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24)

  开题报告论证活页

  论文题目

  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等,字数不少于 3000 字);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4 .研究方法、思路;

 5 .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6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7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8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9 .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量不少于 30 条,对于个别新兴研究领域其文献量可酌情减少)。

  1 1 1 .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 )

 选题背景

 集字是我国书法 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虽然集字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传承和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汉字的发展看,集字也将长期在我国汉字发展上长期存在,但是学术界对集字的研究并不很多。集字就其书法含义来说有两种: : 一种是把之前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的书法作品。如《法书要录》中的《徐氏法书记》所载“梁大同中, , 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 , 以赐八王”, ,这应该也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书法集字。第二种是指临习古人书法, , 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 , 然后成书,亦称集字。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称: : “元章( ( 米芾) ) 书大段出于 河南, , 而复善摹各体, , 当其刻意宗古, , 一时有集字之讥。迨既自成家, , 则惟变所适, ,不得以辙迹求之矣。

 在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对书法集字有详细的记载, ,以《尚书故实》为例: : 《千字文》, , 梁周兴嗣编次, , 而有王右军书者, , 人皆不晓其始。梁武教诸王书, , 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同者, , 每纸片字, , 杂碎无叙。武帝召兴嗣谓曰: : “卿有才思, , 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 , 鬓发皆白, , 而赏赐甚厚。右军孙智永禅师自临八百本, , 散与人间, , 江南诸寺各施一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何延之《兰亭记》”亦有同样记载, , 周所进的当然 是集字, , 但它是唐代的文献, , 可信度在今天自然要受到质疑。

 就当前而言,书法集字存在的形式包括有很多。集字字帖,一般的书店均有销售,而且种类很多;集字字联,集字字联的形式很多,比如我们常见的印刷精美的春节春联很多都是集字联,还有各种手书的集联、诗词、集文等等。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主要使用 S PS 技术来进行集字的组合,甚至会把某个字分解到偏旁、笔画来进行集字。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现在所用的多种汉字字体都是对汉字集字的一种成果。当然,现在集字还广泛的应用于市场行为中,比如企业的招牌,标志设计等,在报刊标题等中的集字现 象也比较常见,比如某个报纸改名了,但是原来书法家写的字里面缺一个,怎么办?一般就会采用集字的方式把那个字凑出来,整体上看上去与原来的字体起到很好的统一作用。书法的集字现象仍然在当今的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欣慰,说明传统书法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书法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

  2 考察古代和现代的集字,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书法,另一个便是应用书法。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集字在书法史上是起着重要传承作用的一个书法现象,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甚至对现代书法和汉语言文字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 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书法集字也可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现在仍然在实际生活的许多方面启发和引导着人们的创作和创新。而翻 检当代书法史论著 对书法集字深入研究的文献却并不很多,大部分停留在对唐代《圣教序》的研究或者对书法集字现象的论述,一方面对集字深入的研究较为少见,另一方面对清代集字的论述也很少,同时也 未见多少 结合实际集字碑帖 探讨 其 与书 法史发展关系 的文献。

 因此 ,本文将 基于已有历史 论著 中关于集字的内容 , 对王士祯《忠勤祠帖》书法集字现象进行 深入考察, 以 增广 法书 研究之 范围 、拓展 汉语言文字 研究之空间略近绵薄。基于 此,谨以“ 神韵至上 —— 王士祯《忠勤祠帖》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为题,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向。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拟在对古代书法论著及历史文献中关于集字记载研究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查找相关工具书,以厘清书法集字现象的研究现状,和历史沿革情况,包括其出现的内在动因、盛行和衰落原因,从而从书法史角度看集字现象对于书法史研究的影响。同时,对唐宋、明清时期的集字做概括性研究,特别是清代的《忠勤祠帖》集字做详细的研究探索。以期书史研究中对清代集字有更加全方位的评估,增广其研究视角,丰满其内容。此课题研究 的意义体现在,基于对书法集字现象的历史沿革研究,并具体分析《忠勤祠帖》集字现象为基础,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清代集字历史情况,当时的书家书法史观等情况,通过《忠勤祠帖》中钟繇、王羲之等名家集字进行更深入的问题探讨,还原集字的历史真相。希望本研究论题能弥补目前书学界对这个领域研究的不足,为书法集字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个侧面的参考。

