声音表情现象。一个人走路过来,我们就可以基本知道他的个性。这就是声音的表情,表情直接连贯到内心,想什么事情,就会有这些动作的表情。比如谨慎性格的人,在大人物面前,会很小心地把东西放好;但如果碰到晚辈,他就会放松很多,这就是不同的表演。这些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声音创作中的拟音艺术研究”(项目编号:12YJA760082)的阶段性成果。

TAIWAN & HONG KONG MOVIES 台港电影069

西是有感情,也是有表情的。我们要知道演员的个性,而不是照自己的个性,我们是做出他的动作,如果做重了,那就是他演戏演重了。

张:您说声音不但要有表情,而且要有个性;那么声音表情和声音个性,杜老师请举例差别。杜:这没有很明显的差异。角色的性格会影响到声音的轻重缓急。女主角在电影里是非常谨慎的,她走路很轻,跟猫一样。所以不需要做她的脚步声。有的人走到你旁边都没有声音,因为她的个性就是很轻微的,很细腻的。有的人进门你就听到他的声音了,很响地一路过来。你要懂得这些性格、个性,算是表情吧。你要描写这个角色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东西来描写。如果你要表现个性粗犷的人,他就是干什么声音都比较大,都比较重。你要表现一个文质彬彬的人,他就是很细腻,不会干扰别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很小心。早年那些音效师傅笑李行:脚步,个性?脚步有什么个性?脚步不就是脚步吗?但我想应该是有的。当年没有人配合他做这些事情,他其实是蛮寂寞的。

门开门的声音都是重新录过。当时就拿重新录过的资料开工,开始做所有的声效。做完我很满意,因为能做成这样子其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导演看了也很喜欢,甚至要在配乐那栏写我的名字。影片参加当年的亚太国际影展,得到最佳音效奖,那是我得到的第一个奖。

张:您这个观念和我们大陆早期电影配乐有很大的对比参考意义,有时候大陆早期电影会“戏不够歌来凑”,歌声响起就要唱完,一部电影会捧红几首歌曲。

杜:其实大部分的电影都有这种现象。我后来做的电影里面,音乐是比较少的。我合作的几个导演,像杨德昌的电影音乐就非常少。音乐好像在带领观众看电影,统一人的感动点。但是有些电影就不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看到电影感动的点是不一样的。情绪是你自发被感动,而不是被音乐煽动的,我们不想去煽动观众,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

张:您觉得自己主要的声音创作风格是什么?杜:真正的风格是能制造出这么多不同风格的东西,而不是只会做某一种。应该是任何影片都可以做到一定水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你做的,这个水准适应于所有电影的风格。只要电影的类型得到最大的满足。你可以做出这么多的东西,你的风格就是这个,你不能把武侠片做得像文艺片,文艺片做得也像文艺片。

二、声音观念

张:您有一个观念,“听不到的声音才是最好的声音”,请您举例说明。

杜:我们做声音的人,不一定要观众注意,不一定要跑到前面,去告诉人家声音创作者的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把电影做得更好看,而不是让人家觉得电影声音录得很好,电影演什么忘记了。观念是这个态度延伸出来的。其实听不到的声音不是真的听不到,是你忽略掉它,它不干扰你,在旁边,在后面帮你,而不是跑到前面带头。所有声音要让观众相信,不能被挑出来,否则就变成干扰源。做的东西观众相信的时候,人家就忽略掉它,就会去看戏,看演员表演,听故事。我的概念是这样,并不是真的没有听到声音。

张:您和张佩成导演合作的时候,建议不要用音乐,用音效替换掉音乐,不知道是不是和刚才的观念一样?

杜:那一年我大概是28岁,刚当录音师。当时很会做sound editing(声音剪辑),看了张佩成导演的《小逃犯》,我很喜欢,张力非常好。我跟张导认识很久,从当助理就一直帮他做东西,他知道声音剪接我可以做得很好。当底片剪好对白配好以后,他会找我再修剪一次,我就一边修剪一边看,我建议他可以不要配乐,用音效替代。完全没有配乐,在当时是不太被接受的,没有电影配乐大家觉得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尝试。我跟他提出来,他也同意。但原来剪接的节奏要变,因为没有音乐的时候,节奏会变化。我就把电影整个重新剪接了一次,剪接的概念是用音效来做出发点。当时拍摄是没有同期录音的,全部是后来制作,我就跑到现场去录我想要的声音资料,包括背景,环境声,每一个关

070

三、创作感受

张:您开始初学音效的时候,提到一个叫哈都的人,他提一个箱子就完成很多音效制作;当时还有从香港来的两个音效师,一个叫王世力,一个叫席素然,他们在音效制作上和您的区别是什么?

