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主要遗传物质为 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哪些

3.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高一生物必修二导学案05编写人:辛颖 审核人:高二生物组 时间:

第三章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课时) 会考班级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

2. 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重点难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自主学习】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一)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外壳是蛋白质,头部内含有DNA,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

⑴结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 构成,头部含有_ __。

⑵与大肠杆菌的关系:___ ___。

⑶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 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

成分,进行增殖。

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并观察教材P45图3-6,概括实验步骤:

同位素: 32S 和 35S(放射性) 31P 和 32P(放射性)

.... ①噬菌体分为两组进行标记,分别用35S标记 和32P标记 。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 。

③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 。

思考:

1、新噬菌体的DNA由指导合成,原料(核苷酸)由提供。

2、新噬菌体的蛋白质由指导合成,原料(氨基酸)由

3、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离心的目的是。

4、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

..⑵被32P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⑴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细菌 ... 上清液沉淀物_________ 放射性很_______ ..放射性很___新噬菌体中 (是/否)含35S .放射性很_______ 放射性很___新噬菌体中 (是/否)含32P 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 的指导下完成的。

实验结论: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起到遗传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吗? )

(三)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高一生物必III 导学案05编写人:辛颖 审核人:高一生物组 时间: ⑴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⑵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 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涉及三个经典实验,请写出这三个实验的材料及结论

2、说出下列生物的遗传物质:

(1)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

(3)病毒:

结论: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所以说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习题巩固】:

1.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如何选择同位素标记的方案( )

A.用C或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B.用0或N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

C.将一组噬菌体用P和s标记

D.一组用P标记DNA,另一组用S标记蛋白质外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

A.RNA是遗传物质 B.DNA是遗传物质

C.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多糖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的各种性状能传递给后代是通过( )

A.噬菌体的DNA B.细菌的DNA C.噬菌体的蛋白质 D.细菌的核糖体

3.噬菌体在增殖过程中利用的原料是( )

A.细菌的核苷酸和自己的氨基酸 B.自己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己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4.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

A.都是DNA B.都是RNA C. 是DNA和RNA D. 是DNA或RNA

【学习总结】

【学后反思】 32353235181514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堂实录

(根据对课堂的回忆而整理,部分不能完全展现当时的情景。)

朱建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226321)

执教:朱建

学科:高一生物

地点:通州高级中学生物实验室

班级:高一(12)班

时间:2010年11月12日14:25-15:10

评委:张卓鹏、王志华、袁丁、胡雪珠、杨淑琴

奖项:通州区一等奖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上课当时的教学进度在必修1第四章),平常教学应该是在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以后的内容。 教材从一开始就有“问题探讨: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好是具备“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保持稳定”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背景。在必修2的上半本书,介绍了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实验等等,这些也能够让学生对“遗传”有较深的理解。而上课的同学是入学不到半个学期,才学习了组成细胞的物质和细胞的基本结构,鉴于此,教学预设就索性撇开“问题探讨”中的提问,而直接从“科学家发现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染色体有两种主要成分蛋白质和DNA,但是究竟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还是两者都是呢?”直接入手了,干净利落。

对于“DNA”,学生也不是一点概念都没有的,因为组成生物体的物质中,已经学过DNA和RNA,也已经学过蛋白质。在本节教材中,有一种重要的实验材料“噬菌体”,也就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教学过程中将有一个细节涉及到“噬菌体不具备独立的代谢能力”,这个知识点在必修1第一章中已经有过讨论。还有就是关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在第二章的“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的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这些,为这节本该在一学期以后才能教到的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如果只是知识的习得,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如果只是科学史的介绍,那也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两个遗传学上的经典实验和几位科学家而已;重要的是这两个经典实验中所遵循的核心思想。另外,在我的教学理念中,学习是为了应用,所以,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完艾弗里实验和赫尔希、蔡斯实验后,将“RNA也是遗传物质部分”进行了精心地设计,把对RNA也是遗传物质的证明让学生来完成,依据就是刚刚学习过的“核心思想”。

【课前课后】

说实在话,参加本次比赛,于我而言,压力是很大的。在这样的优课评比中,四星级的学校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本次比赛共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基本上三星级的学校就是陪衬,比赛更成了三所四星级在前三名的排序问题,这是其一。其二,

2004年时,我参加比赛,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如果这次比赛不能突破一等奖,那就是不能超越04年的那次了,也许,能否保持住这样的水准也很难说。其三,今年刚刚评到“通州区高中生物骨干教师”,而学科带头人就师傅张卓鹏主任一人,骨干教师连我就两人(当然还有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一人和骨干教师两人,那是以前南通市评定的;这次通州区是把前面四批全部推倒重来进行评定的),这样,如果课上得不咋样的话,也许会落下笑话的。其四,本年度的优课评比中,我校大概已经有语文、英语、地理学科的老师夺得一等奖,于我而言,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等次,似乎也不大能够交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将备课一直持续到上课之前的15分钟,正如凌校长所说,备课永无止境。

根据抽签,我是10号选手,也就是第二天的最后一位选手,大家都在赛前就为我担心,似乎“签”不好。周三下午五点得到课题,当晚生物组与我一起集体备课,基本梳理了上课的思路,然后自己准备好了课件的主体部分和可能要使用的有关素材。周四,用了几乎整整一天的时间来备课,晚上7:00,邀请了生物组张卓鹏、郁琛、陆忠华、周林聪,还有教务处主任吴汉锋一起听课,用我自己班上(高一5班)的同学试上了一次。

试上效果基本可以,大家毫无保留地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甚至帮我计时,大概哪个板块用了几分钟,课件最初用于热身的几张幻灯片应该配乐,等等。吴主任特别指出既然这节课的核心所在是实验思想,那就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总结,特别显示。在试上之后,我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对整体课堂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当晚,在我还在修改课件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吴国成副校长看到后,建议我把课件可以做得更加美观一点,尽管已是深夜11点,吴校长重新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为我挑选了几个他认为较好的幻灯片模板。这些,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团队力量和真诚。

对于本节课还有的一点反思,就是平时上课就要注意不断地规范自己。当我上完课走下讲台时,担任评委的王志华老师连忙走上前来小声问我,“你怎么没有板书的?就吊了一个标题在黑板上,其他都处理得很好!”猛然抬头,发现黑板上就几个字。第一天晚上大家还提醒我的,板书要有,可是课已经结束了,后悔也没有用了。回来的路上,一起担任评委的师傅说,“排除一切感情因素,你的课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关于你板书的问题,其他评委可是第一条就指出来了,要不是其他地方处理得好,这个可以被忽略的话,一等奖就有危险了!”反思平日的课堂,板书真的常被忽略!看来,平时的功夫不可小看啊!

