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民情调研报告: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民情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作为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队员于2011年9月12日至2012年3月先后深入陈贵镇余洪村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和“五联五送五帮”活动。活动期间,我们通过多次的走访调研,对余洪村的村级经济发展状况、贫困家庭的生活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壮大余洪村村级经济也有了一些浅显的想法。  

    一、基本情况  

余洪村位于陈贵镇西南,三A风景区小雷山脚下,S315省道穿村而过,典型丘陵地貌.辖8个村民小组559户.总人口2416人。村集体全年经济总收入6.3 万元,人均年经济收入5496元。该村委会现职干部4人,后备干部3人。全村实用人才数10人,外出务工人数542人,本村在外工作能人人数3人。全村党员43个,其中预备党员2个,低保户43户,总人数95人。全村国土面积5889.8亩,农田耕地面积1559.9亩,水田面积1412.2亩,旱地面积117.7亩.全村范围内大大小小居民生活门口塘及基本农田灌溉山塘总计26口.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  

余洪村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完善;
二是村庄环境整治有待加强;
三是村民经济收入普遍偏低;
四是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  

二、解决困难的思路  

针对开展“五联五送五帮”活动期间收集的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与村委会干部、群众代表、党员干部开展座谈会协商,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个实际调研和研究,我觉得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余洪村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唯有结合余洪村的实际状况,制定一些切实符合广大村民利益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农业发展,扶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增加,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各种惠农政策也随之相应出台,形成合力支持“三农”。但在余洪村开展活动期间,我们发现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中遗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儿童,他们劳动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对各级惠农政策的解读和理解只是停留简单的认识层面,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家里所有的田地进行精耕细作,只是简单种一些口粮和蔬菜,大部分的田地都荒芜了。如果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将田地的承包权汇集到少数经济条件好、耕种设备先进的种粮大户手中,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农业的产量,有效的利用耕地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分包农户和承包农户的经济收入。为促进土地流转的进程,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需要做一些配套工作,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力度,帮助农户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
国土部门则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全村农田和道路实现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格局,达到机械化作业的需求;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帮助农民把握好市场动态,加强农民义务教育,通力宣传各种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培育大棚蔬菜,因地制宜种植瓜果蔬菜,全力推进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  

   (二)持续开展“三万”活动,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关注农业关心农民的主动性。一直以来,农民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平时都只能与村干部打交道,有什么诉求或想法也只能通过村干部或者乡镇干部表达。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甚至一年都很难见到村干部和乡镇干部,这就容易造成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疏远,党群干群关系不密切的现象。而农民表达愿望、诉求,提出建议、反映问题也失去了一个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途径。为此,要持续开展“三万”活动,提倡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农村融入群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体会到基层的辛酸苦辣,感受到农民的呼声,了解到农业的发展现状,把握好农业经济发展的源泉。“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的干部进驻对点村,与农民朝夕相处,身上的“官气”逐渐消弭,“乡土气息”越来越浓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慢慢缩小,农民可以像拉家常一样向干部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毫无顾忌地指出农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真正的做到访民情察民意,才可以“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才能将农民的呼声和农业发展的“瓶颈”层层反映到上级政府部门和党中央,上级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农民扶持农业。如此,“三万”活动不仅是党委政府搭建的一个“为农民做点儿实事”的平台,更形成了一个基层群众和党员干部有效沟通的良性循环。  

   (三)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改善村容村貌,改进农民的思想和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村级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壮大,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非常优越的发展思路。大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在扶持农业经济方面花了不少的心思,在帮助困难群众方面耗费了不少了人力物力财力,我们的党员干部也在“三万”、“结对共建”、“五联五帮五送”等活动多次走访慰问困难家庭和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燃眉之急。这是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对基层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但要想真正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一个长久的保障,真正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关键还在于建立一个长效的扶贫机制和惠及全体村民的发展思路。  

一是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动摇。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我们党在农业这盘大棋中走的一步高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全国9亿农民。以前的农村建设缺少一个合理的规划,农民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修建房屋,杂乱无序。进村道路坑凹不平、弯弯曲曲,且比较狭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现象年复一年,厕所粪坑、柴草粪堆随处可见,人畜同屋,苍蝇蚊子满天飞。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们看到,进村的道路更加宽敞通畅了,村庄的布局更加合理了,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为此,我们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一个灌溉便捷的农业生产环境;
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设置农村生活垃圾堆放点,修建当家塘,不遗余力地给农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新农村建设,目的就是要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农村,既要让农民住进舒适安逸、排列整齐的小洋楼,也是要让农民住在景色怡然、错落有致的小村庄。  

二是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动摇。在余洪村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惠及全体村民的好路子。村级经济,是因村制宜,充分利用村里的自然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有效探索。集合全体村民的资金,吸引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由村委会牵头经营特色果园林、农家乐餐馆、休闲养生山庄、发展原始生态旅游业、培育蔬菜种植基地等等,每年将集体经济的盈利提取一定的比例以分红的方式发给村民,再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改善村庄的硬件设施,如修建村级幼儿园、老年人活动场所、小学等等。这样一来,发展村级经济就相当于对村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了再一次的优化配置,同时也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给村民多安装了一道“保险扛”。  

三是持续培养新型农民不动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党委政府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光要在生产条件和生产工具上做文章,还要在农业发展的关键---劳动力上动脑筋。我们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规模耕种条件,我们也可以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购买优良的耕种设备。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在农民身上花心思,农业现代化必须先要农民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能够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在农村推广应用,如何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千万万的农民,这就需要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素质高、技术好的农民,要出台政策鼓励农业大学里有知识有学问能动手能实践优秀毕业生深入农村,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在广大的农村有效应用、大力推广。我们还需要树立一批能够带领全村人用科学技术种田种菜发家致富的典型,以一带百、以点带面,用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学会使用最新的农具设备,使用最好的农作物种子,学会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施肥灌溉、处理虫灾,力争在科学技术的指导操作下,每亩田每分地都能达到精耕细作的效果,以期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  

培育新型农民不仅是农业增产的需要,更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之所在。农村经济想摆脱发展的困境,除了要解决“望天收”的局面,还要解决“望市场收”的滞后性。农业种植不仅要因地制宜,同时也应该在水土和气候允许的条件下,兼顾到市场需求。可以有选择性地种植一些迎合消费者的农产品或水果,使增产的农产品能够有一个广阔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这就要求新型农民要学会跳出农门发展农业,除了懂得科学技术以外,还要懂得分析市场行情,要时刻关注农副产品市场的动态,要善于把握政府宏观调控的趋势。这样才能防止农民盲目种植,防止农产品供大于求没有销路的情况,防止出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新型农民甚至要懂得产业链条的加工延伸,要想方设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比如将农产品包装出售或者加工出售。  

    以上是我个人在开展“三万”、“五联五送五帮”工作中的一点初浅感受和认识,亟待补充和完善。  

推荐访问:民情 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