杜:王、席这两位师傅擅长做武侠片、动作片。在当时,武侠片香港领先,对台湾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这里面包含了音效。他们做音效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老的台湾音效师,像哈都他们是很传统的台语片的操作方式,比如打人,他们就是拿一个板子打,打出来的声音就不像香港武侠片那样乒乒乓乓有力量,因为那时候的录音技术很难把打的声音录得非常漂亮。但是两位香港来的师傅,他们用录好的声音拿录音机去循环播放,去对动作,所以他们就比台湾传统老师傅做得好。那时候武侠片当道,他们一进来,慢慢哈都他们就没有工作,年纪也大了,就退休了。

那种操作方式我其实不喜欢。香港来的师傅,他们武打音效很好,其他音效,像走路,就是坐在原地一个脚从头走到尾,感觉很不自然。后来我自己当录音师,就把这种现象推翻。在当时做音效,就是做拟音(foley),没有一组人,可以满足我对声音的要求,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建立一个组。我当时接的影片,武打片少,做得比较多的是文艺片,那

种写实风格的影片。我制作的声音风格比较写实,或者是突出空间感。

张:要提高声音创作的能力,必须建立一个分析声音的能力,请您用具体片例详细说明。

杜:分几个不同的方向:在以前基本都是事后配音,声音都要后期制作。《恐怖分子》有一场戏:女主角回到男朋友的家里,门一打开,照片一下飞起来。那一幕面临的问题是,必须有很多照片抖动的声音。究竟怎样才能录到呢?可以贴一墙壁的照片,然后用电扇吹,但会录到电风扇的声音。怎样产生一阵风,既能让照片轻轻地飘动,而且力道可以控制。要有大风,就要有很大的力度。我就把照片贴满了一个墙壁,用很大的板子,两个人去扇。只要是轻轻一动,就会有很大的风。接下来就是怎样录制这个风。录音室用的麦克风,通常是没有防风的设备,要让这个风不会吹到我的麦克风,声音又可以录到,我们的做法是用一个布去挡风,帮麦克风遮风。然后用两个麦克风,因为一个麦克风只能录到那个板子的局部。用两个麦克风去录,这样就不会漏掉墙上贴的那么多照片。

还有杨德昌《麻将》中绑架的戏:一个女生被绑在屋子里,要表现屋子里的不安全感,我们就把这个房屋选择在高架桥底下。因为常常会有车开过去,就会很响,安静一会儿又突然响起来,房子就显得很不安全。现场其实没有这种效果,是后来利用音效来制造。这些情况在电影里经常发生,只要找到机会,类似的设计都会出现。声音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自己去寻找和设计。你可以去探索,在合理范围内,帮电影实现效果。

又像《赛德克·巴莱》里面有一场戏是军官拍桌子的,只是一个动作,其中有一段很凝重的气氛,剪接时候凸显出来了。利用这个机会,就加了一些声音,那段时间就特别耐人寻味。这些情形我们就在不停地探索。后来整理出一个方法,这些效果不是在一开始就可以实现。因为拍摄时的声音素材会不理想,需要改善,导致没办法注意到突出特征,包括对白不流畅、噪音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注意力才能集中到哪些声音可以更好。什么时候,哪些时间点,我们可以实现创作上的构想。

