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是那份痴迷_【教师随笔】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教师随笔】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群力经纬中刁英芳

  时光清浅,岁月匆匆。

  弹指之间,芳华不再。

  许多往事随风而逝,

  唯有对文字的那份热爱

  与痴迷恒久不变。

  小时候,父母每天都很忙,经常陪伴我的是一台旧式收音机。至今我还记得中午的时候经常听的是评书。说书人有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些说书人风格迥异,但内容都扣人心弦,激动人心,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绕。每当听评书的时候,我便眼睛直直的盯着收音机,耳朵竖起来,生怕漏下哪句话。往往是听到难解难分之处,说书人就卖个关子,拖长声音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于是,接下来的一整天我便魂不守舍,惦记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琢磨,这个人到底会怎样啊。下午的时候,收音机里还会有我喜欢的栏目,其中一个节目叫《小喇叭》。节目开头伴随着音乐声会想起一个清脆的童声: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节目内容丰富多彩,经常讲的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听的童话故事。一个个童话故事就在那时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小喇叭》节目之后还会有《星星火炬》,内容就针对学生群体了,我依旧照听不误,沉迷其中。每天的中午和下午,我都雷打不动的拧开收音机,认认真真的听。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令我痴迷,我恨不得把它们都印在脑子里。我想,我对文字的喜爱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

  及至上学,我最喜欢的课就是语文课,最喜欢的书就是语文书。每个学期开学初,只要语文书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贪婪的读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经常随着故事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拍掌大笑亦或是黯然神伤。每每入迷,废寝忘食。慢慢的,看语文书已经不能满足我对文字的喜爱了,我便央求爸爸给我买书看。80年代书籍的种类还不是很多,加之我年龄又小,爸爸便给我买带图片和拼音的连环画。每次得到这些连环画我都如获至宝,必定先把手洗的干干净净,然后细细品读。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往往翻来覆去看十几遍,直到把里面的故事倒背如流。

  年龄稍长,我可以自己选择书籍了。每个月我都会把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攒下来,到一个固定的小书摊去买书。至今还记得当时看的最多的杂志便是《读者文摘》和《辽宁青年》。这时的我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看书了,我会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到一个心爱的日记本里,常常拿出日记本,大声朗读。有时也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所以,整个学生时代,我的每个语文老师都很喜欢我并且经常在班级表扬我。毫无疑问,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我所有第一志愿填写的都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此密不可分。

  大学如约而至。这段时光相对宽松,有足够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那时我一日三餐吃的都比较简单,所有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苏菲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一系列着作。多少个夜晚,教学楼里人去楼空,我依旧一个人静静的坐在教室里。一盏孤灯,手不释卷。感谢我的大学,整个大学期间,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了数不清的书籍。是书籍,点亮了我的人生,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开启了我的美好人生。我几乎不敢想象,没有文字相伴的人生该是多么孤寂索然和单调乏味。

  大学毕业后,我顺理成章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每个学期开学之初迫不及待地打开语文书阅读的习惯始终没变。只是,光阴流转,当年的那个小孩转眼间已长大。每年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必定要饱含深情的和孩子们娓娓道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整个身心来热爱语言文字,因为,每个文字都饱含温度与厚度,它们会让你不断遇到更好的自己……”有一次,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一瞬间,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我愿意做那个守巢的人,让孩子们在文字的浸润下展翅翱翔在梦想的天空,去追逐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也愿意做那个随时播种的人,在学生的心田上播撒下热爱文字的种子,让学生喜欢文字,热爱文字,痴迷文字。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走过二十岁的青葱岁月,迈过三十岁的而立之年,已然迎来四十不惑。蓦然回首,泪眼朦胧,心怀感恩。有人说,能够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是幸福的。而我,不仅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与文字相伴的每一个日子都让我的内心安定而从容。文字,熨帖了每一个或阴或晴的日子,温暖了我的整个人生,对文字的这份痴迷永远都不会改变。

推荐访问:【教师随笔】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幼儿园11月份教师随笔 幼儿教师12月份托班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