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教案

 怎样写议论文一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 1999 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很多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能够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四种。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使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引证法等。

 二、如何做到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很多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像《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上述三段文字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很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

 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

 (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3)每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

  闻过不跳

  闻过不跳。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

 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很多见。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跳,说明什么?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升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顶”;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动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

 (原载《解放日报》拾风文有改动)

 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闻过不跳”。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沉,从“闻过则喜”这个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十分鲜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但证明、补充和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

 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这样的会风好

 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志就来到会场。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志问:\"还有意见没有?\"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她就宣布:\"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服。领导带好头,不但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会前不作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理应提倡: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

 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短些。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我们理应学习鲁迅,也理应提倡: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

 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原载《人民日报》葛琼文)

 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实行分析,上升到理性理解,提炼出“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这个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来,然后用开会的材料作例证,接下去作者小结一笔: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又从中提炼出三个分论点:“第一是主持人准时到会”、“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亮出,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了会风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而使全篇立论更加鲜明。显而易见,这就是\"开门见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否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三是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思成熟后,就能够铺纸展笔了。例如《“庖丁解牛”的启示》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实践出真知,持续总结经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能提升工作效率。

 分论点: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寻找规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3)要使用规律,扬长避短,勇于克服困难,提升工作效率。

 例如《批评的\"艺术\"》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批评要取得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分论点:

 (1)批评必须注意界限和分寸,该批评的实行批评,不该批评的不乱批评。

  (2)批评,必须把握住被批评者的性格。

 (3)批评,还必须注意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4)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打开被批评者心灵的大门,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从而真正提升思想觉悟。

 下笔前疏理好论点提纲,作文时,思路就不会阻塞,行文也不会捉襟见肘,做到“开门见山”

 也就从容不迫了。

 当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种多样,提出论点的方法也远不止一种。但学会了文章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就掌握了议论文如何发挥论点的威力的一种技巧。而根据题意和议论实际的需要,灵活熟练地使用这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对我们写好议论文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的。

 三、选择合适的角度,打开议论的思路

 写文章最怕文思枯竭。常见有些同学拿到作文题后,咬着笔杆,愁眉不展,半个时辰过去,纸上还没有落下一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思路闭塞。

 思路为什么会闭塞?除了腹中空虚,缺乏写作材料,因而难以下笔之外,还在于不会选择写作角度。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奥说:“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这番话,形象地阐明了画蛋能够取不同的角度。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因为议论的对象即客观事物的存有形式及其内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事物具有多侧面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这两句诗,就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不同侧面各有自己成“峰”成“岭”的特征。

 明白了这个点,那么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看材料作文,题目本身必然提供了多种议论角度,我们的思路完全不应该闭塞。

 1987 年语文高考,上海试卷的议论文写作题出得很“巧”:《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要求考生从五十年前发生的“七•七”事变这个血的事实中引出感想。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这道作文题有了独特的视角,透出了新意。而且,题目是出人意料的:命题在七月七日之前,却想到了七月七日这个语文高考的日子,可见命题者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独到的匠心。不过,只要细心地思考一下,即使“五十年前的今天”这个概念具有明确的、独特的涵义,但从这个事件中能够引出的经验教训却是多方面的,“有感”的天地是十分宽广的,也就是说,本文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归纳一下,能够选择下面十个角度发表感想:

 (1)团结就是力量

 (2)落后就要挨打

 (3)救国、报国、振兴中华

 (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5)保卫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6)坚持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7)要不畏强暴、敢于抗争,正义之战必胜

 (8)发扬延安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9)期望国共再度合作,期望祖国早日统一

 (10)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上述每一个角度,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七•七”事变导致八年抗战留给人们的思索,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有联想、有启迪,无疑都属于“有感”的范畴。有一位考生抓住“落后就要挨打”的角度,文章这样开头: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八年抗战,数千万同胞丧生在敌人的屠刀下,中华大地,血雨腥风、尸骨遍野,这是何等惨痛的教训啊!如果我们强大,日寇的铁蹄又怎敢践踏我们的国土?历史已翻过了一页,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警世格言,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龙的传人深思。

 作者在文中提出“振兴民族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是立志改革前进,还是继续落后挨打?在芦沟桥畔,我们一定要向祖辈、父辈交出圆满的答卷!”这个结论,使“有感”的立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有深意,也有深度。

 如果说上面这位考生选择了“吸取教训”的角度发表感想,那么也有很多考生选择了“总结经验”的角度展开议论,请看这篇文章的开头:

 五十年前的七月七日——“七•七”事变爆发的日子,恐怕将作为耻辱而又令人振奋的一天永远地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了。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起八年抗日的风风雨雨,我由衷地感到: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何等重要!