  2 .文献综述

  涉及到书法集字的研究成果散见于部分书法史著作和论文当中,目前并未发现有以书法集字为研究方向的专著。本文以文献史料为基础对书法集字现象进行研究,将论文核心重点部分放在《 忠勤祠帖》集字研究上,主要对可能存在问题及原因探究上。参阅文献资料主要包括集字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书法史研究层面的著作和相关学术论文资料。

  3 目前史书上对于集字现象可以考证的最早记录是《梁书》中《列传》卷四十九周兴嗣传中的记载:“时,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寺碑。及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其中《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明显为集王羲之字书写而成的《千字文》。在《法书要录》卷 3 3 武平一《徐氏法书 记》也记载:

 “梁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这里对集字方法写的更加清楚,“模次羲之之迹” —— 以王羲之书迹来撰写《千字文》。

 而对于这次集字的事件记载,到唐朝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就更为详细了: : 《千字文》, , 梁周兴嗣编次, , 而有王義之书者, , 人皆不晓其始。梁武教诸王书, , 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撮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 , 杂碎无叙。武帝召兴嗣谓日: : 卿有才思, ,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 , 须发皆白, , 而赏锡甚厚。右军孙智永自临八百本, , 散与人外, , 江南诸寺各留一本。这段话用白话文翻译过来 的大意是: : 《千字文》这篇文章是梁朝的周兴嗣所编, , 但人们都不知道开始为王羲之书写。梁武帝命殷铁石在王羲之的书法中选一千个不重复的字, , 一个字写ー片纸, , 因而杂乱无头绪。武帝又召周兴嗣来说: :“你很有才思为我用韵编写”。周兴嗣熬了个通宵把文章编好呈给皇自己则胡须头发都熬白了, , 分感动和满意, , 重重的赏赐了兴嗣。后来右军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临写了八百本, , 除分送一些人外, , 江南的众多寺庙也各有一本。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千字文》应该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集字书法作品。而且以唐代描写的《千字文》成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是先定的字,然后形成 以韵编写的文章。到今天,智永临写的《真草千字文》仍存世广为流传,被人们作为临摹本进行书法的学习而使用。也许可以推测智永传世的《真草千字文》就是史书中临写的集王千字文。对此,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有评述说:智永临《集千字》,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而且,智永确为王羲之第七世孙,是得到书法史承认的严守王家法书的后人。

 到唐朝时期,集字书法是非常流行的,当然只是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数量也已经是非常之多,已经达到了十数家。到宋朝时期,由《淳化阁帖》开始,开始流行刻帖的风气,此时的“集王行书”开始走向了衰败,远不 及唐朝时期兴盛。直到元朝与明朝,集字书法作品就很少见了,文人墨客集字也不是非常的青睐,直到清朝时期,再一次掀起了碑帖集联的风气。

 但是,从对书法史的研究来看,集字确为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现象,从最早的《千字文》集字,到清代碑刻集联,纷繁复杂。而其中,研究者对书法集字研究最多的为

  4 《集王圣教序》,例如:《怀仁< < 圣教序> > 考》、《关于< < 圣教序> > 》等作品,都对书法集字研究十分深入的。这是由于《集王圣教序》是书法史中的集字的经典作品。

 任晓明( 2004 )在《集字与书法》一文中论证了集字是我国古代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一种 现象

 , , 集字经历了由兴起、繁荣到衰落、转化等几个历史时期。由集字之兴衰变化能窥见古代书法发展的一些规律和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

 , , 有助于我们认识书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任晓明认为没有唐代书法的鼎盛局面和崇王书风的风行一时就不会有集字的专注一家、独步千载

 ; ; 同样

 , , 没有宋代帖学的兴起就不会有集字的几乎湮没不闻

 ; ; 没有清代碑学的异军突起

 , , 也同样不会有近现代集字的转型和多样化。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在集字的兴衰历史中无不得到同步反映。适应时代的需求

 , , 发扬集字的优势

 , , 更好地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正是我们今天努力方向。

 周松婷( 2009 )认为,虽然不被书法研究者所重视, , 但书法集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 它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传承和书法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本文将书法集字分为两类, , 一类是先有文再集字, , 以唐代“集王行书”碑刻为代表;一类是先有字样再集字成文, , 以清代碑帖集联为代表. . 集字书法作品是书法学习的重要范本, , 而集字作为书法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是书法临摹向创作过渡的桥梁。