重新创造出来的。

比如录到一声鸡叫,同时也录到很多人讲话,就要过滤。有时需要鸡叫,不要讲话的声音;有时需要讲话,不要鸡叫。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再来看是不是满足要求。当然,使用的素材可能是来自于当地的,也有可能来自于其他的影片。管理这些曾经收录到的东西,早期的时候我效率不高,经常是去寻找需要的声音。随着积累的增多,就发现,不要重复这些事情,什么声音都可以把它先录下来,然后进行分类归纳,以后需要,就去资料库里面找就比较快。比如,要找一个安静的乡下,以前我就特意跑到乡下去,乡下不安静今天就空手而回。现在我要找一个安静的乡下,那天如果没找到,却找到一个嘈杂的乡下,我也把它带回来了,这一趟我没有空手而回。这些嘈杂的乡下环境归类在嘈杂的音效库里,某天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来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归类这些声音素材。以后制作的时候,就不需要每一个声音都重复寻找。每一个声音都是有特点的,就看管理得好不好。

张:据说您使用声音的挖补技术,为了补救声音的对白,用配音来替代。但是一个是在棚里,一个是在现场,而环境是有差别的,怎么实现新的声音空间和当时现场声音空间的转换?

杜:现在来看很容易,但是在当时就不是那么简单。其中包含了做这些空间模拟的设备,都没有现在这么人性化,但还是可以做出来。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在录音室录音,我常常在场景里面补对白。演员在哪里表演,我们就在哪里补录。当时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手上没有非常好的模拟空间残响的设备,你只能到真实的空间去录。最早期,我在“中央电影公司”工作,所有的音效制造,也不是在最好的空间里,不是最安静的、吸音最好的区域。有一次在室内,房子很大,银幕的后面有一块空地,那个地方吸音处理得很少,银幕又是布幕,画面从后面也可以看到,我们就跑到那里面去录。也有时候我们在里面隔一个小房间,在小房间里面制造影片里面的效果。做《我这样过一生》那次,剧情是在一个小厨房里面讲话,炒菜,我们就在录音室里面搭了一个小厨房的空间,对白在里面配,声效也在里面做,甚至炒菜也在里面炒,炒得整个屋子都是烟。

张:您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有一出戏,就是从汪狗家里出来,坐上公车往回走,一家人聊天,当时有战车、公车,还有说话声,当时设备只有单声道,您是怎样实现了声音互不干扰的?请描述一下。

杜:那时候碰到最难的事是战车从旁边开过去,导演安排演员讲一句很重要的话必须让大家听清楚,这是利用声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做好了会很过瘾的。但是声音比例必须做得很好,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当时,我觉得在演员身上装一个麦克风,

TAIWAN & HONG KONG MOVIES 台港电影

四、经验总结

张:现在想要直接录到安静的声音,需要怎样操作?

杜:安静是做出来的。电影不是还原本来的东西,而是对画面产生的想象。这些是后期制作出来的,并非在现场能够得到。电影就是在不停制造假象,让观众进入幻境,这些要靠录音师去组织。所以常常电影里面出现的声音元素不需要指明来自什么地方,但是完成后的效果却指向某个地方,以及当时的氛围。那种特征性的声音,是用手头的元素

071

对白的响度、比例一定可以比战车突出。但是录完以后,我们发现没有办法奢求一个非常准确的比例,不像现在我们可以在后期再调整到满意的比例。所以那次运气很好,录到的声音比例刚好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另外一场在学校,女主角小明追下来,男主角跟她讲话,讲到一半,乐队停了,然后他要立刻把语气降低,继续讲。所以观众可以听他前一句话是高音,突然乐队停了,要换低音,语言的表演非常有意思。利用现场的噪音和环境来做这些表演上的起伏变化,是很有趣的。

张:《1905》中,据说为了重现当时拍摄场景实际情况,您收集了一大堆树叶回来,铺成了一条路,那么,这和以前用揉报纸的方式拟音完全不同,这两种方式有什么差异?

杜:过去的拟音方式一直是我诟病的,没有办法去想象那种不真实的状态。当时最大的困扰就是,所有做音效的人都是坐在原地,然后看画面不停地做出声音来,这是可以控制声音的准确度。但是当你真的用走路的方式跟画面配合,跟它对上节奏,你会发现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控制的,所以这样做音效要用一段时间适应。当我可以做主的时候就不这样做。当时,我用麻袋跑到山上把树叶都背回来,铺了很长的一条路,在里面还放几根树枝,偶尔还会踩断一根树枝。它不只是能踩下去,包括你脚抬起来的时候会带动一些树叶起来,连那些声音都有。过去拿报纸只能做踩下去,脚抬起来的效果就没有。张:我在电视专题片里见过,钱守一先生用揉锡纸来做炒菜,用捏淀粉袋子模仿走雪地的声音。

杜:我做音效的时候,真的是在录音室里面炒菜,可以听到油爆的声音,所以那时候大家都说我神经病。要做一个皮沙发上面的东西,我真的就搬了一个皮沙发到录音室里,让人坐在那个地方。其实那里面有很多声音是你没预料的。

张:这里面有人体与沙发的摩擦、沙发和地面的摩擦、接触?

