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NN学习规则在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创新

    
    摘要:文章通过对ANN基本要素的阐述,引入ANN学习规则的基本原理,并进一步创新地将ANN学习规则与培养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力求为培养新一代的新型管理人才开山铺路,做出贡献。
 
    关键词:ANN;学习观则;人才培养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tral Networks,简称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基本元件——神经元相互连接,模拟人的大脑神经处理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并行处理和非线性转换的复杂网络系统。ANN的工作原理在很多的学科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和应用,本文通过在中国大型核工业企业管理部门人才培养当中的应用进行实践,验证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ANN学习规则的原理
 
    人类拥有的大量知识,主要是后天学习所得,人的大脑神经系统是进行这一学习和记忆的最重要的智能器官。了解ANN工作的基本原理,掌握ANN学习规则,模拟神经系统的学习功能,使得日常工作当中所进行的物资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ANN的工作原理,神经网络的学习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学习算法或规则实现对突触结合强度(权值)的调整,使ANN达到具有记忆、识别、分类、信息处理和问题优化求解等功能。ANN学习规则主要有4种:
 
    (一)联想学习
 
    联想学习是模拟人脑的联想功能,将时空上接近的事物间或性质上相似的事物间通过形象思维联结起来。自1949年Hebb提出典型联想学习规则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提高当中,发展了许多的非监督联想学习模型应用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当中。
 
    (二)误差传播学习
 
    以1986年Rumelhart和Hinton等人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δ规则(BP算法)为典型。在监督学习中,比较普遍地采用误差传播学习规则。
 
    (三)概率式学习
 
    概率式学习是从统计力学、分子热力学和概率论关于系统稳态能量的标准出发,进行模拟神经网络学习的方式。概率式学习的典型代表是基于模拟退火的统计优化方法的BOLTZMANN机学习规则。
 
    (四)竞争学习
 
    在神经网络中的兴奋性或抑制性联结机制中引入了竞争机制的学习方式。竞争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神经网络中高层次的神经元对低层次神经元输入模式进行竞争式识别。1987年,Grossberg,Kohonen等将竞争学习机制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应用较为深入。
 
    二、ANN学习规则促进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一)结合ANN学习规则,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血液,以满足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各类需求。而管理人才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生力军,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将必然更高,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管理队伍是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个人不断努力学习的共同目标。结合ANN学习规则,了解人类大脑学习和记忆方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个人的监督与非监督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改变过去“考试”成为学习衡量杠杆的方式为适应社会需求成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社会也为这样的培养机制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主动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岗位,形成不断循环的良好氛围。
 
    (二)结合ANN学习规则,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无论是在课堂内外还是在工作当中,既要注重科学教育,也要重视人文教育,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ANN学习规则主张概率式学习的规则,既可以在自己工作或研究的领域有一定的偏向,对于相关领域也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或了解,达到利用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诸多管理问题的目的。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指出:“因为科学在各个领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科学和科学的思考方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影响着非常广泛的人类活动。”
 
    (三)结合ANN学习规则,公平与竞争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公平和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管理型人才更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平机制提升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竞争机制激活其创新能力。竞争机制或者竞争意识激起无数非监督学习的典范,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耶鲁大学就曾因难以用其他方式公平解决诸多竞争性问题,而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学生住宿、学生会干部、学生图书馆座位等而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大部分管理者都曾经或者正在为怎样绝对公平地解决某些问题而烦恼,而部分管理者又可能正在为怎样激起下属的工作热诚而忧心,结合ANN学习规则,做到公平下的竞争、竞争中又不缺失公平,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满意的。
 
    (四)结合ANN学习规则,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联想式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ANN学习规则中的联想不再是狭义的联想,而是一种广义性质的联想。结合管理人才工作的特点和方式,做到在学习中工作、融工作于学习当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利用联想学习规则,使得工作、学习趣味横生、相得益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迎接21世纪市场经济大潮的新挑战,坚持结合ANN学习规则,以管理为中心,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公平与竞争相结合、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能够活跃于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批又一批迎风破浪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建华等.现代物流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伟强.后备管理人才自主培养的三种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7).
    3、(美)威廉·白翰姆等著;费书东等译.培养接班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NP项目部。作者为经济师)
 
 
 
 
 
