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一起长大的玩具原文_一起长大的玩具

一起长大的玩具

一、字音及词义:

灯盏:没有灯罩的油灯(总称)。

觊觎:希望得到或企图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慷慨:这里是不吝惜的意思。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功告成:指大的工程、事业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童谣: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

怠慢:松懈,不努力。

解气:消除心中的气愤。

宠物:指家庭豢养的受人喜爱的小动物,如猫、狗等。

殊荣:特殊的光荣。

招灾惹祸:招引灾难,惹下祸事。

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拽:拉。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儿童文学作家。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中文系、音乐系授课,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近40年来,结集出版的有诗歌、童话、散文、文学评论以及诗词歌曲集等40余种。选集有《金波儿童诗选》《金波儿童诗集》《金波童话》《金波儿歌》《金波作品精选》等。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一、二届幼儿图书奖,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2、相关知识:

(1)中国的节令多,几乎月月不空,每个节令都有其独特的讲究。老北京人对中秋节似乎颇为注重。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明月当空,百果上市,市民阖家团圆赏月和吃月饼。 兔儿爷是老北京节令性极强的泥塑。中秋前大街小巷皆有摊贩售之。兔儿爷摊为一长木案,案上再架起阶梯状的一叠叠长木板,上摆大小不等的兔儿爷。大著可高达两尺,小者可握于掌中,一律兔儿脸,三瓣嘴,却披铠甲,跨龙驹,作武将状,其背后必插一面帛制纛旗,仿佛京戏舞台上的大将。兔儿爷虽为模子磕的泥物,却敷以鲜艳色彩,白面红嘴,金甲绿袍,很是威风。别说小孩喜欢,就是大人也爱不释手。中秋节,家里买俩兔儿爷,或邻居、朋友送孩子俩兔儿爷,司空见惯。

中秋之夜要摆供拜月。一般百姓比不得豪门大户的铺排,但恪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俗。除月饼、水果外,家家还蒸团圆饼,取个吉利。团圆饼用上好的白面发酵,搓成圆形薄片,每层放人红糖、玫瑰、桂花,一层层叠加,厚达十几层,最后用一张大而圆的薄面片包好,表层上置青丝、红丝、瓜子、杏仁等果料,上屉蒸熟,成直径盈尺、高达数寸的大蒸糕,然后切成块,全家大小分食,以示团圆之意。

逢节必有应节戏,这也是老北京的规矩。中秋前,各戏园演戏也多以月亮和兔儿爷为题材,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舞台上出现欢蹦乱跳的活兔儿爷,依然勾脸豁嘴,扎靠朝靴,手执玉杵做兵刃,在台上蹿跃作兔形,常常博得大家一笑。

(2)关于写作中的“童心”

“童心即真心”,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一种美学观点。他认为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出于童心,如果一个作家失落了童心,则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作品的真善美也就不得存

在。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为人已不真,为事就免不了浮华和虚假。“童心”是一种未被世俗的虚伪矫饰所侵蚀的天赋自然。作为人学的文学艺术,应该吟咏性情,发自童心表现真情,这样的作品才美,才有观赏、流传的价值。李贽的这种美学理论充分肯定了人的纯洁本性和个体的合理欲望,主张文艺批评要出自童心,表现个性,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深刻影响。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回忆并介绍了伴随自己度过童年生活的几种玩具,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告诉我们:玩具不仅是游戏的媒介,也是一种文化,在它的身上留有民俗和时代的烙印。

二、文章脉络

全文按小标题自然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猪蹄儿灯

腊月杀年猪,巴望猪蹄壳

勾下四只壳,乞求一块油

加上棉捻儿,夹根高粱秆

做成猪蹄灯,三十举头顶

第二部分:抽陀螺

陀螺很简单,小孩可制作

木头一寸多,削尖安滚珠

鞭梢缠起来,抽打转得快

刺激性较强,攻击性不弱

抗战胜利后,玩油抽汉奸

第三部分:兔儿爷

宠物小白兔,玩具兔儿爷

童话色彩浓,外貌很奇特

兔脸人身子,圆眼三瓣嘴

种类很丰富,我爱刮打嘴

三、写作方法

1、构思别具一格

作者抓住“和我一起长大”的特点写玩具,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玩具好玩有趣的信息,更有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爱国情感的熏陶中、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的幸福和乐趣。

2、语言充满童趣

例如,为了能做猪蹄儿灯,“我们”早就“觊觎”着一小块猪油,总是“死乞白赖”地讨猪油,甚至说“宁表少吃一个菜,也愿得到一块猪油”,“觊觎”和“死乞白赖”一般用作贬义,这里却用来描写孩子的神态和动作,而且一点儿也不使人感到别扭。又如,“鞭稍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一句,运用拟声和叠用的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孩子们抽陀螺的娴熟技巧和欢乐得意的心情。作者笔下的“兔儿爷”更是栩栩如生,那瞪得圆圆的眼睛、闭得紧紧的三瓣嘴和涂着胭脂的脸蛋,再加上奇特的打扮,真是妙趣横生。这样的“兔儿爷”,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四、重难点导析

波比娃娃、变形金刚、儿童游戏机等是当今社会儿童喜欢的玩具。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

等是本文作者童年时代钟情的玩具。这些玩具不仅伴随作者一起长大,而且成为了作者美好的回忆。玩具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特定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特征。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作者笔下的“玩具”,我们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练习解答】

一、⑴玩猪蹄儿灯的最大乐趣还缘于它的制作过程。⑵抽陀螺有刺激性和攻击性,还能让我们在抽汉奸的游戏中解解气。⑶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喜爱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有着奇特的外貌和衣着打扮。

二、⑴“死乞白赖”表达了孩子们为得到一小块猪油,与大从产软缠硬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急切心情。⑵“只能„„低低地”和“总能„„高高地”形成对比,表达了我们的自豪之情。⑶“噼啪噼啪”和“滴溜滴溜”,运用拟声词和叠用的手法,生动表现了孩子们抽陀螺的娴熟技巧,欢乐得意的心情跃然纸上。⑷“殊荣”以此写出了兔儿爷在“我”心目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略

四、略

【类文品读】

第三天,土豆变成了小狗

一个多月来,我那4岁的儿子谢恩一直在向我们要一只小狗,但是他的爸爸坚持说:“不能养狗!狗会在花园里用爪子刨地,会撵鸭子,会掐死兔予。不能养狗,坚决不行!”谢恩每天晚上都会向上帝祈祷要一只小狗,而每天早上,当他看到外面没有小狗的时候,他就十分失望。那天,我正在削土豆准备做晚餐,他就坐在我脚下的地板上,第1000次问我:“爸爸为什么不让我有一只小狗?”

“因为它会惹出许多麻烦;别哭,也许有一天爸爸会改变主意的。”我安慰他。

“不,他不会改变主意的,我100万年也别想有一只小狗了!”谢恩嚎啕大哭。

我看着他那脏兮兮的、涕泪交流的小脸,心想:“我们怎么能够拒绝他这唯一的希望呢?”于是,我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使爸爸改变主意。”

“真的吗?”谢恩用手抹了抹眼泪,吸着鼻子问。

我递给他一只土豆。

“拿着这个,你要一直看着它,直到它变成一只小狗。”我低声说,“你要一直看着它,一刻也不要放松。你要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到第三天,你用一根绳子系住它,拉着它在院子里到处跑,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谢恩用双手抓住那只土豆,“妈妈,你如何能使一个土豆变成一只小狗呢?”他把土豆在他的小手里翻过来倒过去地看。

“嘘!这是一个秘密!”我低声说道,然后就让他自己玩去了。“上帝,你知道一个女人必须得使她的家庭保持和平!”我祈祷道。谢恩虔诚地把他的土豆带在身边两天:他睡觉的时候带着它,洗澡的时候带着他它,并且跟它说话。

到了第三天,我对我的丈夫说:“我们确实应该为谢恩养一只宠物。”

“你为什么会认为他需要一只宠物?”我的丈夫斜倚着门框问。

“噢,他把一只土豆带在身边有好几天了。他把它叫做韦利,说它是他的宠物。他睡觉的时候把它放在枕边,刚才他用一根绳子系着它,现在,他正拖着它在院子里跑呢。”我说。 “一只土豆?”我的丈夫边问边透过窗户向外看去,他看到谢恩正带着他的土豆在院子里散步。 “如果土豆被磨成了土豆泥或者腐烂了,谢恩会伤心的。”我说着开始准备午餐,“而且,每

一次我想削土豆做晚餐的时候,谢恩都会大哭,他说我正在杀死韦利的家人。”

“一只土豆?”我的丈夫问道,“我的儿子有一只宠物土豆?”

