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的优势_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意义何在

集体备课的意义何在

窦桂梅

我曾经在两所学校工作过,原来的学校安排每周一下午,作为全校老师的集体备课时间。现在的学校,不是全校统一时间,但各科的备课时间也有统一安排——无外乎就是想着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那么,校方的愿望是否达到呢?就我自身的体会来说,以前自己当教师,和同事们集体备课时,由于自己经常被推荐当中心发言人,所以自己非常认真,效果还可以。现在成为教学干部,会议多,事务杂,有时偏偏集体备课的时候却在外边开会,不可能每星期做到及时检查。个别情况下即使是检查,也是匆匆进行——教学常规管理难免出现漏洞。

更可怕的是,目前部分教师对备课打心里不“感冒”,为了应付检查,他们在别人看见的时候装模作样,表示倾听别人的发言,可是趁大家不注意时,大多利用这个时间干别的或者批改作业等。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经常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请假去办其他事情。

再有,主备教师准备不充分,基本照着教科书的内容读读了事。其实,一旦发言有新意,教师们还是会把头凑到那位老师的跟前的。因此,提高中心发言人的备课质量,就是实现备课高质量的保证。

也有这样的情况:即使主备人员很认真,其他成员就实行“拿来”主义,自己根本不裁减,不动脑筋,集体备课变成了一人备课。

甚至有些学校,“集体备课”成了老师可以“休闲的假期”或干私活的时间。

面对如此状况,我们学校对主备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

首先,强调主备人的备课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教师要备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东西。有些认识只要是“我”的,哪怕浅陋一点,也显示的是自我的智慧。

其实,要求主备人员充分准备一切可以延伸的资料。这样,教师的备课就不敢只满足于教材文本,或者教参文本的复制和粘贴。这就避免了司空见惯的“省事”和“应付”。

当然,对于其他老师,也要提出要求。主备人员发言的时候必须倾听,发现优点和缺点,然后规定一段“质疑”时间,畅所欲言。彼此互相尊重,互相配合,达成共识,互相提升。

为了保证备课效率,我们共同制定出一些章程,如:

1、 固定备课时间、地点、人员:以年级组为单位,每周一次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

2、 固定备课内容: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等。

3、 固定安排中心发言人:每次组内安排一名教师把提前备好的教案分发到组内教师手里,然后进行“说”课,大家一起评议。

4、 因定修改:各老师领到教案后,根据中心发言人的备课情况,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实现二次备课,并浓缩出精华,写在书上,成为自己的教案。

5、 固定反馈:在下周集体备课前首先讨论上周教学后感,以利于今后改进教学。

除了时间上、措施上的保证,如何检查备课质量呢?我们规定领导及教师要及时听课,每学期领导至少要听60节课以上,组长20节,青年教师20节。

听课时,要检查是否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做到重点突出,容量充实,体现课标的“三个维度”。同时看教师是否特别注重教学常规的训练,如学生倾听、说话、写字、读书等习惯。

课下,还要让老师互相检查同组老师是否做到及时批改作业,作业量是否适度,内容的“含金量”如何,同时,每月由组长出题,做到一周一次小检测,学期内学校抽测。期末由学校统一做抽测和期末考试的检查和分析。一学期之后还要集体座谈、讨论,总结集体备课成绩,反思存在问题,提出下一步措施。

为了保证备课的质量,学校开展系列“三层次”教研活动。“个人”研究重在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设计本领;“学年”研究重在教师合作意识、集体智慧:“校级”研究重在给青年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

总之,创建争做名师的研究和竞争氛围,达到普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山东潍坊李希贵局长的一个措施很好,检查备课质量的同时检查教案质量。学校规定每一个学期的期末,教师都要把本学期的教案和语文书进行展览,同时还上交教务处,作为下一届教师的“参考书”。这无形中又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和鞭策。

——本文摘自窦桂梅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

比的意义集体备课记录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黑板) 12:18 5/6:3/4 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板书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

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板书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把P71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8

