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的含义 [协同备课的意义]

“二次备课”的意义

  摘 要:“二次备课”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应配合任务性教学,引导并帮助学生“二次学习”。

  关键词:“二次备课”;“反思性教学”;意义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连云港市教育局提出开展“教学质量效益年”活动,这其中“二次备课”就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途径。

  一、“二次备课”的概念

  “二次备课”简单而言,是指在一个教学课堂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整理出更完善的备课内容,一来用做备课修改,二来用做今后备课上课改进的指南。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备、教、改、辅、考之一的课前备课称为“一次备课”。根据这个解释,笔者认为,“二次备课”的内涵就是新课程改革所推广的并逐渐蔚然成风的“反思性教学”。但笔者认为,仅仅理解这一层面,并不足以在本质上改善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而应该将“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加以阐释,以便理解为什么“二次备课”会成为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另一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现在西方国家的反思性教学发展很快。而我国的教师培训大多费时长、规模大、效果低。而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事实上,反思性教学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并不陌生,很多教师其实有意无意地在进行着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只是没有意识到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步骤。现在提倡“二次备课”,首先是使听者好奇疑惑,产生强烈的了解欲望。其次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寻找小切口、深挖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而言,“二次备课”可以看作是“反思性教学”的通俗说法,有利于“反思性教学”的传播和推广、应用。

  三、“二次备课”的意义

  1.召唤起教师的责任感,促成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次备课”就是教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这个过程是痛苦而令人渴望逃跑的。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同时实践也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二次备课”能使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常言道,“尊师重教”,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教师中出现更多的教学能手、名师、专家,教学质量才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才能有效保障,教育名誉才能有效光大。此外,“二次备课”既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也能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所以它便成了教师“学会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二次备课”以反思为核心,旨在打造一个有责任感、自我监督、自我进步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实践,落实提升“教学质量效益”,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这些自我教育的思想、习惯、方法会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也能掌握“二次学习”,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振兴民族教育。

  推广“二次备课”对实践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能够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反思性教学这种教师自我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良好切口,有利于基于教学实践的教科研的开发运用。

  参考文献:

  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朱美先(1976.09-),男,江苏教育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教师发展策略。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备课

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

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生活中的小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一、教材分析:

(1)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

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

第57页第10题“说一说下面小数的实际含义”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需要。

(5)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

数。

三、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

数。

四、教学策略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

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

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

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14课时进行教学。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具体编排如下表: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教材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经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初步理解了如下数学事实:第一,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第三,笔算加、减法的基本程序及进、退位的规则。因此,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算理、明确方法。如果学生把小数点对齐,则可让他们联系已有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在讨论中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学生把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则可先引导学生通过估算发现错误,再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在讨论中明确: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而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并不一定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这类题目是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难在写出的竖式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存在矛盾。如3.4-2.65,列出的竖式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的百分数有“5”。面对这一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情境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二是计算过程往往涉及退位或连续退位,而退位本来就是学生计算减法的难点。教学时着重应抓住两个环节。第一,启发学生想到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0。以计算3.4-2.65为例,列出竖式后可以提示:这道题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如果学生基础较差,也可以先把题中的3.4元和2.65元先分别改写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以帮助学生在计算小数减法时打开思路。第二,学生在被减数末尾添0后,要进一步追问“添0的依据”,以促使学生有根有据地思考。至于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计算上述例子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索,也可提示:整数可以看作特殊的小数,其小数点可补在个位的右下角。

3.要恰当把握计算的难度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笔算加、减法的要求有所降低,其第一学段“内容标准”中明确规定整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是: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由此可推知:小数加减法也应限定在相应的范围内,如,9.6+18.4可看作两位数加三位数,25-5.6可看作三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

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适当控制计算的难度,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练习和进行检测时,一般不要出如“15-0.39”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笔算,因为与该题相应的整数减法是:1500-39,其被减数已经是四位数。