杜:这些是后来声音分析的结果。你真的摆一个沙发,穿上跟演员差不多的衣服,照演员的动作做一次,把麦克风摆好,就什么都有了。如果完成后感觉有些不够,再补一些声音就可以了。声音之间搭配得更自然,听着更真实。但是如果没有沙发,就得像你刚才讲的那样,一个一个拆。我以前看完每一部电影,都要写好几张单子,然后开始带录音机去外面找这些声音。比如要录乡村,一条河,那我还要有一个画面,然后我再去找跟画面接近的素材。所以,以前每一部电影我都要花将近一个礼拜时间去收集这些声音。如此一来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就像在台北,哪里可以找到需要的声音,要用什么方法才会录到等,我都知道。

张:要是突然在片中遇到有特殊的音响效果,比如《恐怖分子》里面枪击,要击碎不同的东西,演员表

072

演又有不同的区分,您是如何处理那些当场不能录到的

特殊的音响效果?

杜:现场录制的声音素材,不是最后给观众听的,这两者中间有很大的距离,否则就不需要后期制作了。我们现场是“买菜”,是收集资料,真正调比例是在“烩炒”的时候,在后期决定的。现场当然能够收集的素材越多,对后制更有利。现在很多场景是现场都没有的,后来合成做出来的,你需要去制造场景和环境。比如钟孟宏的《失魂》里面一场戏,张孝全被王宇拿圆锹打爆了头,在现场当然是没有,这些声音就要做。我们在音效资料库里面翻遍了,所有用铁器打人的声音,但铁锤跟铁铲子肯定是不一样的。铁板会共振,铁锤是一块铁,它就没有。后来勉强凑了一些声音,好像还可以,但是导演推翻了。有一天早上三点钟我睡不着觉,就为了这事,于是想到一个办法,起来买猪肉。两三点肉从屠宰场运到肉贩那里,肉贩大概四点钟开始分解、分类。所以三点多钟去买肉的时候,还没有分解。我就买了一头完整的猪腿,把它带到录音室里来,挂在屋子上面,拿个圆锹开始打、录,这样就解决了。

五、寄语后学

张:从事电影声音工作和学习,要有声音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动手能力,还需要哪些能力培养?

杜:早期类比录音的时代,必须要懂得设备的维护,否则没有办法把机器发挥到最好的状态。现在全部是数位录音了,会产生类比录音问题的几率越来越少,这些技术就慢慢不再重要。但是现在录音师必须懂得更多,像电脑方面的知识,网路这些新的科技发展,怎样利用电脑做到以前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现在的录音师需要训练,对身边周围每天发生的事情,要有一种敏感,这个敏感包含了对人个性的了解,对一件事情的气氛是如何造成的,还有一些物理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这些东西,包括下雨天、晴天、气压高、气压低,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东西都可以变成我们做声音的素材,是需要观察的。我们去观察一个安静的乡下,环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让你觉得很安静。这些东西你要能够发现,才能制作出来,才能分析。

张:您作为电影声音制作前辈,给电影声音创作的后辈一些寄语。

杜:现在的社会,电影环境是混乱的状态。电影突然蓬勃,需要技术、工作量、专业人员很多,导致有些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在工作了。这些人需要好好学习,要谦虚,不要无谓地夸张,自己有大本事,做多大事情。不要去追求虚名,要看自己的实力,因为电影声音制作是很现实的,有实力才做得出来。