3、出示: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

A 1∶20 B 1000∶20 C 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2.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浅谈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浅谈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活动是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相互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有利于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学生学情、教学方法;有利于省时、省力,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推广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面对新课程,人们缺的不是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可以优化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也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提高了,就能让孩子学起来感觉轻松,而且觉得自己在很短的时间里却能学到很多,学生从学习中就能找到一种成就感,从而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

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三是能提高实战研培效率。集体备课不但是从研究知识本体到研究教法、学法,再到研究学案形成以及合作考习的一个完整的实战式研究过程,更是一种实战式的培训过程。从而实现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更重要是在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进、课堂的优化上是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地实战式的指导与培训,提高了实战研培效率。

四是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是能有效凝聚集体智慧。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学科专长和教学经验各有不同,从而导致教学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集体备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同科教师的积极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

六是能有效落实课改理念。集体备课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是全体教师对事物

认识的互补、互助、共享和共识。能更好地落实课改理念。

七是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集体备课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载体形成的导学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因此,集体备课使导教案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八是有效促进教科研氛围。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最实用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完善教学工作。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广发中心学校:廖水凤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赵艳艳

一、集体备课的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 生活中的小数;

4、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5、 整理和复习;

二、本单元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1、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因此,通过实际感悟,小组讨论理解逐步培养数感,促进认识理解。

2、教学中应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加强理解。

3、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应注重及时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四、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五、单元教法与学法:

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单元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法等,都避免了课堂教学“一刀切”的现象,分层次向学生提出要求。这样的教学方法,对转化差生是很有效的,教师通过帮助差生完成低层次的基本练习,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练习是有梯度的,优等生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六、单元教学准备:

主题图、米尺

七、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5、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八、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材料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乐天小学 董立萍

一、教学内容:

各知识点分布(知识树)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按其知识结构可归纳为五大分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教材在第一节中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两个知识点。教材在第二节中除了“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知识外还增设了“小数性质的2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第三大分支中包含了3个小分支,分别是变化规律、变化规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第四大分支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第四大分支中包含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材解读:

1、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特点:

从数学知识体系的纵向来看,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五六年级学生认识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数学知识体系的横向来看,本单元的知识设置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之后再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同时,本册教材共安排了52课时的教学内容,而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就占了15课时,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

2、将本单元的各版块具体解读如下:

板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 “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测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测量,测量后让学生分组报告测量结果。在小组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况,比如拿米尺量讲桌的长:量1次,即量出1米后,余下的部分不够1米。说明测量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仍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记录,就要用小数表示,体验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必要性。在这里,除了可以量黑板的宽和讲桌的长外,也可以选择整米长的物体来量,通过对不同结果的比较,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

例1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在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分两步进行:1、认识一位小数。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认识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我们小组认为放到例2小数数位顺序表这里教学比较妥当,在这儿提出来与各位数学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例2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可以为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长颈鹿父子比高矮的情景图,由它们的身高给出两个小数:

1.8、5.63,再另外出示一个小数12.378。由这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直观地把小数的数

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整数数位顺序表,然后再来探讨小数数位顺序表。

例3学习小数的读写。小数的读写在小数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不变,因而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我们可以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后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例4教学小数的写法

对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在写小数时,小数点的位置要写正确,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位之间。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教学建议:

1、以一、两位小数意义的教学为重点,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小数概念。

2、注重迁移,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的概念及数位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利用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迁移到小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计数单位表示的含义。(可以横向对比,使学生明确小数部分和整数一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通过纵向对比不同数位的计数单位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进而加深对小数计数单位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事项: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2)教学小数的意义前先重温一下对小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4)在写小数时,小数点书写、位置要写正确。(小数点要写出点,而不是顿号。小数点的位置在个位的右下角)。

板块二: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主要内容有: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例1、例2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通过让学生量出0.1米、0.10米、0.100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最后通过观察0.1米=0.10米=0.100米,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做一做通过在正方形里涂色表示出两个小数0.3和0.30,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我们组认为教学时可以先抛出小数性质的结论再让学生验证这个结论最后完整地总结出小数性质的结论。

