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方面的作用,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县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根据省、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和我县体育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体育事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体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逐步增强,全县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全县总人数的32%,健身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全县场地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完成了投资620万元的“雪炭工程”体育馆、投资1809万元的体育中心和投资1300万元的全民健身体育场建设任务;
建成国家级体育公园1个;
建成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
全县9个乡镇完成了“全省千乡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26个行政村“国家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建设;
在6个社区实施了路径工程;
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260多名;
创建全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个;
出台了《XX县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标率、达标率稳步提高;
业余训练扎实开展,传统校、重点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在省市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全县体育基础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水平;
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活动质量仍有一定差距;
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总量不足、标准较低,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后备人才匮乏;
业余体育训练网络建设、体育传统校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体育产业单一,发展不平衡,体育经营活动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尚需深化,体育政策和制度配套研究力度不够大,体育依法行政还面临诸多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将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全面落实,为加快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全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乡镇、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高台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大力发展和壮大体育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实现高台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全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时期体育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把增强人民体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体育发展成果。着眼发展大局,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多功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体育事业发展的差距,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督体系和运作机制。  

4.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到体育的各项工作中去,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应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依法规范和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重视和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社会体育关系、处理体育事业发展矛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县体育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发展,竞技体育,体育人才培养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1.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明显提高。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县总人口的42%。  

2.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到2015年,全县9个乡镇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工作站及文化体育广场,建成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50%的行政村建成水泥地坪篮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  

3.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工作,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5年,力争建成6个单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名,社会办体育领域更加广泛,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4.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改革和建立健全业余训练体制,调整项目布局,推进体教协作。发挥业余体校和传统项目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加体育后备人才储量。大力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力争在省、市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  

5.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初步形成。做好阳光体育示范县、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6.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对体育彩票的营销和管理,增强体育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加快发展健身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用品四大市场,扩大体育交流,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益。  

7.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初步形成各类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我县体育设施建设  

加快以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四市”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甘肃省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建设工程为重点,以全省体育“十二五”规划为目标,采取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争取上级扶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群众健身设施为基础的体育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体育公园、户外活动营地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建设,完善重点公共体育场馆和多功能体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并与人文景观紧密结合,以此提升城镇整体形象,满足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要求,建设群众观赏高水平竞技表演的阵地。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网络。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村镇规划标准》的要求,统筹利用文化、教育、科技以及青少年、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事业设施,大力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根据不同区域人口数量的多少规划新建公益性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适宜的自然区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设施,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二)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1.积极引导、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以“全民健身日”为契机,扎实开展“全民健身在高台”群众体育系列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街道体育、广场体育、家庭体育、节假日体育和趣味体育活动,推进群众体育大众化、社会化、生活化、长效化。重视支持老年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特殊人群的体育工作。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体育先进县、先进乡镇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城市体育工作要以社区体育为突破点,支持、鼓励单位、群众团体、体育协会、俱乐部、社区和乡镇文化体育工作站根据各自特点,举办经常性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  

2.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XX县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落实“三操两课”制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校园足球活动,丰富“ 123” (掌握1门才艺、2种健身方法、3项生活技能)工程活动内容,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理念和校园体育文化。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切实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3.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每年组织7—10次涵盖职工、农民、学生、居民、老年人、妇女的体育竞赛或展示活动。尤其是要发挥“全民健身日”和节庆活动的展示和带动作用,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4.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体育总会作用,加强对体育协会的组织指导,建立健全各类群众体育组织,促进体育向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管”“办”分离,群众体育活动以社会办为主,鼓励和支持行业、部门、个人依据法律政策兴办体育,引导群众为健身娱乐自我投资、自我消费、自我受益。有条件的项目可以向半实体、实体化过渡,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到2015年,全县9个乡镇和50%的行政村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城关镇各社区建有体育健身指导站,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  

5.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要编制发展规划,逐年增加培训投入,建立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稳步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5年,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0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人,全县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00人。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为不同人群提供科学健身服务。  