 浅谈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 马 鸣
 
 
    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所在。人力资源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草根人才;理念对撞;人才脱档;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在农业产业化升级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国际先进理念难以被很好地应用;龙头企业后续力量不足;草根人才综合素质偏低。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慕名来到农业产业化先进典型江苏省东台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走访。通过走访当地干部群众,走进龙头企业、深入产业园区、参观农产品集散市场,我们对当地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对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选出亟待解决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总结、探索。
 
    一、问题表现
 
    (一)理念对撞——“国际视野”难以植根本土
 
    农业产业化要前行就要着眼市场,紧紧围绕国际标准需求,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具体表现为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通过引进国际生产技术,进行分类加工、用科学生产、管理、营销理念来铸就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但在具体推进时却面临着农民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国际标准的突出矛盾。东台市早在1979年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种植甜叶菊,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地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取得了较好效益。为使这一新一代绿色保健糖源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当地政府高起点规划引导,倾力引进加拿大GLG集团的投资,兴建集研发、种苗、生产深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甜叶菊生产加工基地——润洋公司。项目建设早在2年前启动,企业与政府密切配合,两条生产线于2008年年底如期建成。然而紧接着的工作推进却异常的困难,在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当地招聘的工人对严格的生产加工规范要求难以适应;与投资方自带的加工生产骨干在理念、技术等方面难以磨合,需企业长期支付巨额的培训成本。同时,农民在初期选种、标准化种植和后期菊叶采摘上得不到必需的指导再加上部分菊农缺少基本的诚信意识,销售的菊叶与收购方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反差,使加工环节很难保证最终产品的要求。可以肯定,企业加工与农民种植之间的质量“博弈”,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究其原因是当地农民的知识视野形成了顽固的习惯,很难一下子改变根深蒂固的自给自足、及时唯利的小农经济思想。仅靠龙头企业和政府方面的努力,争取主动权将十分艰难。必须挖掘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
 
    (二)人才脱档——“先进标兵”面临生存危机
 
    由土生土长的富安人,全国人大代表卢克松同志领军的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系农业部等九部委联合认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探索的“公司+工厂+农户”茧丝绸产业化运行模式和效益二次分配,被业内誉为国内最成功的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主产品白厂丝的质量、性价比在市场上有着很强的竞争力,为造福当地农民,壮大镇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家知名企业在取得具大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首先,公司经营班子平均年龄高达57岁,自身的力不从心再加上目前公司运行中交织着的各类矛盾和困难使他们“雄心”难在。补充更替经营管理人员已十分迫切,但要选择到一个能够融入到农民中去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并且有能力持续驾驭市场,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与茧丝绸生产加工技术的人才并非易事。其次,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大背景下,栽桑养蚕依赖的是50岁以上的留守劳动力。但5年-10年后这批劳动力将最终丧失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又难以适应辛苦的蚕茧生产工作,茧丝绸业将面临着基本劳动力短缺的危机。这势必要求产业转移或采取新的组织形式来谋取更大效益源泉,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庞大的人才体系来适应时间、空间的高跨度;组织、协调、运作的高难度。而这个人才体系的核心在于能够与农民同甘共苦,完全融入当地茧丝绸文化的草根人才。
 
    (三)草根人才——“产业提升”凸现能力不足
 
    著名的“西瓜之乡”三仓镇走特色农产品生产致富路径的能人辈出,目前建成了1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50多个产销合作组织,扶持培养了1400多人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凭借较高的技术投入率、新品种引进率、田间茬口利用率、钢架大棚普及率使得全镇大棚种植面积高达10万亩左右,外包土地5.5万亩,农作物亩均效益稳定在5000元左右。“东台西瓜”、“佳脆牌”萝卜、青椒、胡萝卜凭借较高的“绿色含金量”享誉全国。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当地的农业生产更多的仍局限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产品仍定位于初级的农副产品上,营销仍以经纪人原始的贩运式销售为主,这就决定了农民难获市场主动权,收益与辛劳的比率差距较大,农业发展难以摆脱原始的农业生产力释放空间的约束。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中显现“吃苦耐劳、博击在前、初有成就”优势的草根人才,因受小农经济的思维束缚再加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面对现代经营模式的迟滞,客观上难以在未来产业升级中有较大的作为。
 
