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建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政协委员对政协的建议

政协建言: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优惠政策,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惜才、爱才、留才行动,全市人才队伍规模、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但是,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XX人才在规模、质量、结构、机制、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较严重的制约性因素,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还远没有形成。主要表现为: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市各类人才总量约为20万,仅占全市人口总量的3%左右,占全省人才总量的6.4%。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3.7万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占2.17%,约占全省副高人数的3%,每万人占有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数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比例。全市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0.3%,研究生仅占0.1%。专业技术人才80%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所拥有的高级人才占全市的90%,而农、工、科等行业的人才严重短缺,只占10%。我市工业企业内技术人才总数和高层次人才总数两项指标均排全省倒数第一。如湘江纸业有员工1300多人,年产值达10个亿,高级工程师只有2人。全市生态环保、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制药工艺等方面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五年来没有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研人才,原有的20多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也都离退休,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我市的自主创新人才及成果,在全省的排位年年靠后。总体来说,我市人才队伍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经济一线人才少;
一般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
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产业人才少;
专门性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

二是人才流失严重。现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不断外流。近五年,仅教育行业就有300余名中、高级人才流失,导致我市中小学教育质量呈逐渐下滑趋势;
医疗单位学科带头人也不断流失;
企事业单位的高端人才也难以留住。“孔雀东南飞”。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我市共调出高级人才150人左右,调入的仅为50人左右,净流失高级人才100人左右。大学本科生很难回来,后备人才严重缺乏。如2007年XX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4900余人,但回XX就业的只有770人,仅占15.7%。人才外流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三是人才开发环境不佳。由于政府和企业财力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把人才作为资本来运作,缺少对人才的渴求感和危机感。对人才工作的政策不多、不优,对引进人才工作提供支撑和保证的力度不够。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基础薄弱的客观性障碍,也有工作机制不活的主观性障碍。要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努力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的指示精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党政“一把手”要紧紧围绕“第一要务”,抓好“第一资源”建设,狠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形成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动力的共识。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营造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培训,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强化对人才的培训,每年选派一批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深造,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干部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出资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切实保证继续教育和其他培训经费的落实。对进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学习并签约回永工作的,保留原职级和工资福利待遇,在时间、经费上给予政策性安排,解除后顾之忧。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执政水平的机关干部、一批有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负责人,发挥他们在重要领域、关键岗位的带头作用。同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创业、创新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

第三,重点引进,为产业转型积蓄高端人才。根据XX市“十二五”规划和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制定《人才开发目录》,对目录所列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制定更加有效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敞开大门,大力引进。如引进并与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工作合同的人才,经评估,其科研或技术成果能解决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者能带动和引领某一产业、项目发展,并能实现产业化的,按级别给予安家补助、高薪、科研课题、项目启动资金。对自愿来永工作、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如国家、省级优秀专家,具有领先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人员,由用人单位提供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周转住房,政府一次性给予一定数额的安家费,并在落户、配偶子女的安置、编制、养老保险等方面妥善安排。重点引进本土在外、具有报效家乡情结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XX籍在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作用,要与他们建立广泛持久的联系,用政策吸引他们,用行动打动他们,用真情感化他们,让这些高层次人才自觉为家乡服务,并通过他们引进更多愿意在XX这片沃土上发挥才能、施展才干的高层次人才。

第四,多措并举,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XX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我们要立足于XX实际,要突破XX经济基础不占优势、人才政策不硬的瓶颈,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实现XX经济的跨越式赶超发展。一是在做活人才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凡进必考”的基础上,对“211”工程高校的硕士、博士生给予如笔试免考或加分的特殊政策,对已在岗人员进行严格绩效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建立清退制度;
对确实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开设“绿色通道”,疏通人才进出通道。二是在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上下功夫。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创新孵化体系建设,尽快立项筹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调成立我市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研发机构,为留学人员、科研人员来XX创业,实现理想,搭建平台;
建立面向行业服务的技术开发基地,建设创业园,提供技术创新项目载体,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性较强的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惜重金,向国内外招聘专家型领导人才,实行职务聘任制,进行合同式管理,采取年薪制等体现人才资本价值的薪酬分配方式。三是在创新人才使用方式上下功夫。如试行硕士生充实各县、区,担任县、区长助理的政策。鼓励支持事业单位自主选择岗位工资、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合理拉开收入档次。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薪制、风险抵押经营、期权股权制、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等形式;
鼓励采取高新技术作价入股。鼓励和规范人才兼职兼薪。探索建立我市高层次人才最低收入保护指导线制度,其最低收入不得低于同类专技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四是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抓好“121” 、“551”人才工程,做好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人员和市级拔尖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设立“XX市人才开发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及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等。全市每年评选30名左右在经营管理、教育、卫生和学术、技术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到基层工作的优秀人才工资待遇给予政策倾斜。五是在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多元投资结构的人才中介机构、行业管理协会,引导人才有序、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行业、部门、身份、所有制等方面的障碍,加快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抓紧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我市人才开发网上共享平台,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转变。各级财政要增加对人才的投入,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人才预测、规划、培训及引进,为人才发展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我市要在全省率先对接东盟,人才的国际化需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我们既要“招商引资”、招“项”立“目”,又要“招才引智”、招“贤”纳“士”,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为XX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推荐访问:建言 政协 切实 人才队伍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