倒水的学问

  倒水的学问

  文/旗王

  大学毕业后好几个月,我一直都在人才市场不停地奔波着,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

  那天,我看到国内一家着名的民营企业招聘一位秘书,因为待遇非常优厚,吸引了许多像我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幸运,我在几百名应聘的大学生中成为被公司通知面试的二十个人之一。虽然已被通知面试,但我很清楚将去公司面试的这二十个人,谁都比我更为优秀,而招聘的秘书职位只有一个,我会笑到最后吗?心里可真是一点把握也没有。

  到公司面试的那天上午,我早早就来到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外等待面试。我以为自己来得早,可别人比我来得更早,大家都希望得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但也都像我一样表情掩饰不住内心的忐忑不安。

  轮到我进去面试的时候,看见总经理威严而沉稳地坐在对面,我反倒冷静了许多,对总经理提出的几个面试问题,我也是对答如流。渐渐地,我欣喜地注意到,严肃的总经理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最后他轻松地对我说:“谢谢你,回答得非常好,如果公司录用你会电话通知你。请帮我倒杯水来好吗?”

  我走到放置在总经理办公室墙壁边的饮水机旁,取出两个纸杯来,因为我注意到办公室角落里的沙发上,还坐着一位穿着普通的老先生在看报纸,我想,在给总经理倒水时顺便也给他倒杯水,应该是一位秘书分内的事。我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将倒好水的纸杯先递给总经理,然后又端了一杯水送给那个老先生,说:“您好,请喝水。”

  他从报纸上抬起头来看着我笑了:“谢谢你,姑娘。”

  两天后的一个下午,对这次面试并不抱多大希望的我突然接到公司的电话,告诉我公司已经决定聘用我为秘书,通知我立即去公司董事长那儿报到上班。

  这个电话让我几乎晕了,真不敢相信我会成为二十位面试者中最幸运的一位。当我马不停蹄地来到公司董事长的办公室报到时,差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坐在董事长那宽大的办公桌后面的,竟是那天面试时坐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看报纸的不起眼的老先生。

  “你好,欢迎你加入到我们的公司来。”董事长微笑着对不知所措的我说。

  后来我才知道,给总经理倒水是面试的最后一道考题。这最后一道考题,有人曾紧张得倒水时洒了一地的水,也有头脑聪明会献殷勤的,没等总经理吩咐就先去给他倒了水,但只有我一个人在很平静地给总经理倒水的同时,也给坐在角落里的董事长倒了一杯水。还有人在整个面试过程中眼睛一直盯着总经理,根本就没注意到坐在另一边的还有个衣着朴素的老先生,他才是真正的面试考官——公司董事长。

  “你是成功者,尽管你不是最优秀者,但是从给人倒一杯水中看出了你内在的善良、美德和恰如其分的为人处世原则,所以你是我们公司最合适的人选。”董事长如此说。

* 董思阳:必须争分夺秒地去抢学问

* 励志人物:曾国藩做人的八大学问

* 做学问的名言

一种声音,以及另一种声音(组诗)

  一种声音

  

  盛着葡萄酒的玻璃杯

  风的灵魂撞了一下

  放在耳边倾听

  清脆的声音一串鸟鸣

  

  秋的天空

  恢宏而宽厚

  没有风的撞击

  是一片沉默符号

  

  穿过落叶的脚印

  奔跑的声音在故乡额头�望

  渔火,秋的眼睛

  撒落宁静的清幽

  

  我把这种声音抱在怀里

  星星索的家园

  弹起琵琶蝶舞的恋曲

  和着月色人生

  

  白纸的咳声

  

  睡了一个雨季

  阳光伸出手

  把它摇醒

  空壳沙滩爬行的海螺

  

  海风将山谷的雪线

  湮没海岸唇边

  咳声里看不见冷月寒星

  没有空气和水鸟的影子

  

  白纸潮湿

  咳声躲进纸边的故乡

  鸥鹭飞过

  把云影漏掉的声音掠去

  白纸岸上只留下沉默天空

  

  我牵来天籁牧歌

  在沉默天空反复吟唱

  和咳声一起

  拨开封闭的墨色迷雾

  幽鸣在童话的穹谷

  

  乡 韵

  

  腰间的锁匙

  打开时光皱褶大门

  村头的千年古榕

  记忆悬于斜阳红晕里

  

  老祖母耳朵的银铃

  把苍老的那片阗寂

  搬上古运河货轮

  缓缓运往子规的故乡

  