4.让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体会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数的概念的扩展通常都源自运算的需要。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自然数的和仍是自然数,但两个自然数的差就不一定是自然数了。为了使减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引入负数,从而得到整数的集合。在整数范围内,加减法就能畅行无阻。又如,在整数范围内,两个整数相除就可能不再是整数。为了使除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引入分数,从而得到有理数的集合。在有理数范围内,乘除法就能畅行无阻。当然除数不能为0。另一方面,一个新的数系建立后,必须使相关的四则运算满足基本的运算律,否则相关的运算方法就无法确定,这样的数系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例如,计算1.5+0.3时,先算0.5+0.3,再算1+0.8。这一算法的逻辑前提是: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明白教材在教学小数加法(或乘法)后,为什么要强调整数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或乘法)也同样适用。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教材都是在教学相关的计算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有关的运算律推广到新的运算之中。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根本原因就是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便于小学生理解。因此,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下列步骤:第一步,让学

生尝试计算如8.9+3.6+6.4+1.1这样的题目,并要求用不同方法计算;第二步,讨论不同的算法;第三步,结合学生采用的简便算法,追问依据是什么;第四步,明确结论。上述第三步的追问实际上已承认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只不过借此进一步加以明确而已。

5.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安排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二,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引导学生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提供适合用计算器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或隐含某些数学规律的式题,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以免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备课

第五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的性质,知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资源整合:

学生在三年级时曾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什么是小数,但对于小数的其他相关知识还不是很熟悉。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制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5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四、重点与难点及突破措施:

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包括了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运动的位数与扩大的倍数的关系。本重点不仅是小数乘除发计算的基础和依据,而且也是复名数与小数互相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后要加强位置变化后小数大小怎样变化的练习。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是计量单位、进率、名数的改写、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学习时,首先要掌握公制长度和重量的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其次要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意义;第三要认识用小数表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方法,它与名数的化、聚法是一致的。如果各名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等,只要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就行了。 五、教学方法

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课本中例1 出示的四个式子,自己去分析思考,探索规律。课本中通过四道例题介绍小数和复名数的有关改写的方法。教学时, 必须充分发挥例题中旁注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改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 先判断是“由高改低”,还是“由低改高”,从而决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2) 改写前后两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 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 移动几位?(4) 列出改写等式, 要使学生明确改写后单位

虽不同,但大小是不变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聚法”, 教师还可将以上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融于一种直观形象、简便单一的“箭头示意改写法”之中,即用箭头“ →”表示“由高到低”的方向,此方向同时指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而移动的位数只需看进率。 六、课时安排:

《小数的意义》用2课时进行教学 《小数比较大小》用1课时进行教学 《小数的性质》用1课时进行教学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用1课时进行教学 《小数和复名数》用3课时进行教学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用2课时进行教学 《整理与复习》用1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

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

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兼并活动已从单纯的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发展为混合型兼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纯粹混合兼并有可能是为了谋求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那些发展时间较长,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往往有相对富裕的现金流入,但是苦于没有适合的投资机会,而将资金用于股利的发放。长此以往,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加暗淡,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其管理当局希望能从其他企业中找到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从而形成资金供给。与此同时,那些新兴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其内部资金缺乏,而外部融资的资金成本较高,加之企业负债能力差,获取资金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特别需要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兼并在供求之间搭起了通道。两种企业通过兼并形式形成一个小型的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金的效益,另一方面得到了充裕的低成本资金,可以抓住良好的投资机会,使得兼并后企业能够更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这也正是财务协同效应的意义所在。

例如1987年飞利浦·莫利斯公司对大众食品公司的收购。飞利浦·莫利斯公司是从事烟草经营的企业,但是烟草业规模由于“无烟社会”运动的发起而逐渐缩小。因而将其资金投向食品工业,这为食品公司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对于食品公司而言,新产品的开发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来源。这一成功的兼并使资金流向了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在合并后的企业中形成了显著的财务协同效应。