“噢,”我耸了耸肩说,“你不让他有一只小狗,他太失望了,可是他非常想要一只宠物„„” “他简直疯了!”我的丈夫说。他又盯着我们的儿子看了几分钟。

“我今晚就带一只小狗回来。”他叹着气,“小狗总比一只土豆好。”

那天晚上,谢恩的爸爸带回家一只摇头摆尾的胖嘟嘟的小狗和一只怀孕的白色大母猫。那只母猫是他在动物收养所看到之后因为同情而带回家来的。每一个人都很高兴。我的丈夫认为他拯救了他的儿子,使他免于箱神崩溃。谢恩有了一只小狗、一只老猫和五只小猫,并且相信他的母亲有一种能够把土豆变成小狗的神奇魔力。我高兴则是因为我重新拿回了我的土豆,可以用它做晚餐了。

一切都很完美,直到那天晚上,当我正在做晚餐的时候,谢恩拽着我的衣服问:“妈妈,你认为我在我生日那天能得到一只小马吗?”我看着他那可爱的小脸说:“噢,这次我们得拿一只西瓜了„„”

1.读文章标题,它除了表示因“我”的智慧,使儿子在玩土豆三天后,父亲给买了一只小狗外,还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文章先后出现了“1000次”和“100万年”的数字,结合内容,说说它们各自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文章描写了三个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请作简要概括。

⑴谢恩:

(2)“我”:

(3)爸爸:

4.一个四岁的孩子能把妈妈的话当作圣旨,并按照其吩咐行动,其原因是 ,说明 。

5.倒数第三段末一句说“我高兴则是因为我重新拿回了我的土豆,可以用它做晚餐了。”认真思考一下,这是“我”高兴的真正原因吗?

6.文章末尾写到儿子得到小狗后,又想要小马,而“我”则说要用一只西瓜来使之变为小马,你认为儿子和妈妈的做法对不对?请进行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像童话故事的标题,吸引人急于要对文章进行阅读。 2、“1000次”表示儿子对小狗渴盼的迫切,不厌其烦地要求母亲说服父亲买小狗;“100万年”表示儿子因父亲的固执而无法得到小狗的失望心情。 3.(1)十分虔诚地希望得到小狗。(2)热爱孩子,希望自己的家庭保持和平的女主人。(3)虽然有些固执,但由于热爱孩子,还是能够改变自己的主意。 4.孩子急于得到一只小狗;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5.表面上似乎是“我”高兴的原因,其实,作者高兴的是儿子不再将可以做晚餐的土豆当小狗了,因为他有了自己心爱的真正的小狗。 6.说对可以,说明儿子对动物十分喜欢,这种爱好可能导致其发展为将来的专业;“我”保护儿子的爱好追求,鼓励其发展个性,是值得称赞的。说不对也可以,只要言之成理,有说服力即可。)

陈文刀

一起长大的玩具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2.品味语言情味,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2.抓住议论、抒情语句品读文章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无法不长大,就像我们无法不老去。没有一个人能够停下来。长大了,改变的不仅仅是身高,还有知识,还有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对待问题的角度与方法。首先提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现在喜欢玩玩具的请举手。

小学幼儿园阶段喜欢玩玩具吗?喜欢什么玩具?你能为我们描述下你喜欢的玩具吗,包括样子、颜色、功能以及你喜欢的原因。

二、泛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注音:高亢(kàng) 摇曳(yâ) 双目圆睁(zhēng) 朦胧(mãnglóng) 眼睑(jiǎn) 沉浸(jǐn) 遐(xiá)想 甲胄(zhòu) 拽(zhuài) 解jiě(解气) jiâ(押解) xiâ(浑身解数)

解释词语:高亢:高而洪亮

摇曳:摇荡

眼睑:眼皮

沉浸:浸在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倚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甲胄:古代武士作战时穿戴的战袍和头盔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嘈杂:杂乱;喧闹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敬畏:又敬重又畏惧

2.齐读课文

(1)课文描述了哪些玩具?

泥泥狗、陀螺和兔儿爷

二、自主研读

(一)泥泥狗

1.泥泥狗的样子(第一自然段)

通体漆黑的泥玩具,形状像狗,又像猴,有的像独角兽,有的像九头燕,奇禽怪兽。 一些列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庙会上泥玩具的多种多样。

2.泥泥狗的独特之处——哨子及哨音(3、4自然段)

哨子:有的安在嘴巴上、有的安在尾巴上、有的安在屁股上。

几个“有的”写出了泥泥狗安放哨子的位置不同。介绍泥泥狗最招人喜欢的原因是有哨子。 哨音:尖细、高亢,在嘈杂的庙会上,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3.泥泥狗的颜色(5自然段)

在乌黑的底色上勾画出大红、大绿、雪白、浅黄的彩绘。

4.过渡段:6自然段

5.烛光里的泥泥狗(7-11自然段)

(7)泥泥狗在烛光里面显得——神秘莫测。

(8)“仔仔细细”表达了“我”对泥泥狗的好奇、喜爱的心情。

(9)形态:猫和猴的连体。猫在前,猴在后,猫拉着猴。猫在用力拉,双目圆睁,张着嘴

巴,作喘息状;猴安闲地倚靠在猫身上,等着猫来拉。

(11)一连串的疑问,引出“我”对泥泥狗的好奇

“沉浸”一词表现出“我”当时已陶醉到了如痴如梦的境地。

5.作者喜欢泥泥狗的原因(注意小时候喜欢的原因和长大的原因——观察角度的变化) 小时候:吹哨子好玩

长大后:沉浸在古老的神话里,带给“我”如梦如幻的感觉。

(二)抽陀螺

1、自读本节,总结本节作者写了“抽陀螺”的哪四个方面的内容。

陀螺的制作(3自然段)

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

抽陀螺的方法(4自然段)

抽陀螺的进攻性(7自然段)

“抽汉奸”(8、9自然段)

2. 关于抽陀螺的方法,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请写出这些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好处。 动词作用:交代了抽陀螺的方法,准确,直观。

3. 找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陀螺喜爱的句子。

4. 根据找出的句子总结“我”喜欢抽陀螺的原因。

抽陀螺有刺激性和攻击性,还能让我们在抽汉奸的游戏中解解气。

5. “一说起„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这句话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感情。 憎恶投敌卖国者

6. “抽陀螺”末尾写大人们也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这如何理解?

说明抽陀螺极有乐趣,连大人们也被吸引过来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马上就要进入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我们中秋节一般都是吃月饼,赏月等习俗。那中秋节有没有什么玩具了?

对,兔儿爷。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的第三部分——兔儿爷。

二、齐读兔儿爷这一部分

三、深入研读

(一)兔儿爷

1.兔儿爷出现的时间——中秋节。(2)

2.兔儿爷在我心中有不同寻常的地位。(3)

3.我们喜欢兔儿爷的原因

(1)兔儿爷的特点——平等、亲近(4)

(2)地生活中真实的小白兔的温情和兔儿爷带有的童话色彩。(5)

(3)兔儿爷的形态和装扮(7、8、9)

4.兔儿爷的形态

兔儿爷的外貌就很奇特,兔脸儿,人身子;

兔儿爷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很有神,三瓣嘴闭得紧紧的,显得很严肃,脸蛋上总是施着淡淡的胭脂,样子有些滑稽可爱;

兔儿爷的穿着打扮也很奇特,有的穿着大红袍,有的披着甲胄,有的背插令旗,样子很威武;兔儿爷可不是卧在那儿,而是骑着老虎,或者狮子,或者麒麟,好像随时准备出征。

5.“刮打刮打嘴”兔儿爷

6.孩子们拜月是出于对大人的一种模仿,也是把它当成是一种游戏。

7.回忆自己买兔儿爷的情况,介绍兔儿爷的大小。

8.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玩具“兔儿爷”有着这么深厚的情感。

儿时的我天真、无邪、单纯、无忧无虑,而快乐是人一生中最留恋的情感。兔儿爷给孩子们的感觉是亲切的、温顺的、可爱的且充满童话色彩的。温顺的性格触发了孩子们的温情,童话色彩引起了孩子们的浪漫遐想。兔儿爷之所以能够给作者留下深刻记忆,与它引发的童真、童趣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品析句子

1.