    二、矛盾分析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和东台的有识之士共同分析了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客观上看:催生农村实用人才群体的因素缺乏,各项保障机制孕育时间漫长;传统农业难有作为的认识根深蒂固,大部分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的认知肤浅;涉农工作辛苦,跳出农门,居所城市的愿望普遍存在,市场配置的难度大;诸如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人才的配置只是在较高层面上推动的一种象征性体现,并未真正从“三农”工作的战略要求,从根本上采取切实保障的措施。从主观上看:上下的组织程度不高,在无商不活、无工不富的认知牵引下不少领导干部缺少对“三农”应有的认识高度从而导致农业所需人才开发在区域发展中的位置还不突出;动态性管理服务水平层次还较低,大多停留在“年初谈谈打算,年中搞搞培训,年未统统数字”的层次上,针对性、系统性缺乏,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并未落到实处;对涉农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农村科技人材的补充投入、配套政策明显不足。能工巧匠、经纪人独立作战较为普遍,他们获取新知识、新理念、新政策的渠道不畅,激励引导机制缺失,这些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势必制约束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实施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批能够创新经营模式;巧用市场制胜技能;借用现有产业优势带动农业产业新发展的人才群体势在必行。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掀起人才开发认识大提高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着力开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再学习,系统诠译、理解“三农”在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围绕农业产业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价值地位,充分探讨、理解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辩证关系,充分思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发展现代农业所具有的贡献潜力。同时,在具体落实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上着力突出健全目标体系;钢化主体责任体系;强化开发组织体系;细化培训课目体系;落实激励保障体系;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明确载体建设体系等7大配套工作机制建设。通过必要的考核引导,促进各级行政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在位置上提高、在精力上保证、在物质上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二)立足农业产业化,推动涉农职业教育大发展
 
    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围绕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农村人力资源的持久开发,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群众创业创新能力。为此必须转变过去农村人才开发小打小闹、冠名挂职的低效模式,着力从基础教育上谋求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强化涉农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助推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一要打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同质化套路,把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纳入农村改革体系,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比重。在有效利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经济特点、区域特点重新布局涉农职业教育机构。二要出台相关政策扶助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相关教育机构的硬、软件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优秀涉农职业高中生对口单招进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习的力度,减免或补贴学生在职高阶段的学习费用,对毕业学生从事相关农业项目创业就业给予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使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具有吸引力、生命力,真正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三要整合力量,防止政出多门。农村人才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利益部门多,经常存有“都负责,都不负责”的倾向。为此应打破管理体制的束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来,努力将农村涉及教育机构打造成农村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三)面向农业产业化,实施高教专业结构大优化
 
    现代农业有着内容丰富,寓义深刻的内涵,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加深理解,积极面对。现代农业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分离出许多新的部门,产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这无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审视自身,建设服务的新空间。一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开辟涉农专业,在专业结构、教材体系上进行科研攻关,尽可能地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改变招生方式,积极面向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草根人才以及涉农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实施定向招生,学业完成后再回流农村;同时尽可能组织更多的大学生赴农村学习调研,到龙头企业见习锻炼,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未来创新,创业空间有直接的感受和认识。
 
    (四)依托农业产业化,激励农业科技干部大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其中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村科技人才功不可没,正是他们多年的探索、努力、服务才奠定了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将来,他们也仍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依托现行农业服务体系,全方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产业化人才开发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的辛勤付出能获得相应的绩效报酬,满足他们在服务农业产业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深造需求、交流需求、信息需求。其次,让他们在农村涉农职业教育专项培训上大显身手。为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引领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创新实践创造条件。再次,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建议,多让他们参与决策管理,倡导涉农服务创新文化,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的精神物质奖励。最后,为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办、领办农业企业,发展新的农业产业项目提供资金、土地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
 
    (五)加大政府扶助,吸引进城经商能人大回流
 
    农民商人往往处事灵活,吃苦耐劳,接受能力强,在进城经商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资金、人脉加之切不断的乡情,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活力之源、后劲所在。在城市竞争越发激烈的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潜能,创业致富的广阔空间,倾力倾诚吸引他们返乡寻求新的机会,应成为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要方面。营造以爱家乡、忆亲情为内容的创业文化,使之增强返乡意愿;宣传农业项目的创业典型,展示最新发展成果,先进经营理念,使之增加创业动力;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扶助机机制,优化创业环境,使之增强回流欲望;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使之增强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规则 创新 学习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