例3和例4是小数性质的两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小精灵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确应用小数的性质要注意的问题,(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去掉,中间的“0”不能去掉)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例5: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都是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但学生在初学小数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误认为0.2<0.19,5.29>5.3。因此,比较小数的大小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①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②提醒学生注意, 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基于以上分析,例5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引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

教学建议:

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要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2、 在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中,逐步压缩思维过程,掌握比较的要领。 注意事项:

(1)、对教材中设置的挑战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2)、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如:课本39页中“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40页中“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等问题)

(3)、教学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注意提醒学生必须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根据需要添上“0”。

板块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的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2、例3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例1,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规律的概括中,老版教材中的“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改为了”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使表述更清楚,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例2和例3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用。在“回顾和反思中”要引导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又巩固了变化规律。

教学建议:

1、纠正学生表述方法。(学生习惯用“缩小10倍”和“扩大10倍”表述

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强调,新教材的表述方法)

2、处理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在应用

注意事项:

(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而不是00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0补足数位。如:0.01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10。。

(2)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如:1缩小到原来的1/10是0.1;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如:250缩小到原来的1/100是2.5。

板块四:小数与单位换算

教材从解决小朋友身高排列顺序入手,引出数据的改写,突出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改写的必要性。

例1教学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把单名数改写成小数是例1的重点,这里以“小组讨论的交流”的形式呈现改写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计量单位的关系,通过分数形式直接改写成小数;另一种是利用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情况,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的方法。

例2通过把身高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作单位的数,教学把含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教材把1.32m这样的小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留给学生自己探索改写方法。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名数改写的注意事项进行恰当板书,一引领学生概括归纳,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板书是要引导学生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如“明方向、确进率、移小数点”。

教学建议:

1、掌握名数互化的三个主要步骤。

2、引导学生对改写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注意事项:

(1)体现改写成相同单位的必要性。

(2)鼓励改写方法多样化。

(3)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是难点,要突破。

第五小节:小数的近似数

例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材结合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小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提出“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这一问题来介绍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并结合豆豆身高的数据依次说明如何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

例2和例3把小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老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知中学习的,现在安排在小数部分学习,更加合理一些。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及木星与太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木星的直径及其与太阳的距离,结合图片中提供的具体数据,从算理入手,介绍改写的方法。在完成例2将第一个数改写成用“万”做单位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将例3中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保留一位小数。一方面巩固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区别。

教学建议:

1、探索环节,要抓住挑战性问题进行探究。

2、理清保留小数的位数与精确度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关注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

(2)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丢。因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它们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

(3)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容易把改写和省略尾数混淆,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比较加以区别:一个数省略尾数是把指定单位以下的数四舍五入,这样求得的数是一个近似数,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是改变原数的单位,得到的是一个精确数。教学时可让学生具体说说:改写后的数7.7833亿千米和其近似数7.8亿千米两个数的区别,以加强对一个数的近似数和将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的认识。

(4)学生在改写时,常常忘记写 “万”字或“亿”字,遇到有单位名称的数时也容易把单位名称丢掉,如把14.28万千米写成14.28万或14.28千米,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能;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问题。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学会复名数及小数的改写,会求近似数。)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单元目标数学思考方面:在探索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学习用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目标解决问题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用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算法的多样化。)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单元目标情感态度方面:认识小数与分数、名数间的内在联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正确读写小数。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3、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4、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方法: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学时,要合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合作,既要倡导道多样化的思考方法,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思路,实现有目标的学习。如在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的性质等知识时,既要引导学生敞开思维,多角度探索,又要点拨引导,保证研究问题的方向,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2、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探究小数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3、知识迁移法。这种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够根据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通过复习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结合给排跳远运动员排出名

次的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利用已学过的整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这些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突破难点的方法: 1、用好直观“模型图”,加深对小数知识的理解。“模型图”是用来近似的描述或模拟所研究对象或过程的图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模型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如理解小数的意义、性质和比较大小等知识,都涉及十进分数。但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十进分数间的关系有一定困难。为此,设计了长方形格图和正方形块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借助这些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深入把握知识。