【材料准备】

学生现在用的是必修1的教材,这节课的内容在必修2上,所以,竞赛承办方准备的是复印的教材。我在家里就准备了一页需要学生填写的“资料卡”(也就是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填空,用于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在学生坐定后发放到学生的手上。

【课前热身】 在颁奖曲的伴奏下,以10秒一张的速度自动播放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是“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文字介绍及科学家头像;第二张是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解读了遗传密码及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机能;第三张是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为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出的贡献;第四张是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创立了基因学说。第二张到第四张幻灯展示的内容都是与遗传有关的诺贝尔奖,下一张也与遗传有关,但没有获奖。

第五张幻灯片,一个大大的标题——20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憾事,并附上文字,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惋惜地承认:“Avery于1944年关于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发现代表了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成就,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金是很遗憾的”。 这一张幻灯片展示的时间大概有半分钟,颁奖曲依然在奏响,艾弗里的头像让人感觉到他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教室里没有任何声音,所有的同学都在注视大屏幕,评委也不例外。我的心情已经调到最佳状态,调小音量,“上课!”

一曲没有奏完的颁奖乐、五张幻灯片,让孩子们、评委,包括我自己,都在短短的一分多钟的时间里进入了课堂应有的状态。

【教学过程】 大屏幕显示,“对于受过生命科学教育的人来说,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这似乎已是一种常识。然而就在五十多年前,当Avery(1877~1955)及其同事于1944年发表这一理论时,却引起了遗传学界的极大惊讶和怀疑。直到5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为遗传学界普遍接受。这样,年迈的Avery也没能等到这一天便溘然长逝而失去了荣获诺贝尔奖的机会。”

“同学们,究竟艾弗里是如何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的呢?今天,二甲中学的朱建老师准备用45分钟的时间和大家一起来回望科学家当年的艰难探索,并尝试学习这些经典试验中,科学家们所遵循的科学原理,以及技术的发展是如何推动科学的进步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与遗传密切相关的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但是,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还是两者都是?同学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纷纷应答,“是DNA!”

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甚至没有多少含金量,因为标题已经展示,在前面的课程里也已经接触过。但我有我的用意,我想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甚至已经知道了今天的核心知识。还有一个就是我发现学生们都带的是第一册的生物书,这说明他们在来到这个教室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节课里将发生怎样的事情!我必须暗示孩子们,即便是他们事先没人知道要上课的内容,但是他们照样能够进入今天的课堂角色,因为第一个问题,他们就能够准确无误的回答出来!

“很好!但是,同学们,我们能够猜想到DNA是遗传物质,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前辈们通过自己艰辛地探索已经明确这个结论,而我们也或多或少地已经知道了这些。然而,今天的课堂,却不是只要大家掌握这个结论,而是要弄清楚这个结论是怎样来的,也就是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遵循的科学方法。”

“加拿大一位名叫格里菲思的医生曾经专门研究肺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格里菲思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能够导致肺炎的细菌有一个家族,在这个家族中有两种肺炎双球菌,一种叫S型,一种叫R型。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刚才老师发下来的复印的书稿,尝试填空关于两种细菌的特征比较。”

为了解同学们完成的情况,我走下讲台。仔细一看,心中不免一惊,有的同学拿到的教材都是第一页,有的拿到的教材都是第二页,只有少部分同学是把复印的教材页码拿全的。怎么办?临时调换已经不可能。只能咬咬牙,索性这个环节之后都不使用下发的复印的教材了,就凭我的诱导,设疑和铺垫。我平时不就是不允许学生提前预习的吗?今天不刚好

就是对我过去的做法的一次检验?为了给我自己信心,我不断地暗示自己。一边安慰调整自己,一边在拿全教材的同学中寻找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一位男生被我叫起,因为问题本身并不复杂,这名同学迅速地回答了问题。“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R型细菌菌落粗糙,无多糖类荚膜,无毒性。”接过学生的回答,我简要复述了“S”和“R”的含义,菌体的结构特点和毒性特征,因为格里菲思的实验关注的就是这些。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模拟了当年格里菲思的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 四组实验,逐组阐述和演示,学生精力高度集中。A组,R型菌不使小鼠生病;B组,S型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C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能致病;D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且在死亡小鼠的体内找到活的S型细菌。稍作停留,因为学生们被神奇的D组实验深深吸引。 “同学们,刚才我们模拟演示了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第一,对比A、B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回答:“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第二,D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同学回答:“由于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很好!下面两个问题,同学们可能要动一番脑筋,我们把发的教材放到边上不去看它,可以前后桌的四位同学为1个小组,共同商讨,然后推举一名同学回答。在D组中,活的S型细菌如何出现的?”问题展现,同学们相互展开讨论。有人抢着回答:“活的R型细菌变成了活的S型细菌。”“不错,那么是什么使活的R型细菌转变成活的S型细菌的呢?”同学们有的讨论,有的沉默,我走在教室过道的中间,听见一组同学在分析,“单独R型菌不致病,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便有了S型菌,说明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能够使R型菌转变为S型菌。”在各小组都已经充分讨论的时候,我让这个小组的同学作了回答。讨论是为了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脑,而这节内容又比较多,所以,便不再把时间花在对答案的修正上,直接让最接近真实答案的小组回答了。

“同学们,加热杀死的S型菌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型菌变成了S型菌呢?”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是DNA。”“你是怎么知道的?”“我知道,遗传物质就是DNA。”这可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把我预先的计划给“打翻”了。这也是我平时注重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而反对甚至禁止他们预习的原因了。你把书从头到尾一看,我上课时那神秘的“设疑”还有什么魅力呢?甚至连脑子想都不用想了。但既然学生回答了,这就是课堂的真实所在,话锋一转,“同学们,确实是DNA。我们今天知道这个答案,也许是来自课本,也可能是同学们在课外读物中了解到的,但是格里菲思的时代,人们却不知道。格里菲思当时无法弄清究竟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哪种或是哪些成分使R型菌发生了转化,只能提出一个假设,其中必然会有某种„转化因子‟,但转换因子是什么却悬而未决!”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来思考,一个是如同刚才的那位同学,如果你认为是DNA,那么请你设计实验来证明DNA就是转化因子;另一个就是你站在当时科学家的角度,对于转化因子,你一无所知,那么也请你设计思路来研究。请把你们老师发的那个复印的教材放到边上,我们不看,看看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有没有同学也够像当时的科学家那样,作出大胆而聪明的设想,哪怕也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一回。”引得同学们一笑,我接着强调,“可以分组讨论,有难度哦!”短暂的讨论过后,一个秀气的小女生小心地举手,但目光比我还自信!我邀请了她来回答。“老师,随便站在哪个角度来回答,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要寻找究竟是哪种成分,可以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进