  隐约在池塘里的蛙鸣

  伴月牙儿田埂漫步

  东风吹老的那堆乡愁

  呼唤三月筋杜鹃透红落寞

  

  堤岸上渔火飘忽的寒星

  灼痛黑夜凸起的肚脐

  地平线那边的桅杆

  把乡梦捎向远方

  

  雁

  

  人之阵从残雪山峰飘来

  在漂泊夕阳腮边鸣叫

  围着晚霞浓厚的苍凉

  像瘦削的诗行

  掀开一块带血头盖

  

  滑行、俯冲、飞翔

  把空洞光阴遗失在黑夜里

  它们急忙请夕阳进入憧憬故乡

  然后飞向南方,告别夏天弦歌

  

  一滴水

  

  飘带的一朵雕花

  流动中绝唱

  跨越寂寞与孤独

  穿透命运张力的疼痛

  

  溅起的水珠

  打湿上帝诠释的死亡

  含泪阳光腾跃在白云漂流影子

  倾听黑暗哀愁的啼鸣

  

  一滴水,也是一个完整世界

  

  另一种声音

  

  空灵山丘 摇曳那片秋雨

  捏一颗蓝宝石

  松手幻成一串奔跑音符

  

  穿过时间

  掷到我童年裸泳的池塘

  没有历史的水波

  被声音抛上太阳额头

  

  阳光湿漉

  冬日山峰上的那处白

  与声音揉成产床

  生育星星与诗人

  

  另一种声音像古教堂木檐

  是燕子孵化出来的?

  我赶紧把它放进风铃耳朵

  

  何进,青年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品》等刊物。现居深圳。

中国好声音:好的不仅是声音

  9月21日,王博推掉了周末的约会,匆匆往家赶。路过南锣鼓巷,一瞥间,他看到酒吧门口立着牌子:“好声音!看这里!大屏幕,立体音响,配鸡尾酒、啤酒,大家一起high!”王博有点小后悔,早知道就约朋友来这里,什么也不耽搁——是的,正是为了看中国好声音,他才推了朋友的邀约,虽然他之前已经很久没看过综艺节目了。

  《中国好声音》这个由荷兰人创始,在欧美大获成功,由浙江卫视引进的大型专业音乐节目《The Voice》的中国版电视节目正在成为一种现象,也许4.5的超高收视率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每周五节目播出后的全民关注与讨论则是不可否认的火热——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视也在新闻热点报道中表示了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注脚。作为“史上第一舶来栏目”,《中国好声音》因何爆红,它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纯粹的声音是一种力量

  在开播第一期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把《中国好声音》看成是一档选秀节目——选手和导师在拍板前没见过对方,只凭声音来决定去留,好的选手还能拥有挑选导师的权利——所有的一切都和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背道而驰。可正是这样,很多不看选秀节目的观众,在“加多宝凉茶”的密集广告中,选择重新回到电视机前。“因为在这个节目里,声音变得纯粹,没有阴阳怪气的评委点评,大家享受着没有假唱的好声音”——回归电视的理工男王博并不关心节目中谁来了谁走了,只是“喜欢那种享受没有进过录音棚的好声音,纯粹而有力量。”

  纯粹,声音在纯粹的节目中重新找回了力量。这是很多像王博一样的人开始关注乃至喜欢上《中国好声音》的原因,他们唯一想听到的,就是自己喜欢的声音。于喧嚣中重归寂静,在娱乐过度的时代找回当年拿着卡带机听歌扒歌词的快乐,纯粹的声音带回了纯粹的快乐。这是为什么好声音一夜唱响的原因,更早已被写入了《中国好声音》的节目要求中——在节目版权方向浙江卫视提供的节目制作手册中,有十多页是在不断强调“声音是节目惟一的要素”,最好的声音结合最好的想法”,这是这档节目绝不可能有任何让步的地方。

  

  千金难易的圣经

  《The Voice》的节目制作手册被浙江卫视的工作人员形象地称为节目“圣经”。在节目“圣经”里包括着一份完整的剧本大纲和产品说明书,包括前期准备、内容安排、导师选择、学员挑选,现场音响的安装和调试,灯光的色彩、明暗的调校,甚至连邀请函和报名表的写法都有傻瓜式的说明。同时,模板提供方还会派出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参与节目的制作、执行、营销等各个环节。