2、在整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间的正迁移作用,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数位顺序表。结合给身高不同的学生排排队情境,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探索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大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提高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3、突出重点,围绕核心展开教学从而突破难点。如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进率、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每个环节的重点,是教学难点逐渐得以突破。如情景环节,重点是突出改写的必要性,因此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比较,再如改写环节的重点是确定改写的层级,进而明确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而不要急于让学生改写,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名数变了,数字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在理解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再去尝试改写,从而逐渐突破难点。

4、应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复习整数的

末尾如果添上零或去掉零,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小数的末尾如果添上零或去掉零,又会怎样?通过整数与小数的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有效地理解整数与小数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3、注重板书设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

本单元内容概念、性质等内容比较多,教材在编排中也注意突出法则等内容的提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的梳理、归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支撑就是板书,教学中要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给学生提供明晰的思路,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

六、本单元提出研讨的几个题目

1.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小数意义的模型?

2.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提升作用应如何把握?

11

任义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初稿)

吴家学校小学部 任 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1

0.5:0.25和0.2:0.4 : 和5:2

5435534

; 和 : 0.2 : 和1:4 48845二、探究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4个数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谁来说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师: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60

= 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 1.640

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2.4×40 = 1.6×60

3、填一填。 (1)

41.6 = 0.50.2

( )×( )= ( )×( ) (2)0.8:1.2 = 4:6

( )×( )= ( )×( ) (3)4×5 = 2×10

4:( )= ( ):( ) ( )2 =

( )(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2.460

= 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 1.640

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2.4×40 = 1.6×60

六、作业设计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2)在比例里,内项的积除以外项的积,商等于1。 ( ) (3)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 ( ) (4)8:2和1:4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比能否组成比例。 2311

(1)8:25和:(2) :7和 :20

54474.53

(3) 和 (4)16:20和12:15

34.53、根据ab = cd,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修改稿)

吴家学校小学部 任 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1

0.5:0.25和0.2:0.4 : 和5:2

5435534

; 和 : 0.2 : 和1:4 48845二、探究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4个数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谁来说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43如: :0.5 = 1.2 :

54

43

两个外项的积是 × 两个内项的积是0.5 ×1.2 = 0.6

54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师: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2.460

如: = 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

1.640

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2.4×40 = 1.6×60

3、填一填。 (1)

41.6 = 0.50.2

( )×( )= ( )×( )

(2)0.8:1.2 = 4:6

( )×( )= ( )×( ) (3)4×5 = 2×10

4:( )= ( ):( ) ( )2 =

(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的第4—6题。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2.460 = 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 1.640

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2.4×40 = 1.6×60

六、作业设计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2)在比例里,内项的积除以外项的积,商等于1。 ( )

(3)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数的倍数关系。 ( )

(4)8:2和1:4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 )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比能否组成比例。

2311(1)8:25和:(2) :7和 :20 5447

4.53(3) 和 (4)16:20和12:15 34.5

3、根据ab = cd,你能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内项之积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利用其它比例式进行验证,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集体备课(1)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林则徐禁烟的最高潮是( )

A、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B、在广州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

C、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D、积极防御英军的侵略,使英军无隙可乘

2、1841年初,英国侵略军占领了( )

A、澳门 B、虎门 C、香港岛 D、香港

3、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沙俄 D、英国、法

4、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5、下面是19世纪60~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间最晚的是( )

A、沙俄侵占伊犁 B、阿古柏侵略新疆 C、清政府收回伊犁 D、左宗棠收复新疆

6、19世纪60~70年代,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力主收复新疆并率军进入新疆,痛击阿古柏侵略军的是(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左宗棠 D、冯子材

7、清政府设置新疆行省是在( )

A、1865年 B、1975年 C、1878年 D、1884年

8、左宗棠打败阿古柏的原因包括 ( )

①左宗棠的才能 ②清军的英勇奋战 ③新疆当地人民的支持 ④正确的策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9、甲午中日战争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牺牲于( )

A、黄海大战中 B、威海卫战役中 C、彰化战役 D、嘉义战役

10、下面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哪次攻进了北京城,并大肆抢劫 ( )