行分离,比如,我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就把DNA提取出来,与R型菌进行混合培养,看能否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 我一阵激动,并且毫不掩饰地告诉同学们,这位女生的回答将让我终身难忘,这一节课也确实让我终身难忘!我有许多的理由为这个女生叫好,第一她没有“参考”教材,她来上这节课的时候,带来的是第一册的书,而现在上的课是第二册的,所以她不可能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第二她是一个高一才上了半年学期的新生,居然能够将我要同学们模拟思考的两个立场合而为一,探究也好,验证也罢,她的思路都是正确的!我给她树了一个大拇指,她居然害羞。我知道,这堂课我的一等奖一定与她的表现有关。 “同学们,格里菲思的时代,人们对细胞中物质分离的技术还掌握得很不好,后来有一位科学家,就是上课一开始遇到的艾弗里,一位研究细菌的科学家,站在格里菲思推论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将S型细菌的不同成分成功分离,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将模拟动画演示一遍,S型菌的蛋白质、脂质、多糖类荚膜等与R型混合培养,S型菌的DNA与R型菌进行培养,结果只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才能得到S型菌。

学生结论明确,确实是DNA才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不是转化因子。 “同学们,艾弗里是严谨的,在探明DNA是转化因子后,他并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用DNA酶对DNA进行处理,结果被处理过的是S型的DNA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关于酶,同学们还不太清楚,顺便解释一下,唾液淀粉酶能够使淀粉水解,胃蛋白酶能够使蛋白质水解。这里DNA酶对DNA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同学们回答DNA酶使DNA水解,DNA变成其组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所以,要使R型菌转化,必须是S型细菌完整的DNA。并进一步介绍“基于此,艾弗里提出了不同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观点的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艾弗里试验原理的认识,带领学生小结,“艾弗里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分别直接观察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的作用。”

“然而,由于艾弗里实验中使用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含有0.02%的蛋白质,又由于当时科学界普遍接受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所以很多人仍然认为生物的遗传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所以,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争论还在继续!”

因为没有看教材,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孩子们猛地又被“惊醒”,一个个眼巴巴地看着我,似在等我的“下回分解”。

“当时的科学界中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噬菌体小组‟,他们已经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得以最终证实。那么,什么是噬菌体呢,科学家又是如何利用噬菌体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的呢?”

展示T2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简要介绍T2噬菌体的结构和成分:噬菌体就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中的病毒。T2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组成头部和尾部,在头部中有DNA,T2噬菌体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进一步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拍摄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照片并介绍: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繁殖。当噬菌体增值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同学们,请看好大屏幕,有没有注意到当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时有东西在注入大肠杆菌中?”大屏幕上似乎还不够完全清晰,我走下讲台,将教材(我的课本,上面是清晰的彩图)拿给最近的一位同学看,“请你证实一下老师的话,是不是有物质在注入大肠杆菌?”同座两人仔细辨认,“图中共七个噬菌体,有三个噬菌体在向大肠杆菌注入物质。”接过话题,“同学们,当时科学家尚不清楚注入的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有没有同学能够想办法来辨识?” 一时沉默,我铺垫,“同学们记不记得在学习„细胞器——细胞内的分工合作‟时,课本介绍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科学家是使用什么办法来跟踪亮氨酸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很多同学想起来了!“是的,1952年赫尔希和他的研究生蔡斯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测试。”为了给同学们复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我讲了一个笑话,“小时候,看童话书,有老鼠出主意,为了保护鼠类,最好是在猫的脖子上系上铃铛,如果这样,当猫跑到哪里时,铃声就响到哪里。同学们,这也是一种标记。”同学们一下子乐了,我接着阐述,“我们想办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好,这样,就可以看注入大肠杆菌中的究竟是那种物质了!请大家开动脑筋,怎样才能给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带上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呢?”

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对细菌培养的知识,可能就是前面谈到肺炎双球菌培养过程中一笔带过的了,除非是生物学科的爱好者,课外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物科学常识,一般同学应该是不太了解的,更不要谈病毒(噬菌体)了,所以,这里的设疑更主要的是在引起学生的注意!“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繁殖。这能给我什么启发呢?”有同学回答,“要让噬菌体带上放射性,先得让大肠杆菌带上放射性。”下一个问题,则是应该学生思考的!“当时,标记亮氨酸,科学家使用的是3H(氚)这里标记,该用那种元素呢?”

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学生比较吃力。我带领大家分析蛋白质和DNA的元素组成,得出“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磷几乎仅存在于DNA分子中。”在逐步的铺垫引领下,学生找到了答案,“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这种大肠杆菌,就得到了32P标记了DNA的噬菌体,同样的方法得到被35S标记了蛋白质的噬菌体。

还是使用动画演示的方法,我把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进行了演示。用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分离,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也就是存在于大肠杆菌外;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搅拌并离心分离,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也就是大肠杆菌中。据此,同学们得出结论:“噬菌体注入大肠杆菌的物质是DNA。”进一步观察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这又说明,“噬菌体前后代保持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至此,同学们得出一致结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此处,赫尔希和蔡斯有没有像艾弗里那样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直接得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没有。”

“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有没有分开观察两者的作用?”

“分开的。”

“用什么方法分开的?”

“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开的。” “虽然两位科学家没有直接地将两者分开,但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还是间接地在分开观察两种物质的作用。其实,与艾弗里的方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大屏幕展示,“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间接地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观察蛋白质与DNA的作用。”以加深同学们的认识,因为这节课最重要的就是实验思想的体验和获得。 “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同学们,有一种专门寄生在烟草体内的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也只含有两种成分,但两种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居然不含有DNA!那么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该是什么呢?”图示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和感染后烟草的症状。“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习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索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请分组讨论。”短暂的讨论过后,一个女生“主动暗示我:她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请她回答,“老师,我觉得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像艾弗里那样,将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与RNA分开,分别感染烟草,看结果如何;另一个就是向赫尔希和蔡斯那样,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跟踪观察,看前代保持连续性的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这是这堂课上,我的第二次激动!客观的讲,因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要求较高,而当年科学史上也没有使用,我在备课时设计这个问题,也就指望学生能够回答到直接分离的思路,现在这位同学还回答到间接分离的思路,不论其可行性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回答得非常棒,你的思路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想!这堂课一开始就涉及到诺贝尔奖,尽管我们不能以诺贝尔奖来衡量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但是国人还是有个诺贝尔奖情结的!我希望你能够向这个科学的最高峰冲刺,因为我觉得你的潜质非常的优秀!”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的肯定也显得郑重其事!课后担任评为的王志华老师就评价,“整个十节课,课堂氛围最活跃、对学生最有鼓动性、最为煽情的就是朱建的课!”其实,发自内心,就有了真诚的力量!我可是生命化教育的忠实追随者啊!