政协的背景及意义

一,政协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条件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有着不同的设想。共产党人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主张无疑深得人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幻想着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希望武力统一全国,但因为时间仓促,发动内战的准备尚不充分,加之当时召开党派会议,推动民主政治,成为舆论主流。国民党无奈之下,不得不做出姿态,筹备于1946年1月间召开一个由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令国民党想不到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大显身手,共产党广泛结交朋友和各派政治力量。国民党方面为此追悔莫及。而此时,有了雄厚“美援”的国民党军队内战准备已经就绪,蒋介石底气十足,干脆一把扯下了“政治协商”的幌子,撕毁民主契约,挑起了全面内战,各民主党派、团体期待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此夭折。

随着内战的爆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指日可待。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各路民主人士相继抵达北平。6月15日,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会议选出了由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推举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等5人为副主任。后来,周恩来提出:许多团体都冠以人民两字,政协何不采用?这个意见被采纳了。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涵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具有参政党的地位,与中共合作,参与执政。

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最主要的政治内容和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是统一战线的形式之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研究型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思考

〔摘 要〕:研究型备课是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号召而提出的以学习加研究的一种难度较高的备课模式,是培养和提高师资力量的一个较好的途径。本文就为了推广这种模式作了一些介绍,分别就研究型备课的含义,研究型备课在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在推广过程中所遇的困难与条件等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说。

〔关键词〕:研究型备课  学习型备课  教材的重组  人文性

“科教兴国”的方针已经深入人心,教研兴校也接踵而来。同时,深化教研改革措施也纷纷出台,使人目不暇接。我认为,要进一步深化语文教改科研,研究型备课是最好的选择,它在语文教学中意义深远。下面就研究型备课的意义与思考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什么是研究型备课

备课有学习型备课和研究型备课两种形式。所谓学习型备课就是一位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和准备教具,最后形成教案的过程。熟悉教材是消除自己和教材间的距离;了解学生是消除自己和学生间的距离;选择教法和准备教具则是为了消除自己和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距离。这种备课,通常是教师以己有的经验去理解既定的教材和选择运用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对已存在的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从实质上说,这样的备课是一种学习和吸取,或者说是一种重现和模仿。

研究型备课虽然也以教材、学生、教法和教具等为对象,却不止于熟悉,还将它们作为研究的对象,教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举个例子,如教学《桃花源记》,假如一位老师先是反复地阅读了《桃花源记》课文到了烂熟的程度,然后仔细地翻阅了多种教学参考书,从中摘录有关文本、作者和时代背景的文字数据,最后依据它们和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实际,写成备课笔记和教案,完成备课过程,这位教师的备课就是吸取现成的结论,重现他人提供的事实和见解,这就是学习型备课。如果另外一位老师同样地熟读课文,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与此同时,该教师还阅读了作者的其它作品如《归去来兮》、《五柳先生传》等,把握了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思想。不仅如此,还翻阅了《晋史》,从第一手材料中了解那个时代,又翻阅了其中的《陶潜传》,把握了原始材料中记叙的事实和评价观点。此外,又根据有关材料中提到的“乌托邦”思想,再进一步检索“社会学词典”中的相关内容;如果还知道了王维模作《桃花源诗》,再去阅读。最后,根据上述材料和学生实际,形成心得体会,写成教案。这就是研究型备课。

二、研究型备课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众多的教育家、语文教学研究者、特级教师、校改新星等,都在语文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研究型备课,利用他们阅读到的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但教给了学生知识,还影响了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对教师和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重大意义。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一味地捧着教学参考书或者教案而进行照本宣科,丝毫不理会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堂纪律,他就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以至让参考书或教案牵着鼻子走,教学业务水平就达不到一个新的里程。如果采用了研究型备课,不但可以进行脱本教学,而且还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1、对“突发事件”应付自如。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千差万别,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有学生这样问:“老师,陶渊明做官时是否积累了很多财富?”如果教师了解《晋史》的有关内容及陶渊明辞官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就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财富都集中在士族的手中,即使陶渊明是个贪官也不可能从士族那里要到;另外,他自己的薪水也不过是五斗米,可想而知,陶渊明的财富从何而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可以突破课堂内容结构的完整而达到思维逻辑的完整。

