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科技创新项目 [煤矿三年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xx煤矿三年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一、xx煤矿的形势与需求  

由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xx煤矿的产量已达到空前高度,目前,由于总量提升的空间不大,经营压力更多地要靠强化管理、科学优化布局和集约经营、挖潜增效来承担。xx煤矿处在生产经营发展的瓶颈期,迫切需要实现新突破。纵观世界经济变革,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灯泡的发明到无线电的使用,再到网络信息时代普及,无一不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革命,实现的经济突破,真可谓:科技让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实现我矿安全生产、经营效益全方位新突破的重要快捷途径。  

面对新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矿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缺乏,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制度落实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必须科学判断煤炭科技发展趋势和准确把握我矿安全生产、经营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我矿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我矿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紧贴我矿的生产实际,瞄准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前沿,对制约和引领矿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始创新力;
在煤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热电联产、煤矸石烧结砖、机械制修等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集聚全员智慧降成本、提效益、保安全,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  

瞄准煤矿科技前沿和我矿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和管理机制,努力在全员创新创效、岗位价值增值上求突破;
努力在优化设计、专业协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应用上求突破;
努力在技术研发、创新驱动上求突破,力争3-5年达到山能集团最好水平。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矿井每年至少完成山东煤炭行业或市级成果2项、省部级成果2项、专利授权(受理)4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的任务目标。  

2、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专业全年至少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篇,申请专利1件。地测、调度专业和安监处全年至少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科技或安全管理论文1篇。  

3、采煤、掘进各单位每季至少完成3项创新成果(包括1项管理创新);
机电、运输、通防各专业每季至少完成
2项创新成果;
其他单位每季至少完成
1项创新成果。  

4、加强非煤产品研发力度,推进非煤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战略部署  

尊重科学,尊重实际,紧紧围绕着降本增效,科技保安,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围绕着xx煤矿的短板和瓶颈进行创新,不断提高矿井安全保障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进一步完善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创新体系,建立与矿井发展相适应的、开放的创新长效机制。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吸纳人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加快实施我矿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在2013年全面启动实施基础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  

——围绕培育和发展采掘新工艺,加强技术研发、设备应用,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  

——加强节能减排创新,实现效益最大化。  

——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创新,延长矿井安全生产周期。  

——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化与大专院校科技合作  

三、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一是在全员创新创效、岗位价值增值上下功夫、求突破。坚持把技术创新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每季度设立20万元创新奖励基金,加强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设,尊重创造,允许不成功,激励管理专技人员创新和群众性的小改小革。通过上下结合、大小互补,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促进安全发展、降本增效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是在优化设计、专业协同上下功夫、求突破。充实工程设计室人员,构建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层级联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采、掘、机、运、通一体化技术管理。突出抓好71087110缩面改造和3197105掘进地质勘探,以及7105排水系统设计优化、新风井井筒施工技术支持,确保设计工作质量,实现优化设计降本。开展冲击地压、砾岩层水害、高温热害防治等重大课题攻关,努力破解制约矿井安全发展的难题。   

三是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应用上下功夫、求突破。在采煤上,突出抓好旋转调采、综放工作面机头缩面工艺研究应用,助推安全高效生产。在掘进上,突出抓好深部大断面托顶煤快速掘进和支护、新型喷涂材料应用实验,努力实现单进水平提升;
在通防上,突出抓好热害区域通风系统降温技术研究应用,进一步改善职工工作环境;
在机运上,突出抓好皮带防撕裂保护装置优化、斜巷运输安全闭锁系统应用,切实提高运输系统安全系数;
在地测上,突出抓好三维地震物探装备和技术应用,有效指导湖底采掘施工。在洗选上,突出抓好尾煤泥回收工艺改进,力争最大限度地增效降本。  

四是在技术研发上、创新驱动上下功夫、求突破。xx煤矿湖底采区存在煤层厚、采深大、地温高、自然发火期短,严重威胁到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煤炭的损耗和机器设备的损害等难题,与山东科技大学协作,依托其较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及多学科交叉及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矿山岩层控制、矿井瓦斯与火灾治理、安全监测监控与信息化等理论研究及现场应用工作,在矿井矿震灾害防治和火灾控制、瓦斯防治等通防灾害防治方面有着雄厚的科研能力。开展高地温厚煤层自然发火机理研究、湖底采区煤层自燃过程模拟实验、7308综放工作面自然发火防治技术工艺研究、7310综放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期间防灭火技术研究、构建湖底采区综放工作面防灭火应急预案与管理体系。  

四、加快实施xx煤矿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一)xx煤矿湖底采区大采深高地温厚煤层防灭火技术研究  

xx煤矿湖底采区存在煤层厚、采深大、地温高、自然发火期短、工作面及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大的难题。为了解决湖底采区防灭火问题,由总工程师牵头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首先对高地温厚煤层自然发火机理进行归纳总结,并依托实验室自燃发火实验台进行了自燃过程的模拟实验;
通过对综放面自然发火隐患的分析,提出工作面防灭火技术措施,并编制一套湖底采区的防灭火应急预案与管理体系,以有效防治煤层的自然发火事故。  