“独特”“一眼”说明它的与众不同,表明作者对它的喜爱。

2.

运用拟声和叠用的手法,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抽陀螺的娴熟技巧和欢乐得意的心情。

3.

“殊荣”一词表明了兔儿爷在作者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三)文章主旨

作者运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以抒情的笔调,回忆并介绍了伴随着自己度过童年生活的几种玩具。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告诉我们:玩具不仅是游戏的媒介,也是一种文化,在他的身上留有民俗和时代的烙印。

(四)延伸探究

1.你喜欢这三个玩具吗?为什么?

2.作者抓住了这些玩具的哪些特点来表达情感。

泥泥狗:鲜艳的色彩搭配,动感、可爱

独特的造型

抽陀螺:刺激性、民族情感

兔儿爷:温情、善良;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孩子拜月的一种童趣。

3.兔儿爷的延伸

寓意

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

伴我长大的玩具熊

伴我长大的玩具熊

伴我长大的玩具熊 山东省市中区 乔羽学校三年级三班 刘一览

我有许多玩具: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陪伴我长大的玩具熊,它的年龄比我还要大”听妈妈说这只玩具熊是在我出生前为我买的,

小熊全身毛绒绒的,又白又软;脖子上还系着漂亮的红领结;两只眼睛总是带着睡意,手里还拿着个大枕头好像在说,’我困了’我要去睡觉"、

我和小熊之间不发生过很多故事哩:你有兴趣听听吗?我3岁的时候,从医院打小针回来?觉得护士给人打针很有趣"就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把小熊按在桌子上。在针管里装满水学着护士的样子‘先用手蘸了一滴水,在小熊的屁股上擦了擦’给它消毒。然后给小熊打针‘小熊一声也没哭‘他真勇敢!就这样?不只给小熊打了多少针”爸爸进来了“看见我没完没了得给小熊打针?就说“;你是在给小熊打针还是在给小熊注水呀?;这是水从小熊的身上一滴一滴地滴到了地面上„„

现在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我还是喜欢和小熊在一起: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抱着它;放学回来的时候/我总是亲亲它;吃饭的时候、我总爱把它放在桌子旁„„„„ 指导教师。郑欣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2

一起长大的玩具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安排]

讲,讲讲自己喜爱的玩具并作出喜爱的原因。

说,说说三篇文章所记叙的内容及作者喜欢玩具的原因?

想,想想作者为什么到了成年还不能忘记儿时的这一段经历?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评,评评不同时代的玩具,评评不同时代的孩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果你这时走入大商场,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玩具的特点么?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①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扩大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唱

碟等。③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④能够对玩具进行描述,体现出现在玩具的特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对的办法: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告诉学生表达应有理有据。②明确玩具的概念: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如唱碟、游戏软件就不是玩具。③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帮助学生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④提示学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表达。

3.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觊觎、慷慨、泥塑、拂、削、遐想、甲胄、拽、怠慢、死乞白赖)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④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提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你觉得作者倾注情感最多,最值得我们去揣摩、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三个词体现出这一重点内容?

抽陀螺(感觉)

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了我们浓厚了兴趣(原因)

根据重点提示仔细研读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句子“我喜欢„„是因为„„”回答出作者喜欢这三样玩具的原因。

明确:①我们喜欢猪蹄儿灯,是因为猪蹄儿灯是自己制作的,照得比别的灯远,它让我们很骄傲。②喜欢抽陀螺,是因为抽陀螺的感觉很刺激,很解气。③喜欢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很温情,而且有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外观造型。

第二课时

1.课堂活动: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情估计:①认为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欢。②没有现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没意思。不喜欢。③抽陀螺还有点意思,人与陀螺较劲,比较喜欢。

2.课堂讨论

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式: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一小组要有探究的结论,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

可有以下结论:1抽陀螺的刺激不体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吗?2抽陀螺,抽汉奸,多么鲜明的让人感动的民族感情。3在冰上抽打陀螺时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4对兔儿爷的喜爱缘自于兔儿爷的温情,善良的心境让人留恋。5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6大人们拜月,孩子们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

师生共同小结:是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纯洁的内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长的感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

3.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师小结:阅读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交流又使我们思想得以升华。对那些土气,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对童年时光有关玩具的回忆、思考。玩具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所以作者说是一起长大的玩具。

4.作业

以“我和玩具”为题写一篇文章。

1、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师版)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三为主,N 环节”语文集体备课教学案

七 年级 集体备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授课形式:室内阅读 个人备课时间 2014.8.27 序号 YW710101 课题:1、一起长大的玩具 执笔人:林梅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词,认识作者儿时的玩具,了解“我”喜欢的原因;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议论抒情句来体会作者对儿时玩具的喜爱之情;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玩具与时代、与文化的关系及玩具对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儿时的玩具及喜爱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会通过议论抒情句来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理解“一起长大”的意义,认识玩具对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呢?给我们介绍一下,说说喜欢 它们的原因,玩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师生交流)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玩具也不相同。今天,我们要读到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的文章,走进金 波先生的儿童时代,看看他的玩具世界!板题——1、一起长大的玩具 简介作者——金波,1935 年生于北京,儿童文学作家。1957 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 期间,开始发表作品。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 员,北京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近 40 年来,结集出版的有诗歌、童话、散文、文学评 论以及诗词歌曲集等 40 余种。作品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第一、 二届幼儿图书奖,第二届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大奖,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正音、积累 高亢(kàng) 响彻云霄(châ) 摇曳(yâ) 双目圆睁(zhēng ) 倚靠(yǐ ) 朦胧(mãnglóng) 眼睑(jiǎn) 沉浸( jìn) 遐想(xiá) 甲胄(zhòu) 拽(zhuài) 本班增删

2、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儿时的玩具有哪些,你是否喜欢它们?为什么? (预设:不喜欢——老土、不起眼、没有益智功能 ;喜欢—— 有童真童趣) 三、细读理解 你觉得作者喜欢这些玩具吗?默读课文,试着从金波的文字中认识了解这些玩具,用自己的语 言给我们介绍介绍。 (指导学生在文中勾画关键词句) 泥泥狗:名字亲切,哨子响亮,色彩独特,造型多变引我发现,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 陀螺:制作简单,玩法有趣(缠—放—按—拉) ,抽打有刺激性、攻击性、很是解气 兔儿爷:外貌奇特引人遐想,穿着打扮也很奇特,骑坐姿态威武,是中秋祭月的象征 第二课时

1

四、品读感悟 1、

现在你知道作者喜欢的原因了吗?找出表达“我”对儿时玩具喜爱之情的句子,说一说。 (指导 学生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体会直接表达的喜爱之情) 泥泥狗: (12 自然段)泥泥狗带给我的那种如梦如幻的感觉还没有消失 陀螺: (6、7、8 自然段)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很强,还很有进攻性,改叫“抽汉奸”很是解 气 兔儿爷: (5 自然段)除了缘于对生活中真实小白兔的温情之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 2、作者对对儿时玩具的喜爱之情还从哪里可以读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抓住词句,体会间接传递出 的感情。 ① 泥泥狗的色彩,也是极为独特 的,在众多的泥玩具里,一眼 就能发现它。 .. .. ( “独特”说明色彩与众不同, “一眼”是说显眼、醒目,表现了泥泥狗的特别,表达出喜爱之情。 ) ②鞭梢儿噼啪噼啪 响,陀螺滴溜滴溜 转。 .... .... ( “噼啪噼啪” “滴溜滴溜”是拟声词叠用,表现抽打技术娴熟和欢乐得意的心情。 ) ③本是兔儿,偏又以“爷”相称,在别的动物中,绝无这种殊荣 。 .. (“殊荣”是特殊的荣誉,表明在心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五、质疑探究 1、这些玩具带给儿时的作者无穷乐趣,为什么题目不是“有趣的玩具”而是“一起长大的玩具呢”? 如何理解“一起长大”? 引导思考: 你觉得玩具对人的成长有什么作用?你觉得文中介绍的三样玩具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让 学生明白:作者的有序介绍,是根据年龄成长和思想成长的规律和过程设计的。泥泥狗侧重于视听 的感觉,陀螺有动手的制作的乐趣和爱国情感的熏陶,兔儿爷在赏玩中有民族文化的滋养) 进而理解主旨:玩具丰富了童年生活,带来乐趣,更陪伴我们的成长。所以是“一起长大的玩具” 2、你是否也有一些“和你一起长大的玩具”?你是否体验过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乐趣?讲给同学们 听听。 六、巩固拓展 1、积累词语(带拼音抄写) 2、调查一下身边不同年龄的人童年时玩过的玩具,想想玩具对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课堂小结 阅读使我们对陪伴童年时光的玩具有了回忆、思考,玩具其实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 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 抽 赏 教学反思 泥泥狗 陀螺 兔儿爷 1、整理书本笔记内容 2、积累词语(带拼音抄写) 1、一起长大的玩具(金波) 造型引人发现 熏陶爱国情感 滋养民族文化 相伴成长 乐在其中

