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调研报告【县渔业工作站双联行动驻点调研报告】

为了扎实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彻底摸清贫困现状,帮助联系村和联系户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夯实“双联”行动基础,我站于3月27日和4月6日先后两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百里乡新集村,采取入户调查、召开村社干部会议、与党员、群众代表座谈等形式,对该村的村情民情进行了详细了解调研,综合分析了该村的贫困现状及形成原因,并对下一步的帮扶思路进行了讨论谋划。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集村位于达溪河上游沿岸、百里乡西北部(原新集乡街道周围),东与本乡崖湾村接壤,南临万宝川农场,北邻羊卯湾林场,西接本乡柴朝村。

1.人力资源状况:全村辖东庄、西庄、河湾、北沟4社148户585口人。有劳动力224人,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3.3%,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6.7%。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1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1%。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从事建筑、餐饮等体力劳动,留守劳动力大多从事传统种养业。

2.经济发展状况:新集村总土地面积5291亩,其中耕地4775亩,川地785亩,山地3990亩,人均耕地8.1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2011年,全村种植优质饲草兼用型玉米1480亩,其中全膜玉米400亩,玉米产业实现收入17万元,人均303.6元;
2011年末全村牛存栏367头,出栏110头,实现收入11万元,人均188元。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3万元,人均 1049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7.8万元,人均816.9元,占经济总收入的81%;
养殖业收入11.2万元,人均191.6元,占经济总收入的19%;
二三产业收入2.3万元,人均39.5元,占经济总收入的3.9%。

3.基础设施状况:通过近年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148户585人用上了照明电,74户320人饮用上了自来水。拓宽整修村道5.8公里。实施“三清五改”34户,建设沼气池5眼。

4.社会保障状况:社会保障逐年得到加大,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有39户63人,现有60岁以上老人82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缴存社会养老保险259人,占应参保人数的44.3%。参与新型合作医疗110户487人,占到全村应参户数和人数的74.3%和83.2%,使弱势群体的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5.基层组织状况:现有村干部4名,支委委员5名,村级后备干部5名。支部设党小组1个,党员3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名。新建村部5间,配套农家书屋、党员活动阵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总体来看,尽管近年来新集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有所增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全村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社会发展及群众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至今还有133 户432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89.9%和73.8%,特困户26户97口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7.6%和16.6%,贫困覆盖面大,贫困程度深。

二、贫困类型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类型

1.劳动力缺乏致贫。有些特殊家庭,家庭成员由老人和小孩构成,缺乏精壮劳力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收入微薄,致使家庭贫困。

2.因病致贫。有些贫困户,家中有人长期患有一些慢性疾病,不仅不能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长期依靠药物来维持生活,承担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致使家庭贫困。

3.因学致贫。有些家庭孩子上高中或大学,有个别家庭还有两个孩子同时上学,学费高中每人每年至少在5000元以上,大学每人每年至少在10000元以上,对一些农民家庭来说,也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使学生家庭陷入贫困。

4.缺乏致富技能致贫。有些家庭有劳动能力,也有致富信心,但缺乏致富技能,缺少一些好的致富思路和项目支撑,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忙忙碌碌,但年终收效甚微。

(二)原因分析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一方面,自然村落分布比较分散,远离城镇,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农副产品销售困难;另一方面,该村耕地全为山地和川地,山地39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4%,生产道路不畅,机械耕作不便,农田灌溉设施缺乏,广种薄收,群众增收难度大。

2.主导产业优势未凸显,群众增收难度大。从总体上来看,新集村村民多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相对较少。该村粮食产业种植面积大,但都是粗放式经营,科技化、精细化作业程度不高,效益低;
牛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但是规模小,科学化养殖程度低,科技支持作用发挥不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群众仅仅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和零星的外出务工维持生活,收入来源单一。

3.公共服务网络不健全,村民普遍缺乏一技之长。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全村26户97口人的特困户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55人,占到特困户总人口的56.7%,其中文盲半文盲的13人,占到特困户总人口的13.4%。这部分人,既缺少致富信息和门路,也缺少致富技能,外出务工不受欢迎。

4.思想观念保守,安于现状的思想严重。近年来,为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秀美xx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我县把发展牛果产业确定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县、乡、村各级为发展牛果产业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只图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效益;
传统的种养习惯和作业思维在一些人思想领域影响还很深,一时还难以转变。

5.村级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该村“两委会”4名成员分别兼任4社社长,村班子年龄偏大,平均年龄接近50岁,班子成员思想相对保守,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开阔,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强。

三、帮扶对策

1.固本强基,加强村“两委会”建设,充分发挥领头示范作用。村“两委会”成员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当地经济发展。作为帮扶单位,首先要结合基层党组织建设“双培双带”工程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要求,积极协助配合乡党委选好培强村“两委会”组成人员,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其次,建议乡党委采取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集中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村“两委会”成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进一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受到启发,增强加快本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2.疏导情绪,鼓励贫困户增强我发展意识。农村要发展,群众是关键。针对目前有些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特别是部分群众对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信心不足,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户施策,耐心细致的向群众宣传好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好目前我县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帮助他们理顺情绪,鼓励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分析贫困原因,找准发展路子,增强自我发展意识。

3.加强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妇女、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和谐五星”创评等活动。二是加强农民政策法规教育培训。结合村情民情,见缝插针,采取外出参观、邀请市县有关专家授课、现场培训指导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依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经常为村民开展以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农业致富信息指南及农村常用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劳务技能培训。调查发现,该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劳力主要以建筑行业为主,女劳力主要以餐饮、家政服务业为主,工作强度大,收入低。针对这一现状,县渔业站将积极和县人社局等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出农民工技能提升这一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劳务技能创业培训,扎实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常年输出转变,加快该村劳动力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真正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真正达到每户至少有1名致富能手,至少有1个致富项目的目标。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强化科技支撑,实行科学种养。鼓励引进名、优、特、新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贮藏等技术,注重培育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品种,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推广全膜双垄地膜玉米种植和温棚科技养牛技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本村现有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动作用,让这部分农户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通过他们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周围的农户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等项目的实施,大力开展“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切实解决好村内垃圾、粪土、柴草乱堆乱放等问题,进一步美化人居环境。二是多方协调争取资金,加强万宝川南河渠、白马川河渠治理,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三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及“村村响”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的作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争取项目支持,加大北山梯田整理,整修拓宽河湾、东庄两社生产道路两条12公里,修建村民休闲活动广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1000亩川地配套灌溉设施,提高粮食产量。

6.完善贫困人口上学、就医、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实施好现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居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医疗补助、养老保险发放、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鼓励倡导全体职工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在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自主创业,尽早摆脱贫困。

推荐访问:渔业 工作站 调研报告 双联 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