① 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关天培抗英 D、林则徐虎门销烟

12、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

1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

A、《马关条约》签订后 B、《南京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D、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15、使中国的宏伟建筑――圆明园惨遭焚毁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17、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辛丑条约》 C、中英《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8、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进一步瓜分中国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C、中国清政府的腐朽 D、日本侵华刺激了列强

19、1851年1月11日开始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起义不曾遇到的新情况,这就是

A、清军同地主武装联合镇压 B、内部变乱削弱了实力

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0、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

A、清政府的武器装备落后 B、清政府制度腐败

C、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落后 D、清政府临战时战和不定

21、《辛丑条约》中,最能反映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一项规定 ( )

A、赔款4、5亿两白银 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军事力量落后 B、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C、日本国力强盛 D、缺乏国际援助

23、在和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马关条约》中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是( )

A、赔款 B、割地 C、开辟通商口岸 D、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

24、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你认为作者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如果让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行舞会 C.驻扎外国军队 D.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26、在中国逐渐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得深渊的进程中,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③库页岛被俄国割占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 ④①③② D.③②①④

27、“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8、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请您说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发生在什么战役中?

致远舰官兵

A.林则徐 鸦片战争 B.关天培 虎门战役

C.邓世昌 甲午战争 D.邓世昌 黄海战役

29、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什么?(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的反帝活动

二、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

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鑲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

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引自马克思的话

材料三: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物,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回答:①材料一、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景象?被劫掠的地点分别是哪里?(4)

②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1)

③材料一反映的战争是哪两国发动的?(2)

④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3)

2、下列材料回答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

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

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

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有何历史作用?

④伊犁当时还被谁占据?后来是怎样收回的?新疆设立行省是哪一年?

三、简答题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

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2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是 哪一个?(2分)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哪个?(2分)

(2)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你能把1840到1901年中国农民

阶级的抗争写下来吗?(2分)

(3)对于这段历史,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分)对你有何启示?(1分)

2、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请你想一想: (共7分)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3分)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分)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凌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第二单元(5-9课)

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的领导人物“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一切皆好。”这里的领导人物你认为是什么时期的?(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2、如果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一位北京青年,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列强入侵。便决定加强外语能力,以便为国尽一己之力。你应该进入下列什么地方学习( )

A.总理衙门 B.福州船政局 C.京师同文馆 D.京师大学堂

3、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如果要实地考察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应该去下面的哪些地方?

①井冈山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南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历史课上庞老师问“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同学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条,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洋务派主观目的是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军事工业

C.洋务派办洋务主要是为了发展民用工业 D. 洋务派主观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6.同盟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鞑虏”指的是( )

A.西方列强 B.满族人民 C.满清贵族(清政府) D.少数民族

7、你认为如果通过百度搜索“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准确答案应的是( )

A.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C.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D.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8、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其中为民主共和国作出了贡献,堪称民主革命先驱的是( )

A、宋教仁 B、孙中山 C、李大钊 D、毛泽东

9、“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当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此联中“先行者”不曾( )

A.领导辛亥革命 B.提出“三民主义” C.创立黄埔军校 D.首倡“民主、科学”

10、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提高工人阶级觉悟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斗争

11、最早刊登白话文、新体诗,改用新式标点符号的杂志是( )

A.《中外纪闻》 B.《民报》 C.《新青年》 D.《申报》

12、李明同学搜集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并从里面获知了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一条。它是( )

A.还我青岛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和约签字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3、2006年秋,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小王同学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活动,为此他准备了以下的史实来再现长征的艰辛。你认为他选材不当的一条是( )

A.井冈山会师 B.四渡赤水河 C.飞夺泸定桥D.翻越大雪山

1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面是历史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后设计的四个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学习专题,其中错误的是( )

A.洪秀全与太平天国 B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C.胡适与《庶民的胜利》 D.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15、张华同学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末代皇帝》 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

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16、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

A. 制夷 B.自强 C.灭洋 D.求富

17、 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不包括( )

A.李鸿章 B. 奕訢 C.曾国藩 D.张之洞

18、洋务派创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洋务派筹划进行的是(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③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④开办民用工业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 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签订 D.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1、维新派最早创办的报刊是( )

