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政局调研报告_财政局双联行动驻点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关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统一部署,为了帮助西屯乡东湾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脱贫路子,制定扶贫规划,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三次对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与乡村干部座谈、走访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基本掌握了村情民意和发展现状,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村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东湾村是位于西屯乡街道北面,距街道8公里处,全村10个村民小组1209口人,其中男625人,女584人。共有劳动力906人,其中男506人,女400人。耕地面积6198.84亩,其中塬地1577.12亩,山地4621.72亩,人均占有耕地5.12亩。果园面积227.83亩。海拔1300米,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年日照2440小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止2011年底,村域经济总收入 253.4万元,人均收入209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6.7万元,年人均收入1048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0%;
畜牧业收入38.01万元,年人均收入314.4元,占经济总收入的 15 %;
民营经济收入16.0万元,人均收入132.3元,占经济总收入的6.3%;
劳务收入 72.7 万元,人均收入601.3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7%。人均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二三产业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1∶2。全村主干道3条6.8公里,属硬化路面,社道1条2.3公里,土路2条1.5公里。自来水入户316户,占全村农户数的98%。沼气池87眼,卫生厕所100座。通讯设备基本普及,有移动手机1200部,固定电话113部,电话普及率98%。“村村通”、“村村响”工程覆盖全村。有小学1所。全村享受低保政策的农户有52户109人,五保5户5人,在乡敬老院供养4人,分散供养1人,每人每年领取五保户供养金2040元,生活水平基本可维持温饱。有残疾人87户90人,占全村总户数和人口的26.8%和7.4%。其中一级残疾的2户2人,二级残疾的3户3人,三级及以下的82户85人。残疾人中享受低保25人,占到残疾总人口的27%。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61名,全部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每人每年可领取养老金660元。现有村干部4名,支委委员5名,村委委员5名,村级后备干部5名。党员50人(其中:男38人,女12人),党小组5个,流动党员2人。

(二)贫困及社会保障情况。该村现有贫困户41户17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98%。从收入水平来看,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41户,占总户数的60.3%,贫困户中,因病因灾返贫的13户38人,分别占31%和21.7%,因残致贫的4户17人,占9.8%和9.7%,缺劳力的12户62人,分别占29.2%和35.4%,缺技术的12户58人,占30%和33.2%。

(三)民情民意情况。该村民风淳朴,村民间没有大的矛盾纠纷,村内没有不稳定因素,多年来未发生过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有80%的群众对牛产业表示认同,有72%的群众对果产业表示认同,群众对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知晓率为95%,但有13%的群众认为低保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是产业发展中缺少技术和资金,还有一小部分群众反映村社道路不畅、无庄基地的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全村重点发展牛果产业,共定植果园227.83亩,但由于起步较晚,果园还都为幼园,增收效果不明显。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全村所有社道均为土路,多数道路狭窄,路面坑洼不平,通行能力差,村级低压变压器容量小,电荷负载大,导致电压低且不稳,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居住方面,因前些年在农户建房时,未经过统一规划,村庄比较零乱,群众水路不畅。三是村级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保障乏力。村卫生所设施设备滞后,达不到标准化,村级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四是群众发展意识淡漠,安于现状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发展的愿望不强。虽然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47.4%,但是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较大比重,不善于学习,不善于研究国家的政策,对新生事物接受程度低,发展观念不强,在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顾虑较多,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全村全面快速发展。

三、村域经济发展相较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省道S202线沿线,距离西屯乡街道8公里、什字镇街道15公里、县城23.5公里,自然条件较好。村内唯一的一条对外主干道为水泥硬化路,交通便捷,发展牛果产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资源相对丰富。该村土地面积广阔,人均耕面积达到5.12亩,土地耕作上,塬面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5.4%,塬面较大,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劳动力总数的72%,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5%。三是群众致富门路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从事商流、加工、餐饮等第三产业的人数30人,三产收入占总收入的22.7%,仅2011年,全村外出务工达到340人,劳务收入72.7万元,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8.7%。四是村级班子坚强有力。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合理,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工作推动能力。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由于对各项惠农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加之村务公开工作扎实,群众对村班子比较满意。

四、今后的发展出路

针对该村的经济现状和比较优势,结合“双联”行动开展,为使该村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该村必须紧紧围绕县、乡的决策部署,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扬长避短、加快转型,才能有效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改善基础条件作为该村发展的关键措施,积极争项支持,积极筹资筹劳,集中解决行路、用电、住房等问题。一是加强道路建设。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逐年对现有村社道路进行砂化(硬化),力争80%的社道通砂化(水泥)路。二是扩大安全人畜饮水覆盖范围。多方筹资解决下剩2%的农户自来水入户问题,力争自来水入户“全覆盖”。三是解决用电问题。积极与电力部门协调,组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更换大功率变压器,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四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对现未梯田化的山地全部梯田化,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果园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果品品质。五是加大农宅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旧村改造,动员群众修建沼气池、卫生厕所。积极与县规划局衔接,加快村庄规划。对现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户争取实施危旧房改造,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

(二)加大主导产业开发。一是大力发展果产业。把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扶持政策,实现一业突破,使果产业收入占全村农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要按照县上提出的要求,在现有果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力争在塬面耕地全部定植果园,果园面积达到1500亩以上。加强对现有果园的规范化管理,加大技物投入,逐步建立果园经营管理新机制,试点建设苹果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发展养殖业。通过外出考察、算账对比,广泛宣传动员,扩大养殖规模,积极改良养殖品种,重点推广肉牛新品种,严格落实设施养殖、秸秆转化利用等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和反馈,大力发展肉牛贩运,带动牛产业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发展特色产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扶持没有果园、缺乏劳力的贫困户发展猪、鸡养殖,增加收入。

(三)加快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步伐。结合村部和小康住宅建设,整合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村级,建办村级幼儿园。积极联系电信部门,为村部、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等办公场所接通宽带,并配备相关办公设备,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建办村敬老院,对部分老人实行集中供养。

(四)加大对农培训力度。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育。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对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村干部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县、乡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的职责。按需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树立发展意识。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村干部成为发展产业、致富增收的行家里手。二是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以科技养殖、果树栽植、果园管理等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群众学习掌握发展牛、果产业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使每户都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配合搞好劳务培训,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发挥农村“致富能人”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宣传致富经验,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培训。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制定致富计划,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注重致富技能的培训,根据每个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对农培训,每年可组织至少2次以上。

(五)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依托“和谐五星”创评活动,对其中的典型户进行重点培养,动员参加村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提高对党的认识,逐步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壮大村级党员队伍,加大对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全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并注重从农村发展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物色和培养村级后备干部,选优配强村社干部,为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保证。
 
 
 
 
 

推荐访问:财政局 调研报告 双联 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