6.积极培育特色体育品牌。充分发挥XX文化资源丰富、地理地貌多样、民族风情独特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水上龙舟、钓鱼、湿地穿越等特色体育活动,积极争取将水上项目运动会融入到全省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赛事活动之中,力争创建1—2个特色明显、影响较大、带动有力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积极挖掘、整理、推广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三)实施体育人才培养战略,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1.实施重点发展战略,优化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项目结构,实行动态分类管理,集中力量抓好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武术项目,加强基础项目训练,稳步提升整体实力。  

2.坚持体教结合,加强业余训练。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和完善县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带动和基础性作用。  

3.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高水平的教练队伍。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采取在职进修、集中培训的形式,不断提升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执教水平。  

4.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裁判员业务水平。提倡公平竞赛原则,树立良好的文明赛风,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弄虚作假现象,健全赛风管理和监督制度。  

(四)加大体育市场开发培育力度,促进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切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以体为主,多业发展”的思路,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发展和规范体育市场,努力把体育产业逐步培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以全民健身服务业为主导,大力开发体育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增加体育人口,扩大体育消费群体,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开发全民健身服务市场,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逐步将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比赛采取社会招标、企业冠名和联合开发等形式推向社会、引向市场。加快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以构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为载体,大力开发体育旅游业。  

2.以创办精品赛事为重点,进一步活跃竞赛表演市场。要通过宣传、引导、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开展体育竞赛、健身健美、休闲娱乐、咨询培训本体产业以及文艺演出、商务会展等相关配套服务,培育完善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市场、拓宽体育产业发展领域,满足群众观赏体育、参与体育的需求。加大精品赛事的创办和市场运作力度,每年举办1—2次主要由市场主体进行包装和营销推广的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传统体育赛事也要逐步以资源参股的形式联合社会进行开发。加强体育与旅游、文化的交融,积极开发体育的无形资产,抓好体育赛事冠名、赞助、标志使用、特许经营以及赛事纪念品的创意、开发和销售工作。逐步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着力培养体育经纪人队伍,积极扶持,加强管理,推动体育产业市场健康发展。  

3.巩固体育彩票市场,抓好营销和市场监管工作。探索体育彩票市场营销规律,丰富营销手段,按照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的原则,健全营销网络,扩大销售网点覆盖面,进一步开拓市场,巩固、扩大销售量。正确引导彩民,强化营销工作监管,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监管,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和管理体育彩票公益金,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体育彩票良好的公益形象。凡是由体育部门支持建设的全民健身工程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系统所属的体育场馆应免费为体育彩票提供一处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的宣传广告位。凡是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和活动,没有商业冠名的,一律免费以“体彩杯”冠名,并制作、张挂体育彩票宣传标语及其它宣传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彩票销售业的良好氛围。“十二五”时期,体育彩票销售总额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  

4.以场馆建设和开放为基础,加强公共体育资源综合开发。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把场馆办成集训练、比赛、健身、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实现以场(馆)养场(馆),以场(馆)育体,不断增强体育自身发展的活力。  

四、保障措施  

1.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体育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强化发展体育事业的职能,把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和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重大社会项目投资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大众体育需求、乡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要求,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和规划的预留空地。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社区体育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领导,健全协调领导机制,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依托社会共同推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2.完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政府依法履行发展体育事业的责任,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投资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要建立公共体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加大对体育重点工作的支持。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3.加强体育队伍的自身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设能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梯队,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环境。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训练,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过硬、业务技能娴熟、善于服务群众、技术水平较高的体育人才队伍。  

4.开展体育法制建设。把宣传、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纳入体育系统“六五”普法教育内容,开展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体育队伍的法律素质。  

5.加强体育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工具,广泛宣传体育健身的作用,增强全民的体育意识,发挥舆论的引导能力,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工作。利用重大比赛,增强与有关县区的体育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其它县区发展体育的经验,提升高台体育的影响,扩大对外宣传效应。  

6.加强体育文化和思想政治建设。深入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倡导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引导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时代风尚和生活方式。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体育干部队伍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  

7.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明确推进步骤,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力度,完善督促检查机制,以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为重点,带动其它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要通过工作检查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调整措施,确保全县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和实现总体目标。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二五 体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