A.《万国公报》 B.《时务报》 C.《中外纪闻》 D.《国闻报》

22、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结束了中国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①李大钊②陈独秀③鲁迅④胡适(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4、新文化运动掀起的目的是( )

A.提倡民主 B.提倡文学革命

C.提倡科学 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25、新文化运动中,首先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 鲁迅 D.胡适

26、李大钊发表的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有( )

①《庶民的胜利》② 《青春》③ 《狂人日记》 ④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 ①②④ B. 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三、历史诊断题

1、下面是马虎同学写的一篇《我的1912年》短文中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我的1912年

前几天,我在家中通过电视观看了孙中山在上海举行的临时大总统宣誓就职仪式。不久,我收到在北京做生意的表哥来信,邀请我去玩。表哥陪我在北京街头游览一番,还听到一些群众的议论。听说皇帝宣布退位,清朝结束了。想去年,朝廷还把主张维新变法的袁世凯等六人全杀。在回家的途中,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⑴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图文中捕捉历史

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开始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艰难迈进的历史画面。 (共8分)

图1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2《公车上书记》书影图 3 《民报》图 4 《新青年》

(1)请分别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2)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过程的什么特点?

(3)请你全面的评价第三个历史事件。

(4)请你根据上面提供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

2、材料: 电视剧《走向共和》已经和观众见面。此剧写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改革,不懈追求、探索,甚至是革命的历程。 “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三十年。甲午战争打中国打痛了,打醒了。民族矛盾压倒了阶级矛盾,全民族警醒奋起,各族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今天,面临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国人多么需要这种精神。这是一个改革和探索的年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英雄时代。” ──节选自电视剧《走向共和》

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改革,不懈追求、探索,甚至是革命的历程”,你能说出具体的史实吗?

(2)各族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今天,面临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国人多么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 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2分)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5 “师夷长技” 图6 变法图强 图7 孙中山 图8 陈独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一一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4分)

(2)图7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分)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4分)

4、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行了有益地探索。请回答:

(1)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1分)为实现该目的,洋务派开展了哪些活动?(至少举一点)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3)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有哪些积极作用

集体备课6

湾甸子中心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记录人: 王可庆

主讲人 地点 主题 备课 内容

王可庆 六年级办公室

时间

9 月 28 日

参加人员 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

布置第六届体育文化艺术节数学科的工作安排 1、 布置第六届体育文化艺术节数学科的工作安排。

2、

确定六年级举办数学手抄报比赛及方案。

谭敏娟: 1、 本届体育文化艺术节我们六年级举办数学手抄 报比赛。 集体 2、 内容是围绕数学的知识制作要求必须用 A4 纸, 发言 标题可数学园地、学习园地、趣味数学、数学 (讨论) 乐园等。 记录 3、评比方案: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20 名 30 名 10 名

4、组织美术组的专业老师进行评比,学校统一发 奖状,校内公布获奖名单和展示获奖作品。 5、上交时间 10 月 8 日。 小结 有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方便老师布置工作。

集体备课2

海口市三江中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年)

平行线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1、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会运用。

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

结”的能力.

2、遇到一个新问题时,能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

已解决的)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运用

三、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简单的说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研究图形时,不能仅靠直觉。那么怎样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设疑)从而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以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从而让学生感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由平行线的画法,让学生充分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式提问下,分析、思考、总结出结论.

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1)

B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

3、合作交流:

若图中,直线AB与CD被直线EF所截,B

D

若图中,直线AB与CD被直线EF所截 ,若∠2+∠4=180°,则AB与CD平行吗?