 要做到国富民泰,不团结是不行的。不团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各行其事,我们已经吃过很多“散沙”的苦头:鸦片战争是清朝政局散乱造成的,小日本敢于侵华又是因为当时军阀割据、长期内讧造成的……。相反,抗战时期,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战,那么即使虏贼再逞豪也终究被我们赶出了中华大地。

 作者深感全民族的团结一心就能使国富民泰、民族振兴,文章联系实际深刻指出:“中国在搞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便是能否万众一心。如果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上面的政策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来,企业和企业之间互相踢皮球,甚至搞窝里斗的话,那么改革必将失败,非但国家搞不好,还会导致外国经济渗透等等的‘非战争性侵略’。所以我们必须不忘前车之鉴,时时牢记团结的重要。团结而心齐,那么非但没有人敢来同我们动武,而且在经济和政治上我们都不会被胁迫。”文章使用正反对比手法,针砭时弊,使“有感”发人深省,促人思索。

 同年全国试卷是看材料作文,提供了下列材料:

 (1)1987 年 6 月,A 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 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 年 4 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个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实行理论指导。

 (4)1986 年 4 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是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 年 5 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很多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别。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 年 5 月,在取得了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学生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始活动。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要求“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这组材料同样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归纳考生们自拟的题目也有下面十个写作角度:

 (1)向科学要质量

 (2)理论指导方向明

 (3)实践—理论—实践

 (4)要善于总结经验

 (5)严格训练出人才

 (6)经验主义要不得

 (7)变盲目为自觉

 (8)要苦干,更要巧干

 (9)掌握规律,提升水平

 (10)蛮干——失败的伙伴

 由此可见,高考议论文总是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因为议论对象具有多侧面的特点,每一侧面都能够作为议论的角度,所以只要抓住了一个侧面,深刻理解这个侧面的特点,以及这个侧面同事物整体、同其它侧面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入题的角度。

 那么,怎样打开思路、抓准角度呢?这就要借助于联想。如果说,"抓角度"是文章构思的出发点的话,那么联想就是协助完成构思的一种重要手段。联想,是根据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生活材料和体验,实行由此及彼的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关键是"由此及彼",开启想象的门扉,对事物作多角度思维。拿看材料作文来说,根据材料实行多向联想,大致能够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

  (1)着眼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单句话的联想。例如上述全国试卷提供的一组作文材料,由其中“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句话,联想到"向科学要质量"的写作角度即是;

  (2)着眼材料中的一段话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一段话的联想。例如从材料中"至于说

 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这段话,联想到“严格训练出人才”、“经验主义要不得”、“变盲目为自觉”、“要苦干,更要巧干”等写作角度即是;

  (3)着眼全部材料蕴含的意义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总体的联想。例如从全组材料的含义联想到“理论指导方向明”、“实践—理论—实践”、“掌握规律,提升水平”等写作角度即是;

  (4)从材料蕴含的“潜台词”着眼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暗示联想。例如想到“要善于总结经验”这个写作角度,能够说是受了有的家长提出的“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这个问题的“暗示”。家长提出的问题有“潜台词”,而“要善于总结经验”不但指提升游泳水平来说,也回答了家长的疑惑:学会总结经验,对学习也会带来莫大的益处。

  (5)从材料的反面去领悟,展开联想,这可称之为逆反联想。例如“蛮干——失败的伙伴”这个写作角度,就是从不实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训练将会导致的后果着眼的。对材料"反其意"思考,就是逆反联想的特点。

  掌握了准确的联想方式,善于“由此及彼”地实行联想,也就掌握了打开思路。实行多角度思维的技巧。当然,联想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受和知识水平。只有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分析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使联想具有扎实丰厚的基础;只有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具有丰富的知识,思想才能敏锐,联想才有依附,文思才会活跃。对我们来说,这“源”与“流”的关系是理应牢记的。如何写好议论文(二)一、作文见解新颖四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作文发展等级第四项“有创新”,其中有一条“见解新颖”。何为“见解新颖”?就是“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这确实体现了写作上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见解新颖”呢?