 心远( 2017 )对《怀仁集字圣教序》碑进行了研究论证。《怀仁集字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2 (672 年) ) 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碑文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 , 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 ( 高宗) ) 并为附记, , 诸葛神力勒石, , 朱静藏镌字。碑石高 4 9.4 尺, ,宽 宽 2 4.2 尺, ,共 共 0 30 行, ,行 行 0 80 余字不等, ,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 " 一格, , 首推《怀仁集字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 ,时 历时 25年集摹而成, , 故为世所重。

 董存建( 2017 )在对《集字圣教序》研究中,主要论证了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集字圣教序》碑的刊刻研究。此碑最早立于弘福寺, , 其碑文仅有两篇序记, , 刊刻的时间为永徽三年至四年间; ; 千福寺的《集字圣教序》碑刊刻于咸亨三年, , 碑文内容增加太宗和高宗的笺答及“心经”部 分; ; 西安碑林《集字圣教序》碑系会昌六年翻刻于千福寺, , 此前碑石, , 皆毁于会昌五年的武宗灭佛废寺。第二, , 对其版本的考证。根据拓本中的残泐, , 对常见的十四种宋拓本进行考证, , 以传世最早拓本 —— 王际华跋本结合清末民初拓本说明碑的残泐情况。第三, , 《集字圣教序》碑自刊刻完成后, , 各时期对此碑的研究与师法。

  5 《忠勤祠帖》3 2003 年由广陵书社出版。据历史考证,《忠勤堂帖》从明万历十七年始,至明万历三十八年止,共二十余年时间里,集名人帖五十余种,题跋二十余道,名人自书诗三十余首,刻字以十万计,共有刻石二百六十余块,又从吴郡觅得“笔刀 精好”的吴应祈、吴士端父子,并且都是经过王象晋等王氏后人亲手摹勒上石的。《忠勤堂帖》出行后,在当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见拓者云集,竹素腾贵,三绝并称,懿美无斁”。文人墨客士大夫之流以能得到忠勤堂片牍只字而引以为豪。明以后,新城王氏亦是人才辈出,以王渔洋为代表的王氏后裔,继承前人遗志,仍将忠勤祠视为光宗耀祖,启迪后人的重要场所。他们陆续收藏了很多的名人名帖,充实并非富了《忠勤堂帖》的内容,如晋代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大隋开皇石刻》、成亲王临赵孟晁的《赤壁赋》、林则徐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等内容。

 整体来看,学术界对书法集字现象的研究极少,而目前学术界对清代集字研究的就更少了,几乎没有对《忠勤祠帖》的研究。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对 书法集字 这一领域的研究 可以说是 相对冷寂,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在 书法集字 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 拓展 空间。近年 确实 有部分文章对 书法集字现象开始了相关的 研究,于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尽管如此,这些论文或者侧重点不同,亦或观点、结论还不尽如人意,很多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 书法史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字发展情况 ,对 书法集字现象 作深入考察,进而探究 更深层 次的文字发展脉络 关系,对于目前书法史研究也会有一定的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尝试以全新的 《忠勤祠帖》 视角来为 对书法集字现象进行尝试性研究,对书法集字的研究现状 做出评价, 对书法集字的历史沿革做出分析,包括集字现象出现的内在动因,盛行和衰落情况,从书法史角度看集字现象对于书法史研究的影响。

 深入探究 唐宋、明清时期的集字包括集字代表作品,风格,成因及对比。以期探究集字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轨迹,并对书法集字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书法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书法史上 在书法学习入门过程中,集字确实起到 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6 而且集字现象可以说是作为名家碑帖广为流传的基础而存在。到清代,集字现象其实是历史回暖的时期,但是对其研究并不多。在本文中,我将对清代的斯人书法集字现象做概括性研究,也选择一些私人刻贴来进行论述,一些在学术研究中并不重视,但实际起到重要的书法传承作用的刻贴都 在本文考虑范围内。

 当然本文的重点,将尤其对《忠勤祠帖》集字进行重点研究。包括其历史价值、成碑过程、影响及原因探究。

  文章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第一章是绪论,分为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界定等相关问题的阐 释。