由此得到:

F

若∠3=∠4,则AB与CD平行吗? 线平行。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

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练习(2)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寻找直线平行的

同位角相等

条件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三)例题讲解

课本P172-p173例 1、巩固新知,规范学生步骤。

2引出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四)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木工师傅用直尺画出工件边缘的两条垂线, 这两条垂线平行吗?为什么? (五)课堂达标

(六)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七)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5.2第3、4小题

集体备课(1)

南阳市第 36 小学 一 年级 数学 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 36 小学 一 年级 数学 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 36 小学 一 年级 数学 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 36 小学 一 年级 数学 教学设计

南阳市第 36 小学 一 年级 数学 教学设计

识及加减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中先给出一副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让学生数一数,引出例1数数,在讲解数数时,让学生通过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在接着数到20根,然后让另外10根再捆成1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让学生直观的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讲解例2的读法时,教师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学

习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完成数的读法的学习。讲解例3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例4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十进制。 二、单元知识结构 1、数数和读数

2、数的顺序和大小 3、写数

4、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单元总体目标

1、能够迅速的数出数量是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迅速正确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四、单元重点 1、掌握数的组成

2、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五、单元难点

1、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六、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20以内各数的大小和11-20个数的读法和写法。学

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八、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4课时

1、11-20的认识和写法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课时

如何集体备课

  【摘要】一个教师要面对学生群体,我们很难预料学生的思想瞬间会有怎样的变化,一个奇思妙想,一个小小地创造,一个发问,可能给课堂带来一场“革命”,也可能由于我们自己的备课不充分,革了我们自己的“命”,这要求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来体现新课堂的生命价值。所以,我们在强调集体备课时,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备好个人的第一教案,来保证集体备课的“生命”意义。

  【关键词】集体备课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教师如何取得最佳讲课效果呢?首先要备课,而且要备好课。今天我谈一下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针对个人独立备课这一形式而言的。它为了摆脱独立备课中教师过分追求独到见解,对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忽略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必要的形式。集体备课目的是在教师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但是集体备课不能代替教师个人备课,备课中要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使课堂教学更高的层次中进行。

  一、集体备课的运作方法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1、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2、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二研”、“三定”

  组长提前通知全组成员在集体活动前认真研读教材、大纲,通知中明确集体活动的“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

  (2)集中研讨——“四备”

  集中研讨即组长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召集本组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讨论中心发言人提出备课提纲时,应包括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作业(还应包含单元检测)。讨论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不同意见的争鸣。

  (3)修改提纲——“五统一”

  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要充分体现“五统一”:统一教学思想,,统一“双基”、“双力”(智力、能力)和“双育”的内容与要求,统一课时安排,统一达标题目,统一考核要求。同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4)撰写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

  (5)信息反馈

  下一次集中时,把根据备课提纲实施时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以后借鉴。

  3、时间安排:

  学校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每学期规定几次,或每周一次。视各校各组教师组成情况而定。如果将每周集体备课的时间排进课表,那就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了。

  二、集体备课必须坚持“三性”原则

  1、统一性原则。

  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训练、资料使用、检测评估等必须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讨论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教学实践。

  2、超前性原则

  分配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提供备课提纲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任课教师的提纲准备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一并分配,便于教师早作准备,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备课提纲的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

  3、完整性原则

  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

  三、集体备课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集中讨论,一般采取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讨论是不能成功的。要发动全组成员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讨论的时候才可能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这大概就是“功夫在诗外”。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

  2、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

  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讲课以备课提纲为指导。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教后及时组织评课。执教者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备的内容统一,教的风格可以百花齐放,方法可以各有不同。概括地说,备课要统一,上课在不离开备课提纲的情况下,可以百花齐放。千万不能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挑选本组骨干。一来有把握,二来组长也省心。备课是贯穿于每学期的全过程,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也应给新同志压压担子,让新同志来当“中心发言人”,同时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这样可以一举数得。

  

  参考文献

  [1]唐文中;高等学校的讲授课[J];求是学刊;1980年04期

  [2]宿县雪枫小学语文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怎样开展工作[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3]明克诚;认真学习中央书记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教育办活办好——在省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J];安徽教育;1980年08期

  [4]傅伯言;宜春地区培训初一语文、数学、英语教师[J];江西教育;1980年01期

  [5]廖普成;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零陵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6]吴文侃;当前苏联对教育内容和教学工作体系的研究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集体备课3

课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主讲教师:卓志波老师 指导教师:黄云成老师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等差(比)数列的基本公式和一些重要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培养对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比)数列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有关等差、等比数列的结论

1.等差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an}中,若mnpq,则amanapaq 3.等比数列{an}中,若mnpq,则amanapaq

4.等比数列{an}的任意连续m项的和构成的数列Sm,S2mSm,S3mS2m,等比数列.