2

玩具大家玩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践和讨论,使幼儿初步学习和同伴友好地共同玩和轮流玩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幼儿感受愉快的活动情绪。 活动准备:  小汽车,各种新奇的玩具、图书分成五组 活动过程:

 一、 出现小汽车,设问:

1、 这是什么?你们想玩吗?(请两名要玩的幼儿上来)

2、 有两个小朋友要玩小骑车,可现在只有一辆车,怎么办呢?幼儿讨论,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大家得出:一个先玩,一个后玩,一个一个地玩,就是轮流玩,学习词:轮流。

3、 请两名幼儿轮流玩小骑车。知道互相谦让,让对方先玩。

4、 还有谁想玩  请三名幼儿来玩,问:他们应该怎么玩呢?引导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地轮流玩,巩固幼儿对“轮流”的理解。 二、 小结:  我们一起活动的时候,要团结友爱,玩具大家一起玩,有的玩具可以一个人玩,但人多的时候,就要轮流玩。还有的玩具一个人玩不起来,就要几个人共同玩。有哪些玩具可以共同玩的?  翘翘板、摇船,要两人友好地共同玩才能玩得好。爬网、大金鱼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玩。玩时要注意不影响不妨碍别人。 三、 分组活动:

1、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有的可以大家一起来玩,有的是一个一个人玩的,看看小朋友会不 会想办法,和别人商量,一起友好地玩。介绍各组内容:  第一组:立体新图书(三本)  第二组:玩具小汽车(三辆)  第三组:望远镜、万花筒(各一)   第四组:电动钓鱼(六人玩)  第五组:小钢琴、小扬琴(各一人)

2、 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老师观察和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商量玩的方法。

3、 活动结束后谈谈自己的活动情况。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师中心稿)

1、一起长大的玩具

【教学构想】

玩具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一起长大的玩具》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的文章。

    解读此文,理解作者为什么对儿时的玩具具有着如此情绪的原因是关键。

1.童真、童趣

    天真、无邪、单纯、热情、好奇、无忧无虑、快乐是人的一生最留恋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眼里,过节是快乐的,玩耍是快乐的,有玩具是快乐的,而能够亲手做一样自己颇为自得的玩具更是乐在其中。猪蹄儿灯的乐趣在于制作。首先是制作的材料来之不易。只有过节才杀猪,杀猪才会有猪蹄儿壳和猪油,盼望、兴致勃勃、觊觎、死乞白赖获取的过程和心理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其次是制作。要棉捻、找高粱秆,裹、劈、夹紧则表现出孩子们的专注、熟练和兴奋。最后是结果。提着自己亲手做的比别人都照得远的灯,那种不加掩饰的成就感,那种自得和骄傲确实感染人。抽陀螺的乐趣在于抽打中的征服性和进攻性。“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稍一怠慢,它就会停转歪倒”“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转速去撞击别人的陀螺”,孩子的好胜性格,那种快感和满足在陀螺滴溜滴溜转中尽情地表现了出来。再看兔儿爷。兔儿爷给孩子们的是亲切、温顺、可爱,尤其是兔儿爷身上的童话色彩。“温顺的性格”触发了孩子们的温情,而其童话色彩则引发了孩子们的浪漫遐想,能够“刮打刮打嘴的”兔儿爷则以它的生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喜爱。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类玩具所以能够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它所引发的童真、童趣的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2.思考、感悟

    玩具总是伴随着游戏留在记忆里,这其中不仅仅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感悟。你看,“最值得骄傲的事,我们的灯是自己做的”,自己动手创造的东西最有价值,不是在制作和结果中感悟到了么?“一说抽汉奸,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更有力,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很是解气。”强烈的民族感情不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么?兔儿爷的温情让孩子们知道了温情最美,兔儿爷的童话色彩不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么?由此可见,有感悟才会有深深的记忆。

3.丰厚的文化背景

    对作者凝聚在玩具上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会之后,不妨将视线透过玩具投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你会有一种新的感悟。中国民族大年三十传统灯会,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从小小的玩具上折射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文章的语言朴实、生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具有孩子特点的语言感情色彩浓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各种新的观念,新的事物让他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多读一点像《一起长大的玩具》这样的文章,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感受一下别人童年的经历,想一想自己的经历,就能够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冷静。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的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将阅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使阅读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一种需要。

4.通过与作者的对话,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文章语言的深意,进而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良好阅读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

[教学安排]

讲,讲讲自己喜爱的玩具并作出喜爱的原因。

说,说说三篇文章所记叙的内容及作者喜欢玩具的原因?

想,想想作者为什么到了成年还不能忘记儿时的这一段经历?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评,评评不同时代的玩具,评评不同时代的孩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如果你这时走入大商场,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哪?你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玩具的特点么?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①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②超出了玩具的范围,扩大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唱碟等。③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不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④能够对玩具进行描述,体现出现在玩具的特点并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应对的办法:①要求说出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告诉学生表达应有理有据。②明确玩具的概念:专供儿童玩的东西。如唱碟、游戏软件就不是玩具。③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玩具的?玩具使你的心情如何?帮助学生传达出对玩具的感情。④提示学生:你的玩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出玩具的可爱么?你对玩具的样式、功能、特点、种类有怎样的看法?以帮助学生清楚的表达。

3.朗读课文,落实基础。

    自由朗读(要求用符号在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旁边做记号,然后查字典正音。)

    抽查朗读(检查落实。如:觊觎、慷慨、泥塑、拂、削、遐想、甲胄、拽、怠慢、死乞白赖)

    示范朗读(学生范读文章或段落。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气、快慢等方面来感受。)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问:朗读了课文,你能告诉我作者都写了些什么?

    学情估计:《猪蹄儿灯》、《抽陀螺》有记叙的事情,又有标题提示,所以概括起来较容易。而《兔儿爷》没有相对集中的事件,所以把握内容难一些。

    应对的办法:提示学生扣住标题思考,文章的内容一定是写兔儿爷,再关注文中的关键语句,第二自然段中“最引起我们孩子家兴趣的,就数泥塑兔儿爷了”领起了下文几个段落。而第五自然段“对兔儿爷的喜爱,除了源于对生活中真实的小白兔的温情外,还由于兔儿爷多了几分童话色彩。”一句概括了这几段的内容。经整合由此推出《兔儿爷》一文的内容是写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明确文章内容:①自己制作猪蹄儿灯。②抽陀螺。③兔儿爷因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

④再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提问: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你觉得作者倾注情感最多,最值得我们去揣摩、思考的内容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三个词体现出这一重点内容?