 第二章是 书法集字的历史沿革 。共分 三 个小节。

 1. 集字现象的出现(内在动因)

 2. 集字现象的情况(盛行、衰落)

 3. 从书法史角度看集字现象对于书法史研究的影响 。

 第三章 唐宋、明清时期的集字研究 与论述 (代表作、风格、成因、两个时期的对比与异同)

 。

 第四章是对《忠勤祠帖》集字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历史价值、成性 碑过程,影响,局限性 2. 刊刻及影响:明清现代(明代《忠勤堂帖》出行后,在当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见拓者云集,竹素腾贵,三绝并称,懿美无斁”。(这一现象的成因)3 3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论 文核心重点部分)。从《忠勤堂帖》的选帖、编排方式及辑刻看王渔阳的书法史观;以集钟繇为切入点:集钟繇书法的《颖川王公传》、《少司徒泺川王公颂》与现存的钟繇《宣示表》《还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白骑帖》《常串帖》《雪寒帖》《墓田丙舍帖》逐个字比较,并非所有集字均有所出处。可能原因:一是当时存世的钟繇书法在传承过程中遗失导致现在无可见,二是当时王士祯的私藏或所见格外丰富,三是为了保证集字的完整性而人为的作伪仿造。从而思考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集字字帖的可信度有多少?集王羲之书法《王氏瑯琊公传》、《王公 神道碑铭》、《王公平蛮督木传》、《平蛮督木赞》被赞直逼其迹,几可乱真,与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圣教序》进行对比,论述集字书法与真迹的异同。《忠勤祠帖》中的其他名家集字及问题探究

  7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 这一章主要是对前面所得内容进行总结和提升。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忠勤祠帖》集字书法作品的得与失进行讨论,第二是兼论书法集字现象。《忠勤祠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渔阳个人的书法史观,集字作品体现了王渔阳对于钟繇、王羲之的偏爱,同时可以以小见大,窥探清代初期政治、文化精英对于书法史(钟、王书迹的写法)的认识 。集字作品的出现反映了他们企图恢复钟、王书迹的心迹。集字作为后世研究钟、王(或是古代书家)提供了一种参考,后世可根据王士祯的集字研究进一步推进,在其研究基础上做更多集字尝试。囿于王士祯个人的视野,某些集字并不能反映钟、王的书法水准,是经过王士祯加工改造之后的,对于钟、王在清代的书法传播会造成种种误读,这种误读对于后世研究会带来些许障碍。

 通过以上几个章节的考述,本文旨在将 书法集字现象 置于整个 书法史的发展大 背景之 下 ,尽可能地还原 书法集字现象的发展进程 ,将 其内容以史料知识和书法碑帖的具体表现形式丰富饱满,具体 化和理论化。从书法史角度看集字现象对于书法史研究的影响 ,使得学者在研究 书法发展史过程中和汉语言文字发展史 当中考虑到 集字现象存在 的重要意义 。

 在 梳理 唐宋、明清重要 时期 书法集字 过程中, 对两个时期的集字进行对比研究。对《忠勤祠帖》集字研究过程中,重点进入更加深入的原因探讨,而不是简单的仅 描述 其内容, 书法风格、创作动机等 内容。希望由此让学者 对 清代 时期 个人碑帖集字 乃至书法史的发展有更加 清晰和 全面的认识。

 4 .研究方法、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法和分析 比较 法,将与 书法集字 相关的文献资料从 古代文献 中提取出来,寻 找依据与支撑。

 了解历代书法集字现象的存在和发生发展模式 , 由此 进一步阐述 和深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书法集字的特点,代表作,风格,成因等内容 。在对文献进行收集和考证时,合理利用 不同时期的 碑刻墓志 等资料 。借助考古发现与 已有 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学中碑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力求文献资料与实物

  8 资料相结合、史与论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 进行 ,争取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补。

 5 5 .进度安排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论文进度大体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8 2018 年 年 6 6 至 月至 8 8 月,此阶段主要对论文所需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理集字的历史文献资料及《忠勤祠帖》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8 2018 年 年 9 9 月至 1 11 月,本阶段除开题报告外,完成第一章的文献资料研究现状整理和第二章的书法集字的历史沿革;

 第三阶段,8 2018 年 年 2 12 月至 8 2018 年 年 2 2 月,本阶段拟完成论文第三、四章的文本写作,提交导师审阅,并进行论文初校;