5.两个等差数列{an}与{bn}的和差的数列{anbn}仍为等差数列.

a1

6.两个等比数列{an}与{bn}的积、商、倒数的数列{anbn}、n、仍为

bnbn

仍为

仍为

等比数列. 例题分析:

例1.(1)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三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13 项;

(2)已知数列{an}是等比数列,且an0,nN*,a3a52a4a6a5a781,则

a4a6

(3)等差数列前m项和是30,前2m项和是100,则它的前3m项和是 210 .

例2.若数列{an}成等差数列,且Smn,Snm(mn),求Snm.

解:(法一)基本量法(略);

2

AnBnm

(法二)设SnAnBn,则2

AmBmn

2

(1)(2)

(1)(2)得:(n2m2)A(nm)Bmn,mn, ∴(mn)AB1,

∴Snm(nm)2A(nm)B(nm).

例3.等差数列{an}中共有奇数项,且此数列中的奇数项之和为77,偶数项之和为66,a11,求其项数和中间项. 解:设数列的项数为2n1项, 则S奇

(n1)(a1a2n1)n(a2a2n)

77,S偶66

22

S奇n177

∴, ∴n6,∴数列的项数为13,中间项为第7项,且S偶n66a711.

说明:(1)在项数为2n1项的等差数列{an}中,

S奇=(n+1)a中,S偶=na中,S2n+1=(2n+1)a中;

(2)在项数为2n项的等差数列{an}中S奇=nan,S偶=nan1,S2n+1=n(anan1). 例4.数列{an}是首项为1000,公比为

1

bk(lga1lga2

k

lgak)

1

的等比数列,数列{bn}满足10

(1)求数列{bn}的前n项和的最大值;(2)求数列{|bn|}的前n项和Sn. (kN*),

解:(1)由题意:an104n,∴lgan4n,∴数列{lgan}是首项为3,公差为

1的等差数列,

∴lga1lga2lgak3k

k(k1)1n(n1)7n

],∴bn[3n

2n22

bn021

由,得6n7,∴数列{bn}的前n项和的最大值为S6S7

2bn10

(2)由(1)当n7时,bn0,当n7时,bn0,

∴当n7时,Snb1b2当

Snb1b

n7

3bn(

7n

)n1n213n 244

12

n(n44

1

2

bbb

2bn2S7bbbn

1213

nn(n7)44

∴Sn.

1n213n21(n7)44

学生练习.若Sn和Tn分别表示数列{an}和{bn}的前n项和,对任意自然数n,有

an

2n3

,4Tn12Sn13n,(1)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2)设集合2

*

, A{x|x2a,nN}n

若等差数列{cn}任一项cnAB,c1是AB中的最大数,B{y|y4bn,nN*}.

且265c10125,求{cn}的通项公式. 课堂总结

解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问题时,通常考虑两类方法:①基本量法:即运用条件转化为关于a1和d(q)的方程;②巧妙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一般地运用性质可以化繁为简,减少运算量. 课后作业:

设Sn和Tn分别为两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若对任意nN*,都有求第一个数列的第11项与第二个数列的第11项的比

Sn7n1

,

Tn4n27

指导教师评价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高201班听卓志波老师的数学公开课。这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如何上好中学数学课是多么的重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们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作为指导教师的我跟卓老师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讲解得非常细致、非常具体,而且有一定的启发性。特别之处,是卓老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性质的运用,可以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可以化为简单的习题来解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课堂讲解所起的作用。这种课堂讲解非常适合基础差一点的学生。

卓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许多的学习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面对困难又想战胜困难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阶梯性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卓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

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稍微提一下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大的放权给学生,可以采取诸如讨论,学生小组互相出题等方式,以更好的把握课堂,更有效的利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总之,卓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指导教师 黄云成老师

推荐访问:备课 集体 意义 集体备课的目的和意义 集体备课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