自己制作猪蹄儿灯(过程)

抽陀螺(感觉)

    兔儿爷因其温情和外观造型的童话色彩引起了我们浓厚了兴趣(原因)

    根据重点提示仔细研读相关内容以这样的句子“我喜欢……是因为……”回答出作者喜欢这三样玩具的原因。

    明确:①我们喜欢猪蹄儿灯,是因为猪蹄儿灯是自己制作的,照得比别的灯远,它让我们很骄傲。②喜欢抽陀螺,是因为抽陀螺的感觉很刺激,很解气。③喜欢兔儿爷,是因为兔儿爷很温情,而且有着能引起我们遐想的外观造型。

第二课时

1.课堂活动:实话实说。话题:你喜欢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这一类过去的玩具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情估计:①认为这些玩具很土,不起眼。不喜欢。②没有现在玩具的益智功能,没意思。不喜欢。③抽陀螺还有点意思,人与陀螺较劲,比较喜欢。

2.课堂讨论

    问题:大家都觉得很土、不起眼的玩具,作者到了成年仍难以忘怀。想一想,使作者魂牵梦绕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文本,在具体的事件和情境中探寻作者的思想轨迹,在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式:就感兴趣的文章自由结合成小组,每一小组要有探究的结论,并能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在交流过程中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也可以反对。

    可有以下结论:①制作猪蹄儿灯热情和执著让作者难忘,那是多么真挚的一种情感。②在制作中让作者体验到了只有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感到骄傲。③猪蹄儿灯乃人们的创造,因地制宜的创造,多么让人佩服的聪明才智。④不仅是猪蹄儿灯,还有那年三十的灯会上的多姿多彩的灯,不也传达出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吗?你难道不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⑤抽陀螺的刺激不体现出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吗?⑥抽陀螺,抽汉奸,多么鲜明的让人感动的民族感情。⑦在冰上抽打陀螺时的情景,多么美的一幅图画。⑧对兔儿爷的喜爱缘自于兔儿爷的温情,善良的心境让人留恋。⑨兔儿爷的创造体现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⑩大人们拜月,孩子们拜兔,多么吸引人的童真童趣。等等。

     师生共同小结:是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是真挚鲜明的情感,是纯洁的内心,是水晶般的童真童趣,是成长的感悟,是中国灿烂的文化。

3.阅读后反思

    评一评不同时代的玩具,不同时代的孩子。

    学生课堂交流。(此交流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提示评议的角度:①不同时代的玩具有不同的特点,你如何评价?②玩具对孩子的教育和开发有没有作用?③过去的孩子与现在的孩子有什么不同?④如何评价过去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有没有让现代的孩子感到不如的?

    教师小结:阅读让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交流又使我们思想得以升华。对那些土气,不起眼的玩具有了新的感悟,又促使自己对童年时光有关玩具的回忆、思考。玩具不仅是玩具,当它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就演变为一种经历,一种情感,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所以作者说是一起长大的玩具。

4.作业

以“我和玩具”为题写一篇文章。

2、捅马蜂窝

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简析: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本文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主观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合作学习设计: 

    我任教的班级是一个人数较多、生源杂乱的大班,针对班里学生知识基础不等,思维反映快慢有别,自学能力高低不均但学习态度端正等实际情况,课前组织了四人学习小组,尽量使每一个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对均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我为什么又后悔了呢?自渎课文第二大段,画出描写我思想变化的句子。 

2、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要求:组长安排组员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 

每个组员针对一句话说说理解。有不同意见时等同学发言完毕,再说自己的理由。 

各小组自行设计汇报的方式进行汇报。 

3、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围绕教学重点,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这正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呢? 

活动步骤: 

1、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2、小组交流: 

1)、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 

2)、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 

3、小组集体汇报。 

本节课的几点体会: 

    课堂上是否应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一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键是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有效性”如何。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采取合作学习,不是包罗课文全部内容,不是一哄而上,更不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而是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各种思维判断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因此,必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最后,把各小组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疑难问题加以综合归纳,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施教。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要随时了解各组的进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便于控制时间,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争论不休的讨论中做好指导,同时可以了解到学生问题的集中点。在交流各组学习情况时,教师对于大家争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教学后记:

3、海鸥乔那坦

一、教学构想

《海鸥乔那坦》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海鸥乔那坦为实现梦想而孤军奋战的故事,反映了改变世界的艰苦性,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本文篇幅较长,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对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组织学生学习不求面面俱到,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重点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理解乔那坦这一形象。

   为了理解童话的主旨,我们可从乔那坦和其他成年海鸥的矛盾冲突入手,引导学生对童话的主旨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明白作者之写作意图,读懂文本本身。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生活,展开联想,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懂得生活与生存的本质区别,追求理想,珍爱生活。

2.学习通过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方法。

3.了解衬托手法对塑造主人公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文章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

1.自由朗读,概括每部分大意,了解童话内容。

2.分析乔那坦的形象。

3.理解童话主题。

4.辩论活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第一教学板块:问一问。

有人对那些没有理想、不讲究人生价值的人往往这样说:“那不是生活,那是活着。”“活

着”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根本区别?现在,我们来读读这个发生在海鸥群落里发人深省的故事,一定会悟出点什么。

  (采用质疑法导入新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为阅读指明方向。)

  二、第二教学板块: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部分大意。要求用“什么样的乔那坦”为句式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1.孤独的乔那坦;2.幸福的乔那坦;3.震惊的乔那坦;4.新一代的乔那坦。

(整体感知,是精读深思的基础。童话篇幅较长,设计概括四个部分大意,便于学生对故事

情节的整体把握。)

  三、第三教学板块:品一品

1.找出描写乔那坦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

  ①“为了食物而失去乐趣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乔那坦悲哀地想着,“看来我只有和海伦远走高飞了。”

②乔那坦又一次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落。

“为什么我总是显得如此的不合群?”

“为什么大家都会满足于现在这种以生存为唯一目的的生活呢?”

“为什么没有人和我一样,渴望飞上更高更远的蓝天呢?”

③乔那坦兴奋得无以复加,他终于发现了实现自己真正价值的所在:他不要做一个孤独的出世者、可耻的逃兵,而是要以自己的力量,从孩子们开始,彻底地改变这愚昧的海鸥世界!

④乔那坦一阵激动:岩石前面,那可是一块最神圣的地方!••••••对,我就这么说!

2.品赏每一处心理描写,表现了乔那坦怎样的内心世界。

① 写出了乔那坦的难过,悲哀;   ② 写出了乔那坦的失落、迷惘;

③ 写出了乔那坦的兴奋;         ④ 写出了它内心的激动、善良。

3.品读

    作者笔下的乔那坦是一个诚实善良、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并能执著追求远大抱负的形象。对乔那坦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真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乔那坦的追求、迷惘和孤寂。朗读时要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

   (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十分丰富,这篇童话心理描写细腻真切,是一大特色。这一板块,要求学生从众多语言信息中筛选出描写乔那坦心理活动的语句,目的明确,又能形成对乔那坦思想性格的完整认识。)

四、第四教学板块:讲一讲。

  依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讲述乔那坦的故事。

1.孤独的乔那坦              2.快乐的乔那坦

3.勇敢的乔那坦              4.爱思考的乔那坦

5.执著的乔那坦              6.永远的乔那坦

   (这一板块,采取从不同角度讲述乔那坦的故事,与简要复述童话故事有所不同,这种方法更能检验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体现了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课时

第一教学板块——想一想

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本上,来理解童话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

1.这篇童话,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双方是谁?

乔那坦和成年海鸥。

2.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理想不同或生活目标不同。

3.乔那坦和成年海鸥各自理想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怎样评价对方的生活理想?

出示表格

       生活理想       评价对方

乔那坦           

成年海鸥              

学生在书上寻找答案,勾勾画画,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4.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理想,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读者,一个人要想实现超出常人的更高理想,变“生存”为“生活”,刚开始总是不被人们理解的,需要经过长期地、孤独地奋斗,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阻力多么巨大,我们也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放弃努力,因为时代总是向前的,新一代总会跟上来的。

5.写海伦、乔那坦父母以及其他海鸥有什么作用?

衬托了乔那坦对梦想执著而孤独的追求,突出了主要形象。

   (这一板块,紧紧抓住乔那坦和成年海鸥矛盾冲突的焦点——对生活理想的不同追求,作为挖掘童话主题的一条线索,环环相扣,不蔓不枝。)

第二教学板块:演一演

乔那坦不服长老会的决议,假设他提出上诉,请你担任他的辩护律师为他辩护。

1.  准备活动

①推选法庭法官,原告乔那坦及辩护律师,被告长老院及辩护律师。

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联想和想像拟定辩护词。

2.模拟辩论

借鉴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法庭开庭程序,展开辩论。

3.评议结果

其他同学评议辩论的结果。

   (这一板块,以辩论活动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进行了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训练,开式新颖,内容丰富。)

教学后记

一篇近六面纸的童话故事,如面面俱到地讲解、分析,所需时间之长,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长文”如何“短教”?如何教出效果?我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作了如下尝试:

1.新课标指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入手,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通过找一找、品一品、读一读等方式,学生深入乔那坦内心深处,了解了这一主人公形象。

2.新课标又指出:“提倡全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本文学习我们又抓住矛盾冲突的焦点——各自的生活理想不同,来挖掘文章的主旨,目的性强,条理清晰。

3.本文的教学,我贯彻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思想。由于老师分析少,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读书、勾画、辩论等,活动时间充足,效果较好。

教学后记:

4、只要翻过那座山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通过联想和想像解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探究并理解文中“大海”与“山”的象征意义。

3、学习朗读技巧,能正确处理重音和停顿,并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抓住“只要翻过……看见大海”一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想像文章描写了怎样的一组画面?跟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想像这组画面时要注意少年当时所面临的情境:一是他走在青草湿气笼罩的崎岖山道上;二是他已经非常疲惫了,呼呼地喘着粗气,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可他面临的依然是不见终点的长长的山道;三是海鸥的出现,给了少年以信心、勇气和希然,使得他继续沿着山道缓缓爬去……

3、与同桌讨论一下这组画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这句话的作用如何?