 第四阶段, 2019 9 年 年 3 3 至 月至 4 4 月,根据导师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检查论文格式、核对标注。完成论文的二校,提交论文。

 6 6 .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目前已对史书文献及古代书论中所论及的 集字资料部分 进行了 内容 整理。其中有一 些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经多方搜集,仍未能全面 完成 。图书方面如容庚《丛帖目》、 《忠勤祠帖》 等,碑帖方面如《淳化阁帖》、《 忠勤堂碑版集古法书序 》等。恳切希望学校能予以 帮助 并给予一定的 支持和 经费资助。

 7 7 .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研究过程中,所参考的不同形式的文献资料可能会有出入,如正史记载和相关

 方志、石刻资料不符,在这种情况下 文中将 采用众家相近之说法,另外一方面尽可能采取与其所处时代相契合的观点。

 唐宋、明清时期的集字研究内容有点大,需要研究的史书资料冗杂而量大。同时, 课题研究涉及 《 忠勤祠帖》的内容,《忠勤祠帖》虽然历史年代距现代较近,但是由于相关文献和历史资料对其研究和记录较少, 因此在

  9 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前期要翻阅大量与 其记载 有关联的书籍 和碑帖拓片资料 。在研究期间,应多与导师沟通商榷,以期更好地解决如上问题。

 8 8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本文的 创新之处在于 通过 对王士祯《忠勤祠帖》来对书法集字现象进行研究。是在梳理 分析书法集字历史沿革 的基础上讨论 书法集字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历史原因进入深入探究 。书法类专著及相关论文在此研究方向上留有空缺, 对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相关的论述很少。因此所选择的研究 角度是文章的一个创新点。论文 以《忠勤祠帖》中的钟繇集字、王羲之书法集字为切入点,论述其集字出处并与存世真迹的比较,讨论《忠勤祠帖》集字书法作品的得与失,并深入对书法集字现象进行论述 。

  10

 9 .参考文献

 [1]

 (唐)姚思廉. . 梁书.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3.

 [2]

 (唐)姚思廉. . 陈书.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2.

 [3]

 (唐)魏征等. . 隋书.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3.

 [4]

 (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 记 [M]. 浙 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5]

 (唐)韦 绚. . 刘宾客嘉话录. . 文渊阁四库全书( ( 电子版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6]

 ( ( 唐) ) 张彦远. . 法书要 录 [M]. . 北京: :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4.

 [7]

 (宋)佚名. . 宣和书谱 [M]. . 北京: :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8]

 钟繇. . 钟繇 书宣示表 [M]. . 天津市古籍书店出版社, 1987.

 [9]

 刘涛. . 钟繇的书法及历史地位 [J]. . 文史知识, 1995 (8 8 ):

 93- - 97

 [10]

 刘学. . 钟繇小楷艺术特色管窥 [J]. . 数位时尚. . 新视觉艺术 ,2010 (6) :101- - 102

 [11]

 邱振中. .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2]

 陶宏景. . 与梁武帝论书启 [A]. 历代书法论文选 [C].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13]

 萧衍. .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 [A]. . 历代书法论文选 [C].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14]

 李向平. . 星耀千古 —— 略论钟繇的书法艺术 [J]. . 美与时代( ( 中 ),2010 (3) :91- -96

 [15]

 李世民. . 王羲之传论 [A]. 历代书法论文选 [C]. 上海: :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16]

 王林, , 王羲之. . 王羲之书法全集 [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17]

 王羲之. . 兰亭序集 [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18]

 陈碧. . 山水之乐

 死生之悲 —— 王羲之《兰亭序》思想探析 [J]. 湖北社会科学 , 2009 (3) :127- - 130

 [19]

 朱关田. . 中国书法史: : 隋唐五代卷 [M]. 南京: : 江苏教育 出版社 ,1999.

 [20]

 袁行霈. . 中国文学史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 99.

 [21]

 周松婷. . 浅谈对书法集字的认识 [J]. 大江周刊: : 论坛 ,2011(7):58- - 58.

 [22]

 林翔.浅谈书法之文化与传承 [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4(7):168- - 170.

 [23]

 郁建伟. . 书法集字现象研究 [D]. 南京艺术学院 ,2009.