课堂小结,我以填空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大声地完成。大多数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少数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所以核酸(DNA和RNA的合称)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就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四十五分钟,分秒不差!

就这样,时隔五年,我实现了由二等奖向一等奖的跨越,也许,这不足以为傲,但这给我的专业自信多少增添了有一点分量!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习题

一、选择题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DNA是遗传物质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是(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5.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6.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为( )

A.蛋白质、脂类 B.糖类、蛋白质 C.蛋白质、DNA D.蛋白质、RNA 8.下列生物中只含一种核酸的是( )

A.玉米 B.草履虫 C.金鱼 D.病毒 二、简答题

1.在生物的遗传中染色体具有__________,其主要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是一切生命活动的________,但是作为遗传物质存在的则是_______。

2.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因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___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经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_____。

3.生物体中的DNA大部分存在于______上,还有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_______和______中,因此说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______。

4.在做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可将DNA析出,而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5、写出下列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与 分开,单独直接观察 的作用。

7、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光滑,菌体 多糖荚膜,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

鼠。

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 19、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无放射性,即表明

;而用

32

35

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

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

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 10、遗传物质的载体有: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

11、T2噬菌体的外壳由 构成,头部内含有 , 于大肠杆菌体内。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可以利用 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高考模拟】

1.(2007广东生物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物质

2.(2008江苏生物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D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课标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考向瞭望】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两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论。 【知识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 (二)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者:。 2、和肺炎双球菌、小鼠。

3、实验原理: 4、实验过程及结果

(1)将R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不死亡。

(2)将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 (3)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不死亡。

(4)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小鼠;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S型

活细菌,经培养得到S型活细菌。

5、实验原则:

6、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因子”。

(三)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者:

2、实验材料:

3、实验设计思路:把 4、实验过程及结果:取S型细菌,分离出其中的DNA、蛋白质、多糖以及将DNA

与DNA酶混合,将以上四组分分别与R型细菌培养基混合培养;结果除有DNA一组的培养液中既能分离出R型细菌又能分离出S型细菌,其余各组均只有R型细菌。

5、实验原则:

6、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四)两实验的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3、两实验都遵循。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实验者:赫尔希和蔡斯。 菌。

(三)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四)T2噬菌体的特点

(二)实验材料:T噬菌体和大肠杆

1、结构:外壳由构成,头部含有。2、生活方式:于大肠杆菌内。 3、增殖特点:在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五)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细菌:将细菌培养在含3535S的细菌;将细菌培养在含

32

P的培养基,培养出含32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将噬菌体培养在含35S的细菌中,培养出含35培养在含3232P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

(1)将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培养在细菌中,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35S。 (2)将被3232P。 (六)实验表明: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七)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一)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二)过程及结果:将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提取出来去感染烟草,烟草被感染;将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提取出来去感染烟草,烟草未被感染。

(三)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二)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多数遗传物质是DNA,如T2噬菌体。少数遗传物质是RNA,如HIV病毒,SARS病毒。

(三)针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础训练】1、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 )

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2、下列哪项是艾弗里及其同事研究肺炎双球菌的方法或实验设计思路( ) A、杂交实验法 C、病毒侵染法

B、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单独直接观察不同成分作用

3、真核生物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是( A )

A、DNA RNA

【高考模拟】

1.(2007广东生物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D )

B、RNA

C、DNA和RNA

D、DNA或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

2.(2008江苏生物8)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D )

A、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C、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3.(09辽宁、宁夏卷)(12分)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

步骤②: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

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 ,说明该基因有 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 序列。

(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 种,分别是 。 答案:

(1)DNA中有内含子序列, mRNA中没有其对应序列,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7

B、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D、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2)内含子

(3)3 A—U T—A C—G 解析:

(1)由题意知, 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而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 变性后形成的DNA单链之一与mRNA形成双链分子时,该单链DNA中无法与mRNA配对的序列能形成凸环。

(2)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该DNA单链也不含有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因此,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内含子序列。

(3)DNA中有四种碱基AGCT, mRNA有四种AGCU, DNA中的A与mRNA中的U, DNA中T与mRNA中A ,DNA中C与mRNA中G,DNA中G与mRNA中C, 所以配对类型有三种。 4.(09江苏卷)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C.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答案:A

解析:本题通过信息考查DNA的复制相关知识。从图中只能看出有一个复制起点,所以A不对。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参与。这种半保留复制的模式不仅保持前后代的稳定性,每次复制都可产生两个DNA分子,提高了效率。

答案

1、写出下列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观察DNA的作用。

3、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

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6、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7、T2噬菌体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内含有DNA,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可以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习题

一、选择题

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不能证明的是( ) A.DNA是遗传物质 B.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DNA在

液中溶解度最低

溶液中的溶解度,随

的浓度变化而变化,在( )浓度的

A.

B.

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证明的是( )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C.DNA是遗传物质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5.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6.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为( )

A.蛋白质、脂类 B.糖类、蛋白质 C.蛋白质、DNA D.蛋白质、RNA

7.DNA遇二苯胺会在( )条件下,被染成蓝色

A.0℃ B.10℃ C.50℃ D.100℃

8.下列生物中只含一种核酸的是( )

A.玉米 B.草履虫 C.金鱼 D.病毒

二、简答题

1.在生物的遗传中染色体具有__________,其主要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是一切生命活动的________,但是作为遗传物质存在的则是_______。

2.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因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___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

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经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_____。

3.生物体中的DNA大部分存在于______上,还有少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_______和______中,因此说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______。

4.在做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可将DNA析出,而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l.D 2.C 3.C 4.C 5.D 6.C 7.D 8.D

二、简答题

1.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 DNA蛋白质 体现者 DNA

2.败血病 不能使小白鼠致死 会导致其患病死亡 转化因子 DNA

3.染色体 叶绿体 线粒体 染色体 主要载体

4.当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 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⒈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⒉ 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⒊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㈠ 教学重点:

⒈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⒉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㈡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 学法指导:

⒈ 按教材的编写思路用“顺藤摸瓜法”去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整体内容; ⒉ 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俗语,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俗语隐含着什么生物学现象?(遗传现象)。生物体之所以会表现出遗传现象,是因为生物体内存在着遗传物质。那么,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呢?(学生思考)。我们知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确定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布置学生阅读任务,完成以下知识点: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

(二)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者:。

2、实验材料:

3、实验原理:

4、实验过程及结果

(1)将注射入小鼠;小鼠不死亡。

(2)将注射入小鼠;小鼠死亡,小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

(3)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小鼠

(4)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小鼠;小鼠体内有________,经培养得到_________。