  战国时吕不韦编《吕氏春秋》,编成后求千金易一字而不可得,留下了“千金难易”这个成语。而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制作包装中,节目“圣经”也几乎做到了千金难易。落实到观众所能看到的环节,所有Logo(标识)的形状、角度、海报设计、宣传片头、现场红色的背景等整体包装和视觉元素都和海外原版的《The Voice》别无二致——为了做到这一点,演出场地的材质、舞台尺寸都是严格按照模式方提供的图纸和数据,在国内制作完成。为了保持高度一致,甚至连导师坐的那把可以旋转看起来很拉风的椅子都是从英国定制的,造价高达80万元一把。

  此外,在看不到的环节,“圣经”甚至连挑选导师的标准都一一细述:《The Voice》版权方要求要求4位导师在个性上有差别,要有两个国内一线大牌、一个年轻人非常喜欢的歌手、一个选秀歌手或是有坎坷经历的较其他3位年轻的歌手,其中最好有一位是女性。于是,国内音乐界的绝对大拿——刘欢、庾澄庆、那英、杨坤,坐到了导师台上。

  而在学员表现方面,圣经中严格要求采用五分制来变现:三分声音,两分故事。至于如何挖掘学员的声音,如何在现场打造出最舒服的声音,节目制作手册中更是有严格的要求和执行方案。据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伟介绍,《中国好声音》现场有3张调音台调音,请来国内顶级的调音团队,由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负责现场扩声,给节目录音的是为王菲录音的录音师李军——从而保证选手的声音最保真地传达到电视机前。这一段介绍也引出了千金难易的背后故事,那就是一掷千金的版权交易。

  正能量!版权交易

  这些年,版权交易对于国内的电视台来说已不是个陌生的名词。在经历了“大陆抄港台,港台抄日本,日本抄欧美”的阶段和直接从欧美进行“拿来主义”的两个阶段后,经过一场场起诉与被起诉的风波后,国内电视台的掌舵人纷纷意识到抄袭在日益正规和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已渐无路可走,想引进国外先进的节目制作经验,版权交易已成为唯一的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为版权交易做了一次充满正能量的范例。

  《中国好声音》第一场唱响的同时,有媒体爆出“《中国好声音》仅版权购买费就高达350万元”的猛料。而后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陈伟表示,如此高的版权购买费仅占整个节目制作费用的十分之一。可市场为这场高价版权交易给出了满意甚至于是超出想象的回报——在播出后的短短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火箭般速度从每15秒15万,迅猛飙升至每15秒36万,刷新了中国电视广告的纪录,也超越了央视平常日的广告。天价广告费、8000万的冠名费、9月30日最后一场盛典不算票价仅现场广告位招商已近亿元入账,这只是《中国好声音》的显性收入。而后端产业链——学员的音乐专辑、赛后巡演正在被提上日程,根据版权交易方荷兰《The Voice》节目的经验,这部分“细水长流”的收入一样不容小觑。

  当然,版权交易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充当购买方的角色。购买了《The Voice》的浙江卫视也在日益成熟的版权交易中逐渐意识到版权的巨大价值,他们正在将自行研发的第三季《中国梦想秀》按照《The Voice》节目“圣经”的方式进行制作,面向海外进行销售。市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版权交易并不比抄袭来得成本高昂。如今的版权交易正在从授人以鱼渐渐进化为授人以渔,作为交易的一方,我们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在收获着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除了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益,更在影响并推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并会在将来的某个日子将《中国好声音》变成“中国的好声音”。

好声音忘掉了好声音

  2013年1月1日凌晨,狂欢进入尾声,在澳门进行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跨年演唱会”宣告结束后,黄贯中和乐队成员却走上了舞台,为还没离开的观众献上10首歌。之后黄贯中发微博指出,当时场地的工作人员开始撤离、大灯打开了、摄像停止了、观众也正在离场,而作为受邀嘉宾他们却被“遗忘”在后台。但他“在疑惑的舞台上奏起了吉他,音乐把那些正离场的人群拉回来......我没有让音乐停下,我怒,但不沮丧,甚至庆幸自己拥有这种音乐,它叫摇滚乐。”