明确: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从立意上看,它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只要满怀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与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结构上看,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刻画人物上看,它表现了少年坚定执著的性格。从语言表达上看,它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学生自由讨论,不要求学生完整地答出每一点,只要能通过集体的智慧总结出以上几点即可。

学情预测:这句话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恐怕难以想到,需要教师相机提示点拨。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小组内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①“大海”、“山峦”、“海鸥”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②我们每人的心中也有这样的大海吗?我们该如何去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大海?

2、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究“大海” 、“山峦”、“海鸥”的象征意义。学生通过讨论应明确:涛声回荡的大海已不是自兢界中的海洋,而是一种理想的象征;连绵起伏的山峦也不是自然界的山脉,而是通往理想的一道道壕沟,一个个关卡;而“海鸥”也不是自然界的小鸟,而是希望的使者,幸福的向导。

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思考文章的象征意义,使学生的思维由文本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用从文本中获得的启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会围绕“考上好学校”、“成为名人”、“将来有一份好职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来谈,教师不宜随便否定学生的答案,应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彷徨与动摇,坚持不懈地攀登通往理想世界的高峰。

第二课时

三、精读课文,训练朗读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录音。

2、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朗读方案。

3、学生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三,自己设计朗读方案。

小组内可分工合作,一人设计几段,完成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设计。

4、根据各自设计的朗读方案,小组内朗读。

读的同时,互评互改,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准备参加全班的朗读评比。

四.朗读课文,选评最佳。

1、由各小组推荐代表进行朗读。

2、师生共同评议,评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全班朗读,要求准确流畅、有感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进行拓展与比较阅读。

教学后记:

5.望天树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及运用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

3、联系自然与生活,初步获得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望天树精神的感悟。

难点:品味课文洗练的语言。

[学习内容]

导入

   现在的中学生,一定也曾有过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一定会有苦闷和彷徨,那该是如何面对的呢?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是乐观向上还是萎靡不振?在形成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我们有必要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树立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予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信读完了本课以后,我们一定会从望天树身上感受到它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对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有着自己的思考并从中受到教益。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历程,热情讴歌了它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

   树经历了坎坷而又曲折的成长历程。在“多少次践踏之后”却能奇迹般“冒出生命的嫩芽”,初涉人生的望天树还只有松毛尖大小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植物的嘲笑和蔑视。高傲的野葵花用沉默来轻视它。面对这一切,望天树“毫不在意”,而是端详着比花还好看的阳光,牢记大地母亲的嘱咐,是“按阳光的挺直”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可是“一头不负任何责任的马鹿”的后脚,竟把它“踢下了断崖”。这里没有阳光,是连“蜘蛛也不愿结网”,“苔鲜和青草”早就“出逃”,“山岩也会痛苦得流泪”的暗角。这里“整日笼罩”着毒雾般的阴霾。面对多舛的命运,望天树没有屈服,它“哆哆嗦嗦”将根须紧紧地抓住“几星泥土”,凭着对蓝天和太阳的向往,战胜了“贬损肌骨的冷雾”与“磐石一般沉重的山崖的阴影”,抽出了新枝,绽开了绿芽,挺直了身子,冲出了山涧,长成了地球上最高的树。

问题探究

⑴你心目中的望天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⑵望天树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⑶有表情地再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⑷思考:本文语言优美洗练,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把文中的“你”换成“他”读一读,看哪种表达好,说说理由。你从望天树的历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研读赏析

1、在你的年轮里,第一次嵌进了光的信息。

   这句话是对望天树终于走出了黑暗,接受了阳光的抚慰和庆贺。望天树的幼苗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向上,与环境搏斗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你深深懂得,心里的委屈郁积得多了,它会绾成疙瘩,扭弯树身呀!

  这句话仿佛是对人类的启迪。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要沮丧、哭泣。笑对人生,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望天树启迪着人类更加坚强。

学法指导

1、本文热情洋溢,读起来婉转柔美又铿锵有力,学习时应该放声朗读,这样有助于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激情。

2、品味语言重在体会它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作者往往会在用词、句式的选择、修辞、标点符号、人称的选择等的运用上来表达某种含义或感情。要从这些方面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出语言的美妙。

体验反思 

   文章以一棵幼芽的生长经历为线索,诉说着望天树坎坷的遭遇和成长的欢乐。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织成了童话般的意境。望天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是用忠诚与坚定,用顽强与乐观铸就成的一种精神,一种昂扬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美文的深刻内涵。

   从文章的表现来看,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文章具有童话的意境。“高傲的野葵花用沉默来轻视你。花的家族有一条不成文的法规:它们决不向比自己低矮的植物致敬”,“白天,云彩搭在你的肩头,夜晚,你直接从星空接受露珠。山上的野花再也说不出你的故事了”等等,都会使你产生从童心童趣中领会生活哲理的情趣。语言洗练而又明快且富有哲理,像是一篇散文,更像一首诗。通篇运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呼告望天树,更使文章饱蘸了浓郁的情感,增强了抒情的色彩,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拓展延伸

1. 读了本文后,望天树对你有哪些启示?除了望天树外,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曾给过你启示呢?

2. 你身边有没有像望天树一样坚定信念,顽强与命运抗争的人?把他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3. 假如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面对?

4. 观察自然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要求寄寓某种精神,题目自拟。

教学后记:

6.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冰心、泰戈尔的作品及创作风格,培养文学情趣及文学素养。

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歌。

3. 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魅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人思念母亲的真挚情感并且学习借鉴诗人表达情感的技巧。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如果要问世界上哪种感情最真最纯,不带一丝私心杂念,全心付出而又不求任何回报,那答案一定是伟大的母爱;如果要问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最深切的感情是什么,那一定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冰心的《纸船》和泰戈尔的《母亲》就是抒写这种至真至深感情的颂歌。

纸船——寄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  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  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三课时

母亲

第二首诗《母亲》

1. 自由诵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朗读设计参考:

练习朗读,感知泰戈尔《母亲》的内容和感情。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在/我游戏/中间

有时/似乎/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时/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当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当/我从卧室的窗里/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觉得/我母亲/凝注在我脸上的眼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2. 进一步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合作探讨:

⑴这首诗的立意和结构有什么特色?

   (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尽快找出并把握住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感受诗歌写作的构思立意艺术。)

[说明:a. 这首诗将眷恋母亲的感情融于重重的意象之中,委婉地道出离别后深切的思念。口口声声说“不记得我的母亲”,而耳畔总是回响着母亲催眠的歌调,眼前总是浮现母亲深情的眼光,早晨起来就感受到母亲的气息……对母亲的难忘和思念就在一点一滴中展现出来。b.“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以相同的格式,反复吟咏,歌唱同一主题,既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加强了抒情的力量。]

3. 背诵这首诗。

(积累语言,语感和写作素材。)

研读与赏析

⑴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a. 作者在《纸船》这首诗中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在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并概括这首诗歌的内容。)

  [提示:围绕游子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回答即可,要求不必过高,不必扯远(漂泊无依的孤独)或拔高主题(如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b. 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要点:不灰心地把每一张纸叠成纸船抛入海中,希望纸船带着自己的思念,“载着她的爱和悲哀”,“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进入母亲的梦境。]

c. 哪些词语或句子最精妙,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并且写上简短的批注。

(写圈点批注是本单元训练的一个重点,应当循序渐进)

[提示:如“从不肯”、“总是”、“每天”等词语中包含着执著的思念;“梦中看见”、“含着泪叠的”等包含着赤诚和深情。]

d. 这首诗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说明: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⑵想象交流: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尝试用一句话与作者交流。

[说明:同样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想象,内容合情合理即可。]

学法指导

一. 以读导学,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在朗读中把握诗歌的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在朗读中探究诗歌意象的内涵,在朗读中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朗读的方法可以灵活安排:自由朗读,朗读竞赛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设计配乐朗读,在画面背景下朗读。

二. 学习与自主解读相结合。这两首诗歌从内容、主题、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相似性,学习新诗只要贯穿朗读和品味赏析这根主线,想象诗人所处的情境,应该可以唤起我们相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

三. 注重个性体验。诗歌本身的凝练性和跳跃性给我们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完全可以而且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因此,读诗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应当在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品味诗歌的意象并大胆想象,合理推测,按照课本上的要求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四. 延伸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冰心和泰戈尔的作品都很适合我们阅读,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创作风格、内容和语言特点有没有相似之处?冰心的《纸船》与泰戈尔的《母亲》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冰心和泰戈尔的作品为何能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欣赏?