5、实验原则:

6、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______”。

(三)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者:及其同事。

2、实验材料:

3、实验设计思路:把的各组成成分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4、实验过程及结果:取S型细菌,分离出其中的DNA、蛋白质、多糖以及将DNA与DNA酶混合,将以上四组分分别与R型细菌培养基混合培养;结果除有DNA一组的培养液中既能分离出R型细菌又能分离出S型细菌,其余各组均只有R型细菌。

5、实验原则:。

6、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四)两实验的联系

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

2、体内转化实验是基础,仅说明S型细菌体内有,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________”是_______。

3、两实验都遵循。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实验者:。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T2噬菌体的特点

1、结构:外壳由2、生活方式:于大肠杆菌内。

3、增殖特点:在成分,进行增殖。

(五)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细菌:将细菌培养在含35 S的细菌;将细菌

培养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出含

2、标记噬菌体:将噬菌体培养在含35S的细菌中,培养出含的噬菌体;将噬菌体培养在含的细菌中,培养出含32P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

(1)将被

35S。

(2)将被的噬菌体培养在细菌中,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有32P。

(六)实验表明:1、进入细菌细胞中,而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来遗传的。

(七)结论:_______是遗传物质。

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一)材料:_______________。

(二)过程及结果:将烟草花叶病毒的_____提取出来去感染烟草,烟草被感染;将烟草花叶病毒的________提取出来去感染烟草,烟草未被感染。

(三)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其遗传物质都是

(二)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多数遗传物质是______,如T2噬菌体。少数遗

传物质是________,如HIV病毒,SARS病毒。(三)针对整个生物界来说,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所以 35S标记的噬菌体培养在细菌中,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

案例分析之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论文

案例分析之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背景】

在目前的高考方案下,生物课时相对比较少,那么将课堂45分钟的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进行高效的复习,对于每位高三老师和高三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每位高三生物教师在课前应该要认真做好准备,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知道学生哪些内容是知道的,哪些内容是模糊不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一带而过,对于模糊不清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让学生能理解知识,并能熟练地应用知识。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针对本节内容写出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或是曾经错过的一些题目,收上来后进行归类整理。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点: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活菌的由来;2.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同时,我根据平时学生作业情况中错误类型,增加了一些对易错知识点的补充。

【案例分析】

(在引言部分我是以填充的形式引入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充分领会“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含义。)“请分别说出:人、植物、细菌、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经过如此循序渐进的提问,学生理解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含义,起到了应有的复习效果。对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的复习,我要求学生结合书本的两幅图,思考如下的问题:1.为什么选用肺炎双球菌作实验材料?2.实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3.根据两组死亡小鼠体内注射的物质,分析出能出现活s菌的条件?通过分析,学生基本能答出。为了能使学生充分理解s菌的由来,要求学生思考:单独的r型注射到小鼠体内,没有能产生出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死菌就能产生出s活菌,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能答出部分r菌转化s菌。如何找到转化因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会说出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思路,但不一定说得完整,要求同学们能准确说出实验的思路。dna提取的纯度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由于当时的实验技术手段有限,艾弗里及其同事在分离dna时,始终有一些杂质。因此,总有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实验结果持怀疑态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有说服力的实验来证明(转入下一个实验)师: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这个实验中,针对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我设计了如下过程:1。通过书本图片,说出一般实验步骤:我以一道高考题的形式展现,虽是高考题,但是学生能结合书本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图片能准确说顺序,不是很难。)例题: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2.对于实验结果分析的处理:首先介绍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结构,让同学们得出噬菌体轻,离心后应该在上层,大肠杆菌具有细胞结构,比噬菌体重,在下层。师: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下层,说明

什么呢?为了强化学生的印象,我给学生重新展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的模拟动画,看完一遍后,我将动画定格在“注入”这一步。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步,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能得出放射性在上方和下方的结论,但是对于“主要”“也有”这些字眼,还不是很清楚。理论上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放射性应该全部在下层;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其放射性应该全部在上方。但实际操作时会出现一些实验误差,如保温时间的长短、搅拌是否充分等均会影响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最后一起总结:进入细菌胞内的物质或吸附在细菌表面的物质,离心后随细菌分布在下层;在细菌外的物质包括细菌裂解以后的所释放的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分布在上层。师:这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面我们进入rna是遗传物质的部分。请同学们根据前面两个实验,设计出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生:(思考)师:(提示)首先从选材开始。生:rna病毒。师:举例。生:烟草花叶病毒。师:为什么?生:只含有rna和蛋白质。师:(展示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如何设计?思路是什么?生:(会根据前面的实验思路说出)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各自的作用。分别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含 35s标记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用未标记的烟草去培养被标记病毒,一段时间后检测后代的放射性。师:(表扬学生的设计)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和操作方法掌握的很好。设计实验的思路也很清楚,是可行的。但现在我要求同

学们不要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换一种思路试试看。生:(有部分学生思考后,窃窃私语)烟草花叶病毒还侵染烟草好像是有花斑的吧?师:(展示烟草被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后的图片)生:那就像艾弗里的实验一样,直接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去侵染烟草,看哪种情况下,出现斑点。师:很好(展示过程模拟图片)。(设计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两个经典实验的理解,并能运用他们的实验思路)师:(最后针对课前学生的问题进行小结)本节课主要复习了两个经典实验:包括实验思路、实验手段、实验结论。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中,能出现s活菌的途径只有两个:1.直接注射s活菌;2.r型活菌和s型菌的dna混合培养。同学们在解此类题时关注这两个条件。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对于放射性的分布更多的要关注噬菌体和细菌自身的离心分布,噬菌体(轻)在上层,细菌(重)在下层,进入细菌后的噬菌体dna会随着细菌一起离心进入下层;如果时间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会在上层。根据各自的位置判断放射性的位置。师:(布置相对应的作业)

【反思】

本节课的思路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知识点来进行设计的,让学生课前整理出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这样让老师有目的的去教,学生有目的的去学,这样比每节课,学生坐在那里被动的等着老师讲课要好。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有目的的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便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建

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起到一个教学相长的良性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设计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职业高中 仲崇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

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

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

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仲老师语录:

在人类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个伟大的假设都跟随着一个伟大的发现。 :)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二、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的条件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能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性状;

4、具有存储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什么结构或物质具备这些条件呢?