  1、逆视法。就是在思考问题时,使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理解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比如,人们常常讥笑“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人们常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借口,我偏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

 2、侧视法。就是使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引发新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果,产生新的见解。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能够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2)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4)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透视法。即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点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4、统览法。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准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来说之,面对文题或材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二、论据使用的原则及方法

  论据就是确立论点的理由和依据。一篇议论文,它总是要表明一定的观点和主张,阐述一定的见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论点。为了让论点被别人承认,或者说使观点令人信服,就一定要用依据来加以支撑,这个依据,就是我们常说的论据。

 论据可分为两大类: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多是引用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它们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时它们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性和权威性的言论,能够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但是,一般的议论文,用得多的还是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一般说来,事实论据比理论论据更有说服力。

 现在,很多学生议论文写得松散、游离,写得欠深度、欠力度,没有说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会使用论据。

 一般说来,议论文论据的使用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作者建立论点的理由,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所以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成为文章的累赘,甚至会阻塞文章的思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议论文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对论据提出了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因为使用论据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为支撑论点而使用的,为证明论点而服务的,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你的事实论据再典型,你的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有一点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实论据要确凿,也就是说用作论据的事实必须是准确无误的,不能胡编乱造;如果是虚假的,或个别事实不真实,都会导致论点经不住推敲的结果。所以,列宁说,论点“应该设法根据准确的和不容争辩的事实来建立一个可靠的基础”(《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 23 卷)。论据真实可靠,论点就令人信服;论据靠不往,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对此,我们丝毫马虎不得。

 2.选择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论据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很多多的典型的材料能够作为论据,从古到今,由中而外,从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语,皆可作为有力的论据,使文章丰满起来。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为论据时,总有一批学生连举一大串,而其中的一部分学生所的几个人物,又往往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类型、同一个领域,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错误。因为从同一个角度举出来的论据再多,再贴切,也只能代表一个方面普遍意义。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择论据,避熟就生,避旧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会增加,就有利于阐述道理,会令人耳目一新。

 3.使用的精练性。

 论据使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但有的同学认为论据越多就越能充分证明论点,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红皂白硬塞进去,结果会大大削弱议论的力量。

 另外,有的同学叙述事实论据时,不突出重点和精华,不注意取舍,水分太多,有很多的叙述描写,有时还有详细的故事情节,文章几乎成了记叙文,使文章的论点无法得到充分的证明,这是写议论文的大忌。议论文重在议论,不应重在记叙。事实材料的叙述要简明扼要,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就行了。从头到尾详尽描述,应该注意纠正。议论文中的事实,应该仅仅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摘取事件的一点,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叙述仅仅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

 4.材料的新颖性。

 现在非常强调创新,学生的作文也很重视有新意,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则能够通过论据的新来使文章增添新意。

 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等;如果选用的事实论据都是陈谷子、烂芝麻,都是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和说服力,这样难免使人生厌。不能一谈到身残志坚,就写到张海迪,一谈到革命纪律性,就写邱少云,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所以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二是旧材料的新作法。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能够使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力求用旧材料写出新意,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使用这样处理仍让人感到不同凡响。有的同学把领袖人物、著名人物、先进人物、名言警句当作“万能胶”,而且多年不变,没有从中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也不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不善于从生活中选择新鲜的论据,说到这个论点,或者说到那个论点,都是常用的几个论据,让人味同嚼蜡。曾在报刊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在议论文写作中,选择新鲜的别人尚未用过的论据是金子,别人已用的论据你能变换角度去用是银子,别人经常用的而你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在论据的使用中,我们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银子,而不是石子。

  以上分析了论据使用的四点原则,在具体处理论据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1.善于引述论据。

 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所以,引述论据时要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服力量。引用论据还要简明概括,引用论据的目的在于说理,这决定了论据的目的性、简明性、概括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材料时,要把握好侧重点,剔除与论点无关或与论点关系不大的材料,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若叙述过细,则显得拖泥带水,杂乱无章,甚至会把议论文写成记叙文。

 我们应该明白,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出现的,它的任务是确立论点,而不在于向读者展示本身发生的过程,所以,陈说事实应简括扼要,力避繁冗拖沓,以叙代议。所用事实若为人们所熟知,那只需“一言以蔽之”,使之能证明论点即可;所用事实若不为人所熟知,也同样要力求简要,做到要言不烦。

 2.学会分析论据。

 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中学生的议论文,大多不善分析,仅仅停留在论点加论据上,致使议论文浅显空洞,缺乏说服力,所以,中学生要想尽快突破议论文的写作障碍,提升议论文写作的水平,就必须学会分析论据。

  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仅仅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议论文中论据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广大中学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揣摩,并加以贯彻落实。我们相信,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处理好论据的使用,那么你的议论文一定会更具有逻辑性,更具有说服力。

 三、议论文的平行结构

 议论文结构中较为常见的是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指在论证某个观点或论题时,将其分解成具有一定联系的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而这几个方面都是从属于中心论题或观点的,它们之间地位平等,呈平行关系,故称平行结构。依据平行结构与论点(或论题)的关系,我们能够将其大致分成如下几类。