一般的上课是老师按照一节课的既定要求把准备好的相关内容按部就班地陈述,注重的是内容和结构的完整,忽视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思维的完整,如:教学《醉翁亭记》,当教学完既定的内容时,有的教师提出给太守打分这一个教学环节,看起来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也扣住了“乐”字,太守能与民同乐,说明他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是一个好太守,也暗含了他的政绩斐然。难道不应该给他打分吗?这就是思维逻辑的完整。

3、有利于教师把握新课标理念,并更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新教材、新课标的出台,给语文教学重新作了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贯穿整个语文教学中,但是人文性的观念却未能扎根与教师的心中,往往在教学中给学生划一个框框,未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多样性,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研究型备课因为课前就已经在备课时研究了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的方方面面,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拓展。如有的老师在教学《期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友人责骂陈太丘后,元方当即作了反驳,使友人感到惭愧,你觉得元方怎样?友人下车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却“入门不顾”,你又觉得元方怎样?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的体会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说元方讲诚性就了事,正如西方人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学生认为讲诚性最重要,有的学生则认为元方敢做敢为,更有的认为元方疾恶如仇,对友人的陋习深为不满,也有的认为坦率刚正,如此种种理解,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研究型备课就像上文中所说有利于教学内容逻辑思维的完整,并挖掘更多的人文空间,使学生学习的氛围活跃而又轻松。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语文课堂自然和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辅导学生获取知识,并使学习的知识得到拓展迁移。如《陌上桑》一诗,全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外貌与内心兼美,勤劳而聪慧的农家青年女子形象。另外,诗中还写到一个人物“使君”,历来的教学参考书及一些资料的评价都说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以及“诱骗,威逼”罗敷。如果教师就按照这些讲给学生,那么,无形中就给学生的思维划了一个框框,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研读学生很有可能这样的观点:第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年、耕者、锄者可以见罗敷而动容、忘情,为什么使君就不能?第二,“使君谴吏往”,仅仅是打听而已,并未强行将人带走,又怎么凭权势威逼呢?第三,使君上前“谢罗敷”,一个“谢”字,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不起,请问”,又怎么说是“诱骗”?第四,听了罗敷的一番“致辞”后,诗中并未写到使君如何恼怒,又怎么能凭空说使君威逼?

(三)有利于教材的整合与拓展。

1、整合。所谓整合,就是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春雨图”时,可以选编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白居易的《微雨夜行》的名句“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韩愈的《早春》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以及《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中对“暴雨”的描写等,整合为“雨”的教学块。通过对比阅读,理出春雨与夏雨的不同,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2、拓展。备课时,教师应该注意教材的拓展与挖深。如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月亮的别称,有关写月的诗句,然后,再讲一些登月之事,歌曲《十五的月亮》,神话故事“嫦娥奔月”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课文的理解更为透彻,同时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此外,这样的备课还可以修正教材中一些不足之处。

三、研究型备课实施的思考

1、教师自身的条件。

(1)要有勤于阅读、写作、思考的习惯。)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首先要有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把握教改新动向,掌握高科技的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另外,教师的能力与习惯也应该加强,特别是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养成。

(2)要搏采众人之长,教出自己个性。值得庆幸的是各地各校纷纷进行了集体备课,都达成了集体就是力量的共识,通过众人的智慧,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但是,各教师的业务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集体合作精神也要继续加强。

2、客观条件。

首先,学校应该备置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辞源,哲学和社会研究领域的辞书,一些专门的学术著作,如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著作。其次,还得有一些期刊及影像设备等。另外,学校领导人的提倡、支持及参与,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总而言之,在当今“科教兴国”的方针下,在“科研兴校”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型备课,是新时期赋予教师们的重要职责,也是检阅教师素质的重要依据。希望这项活动以后更加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同时,也希望这项活动进行得越来越火红,为教育谱写出光辉灿烂的赞歌。

参考书目:

1、《语文教育科研导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语文教学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重组》)。

推荐访问:备课 协同 意义 协同备课模板 协同备课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