三、核酸(DNA、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一) 格里菲思细菌转化实验

1、两种菌落的比较

3、小结

为什么第四组实验将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导致小鼠死亡?(因为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艾弗里DNA转化实验(图解)

艾弗里的思路

1.实验材料:选用肺炎双球菌。

2.假 设:DNA是遗传物质。

3.实验操作: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 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进行混合。

4.预期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5.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吻合。

6.分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由此可见,科学家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从而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但是,艾弗里转化实验所使用的DNA中仍然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人们认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证据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实验过程及结果:

证据三: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结论

想一想:

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NA(脱氧核糖核酸)

核酸(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RNA(核糖核酸)

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超越科学家):自主探究

艾弗里的实验虽然得到了大多数科学家的认可,但仍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存在哪些不足吗?应该怎样改进呢?

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题解析

【例1】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来的仍是R型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以上实验说明 ( )

A、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可以互相转化

B、S型的蛋白质外壳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

C、S型的DNA可诱导R型转化为S型,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R型的DNA可使小鼠致死

【答案】C

【解析】将分离后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与R型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小白鼠不死亡,说明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不能控制产生出能致死的S型的肺炎双球菌。将分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入小白鼠体内则小白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来了S型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控制形成新的S型有荚膜肺炎双球菌,使生物致死。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例2】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B、这个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这个实验证实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答案】A

【解析】这是艾弗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做的一个实验,它是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是不是遗传物质。

【例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答案】A

【解析】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合成的。

【例4】下列能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证实的是( )

A、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DNA是遗传物质

C、DNA能自我复制 D、DNA能控制蛋白质

合成

【答案】B、C、D

【解析】此实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相似,无可遗

传变异产生。因亲代噬

菌体的DNA进入细菌

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

外面,所以完成DNA

复制、指导子代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的形成等过程都是亲代噬菌体DNA分子的作用,同时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例5】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P和S做了标记(见下表):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此实验说明了 。

【答案】 (1)P、P;(2)S; (3)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的DNA被注入细菌细胞内,并在细菌内以细菌的核苷酸为原料,以噬菌体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许多和亲代噬菌体一样的DNA。这样在细菌内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以细菌内的核苷酸为原料新合成的DNA链,又有原来注入到细菌体内的亲代噬菌体DNA链。所以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与32P。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在噬菌体DNA注入细菌内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面。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则是以细菌内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所以子噬菌体的

35蛋白质外壳含S元素。从上述分析得知子代噬菌体的DNA含亲代噬菌体DNA中核苷酸的32P,

说明亲代噬菌体的DNA传递到了子代,保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因此DNA是遗传物质。同样分析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例6】下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 的结构如A、B,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C、D。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患病的病状与 相同。

(2)F上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以 为模板,以 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来自 。

(3)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 决定的。

(4)本实验证明 。

【答案】

(1)车前草病毒致病症状;(2)HRV的RNA;作物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作物叶片F细胞内的氨基酸;(3)HRV的RNA;(4)R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TMV与HRV两种病毒都是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当以HR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组成新的病毒,侵染烟草后,烟草表现为HRV的患病症状,说明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①、②、③、④均是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够直接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的特点是( )

①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

3231 353235

③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只含一种核酸的生物是( )

A.病毒 B.酵母菌 C.小麦 D.变形虫

3、 (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关于病毒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脱氧核糖核酸 B、都是核糖核酸

C、同时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D、有的是脱氧核糖核酸,有的是核糖核酸

4、染色体和DNA的关系是( )

(1)DNA位于染色体上, (2)染色体就是DNA, (3)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4)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 (5)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

A、(1)(3)(5) B 、(1)(2)(3) C、(2)(3)(4) D、(3)(4)(5)

5、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合成的DNA属于( )

A、细菌的 B、噬菌体的 C、细菌或噬菌体的 D、细菌和噬菌体的

6、生物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蛋白质的多种多样 B、DNA分子的复杂多样

C、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 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形式多样

7、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

A、子代噬菌体DNA 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 D、子代噬菌体不含P

8、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9、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原因之一是 ( )

A、它的含量很少 B、它不能自我复制 C、它与新陈代谢无关 D、它的种类很多

10、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现无毒R型和被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混合后,在小鼠体内找到了下列类型的细菌 ( )

A、无毒R型、有毒S型 B、有毒R型、无毒S型 C、有毒R型、有毒S型 D、无毒R型、无毒S型

二、填空题

1、通过对生殖过程中,细胞的 、 和 过程进行研究,发现 在此过程中具有一定 性和 性。

2、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① ; ② ;③ ; ④ ;

3、通过哪些实验能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① ; ② ;③

4. 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因 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____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_______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_______,经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_____。

5、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先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使寄生在其体内的噬菌体被标记,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细菌,结果是在细菌和子代噬菌体内均未找到35S;又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并让它去感染细菌,结果发现,少数子代噬菌体中带有32P。

(1)这个实验证明了噬菌体感染细菌时,进入细菌中的物质是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

(2)这个实验说明起遗传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 32

6、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示意图(见左图),回答下列

问题:

(1)图C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体外的物质

是 ,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 。

(2)合成D、E、F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是

由 提供的,其合成场所是 。

(3)图中的噬菌体在形态、大小等方面都完全相同。这说

明噬菌体的性状是由 传给后代的,也证明 是遗传物质。

(4)图A→B→C表示细菌体内的“???”(即DNA)逐渐消失,这是因为 。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A 5、B 6、B 7、A 8、D 9、B 10、A

二、填空题

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染色体;稳定性;连续性

2、略 3、略

4、患败血病;小鼠正常;小鼠死亡;转化因子;DNA 5、(1)DNA;蛋白质 (2)DNA

6、(1)蛋白质;DNA (2)细菌;细菌的核糖体 (3)DNA;DAN (4)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40・

2014年(第39卷)第5期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杨 颖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 116011)

摘 要 将生物科学史教学与探究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以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为载体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关键词 遗传物质 生物科学史 探究实验 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枟遗传与进化枠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以前DNA控制性状和能够遗传给后代的实验现象,从而从理论上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3.3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采用支架式的建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两章中“基因”的本质性阐述,又是学习DNA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是科学史教学与探究实验教学相结合的较好素材,可以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教学的核心是领悟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方法,但由于物质提取、细菌培养、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一般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串引导、设计实验等方法突破本节难点,巩固对实验原理和过程的理解。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分析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2 能力目标 尝试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实验结论。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认同科学探索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质疑、不断创新精神。3 教学过程

3.1 重走探索之路,导入新课 从生物科学史上对于遗传物质的争执切入,多媒体展示:孟德尔证明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创设问题情境: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这一问题的答案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清楚,其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历史背景、存在价值等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3.2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提出问题“你能推测遗传物质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具有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等知识储备,能比较容易地推测出遗传物质的特点。推测出的这些特点可以呼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

构主义的思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和现象的内容,完成学案中相关的作业;再通过问题串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具体做法是,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思路细化为若干有梯度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其中①第一、二组实验目的是什么?②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③第四组中导致小鼠死亡的S型活细菌是怎样产生的?在上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合理推理的。

