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文明观,统领竹溪环保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环境保护的论述,进一步增强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地位。什么是生态文明?竹溪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环保工作者我粗略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二、竹溪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1.生态文明建设是竹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竹溪是一个山区农业县,也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县,“十五”以来,县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在全县工企业、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群众生产生活饮用水、工业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存在的环境问题也不容乐观。“十五”期间,全县二氧化硫五年共计排放1.52万吨,COD15.07万吨,年均废水排放量约1274万吨。竹溪河蒋家堰至水坪段,常年基本上属四类水质,枯水期达到劣五类水质,主要污染物超过环境容量25倍以上,竹溪河要实现水质达标,需要较长的治理过程。去年虽然关停了黄姜加工生产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总量,但农业面源污染和社会生活污染源仍占全县总排放量的较大比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正逐年增多。全县至少还有30%以上的群众在饮用不清洁的水,不卫生的水。县城区以外多数乡镇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存在空白区。全县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工业废水处理程度不高,环保污染治理难度大,水质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当前,多数矿产业主因违法开采矿产资源,采矿工艺落后,造成资源浪费。部分乡镇的天然林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大量尾矿和废弃渣土乱堆乱放,导致泥石流和堵塞河道现象,存在严重的防洪和地质灾害隐患。部分河流水电无序开发,环保工程措施不到位,造成下游生态用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已受到明显的影响,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令人十分担忧。
    竹溪县位于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源头区域,担负着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历史重任。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竣工,源头区域的环境保护将倍受用水区域乃至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如果我们不做好当前的节能环保工作,将使今后的各项工作更加被动,到时将受到“项目限批”和“问责”,直接影响招商引资、项目审批、财政支持、影响竹溪的发展。所有这些,均严重制约着竹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的思想指导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工农业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护环境,保持我县经济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健康协调,达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2.生态文明程度是衡量竹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生态文明成小康社会新要求。把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的奋斗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念的升华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充分体现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绿色GDP”已成为经济发展考核的新指标,环保“一票否决”已是各级政府一项重要管理制度,纳入目标考核。没有生态文明的小康不能称之为全面的小康。竹溪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县情,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指标具体化。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程度作为竹溪全面小康的评价指标,经济社会与物质生产走上生态型发展道路,真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小康才是公正、合理、全面的小康。
    三、竹溪建设生态文明的环保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保护环境、降低消耗的情况下,实现GDP的增长;二要转变生产模式,要改变过去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三要转变消费模式,要引导全社会适度消费,节约消费。结合竹溪县的环保实际,要学习好、领会好、掌握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键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环保水平,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具体环保工作中要实现七大新突破。
  一是实现环保宣传的新突破。结合“五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宣传实施国务院“限塑令”和《新水污染防治法》为契机,开展环保政策法规和环保知识“六进”即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活动。充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以文明卫生县城创建为载体,抓污染治理、环境卫生和居民行为方式的改善,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用量,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调动全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尊重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展环境宣教,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水平。
    二是实现污染减排新突破。以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为主线,进一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落实节能减排方案和工作责任制,通过采取专项治理、淘汰关闭、限期整改、挂牌督办、媒体公示、责任到人、替代能源、调整结构、清洁生产等具体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削减到位。一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审批;二是做好污染防治,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程。当前着重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医疗废水治理、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等工程的开工建设和申报及筹备工作;三是抓紧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清理整顿矿产开采和水电开发建设落实环保措施工作;
  三是实现污染源普查新突破。以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为契机全面摸清污染底数,掌握全县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等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污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费用等情况;为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为污染源管理奠定基础。
  四是实现污染治理新突破。深入开展小水泥、城市污水、化工企业、城市噪声等专项治理。加强水、大气、土壤、固废、危废、辐射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对保护区范围内可能导致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在保护区设置标志界牌。加大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力度,督促已开工企业上污染处理设施,推进区域环评、新上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肃查处,切断污染源,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五是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建设生态文明,以“百里长廊”建设为示范,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蒋家堰、中峰、龙坝、鄂坪、水坪、县河、向坝等乡镇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工作。对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和偏头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万江河流域的植被及娃娃鱼进行重点保护。大力推进循环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无害化、清洁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是实现执法监管的新突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护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污染严重企业挂牌督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排污收费,彻底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建立和完善环保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银行、银监等部门联合执法和金融机制,形成环境执法合力。
  七是实现服务发展的新突破。牢固树立“双优化”,即服务发展优化经济环境,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理念,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主动向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及总量控制、清洁生产、治理等技术并争取污染治理资金,积极服务招商引资、增强服务意识,推行一站式便捷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领导带队服务,人人做好服务,努力推进绿色项目落户竹溪。

推荐访问:竹溪 统领 生态 环保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