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村入户的三点感想:如何做好进村入户

4月16日的清晨,一大早我乘坐一辆摩托车去黄龙村新良山上开展“三进三同”“接穷亲”活动。一条蜿蜒曲折的泥泞山路盘旋向上,路宽仅能容纳一辆货车,路面没有硬化,车子走过一片尘土飞扬。下车后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在海拔1000多的山坡上看见了一个低矮的瓦房,这就是我的穷亲朗明建的家。通过走访慰问,与群众拉家常感慨万千,感受很深。

  

一、感受到山区村民生活条件之艰苦。      

部分村民居住条件很差。走进郎明建家一股刺鼻的霉臭味迎面扑来,还居住在5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中,其墙壁破难不堪,缝隙用茅草遮挡,屋顶也年久失修,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家里陈设的都是一些旧家具,最多的就是木柜子主要用于存放粮食,睡觉的床还是铺稻草,其高低不平可想睡觉也不是好舒服的,唯一像样的电气设备电视还是扶贫办送的。厕所的简易程度连羞都遮不住,可想生活的艰辛。  

村里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通公路的地方也是晴天通车雨天通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其颠簸程度还不如走路安稳,村里个别组户尚未通公路,只能容一人走过的石磴过道,农民们只能肩挑背扛,佝偻的背过早地压弯了。水利设施基本没有,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村落,一到枯水月份老百姓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背水吃,更谈不上安全饮水了。  

二、感受到村民致富之艰难。   

     其一,村里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结构成老龄化。全村2400多人中,呆在家里的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还不到200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是小学文化,对科技种养殖一窍不通。  

     其二,村民缺乏发展意识,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由于地势偏远,村里农民的思维都比较守旧,观念落后,大多满足于现状,缺乏发展理念和进取意识。  

 其三,村里目前支柱产业,基本上靠传统农业,典型的二元经济,农作物基本以水稻和玉米为主,养殖也是家庭式的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很多家庭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收入,所以村民的整体收入不高。山上的村民交通由于受交通的制约,农产品变卖为钱也很困难,运输成本过高,主要靠摩的和骡子驮运,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特色产业,没有拳头产品,没有规模化经营,农民的增收确实很难。  

三、感受到肩负发展的责任之艰巨。   

    通过对该村的了解,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增收和致富,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感责任的艰巨。“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破解“三农”为题谈何容易。通过多次和村干部交谈,初步给该村作了一个规划,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产业形成规模。具体的发展思路:一是基础设施要上台阶,首当其中解决好路和水的问题,争取多方投入完善断头路,整修好村级主干道公路,争取国家的人畜安全饮用水工程,修建储水池,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森林资源的优势发展天麻和
木耳;
三是发展林下种养殖,争取万元增收项目。目前该村的天麻和青
木耳已初具雏形,预计年底实现销售额300万元以上。  

      

   

   

                          弹子镇组织委员   曾大

推荐访问:入户 三点 感想 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