 (一)分解类。论证中平行结构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恰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如初语教材中《理想的阶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奋

 斗是理想的阶梯”,并列的几个部分能够说是对“奋斗”一语的分解与具体化:

  1、刻苦勤奋,是理想的阶梯;

  2、珍惜时间,是理想的阶梯;

  3、迎难而上,是理想的阶梯。

 一些抽象的文题,如《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一切》等常用此类结构布局谋篇来实行论证。

 (二)阐述类。论证中平行的几个方面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理解的结果。比如某年华东六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中的一篇夺魁作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作者在辩证地引出学习、工作应有这种精神后,便用了一组平行结构来阐述它的含义:

 1、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2、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3、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4、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此类形式最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水准。阐释类的议论文,如《谈理想》、《说自信》等,很适宜采用此类结构。

 (三)利弊类。议论文常要论述某种主张、做法,而要证明应不应这样做,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谈作用说危害了。比如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议论文《勤有三益》,作者为了说明“为人当勤劳”这个观点,就采用了如下的平行结构:

 1、勤劳,能够有所获免饥寒也;(创财)

 2、勤劳,能够有所劳延寿考也;(健体)

 3、勤劳,能够有所事远淫邪也。(修身)

 又如 1995 年高考优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作者在论证时,也用了此种结构:

  准确态度: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1、宽以待人,才会有知人之智;

  2、严于律己,则会有自知之明。

 论述得既简明而又颇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数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述主张、做法类的议论文常用此形式,如《学生要不要参加家务劳动》、《课外阅读小议》。

 一般来讲,在应试议论文的写作中,适时恰当地采用平行结构,有如下一些好处: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议论文重在阐明道理,而要说明某个问题,如能分成几个方面来实行论述,往往能够使议论显得有条不紊,多而不乱。

 其次,从议论的力度和效果来看,采用平行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有如重浪排闼,给读者造成强烈印象,从而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再次,议论时恰当合理地采用平行结构,能显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维范围内的不同指向的深度开掘,体现出作者思维的深刻水准。

 能够说,平行结构是应试作文写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高考解压黄金宝典

 高考解压黄金宝典 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引导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达观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个人内心和谐促动社会和谐的一把钥匙。

 那么,怎样塑造阳光心态呢?这里有七种塑造阳光心态的方法。

 引导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第一种方法:改变态度 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一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所受到的伤害,不如他对事情的看法更严重。事情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事情的看法。

 引导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

 有一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智者,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说:“你真倒霉。”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不久,丢失的马带着一匹野马回来了,

 邻居说:“你太幸运了,多了一匹马。”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 不久,智者的儿子骑野马,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说:“你真倒霉,就这么一个儿子,腿还断了。”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征兵,很多年轻人都在战场上被打死了,智者的儿子因为腿断了不能打仗,未被征兵侥幸存活。

 所以从长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事情就是个硬币,有时可能是正面,过两天就可能是反面,再过段时间还可能翻过来。任何事情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就会变得理智、洒脱一些。

 、达观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

 改变了态度往往就能产生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奋发向上的斗志,结果往往就会变化。有一个中国的经典案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甲、乙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看到了一口棺材。甲说:“真倒霉,碰上了棺材,这次考试死定了。”乙说:“棺材,升官发财,看来我的运气来了,这次一定能考上。” 当他们答题的时候,两人的努力水准就不一样了,结果乙考上了。回家以后他们都跟自己的夫人说:“那口棺材可真灵啊。” 这个案例说明,会的一个高境界。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心态能够影响人的水平,水平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保证眼下心情好是保证一天心情好的基础。如果你能保证每天心情好,你就会获得很好的生命质量,体验别人体验不到的精彩生活。

 高考解压黄金宝典 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第二种方法:享受过程 享受过程,精彩每一天。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如果你不会享受过程,结果到了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括号是出生,右边括号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争取用精彩的生活、良好的心情把括号填满。

 有一个年轻人看破红尘了,每天什么都不干,懒洋洋地坐在树底下晒太阳。有一个智者问他:“年轻人,这么大好的时光,你怎么不去赚钱?”年轻人说:“没意思,赚了钱还得花。”智者又问:“你怎么不结婚?”年轻人说:“没意思,弄不好还得离婚。” 会的一个高境界。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