体验反思

对比阅读:

1. 默读泰戈尔《纸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训练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说明:泰戈尔《纸船》充满童真童趣和新奇的遐想,表现了儿童天真的渴望和憧憬。]

2. 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语言、结构、内容、创作风格等角度比较。]

3. 你认为冰心的《纸船》与泰戈尔的《纸船》有联系吗?

[说明:①允许有争议,正确对待创作中的借鉴和启发;②结合中国民俗中放河灯的习俗及国外漂流瓶的故事讲解托物抒情。]

4. 背诵《纸船》。

拓展延伸

⑴冰心和泰戈尔诗歌各自的特色。

(比较并概括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说明:结合这两首诗和收集的资料,说出自己的感受。如:两人都充满天真和童心,语言都具有含蓄、深情、温馨的特点。冰心女性的诗歌柔婉、细腻,具有浪漫、新奇的想象;泰戈尔优裕的家庭和平静、温和的性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宁静、恬然、优美的情调,生动而又新奇有味。]

⑵通过这两首现代诗歌的学习,你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有哪些认识?

⑶记忆中,母亲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试着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后记:

7、短文两篇

(一) 《蝈蝈》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 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的阅读方法。

3. 联系自然与生活,初步获得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蝈蝈的有关资料。

2. 整体感知

《蝈蝈》是一篇构思精巧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家三代人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依据线索,可以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了爷孙两代人关心“蝈蝈买回来后为什么不叫”的事。首先,作者对蝈蝈的外形和关在笼中的神态进行了刻画。它有一件“翠绿色”的外衣,和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它在笼子里“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地”从笼中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蝈蝈孤独不安和楚楚可怜的情态。为下文写三代人对蝈蝈的不同态度作了很好的铺垫。虽然只寥寥几笔,但作者的怜悯之情溢于纸上,和作者感情一致的,还有两个单纯可爱的孩子,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小男孩说,“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两颗稚嫩敏感的小小心灵,传达出来的是对蝈蝈弱小生灵的同情和怜悯。还写了白发老人对蝈蝈不叫表示奇怪和深信在某一天“它一定会叫的”!

第二部分(9-20自然段)写了一家三代人对“蝈蝈不停地叫”的不同态度。蝈蝈在无声无息中过一天。第二天,它吃了老人给的尖头红辣椒,白天没有叫,可到了晚上竟然“又清脆又响亮”地叫个不停。老人当时很有点得意:“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对自己先前的猜想感到很满意。而两个孩子更是“喜不自禁”,“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尽管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但是一家人把这叫声当成了家庭中的一部分,很快就“习以为常”了。可是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孩子的父亲对蝈蝈的叫声发出了怨言。可能是他工作太忙,平时顾不上关心蝈蝈的情况;也许,他甚至不知道家里已来了一位客人——蝈蝈。直到蝈蝈的叫声吵得他不能安睡时,他才发出狠狠的埋怨声。也许他根本就无心去关注蝈蝈的叫与不叫,抑或喜怒哀乐。而两个孩子却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蝈蝈的痛苦和快乐。在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时,一个说:“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另一个说:“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尽管我们不能一下子揣测出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是男孩说的,哪一句是女孩说的,但是两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确是昭然可见的。他们能够以己之感受去体悟蝈蝈之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而老爷爷,听了儿子的牢骚和俩孙子的对话后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为什么会叹息呢?可能有两个原因:①孙子和孙女的话打动了老人;②儿子的牢骚和埋怨使老人感到无奈。

第三部分(21-22自然段)写了蝈蝈最终的命运。一天早晨,两个孩子发现蝈蝈不见了,却看到“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可老人说,是蝈蝈自己咬破笼子逃走的。这种结尾很耐人寻味,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对此,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由文中可推断出蝈蝈有可能是爷爷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那爷爷为什么要撒谎呢?可能是:因为爷爷知道孩子非常喜欢蝈蝈。为了不让孩子们因为失去蝈蝈而伤心,就谎称蝈蝈是自己跑的。

本文语言简洁朴实。人物的语言,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

3. 问题思考:

①理清文脉或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三代人对蝈蝈有着不同的态度。

②抓住关键句,仔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本文你最感兴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这一板块旨在感知、设问的基础上建立支架,为后面的层层深入奠定方向,为进行研读、探究作准备。)

本文你最感兴趣或最疑惑的是什么?

(如:①小蝈蝈在笼子里探头探脑的模样惹人爱。②蝈蝈被买的时候叫得欢,但是当爷爷把它带回家后它却不叫了。③蝈蝈一直不叫,但是当它吃完了尖头辣椒后却叫个不停。④蝈蝈真的是咬破笼子逃走的吗?⑤……)

1. a. 蝈蝈“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为什么买回来后就不叫了?

  b. 蝈蝈被爷爷买回来后,开始为什么不叫,后来却又叫个不停?

  c. 文中第一段说蝈蝈“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那么它到底在祈求什么、呼唤什么?

明确:a. 可能是蝈蝈不太适应新的环境;可能是看到了生人后感到恐惧;也有可能是把它关在笼子里,它感到没有自由了而生气;还有可能是它与同伴分开了,失去了嬉闹时的快乐。

b.在a题的基础上作答,它很热或是关在笼子里很难受,所以叫个不停。此题目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c.它在祈求、呼唤着自由和快乐。

2. a. 文中第20自然段中,白发老人为什么要叹息呢?

  b. 孙子和孙女对蝈蝈不叫与叫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有所不同。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c. 一家三代人对蝈蝈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d. 通过对几组对话描写的分析,我们能够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请你举一两个例子,好吗?

明确:a. 有两个原因:①孙子和孙女的话打动了老人,②儿子的牢骚和埋怨使老人感到无奈。

b.他们有一颗爱护小动物,同情和理解弱者的善良的心。

c.两个孩子:好奇、喜爱、同情、理解;孩子的父亲:埋怨、不耐烦;老人:喜欢、爱惜、同情。因为小孩更有爱心,而大人更多的是为自己着想。

d.依据本文,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就可以了。

3. a. 为什么爷爷说它是“咬破笼子逃走的”?

  b. 蝈蝈究竟是怎么走的?你是如何看的呢?

  c. 爷爷为什么要撒谎,难道他是一个不诚实虚伪的人?如果你是爷爷,你会怎么做呢?

明确:a.“……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孩子们非常喜欢蝈蝈。爷爷为了不让孩子们因为失去蝈蝈而伤心,就谎称蝈蝈是自己跑的。

b.“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蝈蝈有可能是爷爷放的,也有可能是爸爸放的。

c.因为爷爷爱孙子,也理解孙子。他的谎言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一来怕孙子为失去快乐的“伙伴”而伤心,二来如果蝈蝈是自己跑的,它就获得自由了,相信孙子会为此感到欣慰的。如果我是爷爷,我可能会像文中的爷爷那样做。

4. a. 文中“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和“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这两句分别是哪个孩子说的,请你猜猜看。并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b.本文揭示了哪些生活道理?

  c. 本文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

a. 猜测的答案可以不一样。

b. 要对弱者有同情心和爱心;要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要理解尊重生命; 要有平等意识等等。

c. 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5. a. 文中最后一段,老人为什么要“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呢?

  b.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卖蝈蝈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办呢?

  c. 我们该如何面对大自然?