3.4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以格里菲斯的实验结论作为过渡,让学生设计实验接替格里菲斯证明什么是导致肺炎双球菌转化的遗传因子。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课题:探究S型细菌体内到底哪种化学物质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

实验假设:DNA是遗传物质。

DNA操作思路等提取出来:将,分别与S型细菌中的多糖R型细菌进行混合、蛋白质。、脂质和预期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

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DNA实验结论遗传物质:。

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学案中实验设计完成后,实物投影学生的设计方案并相互讨论完善,领悟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得到实验结论,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多媒体投影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图1),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学生就会发现,经过努力,原来自己也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补充资料: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而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由于技术所限,当时提取出的DNA中有0.02%的蛋白质杂

2014年(第39卷)第5期

・41・

应用宏观类比进行“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一课的教学

袁君宜 (上海市控江中学 200093)

摘 要 通过对城市宏观世界的了解,增进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从城市运作面临的问题着手,引导对解细胞代谢可能存在的问题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和教师讲述,学习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进一步认识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关键词 细胞器 结构与功能 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细胞器”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此章节之前,是“生命的物质基结构形态来放大这个微观结构,则可以有效增强趣味性和记忆性的方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试图以城市正常运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建筑引入,引导学生将础”,之后则是“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因此从知识认知体系的构建角度来说,这一节内容是整个生命科学学习的基础。对“细胞器”教学的重点是阐明各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而难点也在于此。由于“细胞器”的教学,需要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其的结构和功能,枯燥而抽象。如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相似的

图1 多媒体投影艾弗里的实验过程

质,所以很多科学家并不同意艾弗里的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那么,还有没有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这样顺利引入了下一个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3.5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课件展示噬菌体的结构和增殖方式,让学生站在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推断可能的实验方法,再次体会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阅读教材中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完成学案中实验过程并进行描述。为加深学生对STS思想(科学与社会、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的认识,在学案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实验技术(如“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中的作用:①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②用35能否用14C和18OS进行标记、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③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

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④噬菌体在细

各细胞器与相应的城市功能建筑相联系,以城市为宏观、细胞为微观进行类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增强对本节知识的感性认识。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特点,

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⑤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这样将学案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原理,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3.6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从未停止。多媒体投影正常烟草和感染了烟草花叶

病毒的烟草图片,提供相关信息:烟草花叶病毒中不含有DNA,只有RNA和蛋白质。应用经典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再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要求学生能简单地阐述实验的设计思路即可。在得到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三个实验的结论,得到课题“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 教学反思

本节核心是领悟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和方法,但由于物质提取、细菌培养、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以科学史为主线,采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结论,设计实验巩固实验思路和原理。其中,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建构的方式达成知识目标;运用科学史作为主线,以学案导学、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槾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杨颖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 116011生物学教学

Biology Teaching2014(5)

引用本文格式:杨颖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期刊论文]-生物学教学 2014(5)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说课稿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一节说课稿

王 越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小节在第三章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部分内容,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培养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

(2)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四、 学情分析

4.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4.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设计

直观教学法:利用插图、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认识。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讨论法: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究法: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通过对孟德尔规律的学习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关,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1)设疑导入:遗传物质是染色体、蛋白质,还是DNA?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遗传物质具有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遗传物质的特征。

(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先介绍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类型,播放视频资料(或出示挂图),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格里菲思实验:

a、 注射R型活细菌→小鼠活

b、 注射S型活细菌→小鼠死

c、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活

d、R型活菌+加热杀死S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活菌 各小组之间会有不同的假设,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出这样的假设:当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加入到R型细菌中混合培养后,S型细菌却死而复生,导致小鼠死亡;有的小组会提出“已经死亡的S

型细菌的某种活性物质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等等。这时,要告诉学生蛋白质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在80—100OC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会失活,,DNA双链将解开;当温度降至55OC左右时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却不能恢复。对于这些假设,先在班级进行交流,经过讨论后大家会觉得第二种假设更具有探究的价值

假设是否成立,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严密性,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比艾弗里实验,

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出示T2噬菌体模式图,由学生归纳其结构。

为什么选用噬菌体做实验材料?

2.出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

①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怎么知道噬菌体注入细菌内部的物质是DNA而没有蛋白质呢? ③为什么不用15N、18O、14C等元素标记,而用32P、35S?

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DNA)→复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组装子代噬菌体。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过程,得出RNA也可以是遗传物质。 综合以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的侵染实验,可以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关于遗传物质的假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对假说进行了演绎推理,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比艾弗里实验更具说服力的实验。教材以此为线索展开,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课在第三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从根本上懂得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举例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体验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并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举例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体验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2.难点:体验科学家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过程,并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金丝猴、奶牛亲子代的图片。根据金丝猴的后代仍然是金丝猴,奶牛的后代仍然是奶牛,引出生物体内存在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片,总结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金丝猴的后代是金丝猴,而不会变成奶牛,这说明遗传有什么特点呢?

  2.遗传物质既能够承载金丝猴的全部遗传信息,又可承载奶牛的遗传信息,这说明什么呢?

  3.同学们仔细观察,小奶牛和母亲是完全一样的吗?这又体现了遗传物质的什么特点?

  4.小金丝猴具备金丝猴种群的性状和生理特点,这说明了什么呢?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遗传物质所要具备的特点。

  展示染色体的PPT,引出蛋白质还是DNA,哪个才是遗传物质呢?

  介绍早期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猜想,并复习蛋白质结构的相关内容。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Ⅰ――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格里菲思。介绍两种肺炎双球菌,并介绍格里菲思做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背景:格里菲斯发现,S型菌通过连续培养,极少数可能变成R型菌,而且变成的R型菌能稳定遗传。那么R型菌能否变成相应的S型菌呢?于是格里菲斯发进行了一系列的R型活细菌与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的实验。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书本43页图3-2,分析这几组实验有什么关联,并请一位学生对四组实验进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第四组实验中,在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的活细菌是怎么来的。学生分析发现,第四组实验是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的结合,并准确描述了实验过程:

  学生观察这四组实验,讨论并进行大胆想象S菌的由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S型菌未被高温完全杀死。

  2.R型菌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获得某种物质,使得R型菌转化成S型菌。

  通过学生的大胆想象,认为S型菌中存在某种物质,使R型菌变成S型菌,从而引出格里菲思提出“转化因子”的假说: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实验提出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菌变成S型菌。

  讲解“转化”的概念,并引出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三)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Ⅱ――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提出问题:肺炎双球菌有DNA、蛋白质、多糖等化学成分,究竟哪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假说。组织、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方法是什么?实验材料是什么?反应变量是什么?

