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医学论文] 医学人文素质

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医学论文

教育部领导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医学教育要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尤其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学教育,德育为先;二是医学教育,能力为重;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进而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道路,实现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而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考虑如何在医学生中提高临床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经过多年工作经验思考并总结得出在医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将其内化、固化为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过基础教学体验,牢固医学生人文素养基础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医学课程改革中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切身思考、直接参与的体验教育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强化学生主动吸收医学基础知识能力,掌握临床技能。目前全国医学专业正在试行PBL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国医科大学的此种教学模式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尤其是学生的欢迎。所谓PBL是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学科综合的教学模式。PBL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自身疑问、教师引导的过程中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教学体制,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学习。在学习中,学生利用临床遇到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在互动的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接着针对学习目标自我学习,将学习所得应用于问题中,最后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掌握推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情景体验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与人沟通、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真正做到临床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行统一。  2.开设人文社会医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目前医学发展趋势已有过去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医学院校应在这种模式转变下,尽早通过提供丰富的医学人文课程选修学分的方式,主动拓展医学生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弥补在医学前期求学中因文理分科导致的人文基础薄弱、重理轻文的现象,从而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医生,而非只懂看病,不会看人医人的“技术工匠”,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立、学生自愿选择、主动选择的参与方式,通过讲座、论坛、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的授课取得学风的方式,充分提供学生主动体验的平台,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做到内外兼修。  二、通过校园文化体验,增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精神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取决于基础教育,还体现于日常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校园环境的熏陶。医学生在体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能够长期地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格调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同时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2]。另外,通过开展诚信、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时代性和政治性主题,以演讲、讨论、实践等多种体验形式加深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加深职业认知和道德,从而进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三、通过社会服务体验,加深医学生责任意识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3]在医学生中广泛开展如“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结草社”、“剪纸社”、“志愿者”等社团活动中,体验服务社会、满足群众需求,既加深医学生对社会认知,同时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获得宽阔的知识视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拥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4]  四、通过实训岗位体验,检验医学生人文素养成果

推荐访问:有效途径 人文 探讨 探讨体验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医学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