明确:a. 有可能是对蝈蝈以后命运的若有所思;有可能是听到孙子孙女的议论,儿子的怨言后的感触;也有可能是极力掩饰对孩子们的善意欺骗……

b. 劝说或制止。

c. 关爱生命,关注自然,尊重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4. 探究思想内容

下面请各小组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归纳,

   本文主题具有多义性:a. 呼唤自由、呼唤爱心。b.歌颂了平等的意识。c.表现了渴望被理想、被尊重的愿望。d.表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第二课时

(二)《空山鸟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角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

3. 理解文中运用的意象,学习作者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诗化的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个用唐吉诃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整体感知

《空山鸟语》是一篇含蓄富有哲理的散文。在诗化的语言外表下,表现了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学法指导

1. 学习《蝈蝈》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学习《空山鸟语》时,要用朗读带动对作品的理解。注意积累文中精彩的描写性语句,丰富自己的语言。

3. 阅读时要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些点评,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验反思

1. 关于“人与动物”抑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一定有所关注吧。请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提示:当藏羚羊被无情地捕杀时,一些环保志士发出了紧急救助的呐喊;当“非典”肆虐华夏大地时,人们对食用野生动物重新有了审视与思考;当……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也遭到了大自然残酷无情的报复。该是吸取教训的时候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拿出实际行动,来维护我们共同的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以人们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为内容,启发读者思考,人们该怎样做,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学完本课后,能够以一种良好的态度面对大自然、面对我们的社会!

2. 作者为什么说“鸟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3. 作者“想做一只鸟,在山中”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鸟语”好听吗?

4. “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吗”这句话如何理解?

   从作者生平和其它作品中寻找作者的思想根源。

拓展延伸 

1. 品读《蝈蝈》全文,试将其与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比较阅读,谈谈他们所蕴含的情感或道理有什么不同。

2. 学完《蝈蝈》、《空山鸟语》后,你一定有所感悟吧,请把它写出来。

第三课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诗两首》

一. 双基测评

  1.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现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2. 用“/”划分诗句的节奏,用“•”标示出朗读重音。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在《纸船--寄母亲》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答:

   4. 诗句“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信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母亲》中“我”真的不记得“母亲”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阅读现代诗《纸船--寄母亲》,完成6-9题。

  6.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对这句诗如何理解?

 

  8. 诗人希望纸船入母亲的梦中,这个愿望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 怎样理解“爱”和“悲哀”?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0. 这首诗所吟诵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1. 说说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修饰语有什么含义?

    嫩绿:

    淡白:

    深红:

  1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3. 这首诗的三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三. 创新运用

  14. 请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把《纸船》一诗改写为一篇短小的散文。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短文两篇》

一. 双基测评

  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并指出这些词在作用上的共同之处。

    当然,山上有的是______的花、______的树,有的是______的岩石、______的风、_____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着迷。

    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什么?

    (1)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2)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绵,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3.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的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什么。

    (2)这是梦境,啊!这是在海角孤岛上的奇幻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4. 《空山鸟语》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蝈蝈》“整个白天……自言自语地说。”一部分,完成5-7题。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6. “它咬破笼子,逃走了。”真的是如此吗?说说你的理解。

  7. 《蝈蝈》一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包,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3)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守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5)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会动的大玩具

  只要姥姥家大门一响就会听见“汪汪汪”的声音。不用说,那一定是姥姥家的小黄狗在发挥它看家护院的本领了。

  这只小狗浑身土黄色,就像一个身披黄衣,头戴黄帽的小卫兵。一对三角形的耳朵在放松时总是耷拉着,但是反应却异常的灵活。一有动静就警觉地立在头上侧耳倾听。

  别看它不会说话,可是对待不同的人态度可大不一样呢。如果生人来了,它就会一边往前蹿一边汪汪大叫,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被它不大的个头但却异常凶猛的样子吓得望而却步。如果熟人来了,它就会露出兴奋的神情,使劲的摇尾巴,然后跟在你的身前身后,就像一个小仆人随时准备侍候她的主人一样。

  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吃饭的时候也很有趣。虽然说不上特别挑剔但是也不是送来皆吃呢。如果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它就会马上跑过去,用小黑鼻子嗅了嗅,然后伸出长舌头舔着津津有味的吃了。吃完之后就摇晃着尾巴和圆鼓鼓的肚子休息去了。或者趴在地上舔着自己的爪子,或者干脆把身体在地上全部抻开彻底放松。如果在嗅过食物之后,发现不是它喜欢的食物,它就会远离饭盆走到主人的面前,用可怜的、期盼的眼神看着主人,好像在说:“主人,看在我每天看家护院的情分上,就给我点我爱吃的食物吧”。

  这只小黄狗跟哥哥的感情很好。每次看见他们玩耍时,我都很开心,对小黄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在我们的眼中,这只小黄狗就是一个会动的大玩具。( 书村网 www.mcqyy.com )

 

    三年级:王婧怡

大连有个“玩具爷”

  九连环、孔明锁、七巧板……这些智力玩具,多数人都玩过,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大连市64岁的赵瑞令对智力玩具有着特殊的偏好,一“玩”就是35年,现在几乎市面上有的智力玩具他都有,而且都研究得非常明白。

  赵瑞令与智力玩具结缘是在52年前。有一天,一个钟表店师傅给12岁的赵瑞令出了一道题目:用6根火柴摆出4个等边三角形。一开始,这道题把赵瑞令难住了,不过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潜心琢磨起来,两天后,赵瑞令终于找到了答案,把图形摆出来了。

  这次成功也让赵瑞令对智力玩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正式收藏这类玩具是从1986年开始的。二十多年间,赵瑞令每得到一件智力玩具,都如获至宝般爱不释手,琢磨这些智力玩具的谜底。有一次,赵瑞令寻到一个智力环的绳环,俗称“棒打鸳鸯”,是将在两根绳上的套环串到一根绳上。高兴之余,他却感到有些无奈,因为足足花了35天,他都解不开这个智力环。这样的困惑让赵瑞令寝食难安,晚上他躺在床上还摆弄。经过一次次尝试,在午夜时分,赵瑞令靠一瞬间的灵感终于将它解开了。激动不已的赵瑞令不由得喊了一声“哎呀!”话音刚落,早已熟睡的老伴被他吓醒了。

  有的时候,赵瑞令对买来的玩具质量很不满意,于是他开始自己设计制作玩具。经过认真琢磨,赵瑞令成功用纸壳制作出了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棋盘……华容道棋盘做好后,赵瑞令又开始研究记录各种棋路步数,后来还整理成册。当他得知,有科学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究,证明华容道游戏最少需81步时,他有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整天托着棋盘冥思苦想,终于研究出了81步的棋法。一副简单的七巧板,在赵瑞令手中能变出环卫工人、厨师、山羊、鲸鱼等七百多种图形。

  退休后,赵瑞令和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家中有个3平方米左右的小书房,是他的天地。每天从早晨一直待到后半夜才出来睡觉。里面藏有智力玩具212件,仿佛一个“智力玩具博物馆”。赵瑞令将他这些智力玩具分成8类:拼板、智力环、孔明锁、移图、孔明棋、拼块、棋牌……每类又有很多小的品种。他对收藏的每一件玩具都很钟爱,就连23年前买的魔方也收藏至今。

  赵瑞令每天与玩具为伴,家人并不支持,老伴觉得他玩心太重,女儿女婿也不希望他的玩具影响外孙女学习、练琴。只有小外孙女悄悄地说:“姥爷好厉害!”小外孙女7岁了,在他的影响下已经能破解几个智力玩具的谜底。

  2008年,国家科技馆举办了“中国古典数学玩具展”。巡展到大连时,赵瑞令主动与大连市科技馆联络,想把自己收藏的玩具进行展览,刚好与科技馆一拍即合。展出的一个多月里,赵瑞令还担任给大家讲解的任务,解读其中奥秘,通过孔明锁、九连环等智力玩具的拆解,拉近了数学、几何学等学科与生活的距离,好多中小学生都拽着他,让他给大家逐一介绍。

  在赵瑞令看来,现在很多人对数学玩具都有一种误区,他们认为这种东西仅仅是给孩子玩的,其实这东西不论对大人、小孩,都有益智的作用,还让大家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它的魅力赛过电脑游戏。赵瑞令最大心愿就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一个智力玩具博物馆,大家一起研究智力玩具的奥秘。

  (责编:孙展)

  

推荐访问:长大 玩具 一起长大的玩具原文 一起长大的玩具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