  学生作出假设:DNA是遗传因子。

  1.实验目的:确定什么物质是转化因子。

  2.实验原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物质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菌。

  3.实验方法:细菌培养法。

  4.实验材料:R型细菌。

  5.反应变量: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写出实验步骤,并请三个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展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过程: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分别和R型菌混合培养的结果,得出DNA是转化因子。

  讲述最后一组实验:用DNA水解酶将S型菌的DNA水解后和R型菌混合培养,R型菌没有出现转化。

  学生分析、思考自己的实验设计和艾弗里所做实验的不同之处:(1)学生探究的成分要比艾弗里的实验多。(2)艾弗里多做了一组DAN水解物和R型菌混合的实验。

  讲述:艾弗里没有探究RNA的原因在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够将细菌体内的RNA分离提纯出来。

  分析讨论:为什么要做这一组实验?它能说明什么问题?

  讲述:这组实验通过反证的方式进一步确定了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

  最后,回顾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整个过程,并思考以下问题:

  1.该实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蕴含了哪些实验设计原则?

  2.本实验设计的关键思路是什么?

  3.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设法把DNA、多糖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1.控制变量原则,将多个变量分解为单个变量进行研究;对比原则。

  2.关键思路:将各种物质分离开,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3.结论: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

  参考文献:

  林祖洞.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编辑 董慧红

朊病毒的遗传物质真的是蛋白质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朊 病 毒 的遗 传 物 质 真 的 是 蛋 白质 吗 

罗晓 丽  ( 北省唐“ }   J 市丰南区 第二中 03 0 学 63 ) 0 

18 9 6年在英 国发 现的“ 疯牛病 ” 牛海 绵脑病 ) 严  ( , 重打击 了养牛业并危及人 类健 康 , 震惊全 世界 , 至今 余  波未平 , 其病原也是朊病毒 。  

圆  

体 , 和不 同动物 的 PP 。 单克 隆抗 体识 别共 同的  人 r  具有 表位 。   PP 抵抗 内切酶的 消化 , r  导致 其 自身凝 聚 , 成直  形 径约为 4~6 m 的螺旋形 杆状纤维 , n 即所谓痒病 相关纤  维 (cai as ie  bi ,A ) A srpe so a df rs S F 。S F在脑 组织 内形    ct i l 成神经空 斑( e r a pau )亦 即 PP斑 , nuo l l e , n  q r 引致海绵状  损害及 丧失神经元功能 。   许 多足 以杀灭病毒及其 他微生 物的化 学药 物或环  境及物理 因素( 紫外线或  射线) PP 无效。 对 r   

2 病毒的复制机理 

那么朊病毒是通过何种方式在牲畜中传播, 又是 

通过何 种途 径传 给 人 类?朊 病 毒 的 遗 传物 质 是 什 么  

呢?  

面对 以上诸 多 问题 , 各种 的高 考 教辅 资 料 中均  在

认 为朊病毒 的遗传 物 质是 蛋 白质 , 病毒 的遗 传物 质  朊

真 的是蛋 白质吗 ?  

朊病毒 ( r n 是动物与 人传 染性 海绵脑病 (rn— pl ) o t s a  

mi il sog o   nehlpah , S 的病 原 , 质  s b  pnir e cp a hty T E) s e fm o 实

PP 经水平传递 , r  也许还经垂直传递 。PP 作为模  r 

板, 像结 晶的 种晶一样 , 使正 常编码 的 PP 分子折 迭 聚  r  合, 形成 PP 一PP r  r  二聚体 , 进而变成 PP 分子 , 一过  r  这 程需要名为 X蛋 白的另一种分 子参与 。新产生 的 PP r  可催化愈来愈多的 PP 分子变为 PP 在神经元等靶细  r   r , 胞 内大量 PP 聚合 , r  形成 S F变 为可见的空斑 。 A,   实验证明 , 基 因敲 除技 术培 育 的转 基 因小 鼠缺  用 乏 PP re基因 , 在接种痒 病朊病 毒蛋 白不 发病 。如将正  常脑组织 块移植 到 此种转 基 因小 鼠的 脑 内 , 接种 后仅 

上不是传统 意义上 的病毒 , 它没 有核 酸 , 只有传染 性的 

蛋 白质颗粒。本质是 具有传染性的蛋 白质 。早在 1 5世 

纪发现 的绵羊的痒病 就是 由朊病毒 所致 。为了表彰 美 

国科学 家 Pui r 研 究朊 病 毒 的 性 质 及 其 所 致 的 

rs e 在 n

T E的致 病 机 理所 取 得 的 突 破 性 进 展 , 予 Pui* S 授 rs   n e19 r 7年诺贝尔医学奖 。 9  

朊病 毒是细 胞正 常 蛋 白经变 构 后 而获 得致 病 性 ,   这种正常的细胞 蛋 白名为 PP , 多 数哺 乳动 物 的基  r  大

因组 均编码 , 并在许多组织 , 其是 神经元 及淋 巴内皮  尤

细胞中表达 。  

1 PP   r 与 PP r 

移植 的正常部 位发生病变 。将模 拟人 家庭 性海绵 脑状 

的变异 PP基 因导入 小 鼠, r 即使不接 种外 源朊病 毒 , 此  种基 因小 鼠也发生典型 的神经元退行性疾病 。   将 小 鼠的 PP 基 因 敲除 , r  以人 的 PP r 基 因取 代  之, 接种牛海绵状脑病朊病毒 时 , 鼠在 5 0 小 0 d左右发生  神经性 疾病 , 并产生病变 。   由此可 见, 病 毒是 细胞 正常基 因编码 的正 常蛋  朊 白经变 构后而 获得致 病 性 的蛋 白质 , 际上 不是传 统  实 意 义上 的 病 毒 , 病毒 有 控 制 其发 生 的 正 常 细 胞 的  朊

《: l   { ; 《     }  l l  ; i  #}   t

P P是朊病毒蛋 白( r npo i ) r pi  rt n 的缩 写  PP o e r 是  正常细 胞的 一种 糖 蛋 白 , 子量 2 00—3 00, 为  分 70 00 称

PP  。PP 是 PP I 蛋 白酶 K不完 全消化 的产  r!一 r  r” 3  

物。  

PP 的 同源异构 体称 为 PP 在 同一宿 主二者 的  r  r”,

氨基 酸序列相 同, 是 PP 的构 象改变 , 但 r   由以 a 螺旋 为 

蕊 二者 的单   《 D A( 因 )    基   主变成 以 1折迭 为主 , 3 已筛选 到 区分 《 魄 : 克隆 抗  ; N { i &。

推荐访问:遗传物质 病毒 病毒以什么为遗传物质 病毒遗传物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