 [24]

 李少勇. . 书法集字现象之我见 [J]. 艺术科技 ,2013(8):129- - 129.

 [25]

 吴至录. . “集字”法是书法艺术创作学习的一种捷径 [J]. 艺术品鉴 ,2018(6).

 [26]

 任晓明. . 集字与书法 [D].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s2):139- - 143.

  11 [27]

 曹军. . 从米芾“集古字”说起 —— 评《历代书法名家草书集字丛帖》 [J]. 书画世界 ,1999(11):45- - 46.

 [28]

 宫万琳. . 从河南碑刻墨拓本看赵孟頫书碑的真迹、集字与赝品 [J]. 艺术市场 ,2010(2):39- - 41.

 [29]

 朱关田. . 怀仁《圣教序》考 [J]. . 书法从刊 .2016.5.

 [30]

 心远. . 怀仁集字圣教序 [J]. 江苏教育 ,2017(29):31- - 33.

 [31]

 丁国铭. . 浅谈《圣教序》与集字创作 [J]. 小品文选刊: : 下 ,2016(8):32- - 32.

 [32]

 尹德喜. . 忠勤祠帖[ [M M] ]. . 广陵书社. . 2003

 [33]

 王英志. . 王士禎神韵说初探 [A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 第六 辑 [C].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 82 2. .

 [34]

 张纲. . 王士禎的词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J]. .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 9 4,(1) )

 [35]

 王炜 . 格调对神韵的兼容 —— 从《清诗别裁集》选王士禛诗看沈德潜的“格调说” [J]. 武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2007(04):84- - 88.

 [36]

 蒋寅 . 王士禛与江南遗民诗人群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116- - 125.

 [37]

 王小舒 . 王士禛神韵说的三部曲 [J]. 南开学报 ,2004(04):1 11- - 116.

 [38]

 李少雍. . 谈 王士祯的词论及词作[ [D D] ]. .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 , 1986.4

 [39]

 徐振贵 . 王士祯“神韵说”新探 [J]. 齐鲁学刊 ,1993(02):43- - 48.

 [40]

 尹华光. . 论王士祯的“神韵”" " 说 [J]. . 吉首大学学报 ,19 98.1.

 [41]

 潘务正 . 王士祯进入翰林院的诗史意义 [J]. 文学遗产 ,2008(02):107- - 116.

 [42]

 蒋寅 . 王士祯、赵执信的《声调谱》及其古诗声调论 [J]. 古典文学知识 ,1997(03):73- - 78.

 [43]

 严明 . 形在魏阙

 心存江海 —— 论王士禛诗歌的矛盾性 [J]. 苏州大学学报 ,1987 (03):79- - 82.

 [44]

 彭玉平 . 王士祯、赵执信关系考辨 [J]. 学术研究 ,1998(05):54- - 57.

 [45]

 蒋寅. . 王渔洋与清词之发轫 [J]. . 文学遗产 ,199 9 6,(2 ).

 [46]

 孙克强. . 王渔洋词论初探 [J]. . 苏州大学学报 ,199 9 2,(3) )

 [47]

 武 河婷. . 论王渔洋评杜 [J]. . 山东大学学报 ,199 9 0,(2) )

 [48]

 王成兰 . 清初京师汉官的生活空间和关系网络 —— 以王士祯为个案 [J]. 北京社会科学 ,2009(04):74- - 80.

  12 [49]

 程相占 . 王渔洋与禅宗 [J]. 山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50- -54+63.

 [50]

 蒋 寅 . 《渔洋诗则》的真相与文献价值──与刘永平先生商榷 [J]. 苏州大学学报 ,1995(01):37- - 42.

 [51]

 万云骏 . 渔洋的神韵说和渔洋诗的神韵 —— 兼谈古代文论的民族特点 [J]. 苏州大学学报 ,1984(02):67- - 71.

 [52]

 蒋寅 . 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兴替 [J]. 文学遗产 ,1999(03):82- - 97.

 [53]

 张传峰 . 《四库全书总目》诗学批评与王渔洋诗学 [J]. 苏州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54- - 58.

 [54]

 张宇声 .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 [J]. 扬州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 8(01):44- - 50+56.

 [55]

 张光兴 . 王渔洋与“神韵说” [J]. 齐鲁学刊 ,1990(06):29- - 32+66.

推荐访问:开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