(二)改进尾煤泥回收工艺、增加尾煤压滤生产能力  

xx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薄,断层多,给矿井开采带来诸多不利。尤其是部分顶、底板、夹矸岩层或断层中岩性为泥质页岩,其特征遇水膨胀溶解,极细颗粒在水中形成悬浮状态。这部分极细物料很难处理,在循环水中较为稳定的悬浮,使洗水浓度急剧升高,成为制约选煤加工中的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与集团公司运销部多次沟通改进尾煤泥回收工艺和增加尾煤压滤生产能力,下一步将中煤磁选尾矿及矸石磁选尾矿合并自流到原淘汰厂房的倾斜板角锥池进行分级浓缩底流采用尾煤泥卧式沉降过滤离心脱水机回收,溢流进入浓缩机,改进后增加了浓缩面积,改善浓缩机的入料性质,形成备用的格局。  

(三)加快移动极板式静电除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变常规卧式静电除尘器(下简称ESP)的固定电极为移动电极(以下简称MEEP);
ESP振打清灰为旋转刷清灰,从工艺上改变ESP的捕集和清灰方式,以适应超细颗粒粉尘和高比电阻颗粒粉尘的收集,达到提高除尘效率的目的。以ESPMEEP的结合,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实现高除尘效率,保障烟尘排放浓度在50mg/Nm3以下。  

五、前瞻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一)采煤方面  

重点是采高、层位控制等技术措施安全高效生产。一是突出抓好旋转调采、综放工作面机头缩面工艺研究应用,千方百计提高放顶煤工作面资源回收率,实施后部溜子改造。实施精采、细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推广应用ZF8800综采放顶煤支架、端头过渡放顶煤支架等先进装备,实现上装备、提工效、降成本,助推安全高效生产。二是大倾角厚煤层一次采全高技术研究。确定有效的防倒、防滑措施,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歪架、倒架和冒顶等事故,有效控制支架面溜的上窜、下滑,确保大倾角采煤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为矿井今后类似条件下采场设计、设备选型、现场生产技术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三是薄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我矿今后辅采区主要是薄煤层,但由于受技术、装备、操作技能、现场管理等种种因素制约,工作面单产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矿的发展。通过对工作面水灾防治、矿压观测、顶板管理设计、回采工艺、设备选型、劳动组织、作业方式、推采方案等进行充分探讨、研究、优化,大幅度提高薄煤层工作面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条件,实现薄煤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  

(二)掘进方面  

重点是快速掘进和支护、新型喷涂材料革新。一是突出抓好深部大断面托顶煤快速掘进和支护、新型喷涂材料推广应用,努力实现单进水平提升;
坚持能上综掘坚决不上炮掘,推广使用大功率掘进机、综掘除尘支护一体化装备,在炮掘中深孔爆破和工艺优化上下功夫,大幅提高单进水平和掘进工效。二是煤矿巷道喷浆施工中,喷浆工艺主要以潮喷为主,该喷浆工艺存在作业现场粉尘浓度大,致使喷浆手视线受阻,影响喷浆质量和效率,同时对职工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实验湿喷技术成果应用,将湿喷技术应用于煤矿井巷支护中,以降低喷射期间的粉尘浓度,改善煤矿井巷施工作业环境,减少喷射回弹量,提高混凝土初期强度和施工效率,促进我矿喷射混凝土支护工艺的技术升级。  

(三)机运选方面  

我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运输环节远且多、矿井用水量大排水等级多样,仅提升、排水、运输用电量占吨煤电耗的45%,因此要攻关优化排水系统、自动化控制和大型设备故障智能诊断,突出抓好皮带防撕裂保护装置优化、斜巷运输安全闭锁系统应用、切实提高运输系统安全系数,实现关键设备由经验维修制向预防维修制、预知维修制发展,推广使用智能控制无人值守系统,完善供电管理,利用在线监测提高供电系统的全过程监控,提高供电水平。通过研发供电操作票智能系统、推广应用供电系统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无功补偿,进一步提高矿井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路损耗。积极推广新型斜巷防跑车装置的应用,提高运输系统的可视化、自动化水平,实行皮带运行定额考核,优化供电系统降耗,推行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强化设备维修流程管控,实现节支降耗。在洗选上,突出抓好尾煤泥回收工艺改进、真正实现选煤水闭路循环,有效地降低电耗,力争最大限度地增效降本。  

(四)通防地测方面  

重点是提高煤体注水效果的研究。一是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研发湖底降温防火方案及今后新系统通风稳定可靠性的研究;
以热害区域通风系统降温优化及通风能力保障技术研究为课题,完成常规仪器仪表发放及管理、井下防尘水质软化、地面注浆系统完善三个目标。二是突出抓好三维地震物探装备和技术应用,有效指导湖底采掘施工。应用瞬变电磁仪、地质探测仪等技术装备,较好地指导了安全生产。实践证明,科技保安和管理保安同样重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加强安全生产技术攻关,提高安全保障系数。  

