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文化梦征文】

1922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文化问题在罗素看来,比政治、经济问题繁复得多,他非常明确地把文化视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的第一要素,并认为文化问题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整个人类都最为重要。

  罗素先生以彼时的中国为起点,对各国各民族文化都做了较为细密的观察,从而得出一些独到看法。他的视野植根于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对比,以一种真正学者式的冷静来看待这些文化差异,并给予中国文明以崇高的肯定:“与其把中国视为政治实体还不如把它视为文明实体——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虽然也受到诸如昔日的佛教、现在的科学这种外来影响,但佛教并没有使中国人变成印度人,科学也没有使中国人变成欧洲人。

”他对历史惊人地洞察,已被历史发展的自然面目一一印证。光阴荏苒,现代中国已迥异于罗素所见之传统中国。近百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假若先生还在世,再访中国,他或许会高兴地看到:他最为憧憬的大结局,即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虽有种种牵制与阻碍,但正融入求同存异,融为一体的历史浪潮之中。

  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中国人再绘“中国梦” ,这一最新阐释,第一次明确个体梦想、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指归。“中国梦”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说到底,“中国梦”不应单是一个经济腾达之梦,而更应该是一个由文化高度自觉达成的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在东西方文化的合流与互惠的进程中,如何尽可能地在借鉴异域文明精华的同时,保有民族文化的特质与精髓,依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正走在强国之路上的中国,对作为立国之本的文化还有不少的犹疑和漠视,对文化自觉还未达成应有的重视。

  文化自觉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其根本的文化立场、文化价值和文化态度,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的大繁荣才能真正扎根入土,不会成为海市蜃楼。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坚守文化立场,尊重普世价值,尊重差异,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交流,走向东西方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所谓文化立场,即理性面对传统和历史,从文化观到历史观都既能摆脱文化上的优越感,亦能摒弃民族自卑心,不再去构建一个没有他者的文化世界,甚或直接消除掉来自他者的压迫。不能以强势文化的心态,在内部忽视少数民族的弱势文化;
亦不能用弱势文化的心理,在外部膜拜国际主义。坚守文化立场,既能在复杂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情景中,有对民族文化的坚持,亦有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并能最大限度地在文化现场表达自己的立场,争取应当的文化权益。坚守文化立场,才能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在向不同文明经验主动的开放中,摸索到自身文化更新与延递的路径与方法,超越文化误读,获得创新的能力,参与国际话语权力的格局转化和中国文化地位的整体提升。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坚持文化价值,找到核心价值的承载方式,鼓励个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尊重文化自身的演进规律。蔑视文化自身的价值会限制文化承载方式的题材选择和主题开掘,不仅无法达成对民族文化丰富复杂关系的立体呈现,更无法实现对现代文化特质的感性触摸和理性分析,并终将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乌托邦想象和对他者的概念化理解。规避模式化、符号化的文化价值书写,绕开集体化、“民族寓言”性的文化价值陷阱,松解道德冲动对文化的绑架,给文化更多的审美自足性空间与个人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完成民族文化转型与精神重建的重任。

  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表达文化态度,主动用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双重维度表达文化观点,推进文化事件,阐释文化现象,学会面对、改变、超越国际主流文化生活领域中的不平等,动态把握对内的文化发展、精神品质和对外的文化表达和世界想象,让更多的个体在文化自觉中获得对机遇与挑战的敏锐自觉,在国际环境中找到人生更高的位置。走出“文化的封闭圈”的同时,保有自觉的文化态度,才能不落入自视阶段落后的社会进化论和民族虚无主义,让文化态度的表达成为每一个个体的日常实践。

  近百年前罗素先生曾经这样期待:“到目前为止我只有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忍耐力的,当其他的民族只顾及到数十年的近忧之时,中国则已想到几个世纪之后的远虑。它坚不可摧,经得起等待。

”近百年后,“中国梦” ,文化自觉之梦,更应经得起期待!

推荐访问:中国 征文 文化