  刚结束的跨年晚会可以说是竞争最惨烈的一次,各个卫视要不拿出极尽豪华的演唱阵容,要不炒作话题人物,而浙江卫视则主打“中国好声音”。黄贯中在微博吐槽之后,浙江卫视总编室副主任许继锋回应媒体称,浙江卫视跨年晚会主题是《中国好声音》学员对战,并没有邀请艺人和嘉宾参加。至于黄贯中的到场,许继锋说可能是由这次晚会的执行方灿星公司邀请的,“但不是作为浙江卫视跨年演唱会的表演环节出现,也没有在浙江卫视上播出的要求”。许继锋还表示,浙江卫视在之前的各种宣传中,都没有提到过黄贯中会作为特别嘉宾亮相。

  这个回应引起群众争议,很快就有人找出一张印有黄贯中的跨年晚会的海报。浙江卫视对此再度推托,声称海报从未经过他们的审核。从海报中可以看到晚会有两个主办方:浙江卫视和星空卫视。

  1月2日,灿星公司在微博中发出声明,称邀请黄贯中演出的是澳门威尼斯人酒店。记者联系了酒店方,酒店未作回应。此后黄贯中的经纪人Chanada在微博上公布了星空卫视的道歉信,信中称:“好声音”和“黄贯中”是同一场地进行的两场演出。由于沟通出了问题,对后一场演出预告不足,加之两场演出之间有20分钟没有任何舞台演出串联,导致观众因不了解情况提前离场。星空卫视也未能如约进行转播。

  至截稿为止只有星空卫视承担了“没有播出黄贯中演出”的错误。

  这事件暴露了电视制作背后复杂的合作关系和欠缺沟通,而浙江卫视一句有人故意“抹黑”更令群众气愤。无论真相如何,已经被损耗过度的“好声音”招牌再次遭到巨大质疑。

  

  焦点:浙江卫视

  各位在电视旁白等一晚的朋友们,我黄贯中万分对不起你们,在此向大家谢罪。”

  ——黄贯中

  浙江卫视跨年晚会的宣传从来没有‘黄贯中担任特别嘉宾’的提法,故明显有人在利用此事炒作,抹黑浙江卫视,我们保留追究当事者责任的权利。”

  ——浙江卫视官方微博

  好声音被透支,巡演多处遇冷,在广州的上座率还不够五成。一个节目能制造话题,但只有才华才能造出真正的歌手。这点好声音学员都要向beyond学习。”

  ——娱评人嚎易欠

  不管怎么样,卫视也是主办方之一,没有和灿星还有演员协商好,确实应该为此道歉,毕竟受害的是粉丝和艺人。”

  ——网友mywbb

  擦边球不是这样打的,敢承认责任,观众才会理解。”

  ——网友未闻末月

  跨年晚会三大雷点

  神曲毁三观

  龚琳娜又出山了。这次她再接再厉,以混合了最炫民族风、小学程度的歌词和雷人舞蹈的《法海,你不懂爱》亮相,再次刷新了大众对神曲的容忍下线。跟《忐忑》相比,龚琳娜一身金蛇郎君装要更惊人,很多观众称被雷得笑不出来也骂不下去,大呼“雷母毁三观”啊。

  真假张柏芝

  周杰伦和周华健的真身在江苏卫视,李宗盛的真身在东方卫视,张震岳的真身在湖北卫视,谢霆锋的真身在深圳卫视。但是,他们通通出现在了湖南卫视,仔细一看,全是假的,原来都是“大咖秀”的模仿者啊,而且还让“张柏芝”跟“谢霆锋”同了台。

  勇气不可嘉

  杨幂有点太高估脑残粉了,在跨年晚会中她竟然真唱,直接暴露了她稚嫩的歌声和唱功。“杨幂你有勇气唱,也得观众有勇气听啊,”观众吐槽说。还有人悲痛地表示。“你懂那种听完杨幂《爱的供养》后再听杨钰莹《小情歌》的感受吗?”

  

推荐访问:倒水 声音 倒水的声音怎么形容 往杯子里倒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