 智者说:“你怎么不交朋友?”年轻人说:“没意思,交了朋友弄不好会反目成仇。”智者给年轻人一根绳子说:“干脆你上吊吧,反正也得死,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年轻人说:“我不想死。” 智者于是说:“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年轻人翻然醒悟,这就叫“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怎么享受生命这个过程呢?引导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事情上。生命如同旅游,记忆如同摄像,注意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内容。有甲、乙两个人看风景,开始的时候你看我也看,两人都很开心。

 后来甲耍了一个小聪明,走得快一点,比乙早看一眼风景。乙一看,怎么能让你比我早看一眼,就走得更快一点超过甲。

 于是两人越走越快,最后跑起来了。原来是来看风景的,现在变成赛跑了,后面一段路程的沿途风景两人一眼也没看到,到了终点两人都很后悔。这就是不会享受生命这个过程。

 、达观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

 第三种方法:活在当下 引导人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

 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我现在问大家,对于你们来说,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有人可能会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升官、发财、买房、购车,最重要的人是父母、爱人、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高考、毕业答辩、婚礼。

 我告诉大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

 态度,通过个人内心和谐促动社会和谐的一把

 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

 悬挂在半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着他;他低头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

 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挂在空中吃草莓三种选择,他怎么选择?他选择吃草莓。这是一个禅学故事,吃草莓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你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就要把它吃了。

 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如果你不重视现在,你就会失去未来,还连接不上过去,你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如果一味地为过去的事情后悔,你就会消沉;如果一味地为未来的事情担心,你就会焦躁不安。

 、达观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

 所以,你应该把握现在,认真做好现在的事,不要让过去的不愉快和将来的忧虑像强盗一样抢走你现在的愉快。

 活在当下,是让大家当下快乐,现在快乐。如果现在你不开心,就不是活在当下。当然,活在当下不等于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今朝有酒不喝醉,不使明朝有忧愁,以未来为导向活在过程当中。

 活在当下,就要学会发现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好事情,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如果你不会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

 会的一个高境界。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

 有一个乡下姑娘挤了一罐牛奶,把它顶在头上,然后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这罐牛奶能够卖几块钱,这几块钱能够买几只小鸡,小鸡长大了能够下很多的鸡蛋,鸡蛋又能够孵出很多小鸡,小鸡长大又能够下很多鸡蛋,这些鸡蛋卖的钱就够我买一条漂亮的裙子了,我穿上裙子到王宫跳舞,我的舞姿吸引了王子,王子邀请我跳舞,我要显得矜持一些……想到这里,她一歪脑袋,牛奶罐掉在地上摔碎了。这就是“不会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

 会的一个高境界。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第四种方法:情感独立 情感独立,就是不要把自己幸福的来源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面,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态度,通过个人内心和谐促动社会和谐的一把

 一次,苏东坡和禅师佛印逛庙,发现庙里的观音菩萨手里也拿着念珠。苏东坡问:“人持念珠念观音,观音持念珠念谁?”佛印回答:“还念观音。”苏东坡又问:“为什么观音还念观音,念自己呢?”佛印的回答是: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要想让自己内心状态良好,就要学会情感独立。

 、达观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

 有人总是为未来担心,忧心忡忡。不要庸人自扰,如果你担心的事情不能被你左右,就随他去吧。我们只能考虑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则尽力,力不能及则由他去。考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50 个人才录取一个,竞争非常激烈。

 有人说:“我要是考不上多丢脸啊,我的未来怎么办啊?”我告诉他:“48 个人都跟你一样考不上,你能把握的就是努力考试,把考试当作人生的一个经历。” 态度,通过个人内心和谐促动社会和谐的一把第五种方法:学会感恩 某企业老总告诉我,他招聘大学生时首先看他们孝不孝敬父母,如果他们连父母都不孝敬,也不会忠诚于企业。招聘时,他会问:“放寒暑假你们都干什么?”应聘者回答:“玩、旅游、休息。” 高考解压黄金宝典 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

 他又问:“经常回家乡吗?”他们说:“经常回啊。”老总接着问:“都干什么呀?”他们说:“找同学吃饭、聊天、一块儿玩。”老总最后问:“在家里都干什么?”他们说:“睡觉、看电视。” 老总对这样的应聘者是不满意的:你怎么就不提孝敬父母,你能够帮父母干点活,讲一些大学的见闻啊。学会感恩,首先是要对父母感恩,这很重要。

 高考解压黄金宝典 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

 西方有感恩节,大家在那天都会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协助。很多人会给所有以前协助、支持、爱护过自己的人发一条短信,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关照。

 你发一条短信,别人就会回复,并给自己需要感恩的人发短信,这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感恩节大家就会过得相当愉快,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感恩能够使人获得好心情。西方

 有一条格言是:怀着爱心吃...

推荐访问:议论文 教案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