(五)后勤 非煤方面  

一是物业管在理制度上要求不断创新、不断规范,以适应变化的情况,研究中央空调的科学运行与维护、改善职工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和就餐环境,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实现信息管理,智能管理系统,杜绝水电气的跑冒滴漏的发生,提升后勤的整体服务功能核环境质量。二是目前非煤要摆脱困境,必须走与信息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倡导降低成本、清洁生产,研发三废余热余温的充分利用,以新技术、新发明为先导,实现经营飞跃发展。  

  

六、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和平台建设  

(一)加强创新发现培育机制建设  

科技科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主动深入井上下工作现场,积极发现创新成果,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因地适宜采用的创新做法;
对经济效益好、安全系数高、适合推广应用、独具创新的人格化创新成果;
由科技科统一收集整理后,参加本季度创新成果评审。  

(二)加强创新考核机制建设  

为提高全矿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将加大对全矿技术人员的履职考核力度。对在重点创新攻关项目有所突破,并取得显著效果的人员进行奖励。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与大中院校合作,与先进企业接触。  

(三)加强动态竞标机制建设  

在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等流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由所在单位提出课题,科技科汇总后报矿创新领导小组批示,并在“攻坚招贤榜”上公示,有能力的专业人士或单位团体可制订方案参加竞标,项目按时完成,经验收合格后,矿将按照有关要求兑现奖励。  

(四)加强重点项目监督机制建设  

各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年初规划制定全年的创新主攻方向,并对创新项目进行分解,责任到人,纳入到年度创新工作指标管理;
每季度初(季度首月10日前)专业及分口管理单位要集中上报季度创新工作计划并将创新立项以汇总表的形式报送创新项目牵头部门,经创新项目牵头部门审核把关后报科技科。  

(五)加强三级评审机制建设  

1、基层单位初评:基层单位要成立科(区)长、主任(管)工程师为主要负责人的初评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对分管范围内的创新项目进行初评,评审结果在季度末月15日前报送科技科。  

2、矿评审鉴定小组评审:矿科技科根据各单位的初评结果,整理汇总后报矿评审鉴定小组评审。  

3、矿创新管理领导小组评审:矿科技科将评审鉴定小组的评审结果报矿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做最后评定。  

(六)加强科技创新预警机制建设  

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月末由科技科集中通报一次各单位和个人的创新指标完成情况,对未按时上报创新项目的单位进行预警,以利于促进创新任务的及时完成。  

(七)加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  

创新项目的初评和矿评审鉴定小组的评定结果须在公开栏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凡有人举报或群众意见较大且不符合创新标准的,经复查情况属实后报请创新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奖励,并对申报单位或个人给予同等数额的处罚。  

(八)加强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设  

创新成果一经表彰,创新单位要客观的对成果的推广制定详细的推广方案,明确责任人,落实推广地点、数量、完成时间;
同专业的单位要主动借鉴,在条件相近的地点进行推广使用。对推广好的单位,矿给予适当奖励,对推广不好的单位,视情况给予责任单位100-1000元的罚款。  

七、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壮大和优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认真学习和借鉴行业内外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制定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激励、评价各方面,基本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为xx煤矿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创新实施“开发人才”、“积蓄良才”、“塑造英才”,突出抓好技术队伍、科技投入、产学研结合三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  

(二)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形式,建立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技术、能力、贡献在收入中的比例。对做出突出贡特殊人才特殊待遇,以事业吸引人才、以感情集聚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骨干梯队。落实重奖政策,做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一流的待遇,保证优秀的人才能够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分配政策上,拉开档次,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选拔、淘汰机制,形成一个“有为才有位,有功才有奖”的浓厚氛围,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鼓励技术人员跨专业、跨领域联合创新,形成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  

八、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一)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展和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自主创新的机制。发挥企业面向市场和用户的优势,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共建研究机构等形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坚持煤矿投入引导与政策措施激励并举,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面向煤矿的创新服务功能,激发技术人员服务煤矿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产学研联合创新的支持,完善相应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流程,发挥科技科的纽带作用。  

(二)推进科技创新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  

矿设立“创新发展基金”,按上级政策和集团公司要求从生产销售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进成本)用于创新发展。同时,要多方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补资金,确保创新资金投入的制度化、稳定化。在创新发展基金使用方面,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使用研发费用,将资金主要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  

九、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制定,优化创新环境  

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制度,把促进科技创新、培养优秀人才、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目标。认真执行政策,用足用活政策,鼓励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积极改善技术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在全矿上下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政策环境和氛围。强化“创新成果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转变。各专业要组织好技术力量,对所选择的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展开攻关,并力争尽快取得突破。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调动全员的创新积极性,矿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矿长  党委书记  

副组长:副矿级领导  

成员由各专业副总师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科技创新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科,由科技科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创新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  

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要通过监测评估,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科技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本规划是深入实施科技保安、科技兴矿,加强创新型煤矿战略攻坚的规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矿各级单位要在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顺利实现“xx煤矿2013年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进程而不懈努力!  

  

  

                  

                          二○一三年一月十七日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科技创新 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